少年的你,不该沦为政治工具 申鹏 · 2019-11-05 · 来源:平原公子

少年的你,不该沦为政治工具 申鹏 · 2019-11-05 · 来源:平原公子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少年的你》最近很火,但我要给它浇一桶水。

  在电影上映之前,我就知道了《少年的你》原小说抄袭,当时我沉默了。因为已经有许多的反抄袭人士摆出了大量证据,不缺我这一个。

  在电影上映之初,我看着反抄袭人士的声音被淹没,许多专家、影评人.....甚至连易中天都跳出来大声说着“融梗”不算抄,证据调色盘被微博屏蔽,我也沉默了。因为电影以校园欺凌为宣传主题,而在未成年保护法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大修之际,公众对于校园欺凌的关注高峰相当宝贵。

  在电影上映后的第10天,我看到了电影导演曾国祥拿这影片去柏林电影节报名的简介,最后一句竟是:“这部影片充分说明了「当今中国」的「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对两个年轻人的影响”(这翻译已经够温和了,原句用词tugging at与force甚至能理解成“社会与政治压迫”),我开始觉得事情有些不对劲了。

  最早发布此事的微博@我是蓝丝文宣谷

  中国校园暴力源自于“社会和政治压迫”?我一下子明白了,曾国祥这部电影,讲的根本不是什么青春,什么校园暴力,也不是拍给我们看的,这是处心积虑拍给洋大人看,讨洋大人欢心的,因为只有这种影射中国政治的题材,“揭露中国社会疮疤”的题材,才有可能在洋大人那里获奖。

  这是拍电影吗?不这是某些人的又一次政治投机。

  在一切问题讨论前,我们可以来回顾下《少年的你》原小说的“抄袭”问题。

  我有位读者,恰巧也是《少年的你》所抄袭小说之一的读者,她为了证明自己的阅读预感,把抄袭者与被抄者的作品读了两遍,认真地和我说,“不仅是与《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的犯罪灵魂设定与犯罪逻辑推理一致,《少年的你》90%的校园人设是与《忍冬》撞车的,前半部分多个关键情节的场景、人物对话以及形象描写像是在中译中,这不仅是思想上的相似,更是法律上所承认的表达的直接抄袭。没有了抄来的人设、情节甚至表达,这小说甚至只剩下连不成完整故事的青春伤痛文学。”

  关于原小说的抄袭,我尊重一切去观影的观众以及电影演员,也承认小说与电影两者在直接创作关系上的相对独立性。

  即便原小说的抄袭造成了网络原创作者圈的劣币驱逐良币与对创新环境的挤压,但原创作者以及原创小说的读者毕竟只是少数,非切身利益相关不能体验切肤之痛,实乃人之常情。

  不过,《少年的你》这样一部声称反映了“today’s china”社会与政治现状的电影,却是脱胎于一本与现实脱节、东拼西凑的小说,未免太过滑稽。

  大多将现实主义定为标签的电影,比如《我不是药神》,则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而《少年的你》的抄袭行为导致了小说中社会环境、基本人设与情节发展的拼凑断层,致使整部小说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漂浮感”。

  这种不切实际的“漂浮”,给予了同样靠“想象”来讲故事的曾国祥以发挥的空间。

  当然,我所说的不切实际,并非指的是校园霸凌本身的严重程度与恶劣影响不存在,而是整个世界观的构建与现实世界对比的“漂浮”。这让“校园欺凌”这个话题过于标签化,在激发观众伤痛回忆的同时,却让大众忽视了校园暴力的真正解决途径。

  中国的校园欺凌情况存在吗?

  当然存在,甚至比电影中所描述的程度更为严重。这也是本次未成年人保护法大修将校园欺凌定义与应对举措写入法律的原因。

  但校园欺凌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将校园欺凌原因归结到“大学录取取决于高考分数”、“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无疑是别有用心。

  美国全国犯罪预防委员会就曾表示,有多达四分之三的美国儿童曾是欺凌的受害者,尽管美国花了16年在各州通过了《反欺凌法》,但近年来霸凌事件发生比例仍旧在28%左右。2010年德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德国中小学中每天就大概有50万校园欺凌受害者。而在日本,政府所公布的《儿童与青少年白皮书》显示,近九成学生遭受过校园欺凌。

  国内总有很多报道说美国是防治校园欺凌最好的国家,实际上,美国的反霸凌法花了16年,才让55个州都通过了相关法律,而且也不是联邦法,只是州法。每个州处罚程度不一,而且最主要特征是“把处置权交给学校,轻微时劝诫教育,严重时开除”,有形事严重后果时再追刑责。这和中国现有处理制度差不多。他们现在的霸凌比例还是很高,而且非常具有“美国特色”,通常是玩篮球的、玩橄榄球的学生、天天打架吸大麻的学生,歧视侮辱那些好好学习的学生,在美国公立学校,学习好是一件丢人的事情,而会打架会玩球会开party吸大麻,那才是“酷”,好学生一般都被称之为“呆子”,这就是美国校园的“反智主义”凌霸。

  不同于日韩的“群体认同”,也不同于美国的“反智主义”,中国的校园欺凌成因往往都是被欺凌者的“成绩差、长相、生理特点或性格内向”,表现方式也不同于日韩直接的身体欺凌,而多表现为冷暴力与语言欺凌。而且,中国式的校园凌霸,其实有着明显的“圈层化”,有国初中、高中、大学完整经历的同学都会知道,在中国,初中生中的校园凌霸最多,高中生就少得多,大学更少;重点学校中的校园欺凌,要远远少于普通学校,重点班级中的校园欺凌,好远远少于普通班级。因为在我们这里,成绩是一条分水岭,每到一个阶段,就会筛掉一部分学生,而忙于高考有志于清北的那些孩子,他们是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去搞什么校园凌霸的。

  可以说,《少年的你》这部电影,对于中国校园一无所知。

  显然,《少年的你》中的校园欺凌形式拥有日韩与美国欺凌的基本特征,却对中国真正广泛存在的欺凌模式缺乏笔墨。打着校园欺凌的牌子,让电影成为了一部成功标榜为“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但反映的却不是真正的现实。

  电影中,有考清北潜力的好学生受到如此堂而皇之的欺凌却丝毫不引起老师的注意,而欺凌实施者每天欺凌同学不务正业竟然也有考清北的潜力?

  在欺凌的发生环境与表现形式上,也许十三亿中国人里会有和电影相对一致的特例,但既然描述的是“today’s china”,那就得对最普遍的情况做些研究,而不是喊喊高考口号就算做过实地调查的。显而易见,曾国祥确实不曾经历过中国的高考,他低估了“好成绩”在中国学校中的影响力,不懂99%的勤奋在高考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也丝毫不了解中国高中的选拔分流体系。

  《少年的你》报名柏林电影节时的介绍语中,还有一句“大学录取取决于高考分数”,曾国祥让高考成为了影片的矛盾之一,霸凌者拥有个看重高考到病态的家庭,而被霸凌者犯罪的直接触发点也与高考密切相关。他似乎极力在说明,中国的高考只看成绩不看品德,在“四处阴暗的社会里”,就算你成绩再好也逃不过同为好学生的霸凌者的欺凌,只能“以暴制暴”

  有位警察同志对《少年的你》里的环境描述得挺形象,“社会很黑暗,家长靠骗人挣钱,老师看起来很冷漠,警察都是笨蛋,孩子走投无路,只能寻求街头小混混解决安全问题。涉警内容基本靠想象,不仅无能还犯了诱供的大忌,小混混却是正义感十足的侠义之士。”

  这他妈是新中国?

  这是香港古惑仔电影的老情节吧?

  香港的古惑仔电影是一个时代记忆,但对于今日之中国而言,小混混反而是校园欺凌事件产生的主要霸凌者,也是扫黑除恶的重点关注对象。

  中国的校园里,无论性别无论家庭出身,你都拥有一个仅靠自己的努力就能去赢取尊重和未来的机会。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就算再贫困的山区有了孩子辍学,老师与教育局都会多次走访让孩子的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在高中与大学阶段,只要你有一颗肯努力的求学之心,就算再贫困都有各种来自国家与社会的资助政策来让你完成学业。

  校园欺凌确实广泛存在,但只要孩子有求助的勇气,家长、老师与社会三方,总有一方能护住那些被欺凌的孩子。我们希望孩子去努力学习,不仅是为了高考,不仅是为了找到好工作,也是为了让孩子去理解课本里遍布的“德”与“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让社会上的欺凌者更少一点。

  如果说爱好抄袭的言情小说作者只是喜欢的东野奎吾式的爱情关系,选择在一个不具备中国校园特点的世界里让家长、老师、警方乃至整个社会都漠视了女主所遭受的校园欺凌,让名叫“正义”的警察迟到,使女主只能被男主保护。那么曾国祥在电影中,或许是真情实感地认为“两个年轻人被社会力量与政治力量所影响,毕竟他也曾真情实感地支持“占中”。

  校园欺凌受到大众的高度重视,这是件好事。但一部有夹带私货嫌疑的电影,或许会带给大众对问题解决重点的理解偏差,与对学校和社会信任感的丧失。

  不少网友在看过《少年的你》后都表示,如果自己的孩子遭受了校园欺凌,会鼓励他立即暴力反抗,而不是寻求家长、老师以及社会的帮助。

  只能说,这部电影真的成功地带歪了节奏,煽动了家长们心中的愤怒和恐惧,他们所谓的孩子们之间的“以暴制暴”,不仅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还可能带来孩子的人身安全重度威胁与社会不稳定因素激增。你不想中国的校园,变成阿卡姆疯人院吧?

  我们擅长于自我批评,我们心存对孩子的善意,所以我们去关注《少年的你》,但这不应该成为可悲的政治工具。

  当国内因为校园欺凌开启了轰轰烈烈的讨论时,当法律已将校园欺凌列为修改的重中之重时,是曾国祥前头还在中国观众面前端起碗吃饭,后头已在洋大人那边打起了政治号码牌。

  宁愿靠想象来描绘中国的校园欺凌,曾国祥怎么就不看看香港警察子女遭受欺凌的问题呢?

  香港警察的子女们在学校被霸凌孤立,仅仅因为父母是警察。更有甚者,一名三岁女童仅仅因为承认家中亲属有警察,就遭受所在幼儿园老师的虐待,而霸凌者已被保释。

  将政治暴力混入孩子们的生活中,这才是最可耻的霸凌。

  而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发出《少年的你》柏林电影节报名宣言的撑香港警察反暴力专博——“我是蓝丝文宣谷”,竟已被限流。

  我绝对支持校园欺凌问题被关注,因为我曾经也是一名受害者。

  但我拒绝支持《少年的你》,因为本该那些美好的年轻人,值得有更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写作者与电影人去更真实地还原曾遭遇到的一切,而不该沦为政治工具与资本工具。

  我也希望,每位正在遭受校园欺凌的孩子,无论你是在承受着最常见的冷暴力,还是被那些小混混们在殴打,你都要知道,这个社会还是好人更多,爱你的人绝不止一个。你需要有勇气向家长吐露,向老师求助,或者向社会寻求温暖与善意。你也要相信,只要你努力学习,在未来的日子里,你会比欺凌者站得更高。

  最后,我真诚地建议各位朋友,要关注校园欺凌,想保护孩子的未来,去看《少年的你》不如把时间用来关注下《未成年人保护法》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工作的法律草案意见征求。孩子的未来,法律会是最坚实的保障力量。

  (意见征求网址:http://www.npc.gov.cn/npc/c8176/flcazqyj.shtml,复制链接进入或点击【阅读原文】)

  作者:多多\平原公子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