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磊|赵晓磊:没有拿破仑,世界会怎样?——唯物史观:历史决定论抑或历史目的论(之五)

赵磊|赵晓磊:没有拿破仑,世界会怎样?——唯物史观:历史决定论抑或历史目的论(之五)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唯物史观的“历史决定论”不是“机械决定论”,而是唯物辩证的决定论。与“机械决定论”不同,在唯物史观看来,历史必然性是指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总是要通过无数个人的行为选择来呈现——这些选择看似由偶然性支配。换言之,唯物史观并不否认在具体时空中个人行为选择所具有的“偶然性”。

  在本系列文章的最后一集,我们集中讨论与“历史决定论”相关的几个疑问。

  一、如何理解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

  晚年的恩格斯提出了著名的“历史合力论”,他说: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象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但是,各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体质和外部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向往的东西——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

  对于“历史合力论”,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与“历史决定论”并不一致。

  然而在我们看来,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与“历史决定论”在逻辑上是完全一致的:

  (1)既然恩格斯说,历史是“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那么,所谓“不自觉”和“不自主”也就意味着在历史必然性中,没有主观意志的位置。

  (2)恩格斯为什么说“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因为,主观意志如果顺应了历史必然性,它就是正向力量;主观意志如果背离了历史必然性,它就是负向力量。正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

  (3)但是,我们绝不能因为这些意志不等于零,就断言历史必然性是主观意志的产物。因为,在历史进程的选择中,若你的选择顺应了历史必然性,那就恰恰说明历史发展方向是被历史必然性所“决定”的。

  (4)在历史进程的选择中,你当然也可以选择背离历史必然性,或者说你的选择也可能会背离历史必然性。但是,你的这个选择必然在历史规律面前头破血流,结果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一个必然会失败的选择,难道不也是“历史决定论”的证明吗?

  (5)总之,如果主观意志与历史必然性相背离,那么不论主观意志多么坚决、主观目的多么明确、主观预期多么美好,这个不为零的意志最终也会被历史必然性“归零”。

  二、如何看待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谈到决定历史的前提条件时,恩格斯这样说:

  —— “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进行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

  问题在于,“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以及与此相关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这是不是就可以否定“历史决定论”呢?

  唯物史观并不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它决不把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神话。这正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所在。

  打个比方,就这个区别好比栓在树上的一条狗: 狗的自由度(主观能动性的界限)最终取决于栓狗绳子的长度。问题是狗并不知道这个界限,所以它总是左冲右突,上蹿下跳,以为能跑出绳子给定的范围,结果总是以失败而告终。狗的自由度超越不了绳子给定的直径。

  唯心史观就好比栓在树上的这只狗,所以它总是上蹿下跳,乱喊乱叫,全然不知历史必然性的制约。

  机械唯物主义虽然看到了这条绳子,但却不敢、也不能把绳子的长度发挥到极致,完全被动接受绳子的制约。

  唯物史观不仅看到了这条绳子,而且: 第一,力争把绳子的长度发挥到极致;第二,坚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这条绳子的长度将会随之延长。(有关这根绳子的“故事”,请参考:赵磊《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苏共亡党的原因谈起》,《天府新论》2012年第6期)

  不少人指责唯物史观“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指责是对唯物史观的误解。

  在唯物史观看来,人类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是为了在改造世界中“有所作为”,而并不是要“无所作为”。“有所作为”的含义,就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但是,“有所作为”并不是“乱作为”,更不是“为所欲为”,而是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顺势而为”。

  “顺势而为”是真正的“积极有为”,因为只有“顺势而为”才能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才真正获得了自由。

  因此,“顺势而为”并不是对必然性的否定,恰恰是对必然性的肯定。所谓“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就是这个意思。

  三、如何评价个人在历史中的地位

  个人(比如杰出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重不重要?当然重要!

  唯物史观并不否定个人在历史中所承担的角色以及相应的地位。但是,个人的历史角色以及相应的地位必须在“历史决定论”的逻辑中给予说明。

  恩格斯说得好:

  ——“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除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 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这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如果说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那么梯叶里、米涅、基佐以及 1850 年以前英国所有的历史编纂学家则表明,人们已经在这方面作过努力,而摩尔根对于同一观点的发现表明,发现这一观点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这一观点必定被发现。”

  即使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也会被另一个人来承担。这就是恩格斯对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的唯物史观定位。

  由此可见,杰出人物出现的历史偶然性依然受制于历史必然性。正如成林先生所说:

  ——“偶然性才是直观的、具体的、活生生的,历史的当事人(‘单个的生产当事人’)看到的都是偶然性,因为必然性只是一种抽象概括,就像人们‘看’不到生产力而只能看到它的组成要素那样,人们也‘看’不到必然性而只能看到偶然性。但必然性并不因此就成为不真实的或虚无缥缈的东西,它反而比具体可见的偶然性更加真实,这是一种本质的真实。必然性并不独立于偶然性之外或之上,它就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它‘通过这些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证成了必然性,必然性就在偶然性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也是历史的一体两面,从不分离。”

  四、如何看待制度设计和制度选择中的自由

  有学者以人的意志自由为前提,推导出了“制度决定论”:

  ——“制度安排者在制定制度时,从来都不会是只有一种可能或一种制度选项,而是会有多种甚至无限多的可能和制度选项,至于最终究竟会以哪种可能或选项制定制度,就取决于制度安排者的自由意志或选择自由。所以,人的意志自由也在历史中发挥作用,人在这里也是有自由的。”(韩东屏:《历史没有规律吗》,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年第6期)

  用建立在意志自由基础上的“制度决定论”来解读历史必然性,或许有助于人们直观理解“历史决定论”中人的意志与历史必然性的内在联系。

  但是我们必须指出,在唯物史观看来,制度本身既不是历史必然性的根源,也不能用来解读历史决定论的发生逻辑。充其量,制度只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一个中介而已,这个中介本身就是“社会存在”的产物。

  我们认为,把自由意志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有悖于唯物史观的基本逻辑。在唯物史观的基本逻辑中,所谓 “人的自由意志”或“选择自由”,看似一种自由,其实仍然是受制于“社会存在”的自由。

  从本质上讲,所谓“选择自由”并不是“先在”于“社会存在”的自由,而是顺应和利用必然性的自由,即“对必然性的认识”意义上的自由(参:赵磊《自由六问——一个马克思主义视角》,《天府新论》2016年第1期)。

  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只有“不逾矩”(被规矩所约束或被规律所决定),你才能“从心所欲”。

  五、如何理解“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恩格斯指出: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个体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些一直作为异己的、支配着人们的自然规律而同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因而将听从人们的支配。人们自身的社会结合一直是作为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的东西而同他们相对立的,现在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自由行动了。至今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恩格斯说“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是不是意味着“历史决定论”从此无效了呢?

  当然不是。

  人们总是要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塑造历史,但是,这样的意愿必须建立在正确认识并自觉利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恩格斯的这段描述不仅不是对“历史决定论”的否定,恰恰是对唯物史观历史决定论的证明。

  人们“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不过是历史必然性在未来社会的表现形式而已。

  恩格斯说,“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这种情形只有在“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以及“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的前提。

  总之,只有在真正把握并科学利用客观规律的意义上,人们“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才有可能。

  六、如何解读恩格斯对“决定论”的批判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批判了“思想贫乏的形而上学”和“机械的决定论”,他指出:

  ——“那种思想贫乏的形而上学,认为一个事物不是偶然的,就是必然的,但是不能同时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另一方面,又坚持同样思想贫乏的机械的决定论,在口头上笼统地否认偶然性,而在每一特定场合实际上又承认这种偶然性。”

  既然恩格斯批判了“机械决定论”,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批判了“历史决定论”呢?

  回答是:“否”!

  必须强调,恩格斯在这里批判的是旧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即建立在法国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机械的决定论”。正如恩格斯所说:

  ——“与此对立的是决定论,它从法国唯物主义中移入自然科学,并且力图用根本否认偶然性的办法来对付偶然性。按照这种观点,在自然界中占统治地位的,只是单纯的直接的必然性。”

  唯物史观的“历史决定论”不是“机械决定论”,而是唯物辩证的决定论。与“机械决定论”不同,在唯物史观看来,历史必然性是指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总是要通过无数个人的行为选择来呈现——这些选择看似由偶然性支配。

  换言之,唯物史观并不否认在具体时空中个人行为选择所具有的“偶然性”。然而,唯物史观并未因此将偶然性与必然性对立起来。

  与“根本否认偶然性”的“机械决定论”不同,“历史非决定论”把个人选择的“偶然性”与历史发展必然性截然对立起来。在“非决定论”者看来:既然个人能够作出自由选择,那就说明历史进程并不是必然的,而是“不确定”的。

  问题在于,究竟是人的主观意志决定了选择的“成功”,还是事物的客观性质和客观规律决定了选择的“成功”?

  比如,你可以选择“怎么做”,选择结果看似充满了“不确定性”,其实在决定论的维度上仍然是确定的。因为,选择“怎么做”必须以“我能做什么”为前提。只有客观存在着“我能做什么”的前提条件,你才有资格去选择“怎么做”。

  否则的话,你只有做“虚无”,你只有做“毛线”,你只有做“铲铲”(注1)。一言以蔽之:做你个大头鬼!

  恩格斯说得好:

  ——“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能力。因此,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越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越大;而犹豫不决是以不知为基础的,它看来好像是在许多不同的和相互矛盾的可能的决定中任意进行选择,但恰好由此证明它的不自由,证明它被正好应该由它支配的对象所支配。因此,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人们的选择是否自由,表面上看似乎取决于自我意志的自由程度,实际上决定于人们对必然性的认识程度,决定于人们对历史客观规律的把握程度,从而使得选择的自由最终收敛于被必然性所“决定”的方向和结果。

  至于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是否颠覆了历史必然性,是否颠覆了因果关系,以及如何理解自由意志在历史决定论中的地位,这里就不讨论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

  (1)赵晓磊,赵磊:《“不确定原理”何以被误导?》,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2)赵晓磊,赵磊:《历史决定论被证伪了吗?——基于里贝特实验》,载《天府新论》2020年第6期。

  (3)赵晓磊,赵磊:《否定因果关系为什么是错误的——对“只谈概率,不谈因果”的溯源批判》,载《当代经济研究》2021年第9期。

  (全文完)

  ————

  注1:“毛线”和“铲铲”,系四川俚语,意思是“凭空捏造”。



www.haizi.name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