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词意的解释上:旅行的“行”,有行走、行进、修行、操行、言行举止的意思,“旅行”就是在旅途中要格守操行,旨在修行;那么,旅游的“游”,是游憩、游玩、游乐、游荡、游山玩水的意思,“旅游”就是在游玩中从容地闲逛,休闲而轻松,放开心情而无须顾忌什么。
在某种意义上说,“旅行”就是一种修行,而“旅游”则是游玩。
再者,“旅游”和水有关。在游目骋怀中和游伴一起坐游艇登游舫,或下河游泳;而“旅行”和行程有关,不单是游览,或许托付在身出差办事,或许为完善自我而远行。
在时间上:“旅游”是短期的,有时间计划,讲究速战速决,不影响工作和学习;而“旅行”则是长期的,甚至没有时间限制,在漫长的旅途中工作和学习,四海为家。
在路程上:“旅游”的路程较短,一般情况下单赴一个景点或者一个景区,一条路线或复合线路而已;而“旅行”则路途遥远而漫长,甚至需要多年的漂泊生活才能完成。
在费用上:“旅游”可能要富裕些,因为景点或景区要收费,路上食宿要消费,还有导游向你推荐的各种纪念品、土特产也要消费。中国有句古话叫“穷家富路”,无论是自费或者公费,既然出来自然带足了盘缠,也就为了集中消费,所以费用略显高些,这样的旅游方式在中国的现阶段表现的尤为突出;可“旅行”则显得捉襟见肘,既然注定远行,必定要有长远计划,资金不见得宽裕。他们往往自带户外装备,合理利用路上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在不向家里伸手要钱的情况下,基本上可以做到自身和交通工具消耗品的周转。也可能沿途顺便做些以货易货的小型贸易,以满足资金上的需求。这种旅行方式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尤为流行。同时,他们认为这是考验自身能力的最佳方式,花费的多少和自身的能力值成反比。
总的来讲,“旅游”追求“穷家富路”;“旅行”追求“穷路富家”。
在人群的划分上:“旅游”的人群范围较广,基本上是老少皆宜,特别是女士较多些。因为生理与心理的特殊因素,她们随时需要通过短期的旅游来调整自己的心情,释放内心的郁结,而又不能影响工作和学习。所以这是女士的最爱;“旅行”则不同,基本上都是男人。原因是男人把旅行看成是工作,甚至是生活。比如中国明朝的旅行家徐霞客就是以旅行作为毕生事业。再说远行本来就辛苦,路上有意想不到的艰难险阻,这样颠沛流离的漂泊生活不是一般的男人所能承受的。特别是献身宗教事业的苦修士,他们自从悟道的那一天起就踏上了艰难而漫长的布道生涯。这是一种何等虔诚的心灵旅行?大概唐代的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就是这样的一种壮举吧!所以“旅行”的人群范围很小,甚至是男人中的男人,决不是贪生怕死、好逸恶劳之辈所能释解的境界。
诚然,“旅行”有种宗教般的庄重与尊严;“旅游”则尽显休闲与随和。
如果要用男女来形容它们:“旅行”有男人般的庄重与深沉;“旅游”则有女人般的顽皮和好奇。
在收获上:“旅游”最大的收获是心情。或许通过一次出游放松了心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抛开城市中的拥挤与喧嚣,融入到大自然当中,在深山幽谷中释放出心中的郁结,从千山万水中净化了自己的心灵,进而换一种全新的心态去投入自己的工作中。所以“旅游”收获的是轻松愉快的心情;而“旅行”最大的收获则是对生命意义的诠释,这样会对未来工作与生活做出非凡的全新的定位。他们一般通过长途跋涉行走于崇山峻岭之间,领略自然、蕴育灵感,或受到嘱托去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每到一处,他们大都会深入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山川地势,搜集整理历史资料和轶闻趣事。因此,他们经历了、见识了,懂得了世界沧海桑田、人生百相、世事变迁,彻头彻骨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及对人生的看法。看来,想让他们的思想不成熟都很困难。由此可见,“旅行”收获了影响终生的阅历和经验积累。
众所周知,“旅游”这个词充斥在日常生活各种各样的词汇当中,特别是旅游的广告语中用的更多,甚至很烦,略感油腔滑调;可“旅行”一词却很少听到或看到。原因只有一个——“旅行”是应该放在心里的。这也尽显人们对它的敬畏与尊重,不是人人都可以毅然决然地决定去远行。
总之,人们通过“旅行”和“旅游”各有收获。
每个人的需求与追求各不相同:有人喜欢短期旅游,不喜欢长途的旅行;也有人喜欢长期的旅行,不喜欢短途的旅游;有人在游山玩水中度过快乐的光阴;也有人在天涯漂泊的生活中找到了生命的真谛。
在这里当然没有重轻、好坏之分,只是感触不同、领悟不同而已。
愿人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旅行跟旅游的区别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