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住校,还是走读?

是住校,还是走读?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今天在朋友圈里看到有孩子家长推荐《“寄宿制”可能会害了孩子一生,很多家长还没意识到 》。

在这个问题上,基本认同文章的观点。

但文章毕竟讲的是大的原则,具体到每个孩子,还要根据家庭、孩子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作出选择。不能一概而论。一概而论是常犯的思想错误。

无论作出什么选择,想通过让孩子住校省事儿的想法和做法,肯定都是错误的。在孩子教育上,家庭教育是不可替代的。做父母的都愿意在孩子教育上付出,还能指望其他方面替自己付出吗?

记得孩子刚上初中时,在孩子的学校附近遇到一个送孩子上学的家长,在闲谈中知道,那家长时候他的孩子小学就开始住校,上初中了,孩子不愿意住校。那家长说了很多住校方的问题以及因此给他的孩子带来的问题。看得出来,那家长对让孩子小学住校充满了悔意。那悔意是感性的自然流露。跟着感性走,很多时候,比跟着理性走好要靠得住。

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是不少家长让孩子住校的常见理由,虽然他们未必清楚锻炼孩子哪个方面的独立能力。可是这些家长是否想过,作为家长的他们是否锻炼过自己独立养育孩子的能力?作为大人都不想不能独立做一些应该做的事情,为什么让未成年孩子独立做未必适合的事情呢?

当前孩子的整体思考水平不高生活能力不强是大人教育的结果。面对这样的现实,作为家长不能首先从自我做起,提高抚育水平,为提高孩子的思考水平和生活能力创造条件,却要求基础不好的孩子做到不切实际的独立,这显然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现实中,错误强调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往往是那些不领孩子和孩子接触很少的家长。这些家长,几乎没有领过孩子,根本不了解孩子,根本懂得怎样领孩子,却大言不惭地说些似是而非的歪理邪说。

这些家长,之所以敢说敢干,往往是把因不领孩子、不付出而“转化”成的所谓“发展优势”、“地位优势”、“挣钱优势”等当成了妄议妄为的资本和能力。误以为有了这些所谓优势,就自然而然在抚育孩子方面也有了认识上的资本和能力。完全搞不清楚他们所谓的那些优势是怎么来的了。错把杭州作汴州了。

这些家长和孩子感情不那么深厚,却有意无意地将自己当做或拌做和孩子感情深厚的父母一样了解和关爱孩子,并与之相提并论。这些父母因对孩子缺乏感情往往表现为理性,而其实却因他们不了解孩子导致他们的所谓理性毫无高度可言。相反,和孩子有深厚感情的父母,却常常表现的较为感性,而恰恰是因为这些父母对孩子的了解和关爱使得他们不仅具有感性,并且在理性上也具有了自然而然的、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照顾孩子的父母,应该对自己在孩子教育上的判断有相当信心。同样,不怎么照顾孩子的父母,在同样的问题上,也应该有自知之明,不乱发言,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试想,一个对孩子根本不了解的人的乱发言会好到哪里?

教育孩子是个良心活儿。在是住校还是走读这个问题上,父母一定得做到问心无愧才行。父母和孩子之间,首先是父母,一定得做到真心真意才行。偷懒耍滑是绝对不可以的。如果那样,关系就变了。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法律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