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存在两种逻辑。一种是资产阶级的资本逻辑,一种是无产阶级的劳动逻辑。历史在两个阶级对立中变迁。资产阶级只允许世界上存在一个霸主,社会主义必然与之矛盾冲突。当今世界现状是两种历史逻辑演绎的结果。
在马克思与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时,是商品占领全球的市场经济时期。1916年列宁写出了《帝国主义论》,揭示了商品经济从自由竞争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榨取剩余价值演变成垄断资本榨取其他资本,用金融的方式控制世界。作为被压迫和被剥削的无产劳动者阶级的地位没有改变,垄断资本成为人类的最顶层的统治者,其他资产阶级成为次一级的统治者。列宁完成此书前后,世界的垄断资产阶级开始向美国转移。战争是旧的垄断资本阶级和新的崛起者的比拼,人民成为他们的打手和战争工具,世界依据资本逻辑运转。
物质劳动的逻辑是马克思及其助手恩格斯的发现和列宁、毛泽东的发展和创造。
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其肉体组织是自然界一部分。人们为了生存,首先就要满足衣、食、住以及其他方面的来源于肉体组织的物质需求。这是人类的“第一个需要”。因此,从自然界取得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即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就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劳动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而改造自然界的有目的活动。这是人类仅仅为了能够生存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一种活动。同时,这种活动也就是生产物质生活即生命存在本身。由此可见,人们自身的生理特殊性和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等等,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基础。作为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活动,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因此,它不以人类社会的任何形式为转移,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劳动是人的生命的表现和证实。在这个意义上说,劳动是人的生命的存在方式。所以,劳动不是普通的人类历史范畴,而是带有根本性的人类历史范畴,它所涉及的是人类历史最根本的东西,是作为人类一切历史活动的最基础因素即人的生命。
原始社会基本上是人的自然表现形式。劳动过程表现为人的普遍特征,没有明显差异。说基本上,是不能排除这是人的有目的、存在主观意志的物质活动。劳动是人的物质客观需要和人的主观意志的双重性运动,作为原始社会末期的物质劳动尤其如此。此时人的语言基本成熟,事物概念普遍建立起来,逻辑思维有了雏形。这使得人类认知在大范围交流和积累,生产效率在认知积累上获得提高和飞跃,出现富裕产品,组织者脱离劳动成为可能。物质生产能力提高是人的物质与思维意识的双重发展,使得劳动组织者成为精神劳动的专门者。这是马克思指出的精神劳动与物质劳动的分离,产生了根本分工,人的自然发展过程为社会上统治阶级的物质和精神代替和奴役,劳动的社会共同性为私有的社会性代替,人类劳动完全失去了自然状态。把此后的人类发展历史说成是人的自然历史则掩盖了阶级的出现和存在,掩盖了劳动和享受由不同阶级和个人担负的事实。
私有制伴随着金属工具、文字成为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人们的主观意识对历史变迁的影响力逐渐加大。人对自然的生产关系逐渐受社会制度,伦理安排的制约,统治阶级窃取了思维意识的所属权、发展创造的权力,思维意识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环境造就人是说自然环境区别了各民族的生存方式,例如放牧民族与农耕民族显然有别,对各民族的思维习惯也有影响。西欧发展成资本主义,其思维意识基础与华夏文明的交流,另外与历史发展的偶然性有一定的关系。与生产资料占有者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有较大关系,他们是否意识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
不管历史发生了怎样的偶然性,西欧的资本主义席卷全球,抹杀了各民族的文化、历史发展的差异。列宁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后在社会上第一个成功的劳动者领袖,以人类的主观意识改变社会走向。思维意识不是社会存在的被动反映,而是可以改变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
如何评价1917年的革命?资产阶级把自己的革命说成是自然的选择,遵从了历史的趋势,把自己的意志和利益说成是所有被统治被压迫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把少数寄生虫统治广大劳动者说成是历史的趋势和永恒。他们把无产阶级的革命却说成是唯心主义的虚妄,违背了人的意愿。资产阶级一直是双重标准和虚伪的阶级,其上升阶段的唯物论和唯心论成为其舆论工具,伴随他们的需要而任意选取。从马克思在世的时候,他就被攻击成唯心论者,而后的列宁到毛泽东被说成是唯心论者、乌托邦主义者。
从哲学本体论上分清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哲学很有必要。马克思哲学与唯物论的连接点是物质(马克思哲学承认物质自然先于人类存在,人的肉体来源于自然界的无机界),不同点是物质劳动阐述的是人的特殊运动而不是物质自然的普遍运动。必须要说清马克思哲学的主体和本体运动与唯物论完全不同,否则劳动逻辑容易滑向资本逻辑。物质本体论为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改造成了自然选择论、物质占有论的哲学,已经彻头彻尾的为当代垄断资本阶级舆论服务,把少数人占有多数人的劳动说成是天经地义。很多人没有看清这一演变,把唯心主义看成是资产阶级的专有思想,把唯物论尊崇为无产阶级意识。
马克思在前人的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资本是它包含了自劳动者身上榨取的一般的劳动,时空上以其他人交换比较的抽象劳动。
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者的劳动,指出,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构成的,而资本则是剩余劳动的积累。全部资本都是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资本论》就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劳动理论。资本同劳动的对立,就是劳动者的全部劳动的两个部分即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的对立,是劳动者与自身劳动产品的对立。“这些生产者直到今天还在听任自己劳动的产品本身转过来反对自己,变成压迫他们自己的工具”。这就是“异化劳动”。
有学者指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分析有如下缺陷:1.是带有费尔巴哈的影子 2.带有人本主义,道德批判的尺度。3.是循环论证,从劳动的现实发展结果进行的论证。
笔者多次提出,哲学是继承上的批判,与历史上前辈哲学家有联系是必然现象,绝非像科学理论那样是推翻旧的假设全然创新的体系。人类思维意识的传承中,基本概念是以百年为单位的上千年的遗传,哪怕是创新的哲学,其基本概念也是沿用前人的,旧瓶装新酒体现着哲学的继承与创新的特征。马克思哲学有费尔巴哈或者是黑格尔的影子,甚至有他人的概念有什么大惊小怪的。马克思主义有人本思想和道德批判等价值观也是自然想象,或者说哲学本身就包含价值评判标准,对人本质的分析。这两项是否属于唯心论是否属于资产阶级,关键看其抽象是否从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出发,是否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
更厉害的观点以《共产党宣言》为证,说要与传统观念决裂。从1844年手稿看,马克思从历史发展的事实出发,抓住了物质劳动是人类发展始基性本质活动这一重要特征。从建立新的哲学本体上看,马克思抓住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和几千年不变的本质,在此基础上的人本思想和道德批判也是马克思唯物质劳动历史观的应有之义。就像人的共同本质存在着思维意识和物质的双重性,不能因为资产阶级对物质和思想的占有和统治,无产阶级是和资产阶级对立就要完全抛弃,这是是绝对的虚无主义,为反对而反对,不了解人类的传承关系。马克思的语境是说与资产阶级的传统观念、虚伪的意识宣称决裂。马克思对历史的解读,对资产阶级思维意识的批判已经包含了无产阶级的意识、道德、正义与自由观念。
学者们说异化劳动“循环论证”问题。如果我们懂得哲学本体论的意义,知道始基性劳动本体的价值评判标准,就知道异化劳动批判来自人类本质活动分析,是马克思劳动历史观建立后对现实的批判,不是以私有制为原因的本末倒置方式的批判。
哲学拒绝跳跃,反对纯正、绝对、唯一的观念。因为这种观点排斥了人类传承的多面性,生活的复杂性,阻碍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物质和思想进行深入的反思。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自马克思历史观诞生后的历程,历史的变迁就不是单一的线性发展结果,是多种因素包括偶然因素造成的。透析本质是找出最重要的基本矛盾,寻找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
按照人们通常的理解,唯物主义历史观属于“哲学”领域,剩余价值理论属于“政治经济学”领域,二者是不同的范畴。因而,从表面上初看起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两回事,差别很大,距离很远,但是,实际上,在一定意义上说,二者只是同一对象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就其根本而言,二者就是同一个东西。
唯物历史观的对象是真实的人类历史——社会物质生产即劳动,它分析劳动发展的历史,分析劳动对人类生活各领域的作用,分析劳动对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意义。剩余价值理论的对象也是劳动,只不过它分析的是特定的劳动发展阶段即资本主义雇佣劳动。马克思概括了由于劳动的发展而产生的劳动者与剥削者对抗的历史,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是这种对抗的历史形式之一,是这种对抗的最后历史形式。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简短地阐述了自己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其中特别指出唯物历史观对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指导意义,并“简要地表述”了“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说,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都是以劳动为对象的。从根本上说来,二者的差别仅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也可以说,唯物质生产是历史的普遍性基础,剩余价值研究是马克思针对资本之义社会的特殊研究。
马克思的理论中最重要的“两个伟大发现”都是由劳动构成研究对象的,如前所述,一为劳动历史观,一为劳动经济观。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其实就是同一个伟大发现,即劳动在包括经济生活在内的人类历史中的地位、作用及其规律。由此,我们可以说,马克思的最伟大的科学贡献就是关于劳动的科学理论。
劳动在唯物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上具有决定的意义,不仅如此,而且在马克思的世界观,即对外部世界的整体认识上,具有决定的意义。在马克思看来,人类所生活的世界,一切都是由劳动所创造和改变的,劳动构造了人类生活的世界,人只同劳动相联系,只同与劳动相联系的世界相联系。对于人类生活的世界来说,劳动就是一切。马克思指出:“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只要它哪怕只停顿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费尔巴哈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就没有了。”
在《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第四卷中,作为全书的总纲,马克思对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学做出总结是:“所有经济学家都犯了一个错误:他们不是就剩余价值的纯粹形式,不是就剩余价值本身,而是就利润和地租这些特殊形式来考察剩余价值。由此必然会产生哪些理论谬误,这将在第三章中得到更充分的揭示,那里要分析以利润形式出现的剩余价值所采取的完全转化了的形式”。马克思在同恩格斯谈到《资本论》时说:“我的书最好的地方是:1在第一章就着重指出了按不同情况表现为使用价值或交换价值的劳动的二重性这是对事实的全部理解的基础;2研究剩余价值时,撇开了它的特殊形态——利润、利息、地租等等。这一点将特别在第二卷中表现出来。古典经济学总是把特殊形态和一般形态混淆起来,所以在这种经济学中对特殊形态的研究是乱七八糟的”。后来,马克思又同恩格斯讲到“这部书中的三个崭新的因素”,其中之一就是:“过去的一切经济学一开始就把表现为地租、利润、利息等固定形式的剩余价值特殊部分当作已知的东西来加以研究,与此相反,我首先研究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在这种形式中所有这一切都还没有区分开来,可以说还处于融合状态中”。相同的意思的话,马克思说过多次。
应当看到,这是《资本论》的最重要的方法,至少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这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上同样是具有根本意义的方法。如同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认识中,我们必须紧紧把握住劳动特别是剩余劳动剩余价值是其转化形态一样,在对其他任何生产方式的认识中,我们都必须紧紧把握住劳动;不仅如此,在对整个历史及其各个领域的认识中,我们都必须紧紧把握住劳动,因为,劳动是全部历史的基础,是人类活动的真实内容。我们必须在纷繁复杂的人类生活现象中紧紧把握劳动这一“简单事实”,把人类生活的各个现象归结为劳动,从劳动出发去理解人类生活的各个现象。这些现象本身不过是劳动的不同的表现形式或思想反映形式。我们决不能被这些特殊的形式本身所迷惑,它们就是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劳动本身。
整个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体系是劳动的概念体系,是从不同角度加以表述的劳动。其主要内容是:劳动的产生原始共同劳动及劳动的一般过程物质内容与社会形式;奴役劳动的历史形态从奴隶制劳动、封建制劳动到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劳动解放的过程经济、政治、文化的条件和内容;未来劳动形态自由联合劳动。因此,一切关于劳动的不同方面的具体概念,都必须从劳动的角度加以明确。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体系是以劳动为对象和灵魂的概念体系。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社会主义是劳动世界观。
思维科学也同其他科学一样,是从劳动中产生的,因为思维规律本来就是以满足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交往需要为直接目的的。唯物辩证法作为劳动辩证法,其对象是劳动的抽象,反映的是一般劳动的运动过程。唯物辩证法是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史,是认识史的简缩形式,是对人类认识史的抽象。唯物辩证法是通过劳动来理解和把握自然、历史和思维的共同的普遍的一般规律。因此,它是名副其实的劳动辩证法。《资本论》是以一定历史形式的奴役劳动即雇佣劳动的运动为对象的。其实,对资本的分析就是对雇佣劳动的分析。马克思正是通过对劳动的科学抽象创造了唯物辩证法。因此,唯物辩证法也就是劳动逻辑学。
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是“劳动的解放”
劳动与劳动者不可分离。劳动者的劳动导致了人类的分裂,形成了对立的两极,一极是劳动者,一极是剥削者。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指出剥削者即资本家剥夺了劳动者的全部劳动成果,而劳动者即雇佣工人则被剥夺得只剩下自身的劳动能力。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恰恰是劳动的主体即劳动者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状态的时代。马克思指出:“只要社会还没有围绕着劳动这个太阳旋转,它就绝不可能达到均衡。”科学社会主义是劳动世界观,而劳动的解放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劳动是社会的太阳,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太阳,科学社会主义的一切论点都是围绕着劳动而展开的。
劳动是社会的中心,只有围绕劳动这个太阳旋转,社会才能达到均衡。1871年的巴黎公社就是进行实现社会均衡的伟大尝试。马克思指出:“公社以下述措施来开始解放劳动——它的伟大目标”。“公社并不代表一种特殊利益;它代表着‘劳动’的解放,而劳动是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的、自然的条件,唯有靠篡夺、诈骗、权诈才能由少数人把它转嫁到多数人身上”。“劳动一被解放,大家都会变成工人,于是生产劳动就不再是某一个阶级的属性了”。劳动的解放,就是劳动的普遍化,即全体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成为劳动者,从而消灭了劳动者与剥削者的阶级划分。这样一个全部由劳动者组成的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
这个新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是劳动,是由劳动者占支配地位,还是由非劳动者占支配地位。《共产党宣言》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值已经积累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的劳动只不过是扩大丰富和促进工人的生活过程的一种手段。所以,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着现在,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则是现在支配着过去。尽管我们可以举出共产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区别,但最根本的,只是这一条。其他区别只是由其产生的或其不同表现形式。“过去”即过去劳动,即劳动产品,表现为资本家的资本,其物化形式是生产资料;“现在”,即现在劳动,即活劳动,即劳动者自身。是劳动者支配生产资料及劳动产品,还是生产资料及劳动产品支配劳动者,这是共产主义社会同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区别。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才能支配生产过程,才能支配生活资料,而对于现代生产资料,只有由劳动者共同占有才能由劳动者共同支配。由此看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分界线在于劳动的地位,即以劳动为主导还是以资本为主导。“社会主义就是劳动主导社会的主义”。这是社会主义社会最本质的规定。这是“现在劳动”即劳动者占支配地位的社会。恰恰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明确划清科学社会主义与当今世界种种“社会主义”的界限。
【实现劳动者的彻底解放,在客观上有生产力飞跃提高的要求。必要的物质生产劳动时间要大幅度的缩小,使得物质生产劳动不再成为生活手段,劳动者可以在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自由选择。物质劳动的分工依然存在,但其不是物质与精神分工的前提条件。有人把马克思的根本分工(精神与物质劳动分工)与物质劳动的分工加以混淆,这是不懂人类发展历史,不懂马克思哲学的表现。】
自世界上有了人类以来,历史上一切劳动者的根本要求都是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是靠自己的劳动产品来生存、发展的,非劳动者是靠占有劳动者的劳动产品生存、发展的。劳动者只有劳动,即同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生产产品,而只有在占有生产资料的条件下才能占有劳动产品。因此,劳动者的第一位要求是占有生产资料。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劳动者的要求,即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但是,与以往时代的生产不同,自社会化大生产以来,生产资料只能以集体的方式才能使用,因此,现代劳动者占有集体使用的生产资料必须采取集体占有的方式,即实行公共所有制。所谓“公有、私有”的争论,只有在涉及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关系上才有意义。离开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这个本质问题,一切关于“公有、私有”的争论都是毫无意义的。
马克思把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相对立的未来社会劳动称为“自由的联合的劳动”。在这样的自由联合劳动组织上建立的国家,马克思称之为“劳动共和国”。劳动共和国正是解放劳动的政治形式。正如马克思指出:“公社的真正秘密就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生产者阶级同占有者阶级斗争的结果,是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只有世界各民族普遍建立劳动共和国,民族之间才会实现持久的本质意义上的和平,而这同今天作为诸种实力的均衡的“和平”有本质上的区别。马克思指出:“同那个经济贫困和政治昏聩的旧社会相对立,正在诞生一个新社会,而这个新社会的国际原则将是和平,因为每一个民族都将有同一个统治者——劳动,”劳动统治世界,这是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类发展的最终趋势。这是任何人也不可抗拒的历史铁则。
上面,我们极粗略地涉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最基本内容,从“劳动历史观”到“劳动经济观”,从“劳动世界观”到“劳动辩证法”,从劳动解放的科学社会主义目标到劳动占支配地位的“劳动社会主义”,到劳动统治世界的历史发展总趋势。这些科学社会主义的最基本内容,都贯穿着一条红线即劳动。1880年3月,马克思在谈到《哲学的贫困》时指出:“为了给力求阐明社会生产的真实历史发展的、批判的、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扫清道路,必须断然同唯心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决裂”。这里,马克思高度概括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其中,首要的是“社会生产”即劳动,“批判”是以劳动为根本判别标准的,“唯物主义”是以劳动为基础和核心的。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劳动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理论,只有把握劳动,才能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作为劳动论,科学社会主义是有史以来劳动者的第一个真实的、科学的自我意识。
人类自产生以来,随着分工的发展,劳动分化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在奴役劳动中,二者是相互对立的。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只存在着一种系统的自我意识,即剥削者方面发展起来的自我意识,而劳动者的意识从来都是为剥削者的自我意识所支配。当然在总体上的剥削者自我意识的统治下,也存在自发的、零散的劳动者自我意识的火花。但是,这些火花不具备得以燎原的社会历史土壤,也不足以与强大的剥削者自我意识体系相抗衡。因为意识是人的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意识,只有劳动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劳动者才会产生劳动者的科学的自我意识。这一劳动发展历史阶段的到来,作为劳动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是人类认识史上一次壮丽的日出,它以自己的曙光预告了劳动太阳的升起。现代劳动者自我意识的确立,使马克思成为有史以来劳动者的最伟大的精神代表。“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以某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赖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解放条件的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自科学社会主义于1845年春诞生,并且在全世界进行传播以来,劳动者逐步认识到自身的地位,意识到自己的根本利益。
作为劳动论,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现代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如实地告诉劳动者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劳动者应当怎么看待现实世界,劳动者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劳动者要争取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么样去改造现实世界。
作为劳动论,科学社会主义指明劳动者的根本利益体现于劳动者的永恒要求,即与生产资料实现直接的结合,占有生产资料及其产品。作为劳动论,科学社会主义是劳动者的理论,只有劳动者才欢迎它,只有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才能理解它。当然,劳动者只有在逐步理解的过程中,才能欢迎它;只有在逐步站到劳动者的立场过程中才能深入理解它。接受这个理论就意味着无条件站到劳动者的立场上,只有无条件站到劳动者的立场上才能证明真正接受它。
懂得了劳动论,就要自觉地站在劳动者的立场,坚定地维护劳动者的根本利益。任何人要站在历史的前列首先就要站到劳动者的立场上来。因为保护劳动者,就是保护生产力;解放劳动者,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劳动者,就是发展生产力。前后二者顺延关系体现了劳动逻辑,调过来则是资本逻辑。对劳动者来说,掌握了劳动论的科学社会主义,就是掌握了劳动者实现自身根本利益的最强大的精神武器。
同整个劳动者大军站在一起,还有什么东西不可战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