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 ——人民公社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共同致富的范例

“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 ——人民公社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共同致富的范例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人民公社时期,毛泽东提出“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探索走“共同富裕”的新农村发展道路。“抓革命,促生产”,因地制宜,充分调动干群积极性创造性,“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南街村走集体经济道路具有典型意义,我的故乡“乡村振兴”的历史经验也值得总结和借鉴。

  人民公社建立以后,毛泽东提出“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等论述,探索走“共同富裕”的新农村发展道路。我的故乡在陕西眉县金渠公社枣林大队同西队(同家村西队),处于秦岭北麓,关中平原西部,土地肥沃,人民勤劳,民风纯朴。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贯彻毛主席的思想路线,“抓革命,促生产”,因地制宜,充分调动干群积极性创造性,“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南街村走集体经济道路具有典型意义,我的故乡的发展经验也值得回顾和总结,对毛泽东时代人民公社实践探索,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需要我们研究和反思,对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一

  1959年3月、4月,毛泽东在《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指出:算账才能实行那个客观存在的价值法则。这个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几万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则一切都不可能。

  算账才能团结;算账才能帮助干部从贪污浪费的海洋中拔出身来,一身清净;算账才能教会干部学会经营管理方法;算账才能教会五亿农民自己管理自己的公社,监督公社的各级干部只许办好事,不许办坏事,实现群众的监督,实现真正的民主集中制。

  1959年12月——1960年2月,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规律进行了总结。“每一个”国家都“具有自己特别的具体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形式和方法”,这个提法好。在《共产党宣言》一百一十年以后,在莫斯科宣言中,就讲到普遍规律和具体特点相结合的问题。

  恩格斯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社会生产就成为可能”,这是对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国民经济的平衡是通过危机达到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有可能通过计划来实现平衡。但是也不能因此否认我们对必要比例的认识要有一个过程。教科书说“自发性和自流性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存在是不相容的”,可以这样说。但是不能认为社会主义社会里就没有自发性和自流性。我们对规律的认识,不是一开始就是完善的。实际工作告诉我们,在一个时期内,可能有这样的计划,也可能有那样的计划。不能说这些计划都是完全合乎规律的,实际上是有些计划合乎规律,有些计划不合乎规律,或者基本上不合乎规律。

  列宁这句话,“社会主义是生机勃勃的,创造性的,是人民群众本身的创造。”讲得好。我们的群众路线,就是这样的。讲要吸收广大劳动群众“直接地和积极地参加生产管理,参加国家机关的工作,参加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部门的领导”,也讲得好。

  我们要教育人民,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集体,为了后代,为了社会前途而努力奋斗。要使人民有这样的觉悟。公是对私来说的,私是对公来说的。公和私是对立的统一,不能有公无私,也不能有私无公。我们历来讲公私兼顾,早就说过没有什么大公无私,有说过先公后私。个人是集体的一员,集体利益增加了,个人利益也随着改善了。

  反对平均主义,是正确的;反过头了,会发生个人主义。过分悬殊也是不对的。我们的提法是既反对平均主义,也反对过分悬殊。

  人民的需要是逐步满足的。共产主义社会,实行按需分配了,也不能一下子完全满足需要,因为需要是不断被创造的。

  人们生活的需要,是不断增长的。需要刺激生产的不断发展,生产也不断创造新需要。人们对粮食的需要,在数量方面总不能是无限制的,但是在品种方面也会变化。

  社会主义社会里面的按劳分配、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等等,现在是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但是,发展下去,总有一天要被生产力的发展所突破,总有一天它们要完结自己的命运。能说社会主义社会里面的经济范畴都是永久存在的吗?

  1959年10月,毛泽东在《关于发展畜牧业问题》指出:看来包谷是饲料之王。美国就是这样办的,苏联现在已开始大办。中国的河北省吴桥县,也已在开始办了,使人看了极为高兴。与大米、小麦、小米等主粮同等重要,把包谷升到主粮的地位。有人建议,把猪升到六蓄之首,不是“马、牛、羊、鸡、犬、猪”,而是“猪、羊、马、鸡、犬”。我举双手赞成,猪占首要地位,实在天地公道。苏联伟大土壤学家和农学家威廉氏强调地说,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要把三者放在同等地位。这是完全正确的。美国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我国也一定要走这条路线,因为这是证实了确有成效的科学经验。我国的肥料来源第一是养猪及大牲畜。一人一猪,一亩一猪,如果能够办到,肥料的主要来源就解决了。这是有机化学肥料,比无机化学肥料优质十倍。一头猪就是一个小型有机化肥工厂。

  1959年6月,毛泽东在《经济建设是科学,要老老实实学习》指出: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要提高经济、文化水平,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农业和文化教育,需要一个过程。我们现在提出“多快好省“这个建设经济、文化的口号。可以快一点,但不可能很快,想很快是吹牛皮,你们不会相信,我也不相信。

  搞社会主义建设,很重要一个问题是综合平衡。比如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钢、铁等种种东西,缺一样绝不能综合平衡。工业、农业、商业、交通事业都可能碰到。农业也要综合平衡,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个方面。

  1959年5月、7月,毛泽东在《发展商业和副食品生产》指出:工农商并举,提得很好。一定要这样做。贬低商业,商不挂帅,工农两业是不会发展的。

  为要流通,交通运输必须相应地办起来。城市当然以工业为重点,但现在是处于副食品严重不足的时期,必须强调郊区的农业。所谓农者,指的农林牧副渔五业综合平衡。蔬菜是农,猪牛羊鸡鹅兔等是牧,水产是渔,畜类禽类要吃饱,才能长起来,于是需要生产大量精粗两类饲料,这又是农业,牧放牲口需要林地、草地,又要注重林业、草业。由此观之,为了副食品,农林牧副渔五大业都牵动了,互相联系,缺一不可。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一定可以做到有菜吃,有油吃,有猪吃,有鱼吃,有菜牛吃,有羊吃,有鸡鸭鹅兔吃,有蛋吃。我们有志气、有决心做到这一项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有伟大意义的社会主义事业,也应当有信心做到这一项事情。

  1960年11月,毛泽东在《永远不许一平二调》指出:总之,无论何时,队的产业永远归队所有或使用,永远不许一平二调。公共积累一定不能多,公共工程也一定不能过多。不是死规定几年改变农村面貌,而是依情况一步一步地改变农村面貌。

  1961年1月,毛泽东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指出:去调查研究一两个生产队,一两个公社。今年搞一个实事求是年好不好?河北省有个河间县,汉朝封了一个王叫河间献王。班固在《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中说他“实事求是”,这句话一直流传到现在。提出今年搞个实事求是年,当然不是讲我们过去根本一点也不实事求是。我们党是有实事求是传统的,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但是建国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我们对实际不大摸底,大概是官做大了。

  1961年1月,毛泽东在《反对两个平均主义》指出:大队内部生产队与生产队之间的平均主义问题,生产队(过去小队)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平均主义问题,是两个极端严重的问题。不亲身调查是不会懂得的,是不能解决的两个重大问题的(别的重大问题也一样),是不能真正全部的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1961年1月毛泽东《给中央常委的信》指出:我们对农业方面的严重平均主义的问题,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还留下一个问题。农民说,六十条就是缺这一条。这一条是什么呢?就是生产权在小队,分配权在大队,即所谓“三包一奖”(包工、包产、包成本和超产奖励)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农、林、牧、副、渔的大发展即仍然受束缚,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仍然受影响。我的意见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即基本核算单位是队而不是大队。所谓大队统一领导要规定界限。

  1962年1月,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在一九五七年这样说过,要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党内党外都应当有这样的政治局面。没有这样的政治局面,群众的积极性是不可能发动起来的。

  1966年3月,毛泽东在《关于农业机械化问题的一封信》指出:为了农业机械化,多产农林牧副渔等品类,要为地方争一部分机械制造权。所谓一部分机械制造权,就是大超额分成权,小超额不在内。

  现在虽然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这是最好地同时为国家的办法,还是“百姓足,君孰能不足”的老话)的口号,究竟能否持久地认真地实行,我看还是一个问题,要待将来才能看得出是否能够解决。苏联的农业不是基本上机械化了吗?是何原因至今陷于困境呢?此事很值得想一想。

  二

  我们家乡地处秦岭北麓,关中平原西部,红河谷的溪流从村庄穿过,有一望无际的芦苇荡,稻谷飘香,麦浪滚滚,还有哗啦啦的水磨子。

  六十代初为了实现“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的梦想,大队从外地采购“变压器”,尤其是从河南买“电磨子”,不小心将筹得巨款丢失,把人吓坏了!还好钱用一块又脏又旧的手绢包着,失而复得,虚惊一场。

  原来溪流在村庄形成了几个池塘,人蓄饮水不成问题,后来由于砍伐森林,水土流失,水变得浑浊,不能饮用。有老人把庙院南端的一口老井揭开,人们奔走相告,我们村两个生产队都这这里担水。井台上成了全村人欢聚,聊天交流的地方。

  大约过了几年,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全村人用一口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这个时候我们生产队选拔了一位新队长,名字叫李志忠,三十几岁,精明能干,有魄力。

  他决定在马房院打一口新井,有人主张请风水先生看一看,他说“就在这里打,不信就打不出水来?”井打到六、七丈,遇到一块大石头,请人放炮,我们都藏在生产队办公室,只听到轰隆一声,石头粉碎了,井水冒了出来。这口井水又旺,又甜香,请水文站化验,说有微量元素,是一口宝泉,乡亲们喜出望外!

  这件事生产队长树立了威信,大伙说,“这一次选对了人”!这个时候公社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县上决定修石头河水库,全县上万民工义务劳动,我们生产队也派出了精壮劳力,出大力,流大汗,义无反顾。据说毛泽东时代共修建了8.6万座水库,为农业连年丰收奠定了基础。

  水库修建有一个过程,为了解决抗旱问题,上级组织修东干渠从红河谷引水;同时号召各个生产队打大口井,经过努力大功告成,井水很旺,可以灌溉二、三百亩土地,经过平整土地,成为旱涝保收田。

  毛主席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经过艰苦奋斗,“治河造田为人民”,石头河水库1971年动工修建,1980年下闸蓄水,是一座集防洪保安、城市供水、水力发电、农业灌溉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大(Ⅱ)型水利工程。灌溉面积1.07万公顷,水库修成后,又完善了斗渠体系,彻底解决了故乡的灌溉问题。

  “因地制宜”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指导方针,因为历史原因,也是老祖宗保护生态环境,我们村的北部形成了七、八十亩芦苇荡(故乡人称“芋园”),杨柳成荫,蔚为壮观,是故乡的一道风景。这里的芦苇韧性特别好,四分之一根就可以吊一桶水!它是重要经济作物,可以编制炕上的席,盖房的毡子,栅子,芦叶包粽子,芋毛刷刷,甚至可以装饰婚房。生产队认真经营芦苇,每年可以有四、五千元的收入,这在那个年代十分可观,是大自然的恩赐!

  六、七十年代由于水利条件,水稻已经不再种植,而以小麦、玉米为主,这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一方面是社员口粮,另一方面也是交公够粮。施肥主要是农家肥、饲养室圈肥,换旧房的墙土肥,还有化肥;还会留一定的闲地,让土地休养生息。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讲到巴黎的下水道工程,十分羡慕和赞叹中国人用农家肥就养活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这简直是一个奇迹,了不起的智慧!

  夏收是农村最繁忙的季节,夏收、夏种、夏管称为三夏。一望无际的麦田,我们生产队最好的麦子在“西蛇腰”,那里相对地势比较低,土地肥沃,容易灌溉,因此农作物非常茂盛。割麦子按亩数计算工分,也有请甘肃麦客帮助收麦,管饭给一定的报酬。有时候也有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义务帮助夏收,还用汽车帮助拉麦,老乡热情招待,漂面皮、臊子面,炸油条、麻花!

  生产队一般是用马车、架子车拉麦子,把麦子拉到大场边先摞起来,用谷叉往上撂,有人专门在上面摞,要有一定的技巧,仿佛一座座山头。如果有雨,就要用麦草缮起来。老乡讲麦子在摞子上卧一卧,碾下来才有劲,实际上还是为了抢时间种玉米,这叫统筹兼顾!

  碾头茬麦子是“三夏”重头戏,这个时候会选拔一位有经验有威望的人做场长,计划和指挥一切!仿佛战场上的将军,一般是用牛或骡马拉着碌碡,也有拖拉机碾麦,中间社员们要翻麦子。下午或晚上有下山风就可以把麦子扬从来。

  三伏天等锄过二茬玉米,就开始腾草,也就是碾二茬麦子,就是把大场周围的麦秆重新碾一遍,关键要用木叉透干净,集中摞成的大摞子,一备牛马做饲料。腾草仿佛农村的节日,三夏繁忙的季节告一段落,生产队杀猪宰羊,全队人会餐,庆祝一番。有时候还会有秦腔戏,交流会助兴。

  多种经营是发展农业的法宝之一。我们金渠镇有历史悠久的太白酒驰名海内外,我们生产队离酒厂只有五华里。而酿酒主要以高粱为原料,去粒高粱穗可以缚笤帚也是经济作物,种植高粱成为我们生产队主要作物。同时种植的还有大麦、豌豆、大豆、小豆、绿豆,荞麦、芝麻、蓖麻、苜蓿、红苕,麻也是经济作物。生产队还有菜园子,种植有西红柿、韭菜、茄子、豆角,黄瓜、大葱,白菜,萝卜,大蒜,花椒、松挂,冬瓜、南瓜,辣椒等。

  而西瓜是生产队主要经济作物,那是时候种植几十亩,一大牙五分钱,记忆犹新,是一笔可观的收入。而且还有养猪场,春节杀猪给社员分配。还有挂粉条的粉房,豆腐房。

  生产队有两个饲养室,养着耕牛、马、骡、驴,这是耕作、播种、碾打、运输的工具。派人专人喂养,种植几十亩苜蓿、豌豆,以及麦草作饲料。牛马踏的粪是生产队肥料主要来源之一。饲养室也称马房“马房”是小朋友最喜欢去的地方,马和驴干完活后来要在地上翻来翻去打滚解乏。有时候我们还可以见到下牛犊,冬天要点一堆篝火,牛犊下下来不一会儿,就可以在院子里跑,太神奇了!

  我伯父当过饲养员,也会赶马车是生产队主要运输工具,交公粮、集体赶集,有时候装扮一番,娶媳妇或送姑娘出嫁,小时候我坐着马车还压过轿,还可以赚小费,风风光光热闹一回。有人说结婚坐轿、马车是封建传统,胡耀邦时任陕西省委书记在眉县大礼堂讲,旧社会县太爷出门坐轿子,现在是新社会一个人一辈子结一次婚,坐一次轿子、马车有何不可?大家热烈鼓掌!

  我们队上养了一头白马英俊温顺,人称“白龙马”,有一次从舅舅家接妈回家,妈妈骑在白龙马上,过干沟河要拐两道弯,小马驹落在后面,我和哥哥担心它迷路,爸爸说“老马识途,小马也识途”!果然,不一会儿小马驹赶了回来。

  我们生产队长听说种植蓝草可以致富,他带领干部外出参观学习,这个兰草就是荀子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中的蓝。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蓝淀》:“凡蓝五种,皆可为淀”。生产队种了几十亩,在我们西场房屋旁边挖了一个直径约10米,深约4米的圆柱形“淀窖”,先用石头水泥砌,做好防水。蓝草秋季成熟,采来洗净凉干,放在“淀窖”里发酵一定时间,就可以打浆沉淀成靛蓝染料,成为生产队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这是在传统种植业之外,开拓的一种致富门路。

  我们生产队的土地并不都是平地,处于秦岭北麓,总体上是南高北低,还有几十亩土地坑洼不平,有一、二十米高的崖。生产队长因地制宜,决定办有砖瓦厂。请来外地有经验的师傅挖了窑,制作的砖瓦坯子凉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装窑。然后点燃木柴、炭烧铸,关键是要掌握火候,烧到一定时间凉几天就可以出窑。后来也烧铸过陶器,因为师傅有经验基本上都是成功的,由于产品质量好销售快,我们队镇瓦窑远近文明,成为生产队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真正让生产队富裕起来的还是种植业。那个时候公社推广万亩绵,我们生产队搞了个“百亩棉”。这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棉花并不是我们关中地区的传统作物,经过农业科技人员的实验认为可以推广种植棉花。防“棉铃虫”,用“萤火灯”,也用“喷雾器”人工防治,有中毒的危险,可是青年人“愈有困难愈向前”!间苗,掐尖,打叉,灌溉,精心作务。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年棉花大丰收,生产队的收入一下子翻了一翻,年终决算,一个全劳力一天即10分工可以分八毛一,有人在生产队分红大会上说,“明年我们就在块块上摸呢?”这是我们同西队人的盛大节日!十里八乡赞誉不断!

  生产队当时分配粮棉油的制度是人八劳二,或人七劳三,保证每一个人基本生活。经济收入按劳动工分所得,减去分配粮棉油物价,加或减上年结算即是。每一家负担人口不同,劳动力往往有一个成长的周期,结算赚钱或倒惯也会有一个周期,如果生产队经营的好,分到钱的户数就会大大增加!那个时候虽然讲阶级成分和阶级斗争,但是评定工分和分配中还是一视同仁,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国家政策。

  人民公社以集体经济为主,但政策也有灵活性,给各家留有少量自留地,供家庭自主经营管理,弥补不足。多少由各地人口和土地规模决定,我们大队每人三分地,我家六口人共一亩八分地,由于养母猪施肥多做务的好,每亩地比别人家能够多打一、二百斤粮食,能够解决大问题。

  我们是老庄基,有七、八分地,房前屋后种植有桐树、椿树、槐树、杨树、柳树、榆树、核桃树、石榴树,拐枣树,葡萄树,柿子树、杏树、桑树等等,有些是木材,有些是水果可以市场交易。

  柿子树是我们村庄十分普遍,不仅房前屋后有,而且田野路边都有种植,秋天柿子红了,整个村庄被红彤彤的柿子树包围着,恰如元宵节大红灯笼高高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甜柿子、软柿子可以卖,尤其是柿饼可以保存,作为特产销往各地,能卖个好价钱。

  我们秦岭北麓气候适宜温差大国家在五十年代后期就提倡种植苹果,万户村、南寨村苹果树大面积种植,在眉县出了名,富裕起来,人们带着闺女去那你找对象。我们生产队在七十年代也在不平的地段种了几十亩苹果树,一段时间管理不善,后来大队王玉老书记“能上能下”,会村担任生产队长,请外地技术人员修剪果树,加强管理,苹果园成了生产队的摇钱树。

  常言道,“富不离书,穷不离猪”,养猪是汉族地区普遍现象,家家户户都养猪,我们小的时候作业也不多,放学回家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拔猪草。我们家养了一头母猪,再养一头奶羊,下了十几窝猪仔,在街上能卖个好价钱,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积累资金盖起来大瓦房。如果光景过得好,年底杀一头肥猪,那一年的日子令人羡慕。

  养鸡也很普遍,一家养几十只鸡,散养在房前屋后,有池塘的地方还养鸭、鹅,雄鸡报晓,这是田园生活的象征。出售鸡蛋、鸭蛋,卖肉鸡也是一笔收入。一段时间有人收购肉兔,不少人家养兔致富。还有养蚕的,春天蚕宝宝放在土炕上,吃桑叶非常快,养蚕是中国人古老传统,也是经济来源之一。养狗也很普遍,看家护院,也是人类的好伙伴。

  社员家庭可以从事编织、木匠、铁匠、漆匠、小炉匠、修理、建筑、挂面、缝纫、剪纸、制香、糊灯笼、小货郎、经纪人,小买卖等职业。

  故乡距离关中西部重镇齐镇(齐家寨)只有10华里,这是眉县最重要的农贸市场之一,西南与岐山县安乐镇、太白县莺鸽镇相邻。其他两个是槐芽镇和城关镇。双日逢集,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有百货商店,生产门市部、信用社、粮食市、骡马市、牛羊市、猪娃市、木材市、蔬菜市、肉市、小吃市、杂货店、榨油厂、缝纫厂、织线厂、胶鞋厂、医院、药店、林业学校、兽医站、理发店等等一应俱全。这是人民公社时代经济繁荣的象征,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生机勃勃的体现。

  三

  毛泽东时代人民公社制度是一个伟大的创造,它是乡村治理的一种探索和实践。体现了“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探索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从我的故乡“生产队”发展模式,可以看出有如下主要经验,值得我们反思。

  第一、 毛主席说“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学会“算账”和经营管理,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保持干部清正廉洁。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讲“商品”的价值,讲价值规律。管理经济都要讲价值规律,都要“算账”,核算成本,讲投入和产出,这是毛泽东发展国民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之一,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一个发展。“算账”,就是用经营商品经济的思维和办法管理经济,因此,一个生产队的“会计”也很重要,是生产队长的助手和参谋。

  毛主席认为“算账”,也是监督干部保持廉洁的有效方针。一般是每年结算分红,就会把生产队账务和每家分红情况公之于众。而且大队会抽人对大队、生产队经济账务进行审计,如果有问题就要予以纠正。那个时候有“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群众可以随时写大字报,对干部进行检举揭发。“四清”、“社教育、“文革”,都有“算账”!这是毛泽东时代依靠群众监督,保持干部廉洁自律的最好方式。

  第二、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生产队具有经济发展的较高自治权、自主权、当时的分配制度体现了走共同富裕道路

  按照毛主席的思想,“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是农村人民公社的基本制度。这个制度在六、七十年代已经基本定型。也就是说,生产队有高度的自主权,按照我们这里的实际,一个生产队大约有两千多亩土地,三、四百口人,公社计划耕种面积、或交售公够粮,加上农民口粮,大约占三分之二土地;其他土地可以自主经营,从事多种经营和商品经济,具有发挥集体经济优势的巨大空间。

  生产队在生产经营管理中采取“包工”,“承包”等生产责任制,比如“苹果园”,“砖瓦窑”,“拉粪”,“平整土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而公社推行“万亩棉”,生产队落实“百亩棉”获得大丰收,收入显著增长,则体现了公有制计划经济的优越性。

  “分配”是生产队管理的重要环节。一般实行“人八劳二”,或“人七劳三”。也就是年终粮棉油分配的制度原则,每个家庭挣得的劳动工分与人口分成的比例。一方面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一方面体现了普惠制原则。当时虽然也有“计划生育”但是没有硬性规定,七、八个娃的家庭很多,这种政策是从大多数家庭考虑的,是人民公社走共同富裕道路,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现在看来,改革开放是吃了毛泽东时代的人口红利。

  第三、 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这是农业经营之路。

  毛泽东讲农业经济,强调“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这是农业的综合平衡,是“大农业”的概念,实际上是农工商一体化。种植芋园、高粱、豆类、养猪场、粉房、蓝草、菜园等。而多种经营也必须学会“算账”,遵循价值规律。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认为“农业不单纯是农业,而是百业”,这个看法是深刻的,只是在人民公社时代,才可能创造百业兴旺的奇迹。

  “因地制宜”是发展国民经济的指导思想,而对于发展农业来说,更是如此。对于我们生产队来说,历史上由于红河谷溪流从村庄穿过,形成了一望无际的芦苇荡,把它经营和就成了队里的聚宝盆。利用生产队的崖地发展砖瓦窑,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来源。利用不平的地发展苹果种植也是因地制宜。

  第四、 “按劳分配”,发展集体经济与发展家庭经济(自留地为)、调动村民积极性相结合,是农民致富之路。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原则。在人民公社时代,要发家致富,主要靠勤奋劳动,多争工分。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个人才能有好日子过。兼顾公私关系,是一条重要经验。

  “自留地”是集体经济之外,发展家庭经济的重要方面,对补充口粮,改善农民生活意义重大。另一方面农民家庭饲养猪、鸡、鸭、兔,从事挂面、编制、工匠、养蚕等副业,也是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

  第五、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优良品质,农家肥与化肥相结合,农业机械化,是毛泽东时代农业现代化的主要贡献。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毛泽东时代发展农业的重要功绩。打大口井,修东干渠,尤其是石头河水库的修建,使我们家乡的农田变为水涝保收田为农业连年丰收就奠定了基础。

  大队有农场,可以推广小麦“丰产三号”,玉米“户单一号”等优良品质,为粮食丰收奠定了基础。眉县氮肥厂的修建,发展畜牧业,养殖业,农家肥与化肥相结合,为发展科学种田创造了条件。拖拉机、播种机、脱粒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由大队统一管理使用,可以提高使用效率。

  第六、 加强党的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选拔群众拥护能力强,有胆有识的队长及领导班子,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条件。

  公社有党委,大队有党支部,生产队有党小组,党的领导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那个时候,公社党委副书记在我们枣林大队住队,生产队也有住队干部。名为“路线教育宣传队”,“抓革命,促生产”是主要任务。与现在“第一书记”差不多,党的建设,农业生产,政治学习,社会治安等都抓。

  贯彻民主集中制,那个时候有“党支部会”、“贫下中农会”、“社员大会”,队长由各级组织推荐,全体社员大会选举产生。“队长”是生产队核心人物,对一个生产队发展至关重要,威信和能力不可或缺。我们生产队选拔了一位有魄力、有办法的队长,是我们的幸运!

  第七、 反对平均主义,体现物质利益原则,同时要讲思想觉悟和奉献精神,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

  有人把毛泽东时代,称为“吃大锅饭”,从毛主席对发展农村经济的论述来看,多次讲到要反对平均主义,反对一平二调,反对官僚主义剥夺农民。在分配上要反对平均主义,体现物质利益原则。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两极分化。

  毛泽东时代“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学习《老三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那个时候讲公平正义,社会风气好,民风淳朴。

  第八、 集思广益,走群众路线,密切干群关系,备战备荒为人民,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有突出贡献者重点奖励!

  列宁说:“社会主义是生机勃勃的,创造性的,是人民群众本身的创造。”毛主席号召“农业学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群众中蕴藏了一种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人民公社时代,之所以能够创造共同富裕的典型,就在于发挥了集体经济优势,讲价值法则,充分调动了干群积极性和创造性。

  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首先在于它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在农村是以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共同富裕为目标,“备战备荒为人民”,农业发展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相联系。干群关系密切,群众有监督权,心情舒畅,困难群众也能够得到照顾。集思广益,能够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即使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得到重点奖励,人们也会心服口服。

  临近春节,使人回想起农业社那热火朝天、欣欣向荣的场面。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家家户户红对联,赛窗花剪纸,大红灯笼,一家家拜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政通人和,安居乐业。尤其村庄中央荡秋千的人山人海,欢声笑语。走亲戚串朋友的,舞狮子的,扭秧歌的,说书的,耍社火的,热闹非凡。这是一个吉祥和谐的春节,这是毛泽东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动画面,令人向往回味。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选》第八卷,(一九五九年二月——一九七五年七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版。



www.haizi.name
责任编辑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