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无邪是儿童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原创首发) 曲池鹤

 思无邪是儿童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原创首发)      曲池鹤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陈亢问于伯鱼的典故就是关于用诗、礼教学的真实故事。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陈亢,即陈子禽。伯鱼,孔子的儿子鲤的字,后用作对别人儿子的美称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孔子育人的重要思想,也是孔子育人的具体实践,是其教人成才的具体方法,循序渐进,目标明确。如果说《论语》有君子之道的教学大纲,那么这个大纲大概是这样的:以诗歌来感发意志,促使个体建立向善求仁的自觉;用礼教实现人的自立;通过音乐教育和熏陶,养成高贵的思想品格。

在孔子那个时代“成于乐”到底是什么意思?

“乐所以成性”(《论语注疏》),孔子重视乐对于人的感染作用,认为人格的圆满、完成、完善,赖于乐的感化作用。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智、廉、勇、艺皆不足为成人,只有复加以礼乐,才可成为人格完善的君子,从乐对于人性的感染陶冶作用的角度,肯定了艺术的重要意义。

孔子的时代,乐器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神器,其形上圆而下方以类“天地之道”,“成于乐”即具备了通晓天地之道的智慧,是君子人格完善的象征。

从教育追求的结果返回来看“兴于诗”。

在孔子那个时代,教书育人是从读诗开始,“不读诗,无以言”。后来的人把这句话理解为陶冶情操的性情修养,意思上当然没有什么问题。但从教育的本质上来探讨,只停留在这个理解层面是无益的。

《诗》,“思无邪”,就是说“人之性情真实且无邪”。这是一切教育,追求人格完善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人建立向善求仁自觉机制的基础和保障。

习主席在《精神文明建设要从“娃娃抓起”》不无担心地指出“童谣低俗化、成人化的现象比较突出”,“乱改诗词”,“乱编‘脱口秀’”危及孩子的“精神空间”和“心理空间”的健康,对孩子的影响深远。习主席还特别强调,现代教育要让“儿童无邪、灵活的天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为未成年人开发、提供丰富多彩的健康文化产品是现代教育从业者的当务之急。一切的教育,特别是婴幼儿教育,一定要从孩子的“天性”着手,发挥“真实无邪的性情”,只有真善美性情挥发开来,孩子才能自觉地建立起对真善美追求的心智发展机制。只要建立起“自善”机制,孩子就能自主成长,这才是最好的教育。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