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给大家拜个年。
接下来说一下我对今年央视春晚小品的整体看法:在看到今年央视春晚的小品之前,笔者就已经听到了一些媒体表示今年的央视春晚小品要比往年更加“接地气”,会触及更多的现实问题。看完之后,感觉确实如此。因此,我也想谈一谈个人对于央视春晚小品中反映的相关现实问题的看法。未必正确,仅供参考。
一
第一个小品《站台》反映的其实是老问题了。其主要是通过站台上的一些人的活动,反映了社会上一些人家庭长期两地分居,特别是父母和子女难以团聚等问题。几年之前的央视春晚上就已经有过类似的节目。
不少网友指出,这个小品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缺憾,就是剧中的老年夫妻借春节期间去旅游明显不符合常理。因为老年人普遍已经退休在家,真的如果要是想去旅游的话一般不会赶着交通最拥堵的节假日。如果把相关内容改为子女无法回家团聚,因此要乘火车去看望子女不仅更符合实际,而且也更有感动和震撼的力量。
不过笔者个人认为,这些说到底还是编剧上的一些技术性问题。更值得人们思考的是,为什么几年之前就已经出现的问题,却仍然能够引发人们广泛的共鸣?难道相关问题真的得不到解决,只有一遍又一遍地沦为煽情的材料吗?
显然并非如此。应该说,有一些人的确是由于职业等原因难以回家团聚,除了剧中的铁路值班人员,还有军警和一些保密工作的人员也是如此。但是在传统社会主义语境中,这种情况并不被视作一种常态,而是一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其中大多数值班人员往往也都应该给其他时间调休的补偿,少数如保密需要的人员则给了英雄般的荣誉与待遇。
在公有制条件下的就地工业化和城镇化思路指导下,以及国家统筹安排的有序人口流动格局下,大多数家庭还是处于常年团聚的状态,一般的人都是就近安排工作,不会和老人子女等长期分居两地的,这是以劳动者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家庭长期分居和留守老人儿童等问题普遍化与常态化,说到底是由资本优先逻辑驱动城市化和工业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人口流动的产物。这是我们值得重视的问题。
二
第二个小品《办公室的故事》更是把那种“自由平等”面具所掩盖的不平等制度表露得淋漓尽致。
毫无疑问,小品当中所反映的“办公室”绝不是相互平等的办公室,而是董事长甚至管理层都对于工作人员拥有生杀予夺权力的办公室。因此,普通人员在管理层面前战战兢兢,完全没有做人的尊严,而那些公司高管们也是一言不合就要求其“走人”。但是,高管对老板的女儿却又毫无办法,拿不出任何有效的措施。
记得马克思在《英国资产阶级》这部名著当中,用一句话概括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普通人的行事法则。即“上司跟前,奴性活现;对待下属,暴君一般。”
虽然春晚当中小品结尾运用温情脉脉的心灵鸡汤缓解了现实的社会矛盾,但是这一说到底不过是一场逃避罢了,没有也不可能根本上解决现实当中的类似情况。
这当然不是说社会主义公有制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有一句老话说的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苏联著名导演梁赞诺夫也拍过一部《办公室的故事》,不遗余力的嘲讽苏联办公室当中的矛盾与不平等,但是像那种上司把下属当成奴隶使唤,一言不合就可以解雇的情景,是其想也不敢想的。
三
今年春晚当中最受欢迎的小品恐怕还要数葛优等出演的《“儿子”来了》。毕竟,现实当中的保健品诈骗为代表的各种诈骗已经成为了一个带有一定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不过,像这个小品当中把保健品诈骗流行说成是利用老人健康长寿的心理,其实也只是用现象取代了本质。否则,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初期就能够在短短的几年之内消灭旧中国的种种犯罪团伙呢?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没有这种保健品诈骗团伙,难道是因为当时的老人都不愿意健康长寿吗?
其实,马克思在《资本论》当中早就对种种罪恶的流行给予了精辟的解读。犯罪行为即使不是全部,至少绝大多数是在私有制下追逐利润的产物:
【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事实上,不需要多高的智力也能够明白,如果在公有制体制之下,企业的利润归不了个人,那谁也不会故意偷工减料或者用诈骗的手法去坑害别人的。因此,建国初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消灭犯罪团伙,其实本质上说也是社会主义公有制逐步建立发展壮大的产物。现实当中诈骗团伙的泛滥,归根结底也是新自由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得势、资本追逐利润法则的结果。
在当前的社会阶段,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发展生产力,是我国的现实发展道路,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在发展市场经济、允许私人资本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同时,确实有必要牢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道理,加强对私人资本的引导和管理,确保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
从根本上说,像小品当中表现的提高防范意识或者让公安部门严打只能治标,只有发展壮大社会主义公有制,不再让追逐利润成为统治社会的法则才是治本之策。
四
第四个小品《占位子》和第五个小品《演戏给你看》,表面上看只是教育与反腐这种政治与文化的问题,但是从根本上说同样是经济上的产物。
比如说,小品《占位子》当中写了有一个家长把全部收入买了学区房,另一个家长则为了买学区房打了三份工,甚至有的家长忙的连孩子们上几年级都不清楚。这虽然有些夸张,但是也确实反映了现实当中为子女教育而带有普遍性的严重焦虑。
那么,那些家长们为什么如此疯狂呢?恐怕本质上讲还是贫富差距,就好像前面的《办公室的故事》当中所表现的,老板和高管们对普通劳动者享有生杀予夺的权力。正因为现实,所以那些“办公室的人们”就把希望寄托在了自己的子女身上。
可是,且不说随着教育当中的私立贵族学校不断发展,导致让子女向上流动的空间越来越狭窄。即使是真的成功了,说到底也只不过是挤占了别人的机会而已。因此,小品当中大撒温情鸡汤所给出的固然不是正确的答案,家长当中为了子女教育的疯狂也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只有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缩小贫富差距,才能够带给广大普通人一个光明的未来。
小品《演戏给你看》也是类似的。其表现的那个村委会主任一方面宣称制定了“两个亿的小目标”,另一方面却又让村民连低保和危房改造这种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难以满足。这真的只是干部素质问题吗?
恐怕并非如此。劳动与资本是具有利益冲突的。当干部眼中只有利润,只有那些每年把几个亿当成“小目标”的富豪群体时,漠视群众就有一定的必然性。包括现实当中那种人之所以能够当上村委会主任,往往也并不简单是小品当中那种恶搞式的选举。如果真的是那样,那更多的是资本势力意图掌控基层,让中国的基层政治逐渐与西方的金权选举接轨。
五
可是,小品当中却对根本性的原因普遍地进行了回避。但是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如何掩饰,小品当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终究逃不出马克思的论述。这,在今年春晚最后两个小品当中反映的特别明显。
第六个贾玲等人饰演的小品《啼笑皆非》是去年小品《真假老师》的续篇。笔者曾经在去年批评过《真假老师》当中对于家政普通劳动者的歧视问题:
【贾玲的小品《真假老师》当中有一个镜头,也就是学生让家政冒充老师,把老师说成家政之后,家长对于被家政工人的老师十分粗暴。但是误会解除以后,无论是老师、学生、家长还是家政工人自身,似乎都认为这种做法是理所当然的,从头到尾没有一个人提出“如果真的是家政也应该尊重”的问题。或许在节目编导看来,这种做法也是理所当然的,但真的如此么?】
不知道编剧们是不是看到了笔者的批评,今年这个小品便是也“家政工人也应该被尊重”这个主题展开的。可惜的是,编剧们仍然是浅尝辄止,以心灵鸡汤掩盖了现实的矛盾。家政工人之所以得不到尊重和害怕投诉,根本上说是因为其是私有制下就业最不稳定的群体。如果要是她们在公有制下能够拥有铁饭碗,那么自然也就有了尊严。
然而,劳动者的不稳定并不等于富豪们的安逸。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同样让他们也处在每时每刻的分化与高度的不安当中。像最后一个郭冬临等人出演的小品《爱的代驾》,便是描述了两个私人企业主由于遵守诚信,最终走向破产的故事。
《爱的代驾》可以说把全部的爱与同情都放在了资本势力一边,较之20年前的那种下岗工人满面笑容的高唱“从头再来”,其对于破产私营企业家的“从头再来”则是深入的描写了他们的痛苦与无奈,足以让无数观众流下真挚的泪水。
可是即使如此,其没有也不可能给予这批人一条出路:总不可能让那些比他们生活差得多的普通工人农民把他们那全部亏损都包下来,然后利润则全部归他们自个吧?要想让他们避免破产的危机,只有公有制一条出路。新中国初期一大批私营工商业主主动要求社会主义改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是受够了这种随时可能破产的,心惊胆战的生活。
六
一个人最想要的是什么?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回答,但是就春节这个节日的主题来说,无疑是希望平安与稳定,团圆与平等。春节这个节日能够在中国延续数千年,恐怕也是因为这种愿望反映了中国人的主流民意。
但是从今年的春晚小品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就业不稳的不安,对于贫富分化的无奈,对于合家团圆的奢望,对于未来出路的焦虑……已经笼罩在了几乎每一个人的心中,甚至在春节这个理应是抛却烦恼的节日也已经无法避免。而这一切,与现实中的资本因素存在着相当的关联。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坚持对私人资本的驾驭和引导,是确保资本和市场因素能够发挥正面作用的根本前提,也是当前深化改革的方向。
因此,马克思是对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以人民为中心才是出路。在当前,这应当落实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捍卫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加强对私人资本的引导和驾驭,积极预见、防范和消除私人资本因素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坚持深化改革。尽管春晚小品当中并没有给出这个选项,只是用一些心灵鸡汤式的煽情来进行逃避,但是其反映的现实社会问题终究绕不过这个用科学分析给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