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讨论最近上映的几部片子,朋友说看完《少年的你》很难受,这种难受不单纯是“校园欺凌”带来的。
1.
《少年的你》上映一段时间了,虽然电影涉及的“校园欺凌”已不像前几年那么触目惊心,但大部分观众仍有“难受”之感,它来源于电影背后呈现的逻辑。
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必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少年的你》是一部佳作,它提供了众多可供解读的视角,“校园欺凌”无疑是最直观的主线,还有“青少年心理”“原生家庭”“人性本恶”等切入点,而这部影片不可忽略的是它的社会价值: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涌现出一批“单亲家庭”和“失怙少年”,形成了巨大的阶层分化,阶层冲突在青少年群体中会出现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校园欺凌”——这也是这部电影让人细思难受的原因。
“校园欺凌”不是这些年才出现的新鲜事,只是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身份在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切换。上世纪60-70年代,以阶级成分为标准,那些“家庭成分”不好的学生,自然成为同龄人嘲笑、欺负、霸凌的对象。到了80-90年代初,以学习成绩为划分,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容易成为攻击的对象;此外,父母离异、颜值不高、姓名奇特、发育过快或者过缓的学生,也容易被同班同学嘲笑戏谑。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伴随城市化进程和贫富差距的拉大,掌握不同社会资源的家庭出身,成为新一代少年“校园霸凌”的逻辑起点。
2.
故事的发生地有人说是重庆、有人说是武汉,其实不必纠结电影的取景地,它不过是众多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城市的缩影。高耸的摩天大厦、拥堵不堪的马路、夹在楼宇间的停车楼、破败不堪的城中村、立交桥下的棚户屋……无一不昭示着这是一座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它在努力建设辉煌,努力造就一幢幢可攀青天的高楼、拓宽一条条直奔现代的大道;同时,它也在抹擦斑驳的旧迹,丢弃与之不匹的落后,自生自灭那些无力向上且自甘堕落的群体。在辉煌与暗淡、新生与旧痕并存的建筑体下,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年们高矮不齐的人生。
女主陈念出身于单亲家庭,父亲从来没有出现过,母亲是一个失败的“微商”,不仅没有靠网络实现阶层跨越、还成为四处躲债、人人喊打的网络老鼠,家庭实现跃迁的唯一希望就寄托在努力复读的陈念身上。男主小北是个小混混,父亲同样缺失,母亲在自己13岁时就因为改嫁外地而抛弃了他,无论电影中人还是观众都清楚地知道,这样的城市不良少年今生基本无望——可悲的是他自己也这样认为。主要的欺凌者是一个想上北大的女孩,陈念的同班同学,长相清纯、父母双全、家庭富足,镜头匆匆带过的英文证书、母亲娓娓道来的高雅谈吐和无可辩驳的逻辑,看似无意却昭示着城市中成功者的姿态——一如女孩的名字“魏莱”,仿佛如此家庭出身的子女才是城市的闪耀“未来”。
可以说,三个少年是城市化进程中三类阶层的代表:一类的原生家庭是社会的成功者,掌握丰厚的社会资源,他们不能接受子女的“堕落”;一类的家庭无力提供资源,必须依靠在各种考试中脱颖而出,才能实现自己的出人头地和家庭境遇的改变;还有一类是彻底无望、连父母都抛弃的城市流浪儿,社会连翻身的可能都不会给他们。巨大的阶层差距和裂痕在少年们中间形成了新的冲突和矛盾,成为当下校园欺凌的社会底色。
3.
电影主线并不复杂,主要矛盾在三个少年身上展开。陈念出于同情给死于“校园欺凌”的同学一丝善意,却成为魏莱等人的新猎物。陈念偶然间救下的小混混小北,成为陈念的保护者,“以霸制霸”暂时震慑住了魏莱。但一次小北的缺席导致陈念受到了最羞辱的欺凌:被抽耳光、被剃光头、被拍裸照。小北知道后想要报复,却被陈念死死按住,因为在陈念的心中这一切“考上大学就好了”。后来,魏莱害怕陈念报警而纠缠陈念,却被难以忍受其聒噪的陈念推下阶梯而死。为了让陈念有一个好前途,小北承担了一切,但终不过良心,陈念选择了属于自己的审判。
尽管影片给了观众一个可以接受的结局:坏少年死了、好孩子历尽波折回归正常轨道,相关部门也接二连三地出台制度预防和惩治,前途看似一片光明。但在现实生活中,也可能是同样的开始、不同的结尾:掌握优质资源的魏莱不仅不会死,而且会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拥有好人生;绝大多数被欺凌者不会有陈念那样的好心态,扛过欺辱、全心高考,她们会有很大的心理阴影以待来日治愈;不良少年小北依旧是不良少年,成年后的他们仍然活在城市底层,尽管本性比衣着光鲜者善良,却仍要接受城市中人的偏见——因为城市化的进程不会改变、阶层的裂痕不会弥补,人性与生俱来的“欺软凌弱”的恶苗不会被扼杀、以外在评判善恶成败的标准不会被颠覆。
因此,《少年的你》更像一曲当代的青春挽歌,是社会巨变在少年人身上的折射。
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周冬雨扮演的陈念不断地重复:This used to be a playground(这里曾经是一片乐土),并解释usedto be 比was多了一种失去的感叹,让《少年的你》“失乐园”的意味更加浓厚。城市化带来了居住的改善、生活的便捷,同时也失去了人与人之间本来的纯良和快乐。当然,我们也可以再多想一步:青春早晚会流逝,城市化的阵痛也会随着发展消失,但是“校园欺凌”会随之消失吗?人性究竟走向何处……
不管怎么样,终于等来了一部没有恋爱、同居、堕胎的青春片,也让我们这些曾经青春少年的观众再次正视:青春,从来不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它就是一个小社会。
仔细一想,还真叫人难受。
==========================
作者简介:懂不懂,女,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授权李晓鹏博士(李晓鹏1982)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