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毛时代技术革新与科学研究中的群众运动

浅谈毛时代技术革新与科学研究中的群众运动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群众路线对于技术革新与科研工作具有着巨大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和其他一切社会主义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出色地把以下两方面结合起来:既以完全科学的冷静态度去分析客观形势和演进的客观进程,又非常坚决地承认群众(当然,还有善于摸索到并建立起同某些阶级的联系的个人、团体、组织、政党)的革命毅力、革命创造性、革命首创精神的意义。从马克思的全部历史观点出发,必然会对人类发展的革命时期给予高度的评价,因为正是在这样的时期,所谓和平发展时期慢慢积累起来的许多矛盾才能够解决。正是在这样的时期,各个不同的阶级在确定社会生活形式方面的直接作用才得到最有力的表现,而后来长期以更新了的生产关系基础为依托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基本方面才得以建立。而且,马克思和自由派资产阶级的理论家不同,他并不认为这样的时期是脱离了‘正常的’道路,是‘社会病态’的表现,是过激和谬误的可悲的结果,他认为这是人类社会历史中最有生气、最重要、最本质、最具有决定性的关头。”

  ——列宁《反对抵制》

  能够影响技术进步的因素有很多:工业体系、工业基础、人才培养方式(教育制度)、政治路线等等。笔者因时间和可获得的历史资料有限,不能把毛泽东时代所有与技术进步有关的因素都讲一遍。不过,在当时随着政治运动的不断开展,人民群众,特别是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意识的不断提高。同时“两参一改三结合”(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干部与技术人员的三结合”)原则逐渐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使得工人能够参与到工厂的设备研发工作,人民群众能够参与科研。本文接下来将用几个例子简单地展示一下当时的技术研究工作与科学研究中的群众运动。

  第一个例子是吉林市油脂厂:

  油脂厂在对待技术、设备上,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可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能洋就洋,不能洋就土,不满足于土,从土到洋,土洋结合。他们在生产中,不断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一步一步地发展,一步一步地提高,创造出一套科学地、合理的、符合实际的工艺流程和生产设备。例如,要提高钙基润滑脂的质量,必须低温出罐。开始没有低温出罐的设备,油脂变稠淌不出来,工人们在一百摄氏度左右的条件下,不怕烤,不怕烫,硬是用大铁勺一勺一勺地掏出来。他们一边坚持生产,一边改造设备,一边改进工艺流程,经过两年来的不断努力,从直火加温到蒸汽加温,从单层釜到双层釜,从人工搅拌到机械搅拌、双向搅拌,“土办法”逐步地变成土洋结合地办法,初级的东西变成了高级的东西,生产也实现了机械化、管道化,使钙基润滑脂的质量赶上了国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他们经常给自己出难题,大破洋奴哲学,为革命攀登技术高峰。一九六五年,我国的一种生产设备,需要一种非皂基高温润滑脂。资本主义国家用高价和苛刻的条件来卡我们。工人们听到这个消息,都非常气愤,强烈要求承担这个任务。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说:“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油脂厂的工人和技术人员拿出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攻难关。负责这项试验工作的佟硕林同志,是个只念过六年书的工人技术员,他患有严重的十二指肠溃疡和胆囊炎,经常发高烧,但他以惊人的毅力,一直坚持在战斗岗位上。他们为了找一种原料,跑了十一个省、区,取回了三十三种样品,经过一百零八次试验,攻克了一道道难关,终于试制成功。工人们又提出了更高的奋斗目标,一定要把资本主义国家甩在我们后边。这里的关键问题,是要改造一种稠化剂的性能。工人和技术人员敢想敢干,在有关单位的帮助下,用土办法大胆试验,仅用六十天的时间,就拿下来了。经过对比试验,资本主义国家的非皂基高温润滑脂,使用一次只能连续运转六个月,这个厂生产的同类产品,可以连续运转十一个月。把这种润滑脂用在机车发电机上,比一般润滑脂使用时间提高五十倍以上;用在轧钢厂大型剪断机的辊道轴承上,比用原来的润滑脂使用时间提高九百七十一倍。

图片

  第二个例子是江西井冈山汽车制造厂:

  他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在产品设计上,搞突破,闹革命。汽车设计,过去曾被走资派和资产阶级技术“权威”捧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只能照葫芦画瓢,连改动一个螺丝都不行。工人们打破洋框框,敢想、敢干,大胆创新。在设计车头、驾驶室的时候,全厂人人动手,个个动脑,有的工人不会画图,就用纸板剪,泥巴捏,先后提出了十几种方案。最后议定一种新型的车头和驾驶室,结构既简单,制造又方便。

  为了解决设备不足与成批生产汽车的矛盾,工人们成立了一支精密铸造突击队,边干边学,刻苦钻研,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基本掌握了这门技术,制成了十七种产品。连杆是汽车发动机的一个主件,原来是锻打的,打起来既费劲,加工又困难。工人们用精密铸造办法,经过反复试验,取得成功。汽车前桥的工字梁,按过去的图纸规定,非要用五吨重的锻锤锻打不可。工人们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决心以浇铸来代替锻打。试验多次失败了,有人说:“以铸代锻制造工字梁,听也没听说过,搞不成拉倒吧!”工人们回答:“人家有的,我们要有。人家没有的,我们也要有。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为革命没有攻不破的技术难关!”他们认真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坚持试验,终于获得了成功。去年一年内,全厂大搞工艺革新,共完成二十六个主要项目。

  这个厂的工人们说:“一个好的革命战士,不能依赖上级发武器,要从战场上去夺取武器!”他们一面利用现有设备造汽车,一面自己设计制造成批生产汽车所需的各种专用设备,自己武装自己。他们边造汽车,边造设备,既加快了自己武装自己的速度,又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一车间原来全部设备只有两台空气锤,远远不能适应需要。工人们坚持一边生产,一边制造设备,自己造出了新式钻眼机、液压铆钉机、摇臂钻床、行车、吊车和一系列工模夹具,形成了一条流水作业线,全年生产任务提前超额完成。在四车间加工汽缸体这一条作业线上,工人自己造的各种专用机床就有二十四台,占这条作业线机床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从一九六八年开始,全厂共造出各种专用机床九十七台,占全厂现有机床、设备的百分之四十五以上,超过了文化大革命以前全厂机床、设备的总和。

  在技术革新中,他们紧密结合生产需要,以“土”为主,土洋结合。因此,他们自制的设备,一般都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维修容易,质量和功能有的还超过了同类型的洋机床和洋设备。原来用万能铣床和牛头刨床加工工字梁,一个班一天只能加工一根。工人们自己做了一台六面铣床,一天便能加工二十根。过去,抡大锤,打大梁,八个工人一天只能打一根。工人们动脑筋,想办法,自己画图设计,利用废料制成了一部大梁滚压机,只要几分钟就可以滚出一根大梁,比手工操作提高了工效八十多倍。

图片

  第三个例子是河南郾城县机械厂:

  一九六四年,这个厂的工人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加工粮食花费了农村大量劳动力,用机器加工粮食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全厂职工不顾县里走资派的阻挠,决定试制磨面机。他们把一个公社买的一部磨面机拆开,刻苦钻研,逐件测绘,闯过一道道难关,试制成功了功效高、成本低、操作方便、适合农村需要的对辊式磨面机。

  要成批生产磨面机,必须解决设备不足的问题。是伸向上要,还是自己动手造?有的人说:“就凭咱这几步破皮带车床,还能成批生产磨面机?现在有了正式产品,向上面要点设备,那是名正言顺。”他们造了一个一百六十多万元的计划,向上伸手要设备。工人们听说这个情况,气愤地说:“闹革命靠一颗红心一双手,当伸手派是往我们工人阶级脸上抹黑。都向国家要,国家向谁要?”工人们反复学习了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教导,迅速在全厂掀起了一个改造旧设备、制造新设备的热火朝天的群众运动。

  全厂人人出主意,从实际需要出发,干啥革新啥,需要啥制造啥。他们用土办法造出了适合生产需要的龙门铣床、车头箱专用镗床、辊模专用镗床、高压油泵试验台;用旧工字铁焊接了六部天车;用旧材料、废钢管,七拼八凑竖起了冲天炉。同时,对原有的设备来一番改造。把一部手压榨油机改制成一百吨电动油压机;把两台破的不能用的小牛头刨,改造成半自动拉丝机;把两台破皮带车床,改造成磨辊专用车床。仅用七个多月时间,就建成了一座磨辊车间,使磨辊的生产形成了一条流水作业线,年生产能力由原来的五百只提高到一万二千只。这个车间的三十多台崭新机床,全是工人们自己设计、制造和安装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四年来,全厂车床设备翻了三番。现有的一百零三台设备中,有七十台是自力更生制造的。仅这一项,就为国家节约资金五十多万元。

  此处顺带提一下他们通过群众路线搞技术推广与人才培养的例子:

  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社、队工业迫切需要建立一支技术队伍。这个厂除经常组织巡回辅导小组下社、队直接帮助外,还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吸收社、队修配厂地一些青年工人到厂里来,实行短期轮训。通过边学边干,使他们很快地掌握了操作技术。一九六七年以来,这个厂已为社、队培训了七百多名技术人员。

  第四个例子是出自控制上海地面沉降的工程:

  如果不是在毛主席哲学思想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广大群众齐心协力共同奋战,要控制上海地面沉降是根本办不到的。就拿回灌试验来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参加的还只有三、五个单位,到群众运动开始的一九六六年,迅速发展到一百多个工厂、二百多口深井同时展开。随着无产阶级群众运动的胜利,我们深入批判了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广大人民群众社会主义积极性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地下水回灌、控制地面沉降的试验工作更加形成千军万马、汹涌澎湃的热潮。群众中不仅出现了不少“井专家”、“井医生”,更有广大的关心地面沉降的热心人。我们在勘察过程中取得的大量技术数据资料,很多都是由分布在全市各个地区的工人和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组成的群众观测员提供的定期观测记录。我们在外国资料上曾经看到这样一则报道:有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城市,想搞控制地面沉降的试验,但由于几个资本家集团尔虞我诈,结果,只落得个长年累月的纸上谈兵。

图片

  第五个例子来自70年代西安交通大学:

  我们在厂校协作,开门搞科研中,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两种方式。

  “走出去”,就是派教育革命实践队到协作工厂同工人、革命技术人员一起进行科研工作。我校强度研究室同宝鸡石油机械厂协作,参加这个厂的轻型吊卡研制工作。过去这个厂使用的吊卡很重,劳动强度很大,广大工人要求试制轻型吊卡。参加试制轻型吊卡工作的同志到厂里后,向工人学习,调查研究,抓住主要矛盾,提出了合理选用材料和改进结构的建议。然后又同工人、技术人员一起反复试验,终于试制成功轻型吊卡。 这个科学研究任务的完成,为研究我国新钢种合金化和高强度钢、超强度钢的强度性能扩大了领域;同时,也促进了材料革命、工艺革新和设计革命更好地结合,大大推动了科学研究的发展。

  “请进来”,就是利用校办工厂、实验室的设备条件,由协作厂派出工人、技术人员来学校,共同完成国家课题或工厂的科研任务。我校与西安冶金修造厂共同研制大功率可控硅在工程上应用的课题,这个厂有十多位工人师傅来校协作,互相支援,互相促进,已经完成四米龙门刨可控硅控制试验装置,交付工厂试用。

  从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群众路线对于技术革新与科研工作的巨大作用。现在笔者试着简要分析一下为什么群众路线能够起到这样的效果,以及开展这方面的群众路线的条件是什么。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首先回顾一下“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人的认识是从实践发生,又服务于实践。一开始,人们从实践中(比方说对周围环境的观察或者对物理现象的观测)看到各种事物的现象,获取了感性经验。此时是处于感性认识的阶段。之后,通过不断深入的实践,逐渐看到事物的本质、全体与内部联系,也就是“概念”。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判断与推理,产生出结论(例如对产生各类物理现象的原因进行解释,或用数学公式将其描述)。这个产生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阶段是理性认识的阶段。在获得了理性的认识之后,还要将其应用于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正确性,并将这个“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循环往复。

  那么,群众运动在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以上提到的“认识”与“实践”的运动过程是对单个人而言的,而开展了群众运动之后,笔者认为,则是从“量”的差别上升到“质”的差别。在获取感性认识的阶段,如果把人比作从实践中获取信息的“传感器”,那么通过群众运动,不同的人及时地获得了不同的感性认识,这就提高了感性认识的数量与多样性;到了理性认识的阶段,群众又像是一台“规模庞大”的“处理器”,这样才好有效利用感性认识阶段中获得各类经验;在回归到实践的阶段,通过群众运动则可以尽可能全方位地检测和改进理性认识,看看是不是真的符合客观现实以及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中群众运动的优点,以农业科学研究为例,实际上已经被毛泽东时代的先进群众们总结过了,笔者在此引述相关段落:

  群众性的科学实验和专门机构的科学实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群众性的科学实验,紧密联系生产实际,能及时反映生产的需要,便于集中当地农民的经验,是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基础。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指导机构通过掌握一定科学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把群众中十分宝贵但是比较分散的经验,集中起来,分析研究,总结提高,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然后再回到群众中去,这就更加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和提高,更加有利于开展群众性的科学实验。

  我们通常所说的“聪明”和“和不聪明”,在一种很重要的意义上说,就是善于不善于把群众的实践经验作为营养吸取过来。吸取一点,聪明一点,吸取得多,智慧就多,才能就大。人的头脑是个“加工厂”,在群众的社会实践中多磨练,这个“加工厂”的能量就大,“产品”就比较“合格”,就是说思想就比较正确些,说话、办事就比较符合实际。如果脱离了群众的社会实践,什么也不听,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干,那就什么也不懂,思想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还谈得上什么才能呢?可见,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只有使个人投身于群众的社会实践之中,把个人有限的智慧和广大群众无限的智慧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沿着毛主席地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胜利前进。

  对于第二个问题,即在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中开展群众运动的所需条件,那就要考虑到政治和经济的影响。以上海控制地面沉降的工程为例,在具体实施灌水与控制工业用水等措施的时候,需要各个工厂进行协调,统一行动。而在资本主义下,资本家们的企业为了追逐各自的利润,是不可能制定出统一的工业用水计划与回灌计划的。这种情况下要想解决地面沉降问题只能是痴人说梦。这种问题在社会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下才能得到有效解决。但为了保证能够实行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最关键的还是政治路线。所以那个时期特别强调“政治挂帅”的问题。不过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随着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的不断开展,群众对于马列主义哲学和毛泽东思想的不断学习,人们对于“政治挂帅”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化。比如在“政治挂帅”提出的早期,“政治挂帅”指的是在党的政治领导下进行工作,各种工作都置于政治的统帅之下:

  他们把勤俭办企业这件工作放在党的坚强的政治领导下来进行,使企业中各项经济工作都置于政治的统帅之下。用他们的话来讲,就叫做“政治挂帅”。

  到了群众运动开展之后,“政治挂帅”指的是:“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路线、政策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除此之外,坚持“政治挂帅”,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也对“实践——认识——实践”中的群众运动有着直接影响:在获得理性认识时,如果没有统一的思想方针,那么零散的感性经验也只能带来零散的理性经验,将其“系统化”也就无从谈起;在回归到实践的阶段,如果不能对实践时作出系统性的、合适的安排,那大概率只能收获一个杂乱无章或者无效的结果。

  以上就是本文对于毛时代科技进步与群众运动之间的关系的例子与简单分析。

www.haizi.name
责任编辑:王卧龙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