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抗大,越抗越大”——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纪念碑碑文敬读

“抗大抗大,越抗越大”——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纪念碑碑文敬读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位于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总校太行山办学所在地,全国唯一一座抗大纪念碑矗立于此。1986年6月1日,在抗大建校50周年之际,中央军委和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在校部旧址前南峪村建造了抗大纪念碑。胡耀邦亲笔题写碑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纪念碑”,东侧碑身由徐向前题词“继承和发扬抗大的光荣传统,为改变老区的面貌而努力”,西侧碑身由李志民题写“抗大精神、永放光芒”。时任抗大教育长、副校长何长工题写《邢台浆水抗大总校太行山驻地碑文》。

  碑文如下:

  抗大它是伟大时代的产物,也是陶冶锻炼伟大时代英雄的熔炉,在我党建军史上有着巨大的贡献。一九三六年,全国各路红军齐集陕北以后,根据形势的需要,于一九三六年六月一日在陕北保安创建了中国抗日红军大学。到第二期迁校延安,即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一九三九年,根据中央指示深入敌后办校,由陕北转移太行山,一九四〇年十一月抗大总校即全部到达邢台浆水川一带。浆水川地处第十八集团军领导之英勇善战的一二九师活动地带,抗大有了多方坚强保证,就把这里当做长久办校基地。当时校部住在前南峪,政治部住在浆水镇,其它如坡子峪、宋家峪、冯家沟、桃树坪一带的村庄都住满了抗大的学员和机关。由于环境比较安定,抗大即以正规化为中心,总结经验,编写教材,指导各个分校改进工作,顺利地完成第七期教学任务,并隆重地举行了抗大建校五周年纪念大会。一九四二年初进行第八期招生,五一国际劳动节开学。这时滕代远同志调去总部,由我担任副校长主持工作。抗大深入敌后,在浆水川待的时间最长,和这里的人民结成了鱼水不离的关系。我们曾派干部帮助建党建政,派武工队去和地方干部共同打击敌人,帮助开展文化教育工作。而浆水的人民对抗大帮助最大,在五一反“扫荡”中帮助我们坚壁清野,打麻雀战,处处迷惑打击敌人,才取得最后的胜利。一九四三年春,根据中央指示,我们总校全体人员告别了浆水川的父老兄弟重返陕北。我们常想,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我们抗大全体人员吃的是浆水川的粮,喝的是浆水川的水,是浆水川和太行山的广大人民把我们养育壮大的,我们在此受到了深厚的教育和锻炼。对此,我们将永志不忘。愿我后人能够继承和发扬浆水人民的光荣传统和抗大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精神,就象太行山那样巍峨雄壮,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的繁荣富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副校长

  何长工

  一九八六年六月一日

  背景介绍

  碑文简要描述了抗大的创建历史,详细记述了从1940年到1943年抗大在浆水川一带的办学情况和主要活动,最后表达了对浆水川和太行山广大人民养育之情的“永志不忘”和对后人的美好愿望,读来感人至深、倍受鼓舞。

  抗大到达延安后,爱国青年、抗日志士纷纷如洪流般奔赴延安抗大。副校长罗瑞卿高兴地说“抗大抗大,越抗越大”。抗大成为抗日的一面旗帜,享誉国内外。1939年7月10日,抗大总校与联大以“八路军第五纵队”番号,踏上了由陕北转移太行山的征程。

  1940年11月抗大总校即全部到达邢台浆水川一带。之后,抗大师生在四面八方接近敌人。在百团大战中,抗大学员组织6个见习团参加战斗,在各个指挥机关了解战役进展过程。学员小组还协助第120师、129师、晋察冀军区司令部,专题总结涞灵战役、榆辽战役等战役经验教训,编撰战例汇集,作为抗大军事教材。抗大学员对敌战斗更是不计其数。冈村宁次多次叫嚣,要用2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学员、用5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干部。在1942年的五一反“扫荡”中,日军4路合击抗大总校,妄想用“铁壁合围”将抗大师生一举消灭。抗大总校与敌人顽强周旋两个多月,边战斗边教学,配合主力部队歼敌17000余人,彻底粉碎“围剿”。抗大敌后办学“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是世界军事教育史上的奇迹,而这一奇迹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的。

  在抗大挺进敌后的欢送大会上,毛泽东赠送抗大师生“三个法宝”,即坚持统一战线、开展游击战争、巩固内部团结。抗大敌后办学肩负着开辟敌后战场、为抗日民主根据地培养干部、团结带领广大民众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重任。抗大总校到达河北邢台后,浆水川家家住满抗大学员,人人都是抗大房东。当地群众主动腾房并屋,接收抗大学员;学员们遵守制度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时时刻刻想到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了不与老百姓争柴,抗大学员孙保德爬上山顶去砍柴,不慎跌入悬崖;在反“扫荡”中,抗大学员靳惠民从包围圈中救出了80岁的老房东……老区人民为了保护抗大物资舍生取义,为了保护抗大伤员宁死不屈,为了保护抗大后代牺牲自己的孩子。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抗大师生与人民群众形成了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深情厚谊。

  此外,抗大总校多次派干部到地方帮助建党建政,派武工队和地方干部共同打击敌人,帮助开展文化教育工作,并以正规化建设为中心,总结办学经验,统一编写教材,向各个抗日根据地派出教员骨干,在全国指导、创建了14所分校、5所陆军中学和1所附设中学,党的力量也获得空前的发展和壮大。到抗战胜利时,共产党员发展到120多万,人民军队发展到约120余万,民兵发展到260万,抗日民主根据地面积达到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其中抗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据不完全统计,在抗大任职任教和学习过的干部,仅1955年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就有500余人。其中元帅7人、大将8人、上将29人、中将100多人、少将300多人。抗大在抗日战争期间共培养了10余万名军政干部。他们在抗大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成为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自觉的革命战士。他们在奔赴新的工作岗位后,用学得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去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为我党我军的发展壮大,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也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组织基础。

  专家点评

  本期点评专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院长 濮端华

  抗大是国防大学的前身,是我们党在延安时期创办的规模最大的干部学校之一。在9年多的办学实践中,抗大师生坚决服从党的领导、听从党的指挥,涵养了坚定不移跟党走的政治品格。抗大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列为教育方针之首,坚决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各项决策部署,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抗大全体师生响应党中央号召,挺进华北抗日前线,深入敌后办学,就是坚定不移跟党走的生动体现。

  抗大师生心系民族命运、矢志抗日救亡,彰显了勇当先锋求胜利的使命担当。抗大始终站在民族解放事业的最前列,高擎抗日救国旗帜。经过抗大这所“革命熔炉”的千锤百炼,一批批热血青年和爱国知识分子成长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优秀指战员,同时,也成长为发动、宣传、教育民众的民族先锋,坚定站到了抗日救国的最前沿。

  抗大师生聚焦打仗天职、锻造过硬本领,形成了向战为战育英才的鲜明特质。抗大诞生于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壮大发展于抗日烽火硝烟之中,可谓因打仗而生、为打仗而建。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抗大师生坚持一边战斗、一边学习,积极配合主力部队作战,掌握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真正做到了在战争当中学习战争,并且将所学贡献于战争。

  抗大师生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开拓创新、团结拼搏,展现了艰苦奋斗葆本色的奋进姿态。从成立之日起,抗大生活之艰苦、条件之恶劣,在人类教育史上极为罕见。转入敌后办学之后,经费与给养不足的问题也始终困扰着抗大师生,但是他们从未退缩,想尽各种办法克服困难,与人民群众结下了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深厚情谊,成就了“抗大抗大,越抗越大”的历史伟业。

  革命精神之所以熠熠生辉、历久弥新,就在于它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在抗大办学实践中形成的这些宝贵精神品质,引领人民军队军事教育事业取得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极大感染振奋了党政军民的革命热情。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我们要传承抗大血脉,始终牢记听党指挥的首位要求,坚定政治立场,深化理论武装,强化政治训练,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听党指挥的政治要求落实到各项工作中;我们要始终涵养为国为民的深厚情怀,站稳人民立场,把党、国家和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小我与大我的关系,培塑勇于甘于为国为民牺牲奉献的大勇大爱;我们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树牢长期过紧日子的意识,把有限的资源用在紧要处、用在刀刃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知难而进、挺膺担当;我们要始终树牢齐心协力的团结意识,做到胸怀大局、服从全局,襟怀坦荡、光明磊落,科学运用讲团结的方式方法,在严肃认真的思想交锋交流交融中凝聚共识,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求得革命的大团结;我们要始终突出为战育人的办学指向,把准战的能力需求、立起战的培养标准,努力使人才培养供给侧同未来战场需求侧精准对接,全面提高备战打仗人才供给能力和水平,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