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

处世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1. 生活在人世间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后汉书·张奂传》:“大丈夫处世,当为国家立功边境。” 唐 薛莹 《羡僧》诗:“处世曾无著,生前事尽非。” 清 李渔 《闲情偶寄·种植·木本》:“吾于老农老圃之事,而得养生处世之方焉。”

2. 引申指参与政治或社交活动
  《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并以疾辞。寓居 会稽 ……无处世意。” 宋 苏轼 《与林济甫书》之二:“某兄弟不善处世,并遭远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你年纪轻轻的,出来处世,这些暧昧话,总不宜上嘴。”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他是个小心谨慎、处世稳健的人。”

基本概念
  处世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功夫。善处世者,无论在任何环境之下,常能逍遥自在,怡然自得,澹然自安,欣欣自乐。正孔子所谓“君子素其位而行,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入而不自得”者是。处世而能有超旷高远之怀,而能有空灵迥异之想,而能有飘逸出尘之致,而能有洒脱不凡之风;则其人生之境界,自能高人一着,超人一等矣。

辨析
  凡夫之所以为凡夫,只是凡事沾滞,凡事执泥,看不空,放不下,在世俗中行,一点也摆脱不了世俗气习,总是用世俗眼识看人,用世俗眼识看世间,用世俗眼识看自己;如是又何能住凡而能超凡入圣?住世而能超世出尘?天玄子有云:“人生在世,持躬理事,待人接物,无一不是处世问题。不但入世人宜讲求处世之道,即使出世人,只要一日未脱离此一现实世间,便一日须与人相处,与事相处,与物相处,如此便亦不可一日不讲求处世之道”。   大凡善处世者,随在皆海阔天空,鱼跃鸢飞;不善处世者,逐处是遍地荆棘,虎顾狼伺。这说得极平率,亦极真切。在一个人的处世上,完全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品、器识和修持。故洪自诚云:“持身涉世,不可随境而迁。须是大火流金,而清风穆然;严霜杀物,而和气蔼然;阴霾翳空,而慧日朗然;洪涛倒海,而砥柱屹然,方是宇宙内真人品。”是以一个人处世,首宜心中自有个主宰,转境而不为境所转,转物而不为物所转,转天下而不为天下所转,方可说是立得定脚跟。

示例
洪自诚
  人生在世,宜将天地间万事万物,看得透辟入里,居万尘而不染一尘,方能洒脱不群,而无在不是清风明月矣。洪自诚有言:“物莫大于日月,而子美云:‘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事莫大于揖让征诛,而康节云:‘唐虞揖让三杯酒,汤武征诛一局棋。’人能以此胸襟眼界,吞吐六合,上下千古,事来如沤生大海,事去如影灭长空。自是经纶万变,而不染一尘矣!”“尼山以富贵不义,视如浮云,漆园谓真性情之外,皆为尘垢。夫如是,则悠悠之事,何足介意?”   一个人对功名富贵,宜如蜻蜓点水,旋点旋飞;对祸福得失,宜如戏子作戏,随上随下。必如是,方可淡泊全真,空灵自在,而完我本来面目矣。良以“世事如棋局,不著的才是高手,人生似瓦盆,打破了才见真空”。寡欲可全其天真,无求可全其天趣,自足可全其天理,无争可全其天韵,此是人生第一个境界。如欲不为物累,不为人役,便可超尘绝俗,高世而行。洪自诚云:“龙可豢,非真龙;虎可搏,非真虎。故爵禄可饵荣进之辈,决难笼淡然无欲之人;鼎镬可及宠利之流,必不可加飘然远引之士。”若亟亟于富贵功名,势必逢人叩头作揖,即居万人上、一人下,亦是重枷在身。是以洪氏又云:“静处观人事,即伊吕之勋猷,夷齐之节义,无非大海浮沤;闲中玩物情,虽木石之偏枯,鹿豕之顽蠢,总是吾性真如。”大凡人世间事,能看得透,心机自活泼玲珑;能放得开,气象自宽平廓大!

邵康节
  “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大丈夫处世,不可无此胸襟。“居轩冕中,宜有山林气味,处林泉下,宜怀廊庙经纶。”大丈夫处世,不可无此情致。“非其道也,薄天子而不为;非其义也,轻万金而不取。”大丈夫处世,不可无此节操。“矜名不如逃名趣,练事何如省事闲?”“能休尘境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大丈夫处世,不可无此眼识。若总是执著万有,而不能忘我忘物,而不能解缆放船,则自不能即心了心,即我了我,即世了世。如此,则你不但入世间不能了,即出世间亦不能了。不但生不能了,即死亦不能了也。人生在世,总要能将我念撇得开,将我执解得开,将我识看得开;则即百事丛身,亦能一了百了。不然,即一事萦心,亦如芒刺在背,坐卧不安矣。康节诗云:“昔日所云我,今朝却是伊;不知今日我,又属后来谁?”一作如是观,便浓艳心自短,而清淡心自生矣。   邵康节又云:“君子生于浊世,当思所以善处,必须虚己接物,和善谦恭,方为处世良法。”实则非仅浊世为然,治世亦应有以善处。善处之道,首宜有自知之明,次宜有知人之明。再宜有知事之明,知物之明,知时之明,知世之明。然后才能因任而处,处而无所不宜,无所不安矣。朱晦庵云:“凡是名利之地,退步便安稳,只管向前便危险。”名利之地如是,是非之地亦然。香芝谓:“处世有进一步法,有退一步法。凡名利是非之地,退一步为上;凡闲适恬淡之地,进一步为上。凡人之所争者,退一步让诸人为上;凡人之所恶者,进一步自居之为上。”良以“天下无人己俱遂之事,我得人必失,我利人必害,我荣人必辱,我有美名,人必有愧色。故君子处世,贪德而让名,好道而让利,辞完而处缺”。凡此诸为处世圣法。洪自诚云:“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宜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宜宽严并用。”吕坤谓:“君子处世,自家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含蓄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天玄子谓:“当利得之时,让一分是福;适功名之际,退一步便安。当清明之世,严一着为是。适动乱之世,藏一着为高。”凡此亦均为处世之不二法门。

  总之,人生在世,处世实如临战场一般,稍一不慎,随时可将自己毁灭于无形;所以最宜随时省察检点,不可有片时之疏忽。谈学问,谈事功,谈治平之术,宜用进法、加法;谈为道,谈处世,则宜用减法、退法。此即老子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者是。故程子教人,亦说“我这里只有减法”。大抵圣人处世,多用退一步法。《周易》所示,每至盛满,便言悔吝。以有进时必有退时,有进法必有退法也。中国禅宗大德开示学人,亦复如是。
 
  减至无可再减,便几于道矣。故洪自诚承之有云:“人生减省一分,便超脱一分。如交游减,便免纷扰;言语减,便寡愆尤;思虑减,则精神不耗;聪明减,则混沌可完。彼不求日减而求日增者,是直桎梏其身也。”此是人生处世,修己治心,与接人待物之第一大要诀。不但富贵名利心宜减,竞逐争得心宜减,即是非毁誉心、怨尤忮求心亦宜减。日减而至于无,则自与人无争,与事无争,而亦与物无忤,与世无忤矣!如此则人世间,自海阔天空,而可自在逍遥游矣!   首先我们应该拿稳“礼让”这第一把钥匙

典故
1.六尺巷的来历
  清代康熙、雍正年间,桐城的张廷玉在京城做官。家人在桐城建相府时与邻居发生争执,彼此为三尺宅基地互不相让,官司打到县衙里。张家总管连忙送信给张廷玉,盼望他给县令写信通融。张廷玉见家书后,复诗一首寄回:   千里求书为道墙,   让他三尺有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谁见当年秦始皇?   总管接信后,深深领会张廷玉和睦礼让、豁达明理的胸襟,立即让出三尺地。邻居看见张家退让三尺,也随即后退三尺,两家不仅化解了诤讼,还为过往行人留下了一条六尺宽的通行巷道,大大地方便了邻里乡亲。   在兄弟分家、同事朋友财务往来时,更要礼让,因为是以德礼让,可以消弭许多纷争。如能常常这样做,你就在社会上建立了公信力,人们乐于找你共事,也就是事业发展的机会就多;你需要别人帮助办事时,也会有很多人拥护协助。可见:   礼让是自利利他的相处之道,是真正的双赢啊!更何况谚语常说:“量大福大”,以宽大的胸怀、礼让于对方,往往是后福无穷。而这种例子,在周遭仔细观察有太多、太多了。朋友们,我们不妨从己身做起,来验证“量大福大”的道理。   能真正懂得礼让的人,人生道路越走越宽…越广…

2.郭子仪的启示
  在中国历史上,郭子仪对于心术不正的小人来见他,纵然他的地位很卑微(郭子仪那时已封王),他一定见,而且一定坐得很端庄,穿上礼服来接见。有很多人觉得奇怪,就问他:“许多达官贵人来见你,你都很随便,为什么这些小职员来见你,你这样严肃?” 郭子仪回答道:“这些人心术不正又很聪明,还很会巴结,不能得罪,万一他将来做了大官,得了志,我们得罪他,他怀恨在心会报复。”   他的话后来果然应验,擅长于巴结的这些人,很容易讨得主子的欢心,凡是得罪他的人,在他得志的时候都不会有好结果,有仇必报。郭子仪一生能够平平安安度过,他有他的一套学问见识。
 
  在中国古人身上,有许多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