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带领人民超越“苏联经验”,还差最后一步需要后人去完成

毛主席带领人民超越“苏联经验”,还差最后一步需要后人去完成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苏联曾短暂地、不彻底地触摸到了第二步,而毛主席晚年已经在思考第三步的问题了。历史曲折向前,但愿伟大的初心能收获胜利的回响。

  1927年3月下旬,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取得胜利,白崇禧趁乱入城,随后蒋介石也来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旧军阀们同流合污,联手屠杀革命群众,在全国范围内抢夺工农运动的胜利果实,“四一二事件”震惊中外。

  从某种层面来说,当年“四一二事件”的本质,其实就是工农群众拼命换来的胜利果实、被所谓“功勋群体”给暴力抢走了,不难发现,这类事件的发生具有某种必然性:工农群体革命性最强,但实力却很弱,即便取得了成功、也没有能力保住成果,胜利果实最终还是要被“精英”们抢走。

  “四一二”之后,本就弱势的工农阶层陷入了群体性的绝望,他们发现自己被当枪使了——这么多年为“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结果只是帮助新权贵赶走了旧权贵。

  革命之前,大家被“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压得喘不过气,“革命”之后,那两座大山岿然不动,反倒又多了个“官僚资本主义”,越“革”越“惨”。

  所以历史教材里说:四一二事件之后,大革命跌入了低谷。

  这一年,全国各地起义不断,但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即使是意义重大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其实也没能完成原定目标,为什么呢?

  因为蒋介石诈骗集团严重伤害了工农群众的感情,让大家对“革命”的初心产生了质疑,再加上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追堵截,革命,变得难上加难。

  1927年前后,中国历史来到了十字路口。

  要么放弃革命,接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如果要继续革命,就必须解决这么一个问题:如何挽回群众的信任?

  总不能打仗的时候拿人家当“主力军”、胜利了却拿人家当奴隶吧?这是蒋介石们走的道路,这是反动的、龌龊的、给“救国救民”理想抹黑的诈骗行为。

  1927年,中国人民是不幸的、在大革命巅峰期遇到了蒋介石这类叛徒;同时,咱们又是幸运的,正因为蒋介石的背叛,让一些早晚会出现的问题、及早暴露了出来,加速了一些伟大思想的成熟。

  回到那个问题:如何在大革命的低谷期,挽回群众的信任?伟人给出了一锤定音的答案:

  第一,工农群众一定要拥有自己的武装,只有这样,胜利后才不会被抢,这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第二,在革命过程中、就要把利益分配给贫苦百姓,因为“革命”的本质就是打破利益垄断、让人民分享发展果实,当时的中国还是个农业社会,最大的利益就是土地,所以才有了“打土豪,分田地”。

  1927年秋天,伟人通过“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1928年底,他主持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土地法,俗称“井冈山土地法”。这两件事,让后来的一切成为可能。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与其他人相比、毛主席最大的不同,正在于他始终把“农民”放在中心位置。

  1923年6月,他在“三大”上第一次提出农民运动的重要性;1926年9月,他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中首次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1927年1月,他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首次提出“要推翻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1936年他在会见美国作家斯诺时坦言,“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解决了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1940年,他在《新民主主义论》里总结道,“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

  在中国,农民问题就是土地问题,1947年毛主席如此总结革命经验:“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

  由此可见,蒋介石与毛主席代表了中国革命的两条不同路线。

  蒋介石的路线,是利用工农群众搞革命,获得胜利之后又把人家扔一边,自己摇身一变成为“新地主”,工农非但没有过上好日子,反而遭到了更严重的压榨;

  毛主席的路线,是号召农民搞革命,在革命过程中就通过土地改革让农民分享成果,同时建立一支主要来自农民的人民军队,用以保护农民的利益。

  在三十四年代,毛主席探索出来的这条路线、在全世界都是没有先例的,为什么没有先例呢?

  其实,文章开头所讲的“四一二”事件,已经给出了解释。

  革命战争有两大难点,一是怎么打胜仗,二是如何分配利益。打仗是个技术问题,无论是工人、农民还是富家子弟,只要组织得当,都有可能战胜对手;但利益分配是个“人性问题”,想维持公正、非常困难。

  

  请问,如果农民取得了战争胜利,他们有能力保住革命果实吗?

  中国古代经验和西方现代理论给出的答案都是:不能。

  中国古代历次农民战争,最终都会发展为“皇权之争”,赶走一个旧主子、又迎来一个新主子,农民死伤无数、但迎接他们的只是“历史周期律”。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认为:农民是一个有着先天缺陷的双重社会性的阶级,他们处于被剥削地位、有反抗的动机;但同时又是分散的、投机的、愚昧的、保守的,不可能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翻译成大家听得懂的话就是:农民有战斗力,但却没有组织力、领导力。

  因此,共产国际最初给中国设计的路线,就是农民要接受工人的领导。其实,这个路线从理论上来讲是没什么问题的,因为工人有文化技术、集中度高、组织性强,更有能力捍卫革命成果。

  问题是,“四一二”事件已经证明、中国工人力量太弱小了,即使是工业发展最好的上海,工会组织也完全不是反动军阀们的对手。

  其实,“如何保住无产阶级革命果实”这个问题,在西方国家、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因为“阶级”是不断变化的,原来的工人和农民一旦掌握了核心资源,很快就会演变为新的“既得利益集团”,当“屠龙者”变成了“恶龙”,难道你还指望他们能把到嘴里的肉、吐给真正的工人和农民?

  当年的苏联、工人力量不可谓不强大,但后来依然背离了革命初心,对外成为“红色帝国”,对内大搞“特权腐败”,诺大一个联盟、几千万工农浴血奋斗的结晶,最终还不是被内部的蛀虫们给整垮了。

  可见,理论毕竟是理论、与实践还隔着十万八千里。如果按照西方理论,早在1927年中国革命就进入死胡同了,必须先发展一段时间的工业、把工人阶层培养起来再说。

  幸运的是,毛主席没有照搬苏联的教条,而是继续坚持发动农民、推进“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最终在夹缝中艰难赢得了全民族的解放。

  由于这一层原因,苏联人一直对咱们的“农村包围城市”路线嗤之以鼻,斯大林更是嘲笑咱们是“农民党”,乃至于后来解放战争胜利了、斯大林都要来酸上一句“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

  在苏联人眼中,咱们只是打赢了,但是路子并不对。

  斯大林当时非常自信,认为自己带领苏联走上了正确的道路,现在看来,他还是高兴得太早了。

  苏联人摸索了半个多世纪,也仅仅是解决了“无产阶级如何打赢战争获得政权”的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如何持久地维护工人和农民利益”的问题。

  整体而言,工人和农民都属于弱势群体,面对必然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依然非常被动。

  打赢阶级战争,易;维护弱者利益,难!

  在人类历史上,恐怕只有毛主席认真思考并尝试解决过后面那个问题,是“经验”还是“教训”,咱们现在还不好下结论。

  有些事儿是要留给后人去评价的,在历史的尘埃尚未落定之前,不要妄下断论。

  老白俞个人认为,通往“伟大理想”的路上,有这么几个步骤需要完成:

  第一步,通过各种形式的斗争推翻剥削秩序,这一步相对容易,在历史上许多国家都做到了;

  第二步,避免“革命功勋”退化成“新权贵”,避免一开始就陷入“历史周期律”,这一步就已经有点困难了;

  第三步,通过制度建设打破阶层固化,形成一个崇尚劳动、追求平等、没有明显阶层划分的社会,这一步难如登天。

  苏联曾短暂地、不彻底地触摸到了第二步,而毛主席晚年已经在思考第三步的问题了。历史曲折向前,但愿伟大的初心能收获胜利的回响。



www.haizi.name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