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姐说
如果你的孩子能得到这样一个去牛校的机会,你会接受吗?
不,这不是天降馅饼,而是一场“勇敢者游戏”。不管你的孩子是不是牛娃,TA和你以及其他家人将要面对的一切,可能都会超出你们的想象。
这盘棋局,只要动一枚棋子,很多其他相关不相关的变量就都跟着变了,受影响的绝不仅仅是眼前的一步棋。
即使孩子是牛娃,进了这样的名校也大概率要面临同样残酷的局面。不要总是说,自己的孩子不如文中的孩子。
这一次,也请扪心自问,我,能像文中的爸爸一样临危不乱,“杀”出重围,为孩子找到适合TA的成功路径吗?如果TA不是别人家的孩子,那么我又是不是别人家的爹妈呢?
壹姐:尹建莉父母学堂金牌辅导员,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儿童早期教育指导师
我出身教师之家, 大学学的是教育,做过老师,也算个教育专业人士。
我在的四线城市,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焦虑,丝毫不比一线城市少。
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校外培训机构,家长和孩子都挤破头皮想进一个好初中、好高中,这样,就能上一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
但我不希望女儿不开心,也实在不认为一个人在美好的豆蔻年华里,就只有整天学习课本知识一件事。
门门满分又怎样?学生时代终究会过去,而且,会很快。
我想带给女儿一个幸福的童年,从小学到初三之前没让她上过一天培训班,但她成绩也一直不错,课余喜欢画画,常有作品发表,13岁就“出道”成为插画师。
一切都很顺利,似乎不需要担心什么。
直到初二暑假,孩子获得省城一所著名民办初中的交流生资格,去那里读了一年初三,一切都改变了。
这一年,我对牛校的认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对教育有了全新的思考。
牛校,看上去很美
在省城,几乎所有的“牛娃”都集中在各所民办初中,家长憋着一股劲让孩子挤进这些学校。
原因只有一个,民办初中基本垄断了省城重点高中的绝大部分名额。
女儿前去交流的这所民办初中,更是一所超级牛校,传闻师生都是大神,想进来的学生挤破头,女儿得到这个机会,看来真是特大喜讯。
名校的光环助长了我的虚荣心,我天真地以为,既然牛校,每个老师一定都是绝世高手,孩子只要被他们稍加点拨,学业便突飞猛进。
在这个环境,孩子会更加如鱼得水,全面发展。
然而,接下来经历的一系列事情,很快颠覆了我的认知。
初入牛校,女儿像一个小菜鸟进了大神圈,好奇而紧张。很快,现实给了当头一棒。
第一次开学考,数学居然只考了70几分,原因很简单,很多内容没学过,女儿之前按部就班才学完初二,而牛校已经差不多学完了初三!
不是说都是素质教育么?怎么还搞超前教育?
作为一个一线教师出身的人,我深知纯粹学习课本知识,其实没什么神奇,智商达标的人,经过严格训练,完全可以做到提前1-2年上大学。
但这未必就是一件好事,学校教育,还是应该按部就班、顺其自然,超前是一种透支,这是我一贯的理念。
事实证明,我虽然人到中年,却依然“图样图森破”。
初三是冲刺阶段,学校根本无暇顾及连新课都没上完的“插班生”。抓尖子,出状元,提高重点高中的升学率,才是牛校的第一要义。
从女儿这个开学考成绩来看,似乎最终将是学校计算升学率时的“分母”。
作为从小城市来的插班生,在一个学霸云集的牛校,没有惊人的成绩,其他一切都是浮云,课都没上完还想“逆袭”?
“才华?才华是什么鬼?能加分吗?”看,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危机感来了,得想办法补上落下的课程,咋办?
老师的回复简洁明了:应该去上课外培训班。
也就是说,这不归学校管,牛校果然名不虚传——真“牛”。
我一度想亲自辅导,然而孩子她妈对我丝毫不信任:“你能把孩子当试验品吗?孩子不能由你乱来,他们班的学霸都上培训班……”争论下去就是离婚的节奏,我只有沉默……
还有一个事实就是,这所牛校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上课外培训班。
娘俩选择了一个著名的培训机构(上市公司),名额居然还要秒抢,入学还要考试,抢到了,考上了,高兴坏了,好像提前上了北大。
然而,考上辅导班,只是漫漫“长征路”的第一步,更让人焦虑的还在后面。
为了保证升学率,牛校使出的必杀技是“疯狂训练”。
第一次看到学校布置的作业量之巨,我惊呆了,原来牛校也玩“题海”,原来,所谓的“素质教育”只是骗人的宣传通稿。
各种抄写、背诵花费大量时间,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考点,光作业就占用了你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
这种状况下,你还相信那种“快乐教育”之类的鬼话吗?
而且,牛校深谙“成功学”之道,各种“打鸡血”的动员大会一个接一个,每考试一次重新划分一次座位。
一次次的排名、通报,人为制造了一种残酷的竞争气氛,给你心理加上一道又一道压力,现实版“进化论”每天都在上演。
女儿的成绩忽上忽下,几次考试下来,孩子乱了阵脚,迟迟融入不了新的环境,周末还要补课,学习节奏全乱套。
一周甚至和我说不上一句话,连最喜欢的事——画画也不画了,进入“全职学习”模式,整个人没了往日的自信。
初三上学期就在这种惶恐、犹豫和怀疑中过来了。
“招天下英才而毁之”的牛校
你上不上?
中考前的最后一个寒假,过年回老家,一向沉默是金的老父亲突然和我说,“咱们不上什么一级重点高中,读个普通中学就可以”。
我一时无语,其中深意,已然明了。
作为一个从教几十年的老教师,阅人无数,明察秋毫,孙女目前的状态他老人家已全然洞悉,他深刻地明白:对于一个孩子,身心健康才最要紧。
中考渐渐临近,我知道,我必须出手了。无论怎样,作为父亲,我要帮孩子一把。
新年后某一天,我找到机会和女儿做了一次长谈。长谈之后,我们一起做了三件事。
1、停掉培训班
培训机构有一个本事,就是让你变得自卑。
先用一些难题将你的信心击垮,让你明白“学海无涯”的道理,然后不失时机地出一些数据,让你看到你的进步曲线及在这个城市的排名。
然而谁也不知道这个“大数据”的真实性,所有这些的目的只有一个——让你永远续费。
我告诉女儿:人最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节奏,否则,永远只能看别人跳舞。
你之前没上过培训班,培训班的套路你不懂,索性不要拉倒。
2、树立信心
我研究了女儿班级的情况,得出以下结论:班里前两名是名不虚传的学神,短时间无法超越,虚心求教,其他的诸“学霸”其实只是在培训班比你多做了几道题而已,未必见得比你厉害。
最后阶段,我们做减法,别再去碰那些难题。心态放松,考试减少失误就OK 。
3、减负、减负、减负
作业有选择地做,不要重复劳动。抄抄写写,老爸代劳。
记得有一项寒假作业是单词抄写,这项作业是我做的,一个小作业足足让我抄了一个星期,头昏眼花,孩子不容易啊,要知道这只是一门课的一项作业而已。
我给女儿吃下一颗定心丸:按我的要求做,一切责任老爸承担,如果错了,那都是我的错。
这让女儿很满意,一度到学校炫耀自己有一个帮忙做作业的老爸,同学很惊讶,有的还开玩笑说“你爸爸还缺不缺女儿啊?”这就是我要的效果,开心就好。
6月,中考结束,如释重负。
女儿成了 “黑马”,学校优秀率的“分子” ,这个结果打了很多人的脸。
其实我知道, 她只是正常发挥而已。整个初三,虽然练习做了一大堆,成绩其实毫无进步,近视还加深了200度。
回想初三这一整年,我见证了女儿过山车般的成绩曲线,以及心理上的巨大落差。
如果不是及时调整节奏,我看她已经被“摧残”得差不多了……这让我至今心有余悸。庆幸的是,在全家共同努力下,女儿在最后关头找回了自己。
这也让我开始反思:以前读书就近入学,学霸比较分散,学生压力小。现在将一批学霸集中在一起,二八定律依然存在,真正顶尖的只有20%,剩下80%原本的学霸沦为了“学渣”。
狭路相逢勇者胜,高手同场竞技,有利于顶尖选手的产生(比如状元), 对牛校,无疑是有利的。然而对于大部分普通牛娃,在这种环境下,心理容易被击垮,反而是有害的。
但牛校真正关心的,是效益的源头——那顶尖的20%。
在“升学率”的指挥棒下,大部分牛娃们集体无意识地为学校“付费打工”,一腔热血“倾情助力”,成就了牛校“状元工厂”的神话。
而这种教育,完全无视孩子的个性,不啻于“招天下英才而毁之”。
不是牛娃要感谢牛校
名师往往是遇见牛娃之后成为名师,而牛娃在遇见名师之前就已经是牛娃。决定学校的好坏,是学生,而不是老师。正所谓房地产看地段,学校看的是生源。
每年的招生大战,比拼的就是“掐尖”功夫 。谁能抢到顶尖的学生,谁就能傲视群雄,遇见一个“天才学神”(能考高分的),校长可以亲自出马,免学费、搞定学籍各种套路招致麾下。
这证明了一件事:牛娃其实并不是牛校培养出来的,反倒是牛校特需要牛娃,以为其代言。
相比之下,那些为牛校真正埋单的“客户”——普通牛娃就比较惨了,有考上了牛校,但成绩并不顶尖,学籍搞不定的,需要额外花几十万才能“办妥”。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为了孩子,往往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在牛校光环诱惑下,砸锅卖铁也要争得这个名额。
教育产业化,学校之间的竞争就像商业竞争,牛校的运作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招牛娃出成绩,成就“名师团队”,创造好口碑,产生虹吸效应,吸引各路牛娃、非牛娃的投奔,自然有了经济效益,地方主管部门也有了政绩。
甚至还有这样一种奇葩的存在,叫做“国有民办”(在招生政策和师资上享有政策绿灯)。
而在这场游戏中,传统公办普通学校直接被KO,连竞争的资格都没有。
牛校俨然成了学霸集中营,教育生态已被打破,知名牛校大肆扩张,广开分校,动辄投资数十亿 ,目的只有一个,网罗各地“牛娃” ,以提升升学率。
社会“分层教育”愈来愈低龄化,“有教无类”成了一句空话,身为父母,陷入深度焦虑却无计可施。
我不高尚,也不是玻璃心的家长,我不会讨厌这所学校,这都是自己的选择,毕竟牛校也不是浪得虚名,至少每年的升学数据看起来都很漂亮。
这段求学经历反而也成为女儿人生路上宝贵的经验——庆幸这一切并没有给她造成心理阴影。
或许,在这个世界上,其实你根本无处可逃。因为你不能代替孩子,不能代替他的思想,也不能代替他的成长。可是,我还是要说:不要将孩子完全交给学校。
无论怎样,父母都该是孩子坚强的后盾。一个孩子的人格塑造,应该来自于父母的坚定。
作者介绍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书单”(ID:BookSelection):由来自《南方周末》、《新京报》等媒体的资深媒体人共同打造,帮你提升自己,通过读书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