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女王头七都过了,既然如此,先吃饭吧

英女王头七都过了,既然如此,先吃饭吧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9月14日,英女王的灵柩被送往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停灵3天,以供民众瞻仰。将于19日正式下葬。

  9月8日,英女王去世后,我本以为最悲痛欲绝的会是英国人。事实上,他们却冷静得让人叹服。很多英国人表示,会有一点伤心,但生活不会受影响,他们只是在等待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而根据英国一家媒体的调查数据,有90%英国人对女王逝世的反应是,想得到一天的公休假期。还有人对一天的休假不太满意,表示:“才一天,她可是女王,我要求放一周的假期,愿逝者安息。”

  然而,近日,在英驻港领事馆门前,一位“亚裔模样”的女子怀里抱着一本相册,竟跪在地上哭到崩溃。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为此而感到伤心,尤其是那些曾在英帝国威权下的“真正的臣民”。

  在英女王死讯传出以前,就有一位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尼日利亚教授在推特上写下这样一段话:“我听说一个犯下强奸、盗窃、种族灭绝罪行的帝国的首席君主终于行将就木。愿她痛不欲生。”

  这位教授和她的家人,曾亲身经历过英国殖民统治的血腥和杀戮。

  在英国漫长的全球殖民历史中,尼日利亚的遭遇只是冰山一角。

  在女王去世后的几个小时里,推特上上万条有关“光之山”钻石的帖子,被密集发布。

  印度网友希望要回英国王室盗走的那本属于他们的国宝级钻石。这枚105克拉的钻石,如今被王室体面的包装,收藏于伦敦塔这座要塞里。

  而世界上最大的钻石“非洲之星”,虽然镶嵌在女王的权杖和王冠上,它原本挖掘于南非普列米尔矿山。后来,“秘密”流入到英帝国。如今,南非数千人要求英国归还本属于他们的瑰宝。

  归还,是不可能的。

  这些钻石,是英国漫长殖民历史中的战利品,代表英国的荣耀,镶嵌在英女王的华服上,彰显着一位伟大的白人母亲爱护着殖民地不同人种的子民。

  而有些受到过殖民统治的“臣民”,的确被这套殖民逻辑彻底洗脑。

  甚至于,香港回归这么多年,个别人依然奴性未改,对帝国统治的忠心耿耿,甚至超过了90%的英国本地人。

  英联邦国家25亿人,其中像她这么忠诚的“臣民”,还有多少呢?

  在日不落帝国的鼎盛时期,有一则英国人共同的常识:

  大洋洲有我们的牧场,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大草原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作为全球最传奇的国家,英国,入侵过现存的以及曾经闪烁于史书中的90%的国家。

  而英国的“发迹”,则源自于伊丽莎白一世。她也是刚刚去世的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偶像。二世选择这个名字,也是为了延续一世的荣光。

  1559年,伊丽莎白一世正式加冕英女王。

  此时,是明嘉靖三十八年。也是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退位后的第3年。

  关于卡洛斯一世有一句著名的狠话:“在我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他一生入侵意大利,焚掠过罗马,联合英国合攻法国,还试图歼灭“战争机器”奥斯曼帝国……生生打出世界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

  伊丽莎白一世履新之前,早就耳闻目睹了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的所作所为,也想过西班牙那样的生活。

  然而,当时农耕为主、缩在海盗的英国,航海技术远不如西班牙,甚至不如海峡对岸的法国、荷兰。

  但是,伊丽莎白一世做了两个影响英国后世的决定:

  一是要出海,二是要扩张。

  基于这两个决定,不论去打、去抢、去偷、去绑架,还是去屠杀,只要能获利,可以不用理会任何国家的法律和道德底线。

  这也是电影《加勒比海盗》的故事背景,只要你够狠敢杀、敢抢,英国就可以给你发“私掠证”。

  由于“皇家海盗”无所不用其极地贯彻“使命是扩展、归宿是海洋”的国策。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去世之后,英国已经成从一个每天跟法国打仗的傻乎乎宗教狂热分子,摇身一变成立了欧洲最大的海权国家。

  直到1858年,英国迎来了新的身份。

  这一年,维多利亚女王加冕印度女皇,继承了莫卧儿王朝的法统,正式称帝。英国极盛的名称——大英帝国(British Empire)也是从那时正式确定的。

  在这之前,英国名义上一直是王国,并非帝国。因为在欧洲要称帝国需要得到其它国家的认可,比如承袭罗马帝国,或者跟罗马帝国沾亲带故,但当时的英国什么都没有。

  印度为英国献上了“皇冠”,它自己则被称为英帝国“皇冠上的明珠”。

  帝国统治中的“聪慧”还体现在对不同殖民地的区别对待上。

  对美洲的殖民,因为要抢占那里的土地,所以他们就对原住民赶尽杀绝,让本国国民迁居过去,对大洋洲的殖民同样如此,屠杀,然后迁入。

  对印度的殖民,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土地,而是图财,况且当时印度的人口也确实太多了,所以他们就占据商业枢纽,扶持英国化的印度人上位,控制当地经济,而自己却和普通的印度人用种族制度隔离开。

  非洲的优势是当地大量的黄金,英国殖民者的相应策略,就是把非洲人当牲畜一样使唤,帮自己掘金,并给他们武器,让他们对付帝国的敌军。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香港被英国占领。

  而香港最突出的是东亚中心港口的区位优势,对英国人来说,殖民方式的最优解,就是把香港作为向东亚进行殖民统治和资本输出的一个重要跳板。

  在血染的炮火下,英国同步输出的,是一套为罪行开脱的诡辩话术:他们为殖民地带去了文明和先进的科技,他们就像是父母,而殖民地就是他们的孩子。

  就是这种君主的淫威下,一些殖民地不得不去庆祝“帝国日”,在游行中,还要高唱《天佑女王》。

  英国作家吉卜林还为此写下一首让人作呕的诗歌,叫《白人的负担》,诗中称,殖民是给第三世界带去文明和发展,白人在当地占用土地、开工厂、做买卖、传教,是为了给殖民地带去文明,让被殖民者从愚昧中走出来,其中承担责任的是殖民者,也就是白人。所以这首诗的题目叫做《白人的负担》。

  为了保住女王的纯洁,英国的保皇派不遗余力地为女王辩护,称她仅仅是宪法意义上的象征性君主,她与那些帝国的罪行没有任何瓜葛,不承担一切责任,即便很多暴力行径是在女王任期发生。

  女王堂而皇之地使用和佩戴着那些从印度、非洲掠夺来的珠宝,很多前殖民地的货币上,印着她的形象,让人不得不“喜欢”。

  这些不同的殖民形式,造成了英帝国对“孩子们”的穷养和富养两种区别对待,这也导致在伊丽莎白二世去世时,被当奴隶使唤的非洲和印度站出来破口诅咒,索要被掠夺的财富;而在中国香港,像前文提到的那位哭得欲罢不能的女子,就是被富养给彻底蛊惑了心智。

  英国也不愧是出现过莎士比亚的国家,对编造和扮演“爹妈”角色的功力,简直神乎其神。

  伊丽莎白二世,简直是无可挑剔的、童话般的主角。

  1926年4月21日凌晨,伊丽莎白二世降生,虽然没有天降祥瑞。不过,丘吉尔后来回忆说,伊丽莎白二世在两岁的时候就表现出“罕见的权威感和反思能力”。

  她六岁开始接受治世之道的教育,流利地掌握法语、德语、西语,她对苏格兰乡村舞蹈也兴致勃勃。

  1940年,14岁的伊丽莎白二世,用稚嫩的声音在电台广播中为英国民众加油打气:“我们正在努力帮助勇敢的海军水手、陆军士兵和飞行员,我们也正努力与你们分担战争带来的危险和悲伤。我们知道,到最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在5年后,战争胜利那天,她获得父母同意,和当地群众一起庆祝世界大战的结束,体现着自己亲民的一面。在女王的回忆中,她曾经说过,那是她生命力最难忘的一夜。

  再加上她和远方表亲一见钟情的爱情,如果“刨去事实不谈”,伊丽莎白二世本身的闪光点,胜过一万本《白人的负担》。

  甚至她的登基都充满了浪漫色彩。

  英国皇家传记作家罗伯特·哈德曼这样描述:“1952年2月6日早上,伊丽莎白爬上了肯尼亚一棵巨大的无花果树,上去的时候还是公主,下来的时候就成了女王。”

  看着这样一个青春、活力、充满童话般浪漫色彩的女王,深陷于漫长苦难中的殖民地人民,很难不被治愈。也很难将自身的苦难与眼前的女王联系到一起。

  伊丽莎白二世虽然没有“掠夺”出伊丽莎白一世那样的军事成果,但是,她对英帝国殖民体系的民众心智的“掠夺”,不亚于伊丽莎白一世。

  从这个角度来说,伊丽莎白二世,对得起她的名字。

  然而,帝国的陨落已经悄然进行,二战的爆发成为世界格局的转折点,这种转折,同样在英帝国和女王身上发挥着重要的意义。

  1945年,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皇宫里,丘吉尔已经意识到大英帝国的衰落,他坐在罗斯福、苏大林的中间。

  在丘吉尔后来的回忆录中,他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坐着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这次雅尔塔会议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被成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世界影响巨大。而在新的世界体系中,英帝国的历史开始走入崩塌。丘吉尔和他的国王,以及在未来即将登基的伊丽莎白二世,都将失去主宰全球的话语权。

  世界朝着美苏两极发展,而英国的各殖民地,开始展开风起云涌的独立运动,丘吉尔尝试过说服民众和内阁去镇压独立运动,但彼时的英国国力,已经无法维持3000万平方公里的势力范围。

  新西兰、巴基斯坦、约旦、印度、缅甸、斯里兰卡等帝国殖民地,陆陆续续宣布独立。同时,随着埃及解放运动的发展,当地政府宣布要将苏伊士运河公司纳入国有。

  苏伊士运河是英国实行帝国统治的重要航路,为了控制运河,英军联合法国和以色列,在1956年正式发动对埃及的军事行动。然而,苏联的一封信顿时让英军瑟瑟发抖。

  信中说:如果拥有各种现代化毁灭性武器的更强大的国家向英国和法国进攻的话,那么英法两国会处于何种境地呢?

  苏联的核武威胁,让英国开始寻求美国帮助。然而,时任总统埃森豪威尔也不给英国面子,直接致电施压,要求英国必须在12小时内停火。

  此时的英国,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面前,已经没有了任何日不落帝国的傲慢。

  认怂,成了当时这个昔日帝国的唯一生存之道。

  而通过此役,全球也看清了一个事实,英国已经没有了主导权,接踵而来的,就是更多殖民地开始宣布独立。

  此时的伊丽莎白二世,成为了英国安抚殖民地情绪的一个重要棋子。

  1952年,伊丽莎白二世访问肯尼亚,就是在这里,她得知了父亲去世的消息,而自己将成为继任者。

  此时,她并不是一脸萌态去爬无花果树。而是在这个贫瘠的非洲国家,用自己已经熟练的技巧,发表着对当地人民关爱的演讲,她称自己在非洲感受到了人民的爱戴。

  在今年BBC播出的视频中,当时的历史过程被镜头还原了出来,非洲的小朋友们在她面前跪下,并献上鲜花。BBC配文称“我们来回顾一下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与非洲的长期关系。”

  然而,视频的评论中,大量的非洲人民,开始愤怒地揭穿BBC的谎言。

  “她在肯尼亚访问时(1952年)继位为女王,而非洲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被种族隔离、奴役、折磨和杀害。这就是BBC所认为的长期关系。”

  “我们和伊丽莎白从来没有关系,这是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也就是说我们是被迫接受的。(这是)殖民关系。”

  非洲人民说出了70年前的历史真相。

  然而,在70年前,整个世界蒙在鼓里。那时的伊丽莎白二世,正忙着用自身充满梦幻色彩的魅力,游走于那些已经宣布独立,以及将要独立的殖民地。

  尽管伊丽莎白二世主张皇室只是国家象征,不干预政治。实际上,她的每一次行动,都事关政治。

  如今,尽管英联邦的官网中记载着,英联邦国家涵盖56个国家,25亿人民。看这规模,并不亚于当年帝国的繁荣。

  然而,英联邦王国和英联邦国家,是两个概念。

  英联邦王国成员,是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在内的15个以英国君王为国家元首的君主立宪制的主权国家。

  英联邦,则是类似东盟十国、金砖五国这样的国际组织。

  即便如此,在英联邦王国中,类似澳大利亚这样的国家的元首,也只是表示“不会再自己任期脱离君主立宪”,其实早已经筹备“走向共和”。

  更可怕的是,作为英伦三岛内部的北爱尔兰、苏格兰,也在等待着伊丽莎白二世“任期”的结束。

  苏格兰首席大臣苏格兰民族党党魁妮古拉·斯特金表示,苏格兰将于2023年10月19日进行独立公投。

  原因也不难理解,英格兰人是昂撒人,苏格兰、爱尔兰人则属于早期被昂撒人殖民的凯尔特人。

  可以这么说,不论是英联邦王国还是英联邦组织,原本就是一盘散落的念珠,过去靠英国强悍的武力维持,后来靠伊丽莎白二世这根线穿着。

  现在,这根线断了。

  此前一直有人问,伊丽莎白二世如此高龄,为什么不退下来,眼看着自己儿子成为人类史上超长待机的王储。她真的能退吗?

  要知道,她登基时,和她搭手的英国首相,是陪着英国人度过《至暗时刻》的丘吉尔,好歹是一号人物,也算幼年登基的女王的半个政治老师。此后,女王又见证十几位首相。

  但是,伊丽莎白二世并没有把英国交到“靠谱”的首相手中。

  尤其是去世前几天才任命的新一任首相特拉斯,虽然此人也想做一个“铁娘子”,甚至穿衣作风模仿撒切尔夫人。

  但是,国内外国际关系的学者对此人的评价并不高。她甚至不如因丑闻被逼宫下台的前任英首相鲍里斯·约翰逊。

  虽然约翰逊在职期间,表面上与美国走得很近,但是他还是保持了英国特色“智慧”,试图避免与中国的直接对抗。他的内阁中,也从来没有将中国定义为“威胁”,并记录下来。

  约翰逊内阁只把中国称为“竞争国”,是对英国和国际体系“构成系统性挑战”的国家。

  原因也不难理解,在成为日不落帝国之后,曾经的英国和曾经的美国一样,把越来越多的中低端制造都甩了出去,重点保留了金融,用钱来赚钱。

  如今,金融业务占到英国GDP的大约3/4。尽管,英国航空、化工等少数产业,在全球仍出于领先地位,但是工业产值占比不足1/10。

  金融业,我们可以粗浅的理解为,是买卖有价值的资产,可以零售,可以批发。这些资产,不论是AI、互联网、还是制造业,都必然是实体产业。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中英之间有着这样一份默契,中国拥有大量的优质资产,而英国拥有全球数一数二的交易中心。国内甚至有媒体将英国描述为全球最大的人民币离岸结算中心。

  1975年就准备脱欧的英国,终于在2020年实现了“硬脱欧”。脱欧之后,英国就开始像过去一样搅动世界格局。

  约翰逊很明白,不论英国怎么闹,都是跟中国撕破脸的时候。

  然而,新任英国首相特拉斯,不仅没有政治建树,甚至没有政治经验。选举前,她宣称中俄对英国构成“威胁”,极力鼓吹增加国防预算,甚至声称按下核按钮“是首相重要职责”。

  从目前来看,特拉斯拥有鼓动民众情绪的“政治审美”,却没有体现出自己的政治理念。

  当然,特拉斯真正落地的政治理念,也可能与自己选举口号截然相反。毕竟,在特拉斯年轻时一直认为“君主制是可耻的”。但是,在女王给自己“加冕”时,她也欣然接受。

  不仅新任的英国首相让自己不太放心,新上位的英王,也让自己担忧。

  新英王查尔斯在民间的支持度,远远不如自己的母亲伊丽莎白二,甚至不如自己的儿子儿媳。究其原因,除了查尔斯此前并不光彩婚内出轨,还有与英国首相“干预政治”的书信往来被实锤。或许还有一个原因,查尔斯太老了,太过于暮气沉沉。

  而且,近期印度公布的数据,其GDP超过了英国。

  英国,真的老了。

  特拉斯,急了。

  事实上,中国对英国的态度,是具有极强的连贯性的。1986年访华之后,伊丽莎白二世应该也意识到这一点。

  70年执政,伊丽莎白二世极其善于平衡。她应该已经意识到想让英国再度崛起,绝非一朝一夕。别人想整垮英国,也绝非一朝一夕。尤其是,如果英国能长期处理好与中国的关系。毕竟,当下的中国需要一个有实力的盟友,而不是一盘散沙。

  伊丽莎白二世之所以迟迟没有交出王冠,或许是她觉得73岁的查尔斯还太年轻,还不是一个合格的平衡大师。而与查尔斯搭手的特拉斯,更年轻。

  殉职,或许是伊丽莎白二世最对得起这个帝国名号的方式。

  伊丽莎白二世和戈尔巴乔夫一样,虽然最近才去世。但是,他们更多的是扮演一个旧的历史符号。他们的肉身,只是过去历史的余热。

  古人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www.haizi.name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