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让检查孩子的背诵。背诵的内容在一张考试卷大小的纸上。A3纸。内容不多,但应该是课本上难点和重点。
听孩子背诵时发现,孩子将老师的要求——理解前提下的背诵,不死记硬背——理解成复述,能复述出要求背诵的内容就行,复述出来就说明理解了。可实际效果却是:复述出来的意思和原文的不一致;复述出来的常常不完全;复述的不一致和不全面说明孩子并没有理解要背的内容。
问题就是这么被发现的。
初三上册讲的是世界历史。世界历史,对一个初三孩子,对一个对国外几乎完全不了解的孩子,是很难理解的。不像中国历史,还好理解一些,毕竟很多历史事件都是多少知道一些的。
问孩子课本中有没有历史事件的详细叙述。孩子说没有,只有历史事件的概括。如果是这样,就不如直接背诵了。没有历史事件的生动详细的描述,搞清楚历史的来龙去脉比较难。
背诵不是容易的,比不准确,不完全,没有真正理解的复述要难。但要让孩子准确、全面地记住所学的历史,实践证明,背诵是最省事儿的方法。老师是要求孩子做到理解的。只会背不理解也不行。其实背诵也是做到理解的捷径。背诵和理解不矛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真能做到熟读成诵,应该这个年龄孩子理解的内容也就基本理解了。
孩子起初不接受背诵的方法,但对比了复述和背诵这两种方法的效果后,还是觉得背诵更省事儿。再加上老师的课堂提问,孩子自己也能感觉到两种方法的不同效果。对家长和孩子,把背诵作为检查的标准,更具有可操作性。复述的随意性大,不适合作为检查的标准。到底随谁意的标准算是标准呢?标准不一致容易产生争议。过多不必要的争议其实很浪费时间。把这些争议的时间用到背诵上,没有时间背的孩子也有时间了。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