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亿特别国债和凯恩斯主义的归宿

一万亿特别国债和凯恩斯主义的归宿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是市场经济的固有矛盾。在固有矛盾的作用下,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会不断被危机打断。

  01

  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是市场经济的固有矛盾。在固有矛盾的作用下,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会不断被危机打断。

  自由竞争时期,危机会以完全的形态爆发,并逐步在市场自发机制作用下重新恢复部门间的相对平衡。

  国家垄断时期,每一次出现相对过剩苗头的时候,国家就通过积极财政和宽松货币相结合的方式,直接干预资本的再生产过程,进而干扰危机的展开。但是调控不能解决矛盾,而只能不断地把矛盾往后推。

  进一步讲,国家干预打断了市场自发调节机制的充分展开,导致经济无法通过市场自发调节达到平衡,它虽然延缓了危机,但造成危机的诸多因素却进一步沉淀下来。

  不仅如此,它用以解决矛盾的手段,更为矛盾的进一步深化埋下种子。它一方面刺激生产畸形扩大,另一方面从根本上削弱了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矛盾越来越尖锐了。

  在这个过程中,整个经济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这首先就体现为债务规模越来越大。需求管理是以积极财政和宽松货币为主要手段的,也就是以公私债务不断攀升为代价的。

  债务不断攀升,还本付息的压力日益增加,整个经济中一个越来越大的部分被生息资本无偿占有,企业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日趋减少。相互作用之下形成螺旋下降的恶性循环。

  这就是市场经济下国家干预经济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凯恩斯主义。要理解经济和债务的关系,就必须明白凯恩斯主义到底是怎么运行的。

02

  什么是凯恩斯主义?我举个例子。

  在某个国家,由于生产过剩,钢铁和水泥大量堆积卖不出去,钢铁厂和水泥厂开始大规模裁员。很多人失业了,经济问题逐步演变成社会问题。

  在自由竞争时代,国家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大规模干预经济。在国家资本主义时期,条件发生了变化。国家为了缓解危机,出台一个政策,号召每个城市修一个公园。

  国家认识到,每个城市修一个公园有两个方面的好处,首先修公园需要钢铁、水泥,这样就可以消耗钢铁水泥的过剩产能,稳住重工业就业;其次修公园还需要雇佣工人,这还能带动一部分失业人口再就业,促进消费,带动轻工业发展。

  这两者还能形成良性循环,因为重工业发展了会雇佣更多工人,进而消耗更多轻工业产品,轻工业发展了会购买更多设备、修建更多厂房,带动重工业发展。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市政府修公园的钱哪里来呢?赤字融资!通过赤字的方式向金融机构融资。

  这不仅是一个例子,还是真实的史实。1933年后,罗斯福政府就曾雇佣大量失业青年修建众多的国家公园。当然,修建公园只是一种方式,它还可以是修建铁路、修建公路、修建机场、修建形象工程,或者修建各种烂尾和不烂尾的楼。

  这就是凯恩斯主义。通过积极财政,配合货币政策,以负债和可能的通胀为代价,扩大需求(比如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消耗过剩产能,延缓危机的爆发。

  事实上,从1997年开始,我国一直用凯恩斯主义调节经济中的相对过剩,这在缓解危机的同时,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债务堆积。

03

  1995-1996年我国第一次面临过剩。1995年104种主要工业品调查中,产能利用率80%以上的只占30%,主要是能源和原材料,50-80%之间的46%,50%以下的24%。1996年工业普查,900种主要工业品,60%的企业生产利用率不到50%。产能过剩在随后几年进一步恶化。国内贸易部1997年下半年对613种主要商品统计,供不应求的1.6%,基本平衡的66.6%,供大于求的31.8%。

  我国一面淘汰落后生产力,一面在凯恩斯主义指导下,采取积极财政对冲经济下滑。其一,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投资主要靠政府拉动。原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随后调整为增长15-20%,增加投资2200亿(农林水利,铁公机,城镇居民住宅,企业技改等),仅铁路和公路投资就增加了470亿。其二,宽松货币政策。下调贷款和存款利率,下调准备金率,刺激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企业投资其实增加不多,因为终端消费增加小。

  1998-1999年继续加大财政力度,主要依靠基建投资,即农林水利、城镇居民住宅、企业技改、环保、电网改造、城市公用事业、粮仓建库、灾后重建等。同时,通过房改,推进房地产投资。

  在这一时期,政府部门杠杆率快速上涨。1998年房改后居民部门杠杆率也快速上涨。这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凯恩斯主义方式进行需求管理,以应对产能过剩导致的经济疲软。

  如果我们把1996-1997看做第一次危机时期,那么1998-2001年的刺激政策,就是为了延缓危机的第一次刺激。这次刺激干扰了危机的自发进程,但没有消灭危机产生的原因。在这次刺激之后,政府部门和居民部门债务都有了小幅度的攀升。2002年后,我国加入WTO。外需快速恢复,并且伴随城镇化加速,我国经济进入快车道。

04

  2008年危机时期也是类似。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受到巨大冲击,在极度危急的形势下,2009年我国决定加大投资力度,鼓励企业贷款,准备实施一系列基建工程。除了灾后重建外,主要有如下方面:第一,加快保障房建设,第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三,加快铁路公路机场建设。

  基建的钱从哪里来呢?从银行来。国家要求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加大对重点工程等项目的贷款支持。为实施上述工程,国家预计到2010年投资合计四万亿。

  城投债从此爆发。第二次刺激时,债务上升最快的其实是地方政府,但是由于城投债统计在非金融企业部门之中,因此从数据看,非金融企业部门反倒是上升最快的。由于城投公司有地方政府信用兜底,金融机构乐于向其贷款。2009-2012年,平台债务快速增加,规模巨大。“截至2010 年末,全国地方投融资平台10.7 万亿,占GDP26.9%。”。另外,2008年后房地产价格爆炸式增长,居民买房争先恐后,居民部门杠杆率也开始快速攀升。这一次快速增长到2012年结束。

  从上面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用凯恩斯主义的方式延缓危机,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杠杆率不断攀升,债务规模不断变大。

  如果我们把1997-2007看成一个短周期,把2008-2012看成另一个短周期,那么这两个短周期不再是简单的重复,第一个短周期中,我们用凯恩斯主义的方式刺激经济,导致全社会债务规模与GDP的比值从95.5%上涨到123.4%,第二个短周期中,我们再次刺激经济,全社会债务与GDP比值在短短三年间暴涨至180.7%。

05

  在当前的时代,我们危机的爆发形式明显不同于马克思时代,也就是说危机不再以周期性的产能过剩一次次简单重复地爆发。我们的爆发形式体现为通过凯恩斯主义延缓危机,而不断导致一个个短周期相继被推迟,产能过剩的危机,最终演化为以债务为核心的综合性危机,每一个短周期都构成一个更长周期的环节。

  1997年后历次危机中,虽然都强调消灭过剩产能/供给侧改革,但需求管理明显是更主要的方面。失衡-刺激-恢复-再失衡-再刺激,形成了往复的循环。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这种重复的意义在于,每一次重复的时候,债务都在不断增长。

  刺激是需要负债的,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居民部门在不同的危机时期,相继更替加杠杆,不断催生债务规模。债务规模越来越大,资产泡沫越来越大,最终若干次的短周期构成了一次长周期,即若干次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构成了一次总的危机,这个总的危机以债务为核心,呈现出诸多危机的交织。

  若干次的刺激之后,我国债务与GDP的比值从90年代不足100%,增长至当下的284%。

06

  欠债是要还钱的。

  明斯基将借钱(融资)分成三类:第一类叫做对冲性融资,借钱的人有足够的收益(比如工资或者经营利润)能够还本付息。第二类叫做投机性融资,债务人的收益不能覆盖本息,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借新还旧,但是整体而言,债务人的收益还是能覆盖当期利息。第三类叫做庞氏融资,债务人的收益不仅不能还本,甚至都不够支付利息。债务人必须依靠不断上涨的资产抵押,借新还息,或者变卖资产还债(导致资产价格崩盘,触发危机)。

  当你的债务规模不断扩大,以至于你连利息都还不上的时候,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就会崩塌。

  2016年底,人民大学发布经济分析报告,用2015年4161家非金融企业(发债企业)的数据做了测试,结论是:(1)对冲性融资不到2%。(2)约有9%的企业受益都不够还利息,必须借钱去还,即属于庞氏融资。(3)剩下90%左右,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借新还旧,属于投机性融资。

  目前的情况是,不负债就无法进一步拉动经济,经济就会下滑;要对冲经济下滑,就需要负债,而这又会进一步推动长周期的成熟。

  以前的危机直接表现为短周期的相继出现,繁荣-过剩-衰退-复苏。现在的危机表现为若干个生产过剩的短周期、以及为了延缓危机而实行的刺激政策,共同构成了一个长的综合性危机,生产过剩-刺激-延缓-更大规模过剩-更大规模刺激-再次延缓-最终爆发危机,这就是现在条件下危机的表现形式。

  我希望我们国家能尽快好起来,我们同样也要正视一个问题,到底要怎么解决越来越大的债务问题。



www.haizi.name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