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光”走了,北京日报为他“盖棺论定”

“郭建光”走了,北京日报为他“盖棺论定”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京剧样板戏经过三十年的排斥和禁演的时间检验证明,没有革命样板戏,就会出笼《丰乳肥臀》《我是流氓我怕谁》,官场就会衍生腐败,灵魂工程师变成畜生,教授成了叫兽,社会上黄赌毒恶卷土重来,坏人作恶甚嚣尘上。失去了英雄群像的楷模,人们就会丧失信仰,沦为金钱的奴隶,失去凝聚力,成为一盘散沙!

  “郭建光”走了,北京日报为他“盖棺论定”

  侯满玉

  郭建光是京剧《沙家浜》里的戏剧人物。

  《沙家浜》这部戏,讲述的是新四军某部指导员郭建光率领“反扫荡”中负伤的伤病员们一边养伤治病,一边组织地方群众与国民党反动派开展武装斗争的革命故事。

  京剧谭派青年演员谭元寿受命饰演郭建光,他嗓子洪亮,唱腔高亢有力,加之对角色体悟透彻,把握到位,一招一式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把郭建光这个军人形象演得活灵活现。特别是他那双眼睛,亮相时目光如炬,给人以克敌制胜的勇气和信心,浑身都增添了无穷的力量。他的艺术感染力深深的吸引了观众,也打动了我,使郭建光这个英雄人物成了我心目中崇拜的偶像。他就是郭建光,郭建光就是他!我依托“郭建光”的剧照,画作水彩画收藏,立志要学英雄,做英雄。

  在毛主席逝世后,人民群众没有了话语权,京剧样板戏受到诟病和排斥,甚至禁演,连饰演英雄角色的一些演员都遭了厄运,被打击和排斥。荧屏上没有了英雄人物和工农兵群像,充斥着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宫廷戏、抗战神剧及狗血剧,霸占了银幕,弥漫着靡靡之音。然而,有识之士和广大人民群众不买账,依然钟情于革命样板戏,学唱样板戏中英雄人物的唱段,连最底层的农村青年都学起来唱京剧。我一个五音不全的小青年,当年都学唱过郭建光、杨子荣等英雄人物的唱段。尽管唱腔不标准,但是依然坚持学唱,唱起来就增添斗志和力量,心情十分愉悦。至今我都非常喜欢郭建光“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等等唱段。

  我们就是这样,学唱样板戏,要做革命人。

  当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执掌航船之后,指示前后三十年不能互相否定,特别是召开文艺工作者会议,重温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来,人民群众和文学艺术界仁义志士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心中有了盼头。

  京剧样板戏经过三十年的排斥和禁演的时间检验证明,没有革命样板戏,就会出笼《丰乳肥臀》《我是流氓我怕谁》,官场就会衍生腐败,灵魂工程师变成畜生,教授成了叫兽,社会上黄赌毒恶卷土重来,坏人作恶甚嚣尘上。失去了英雄群像的楷模,人们就会丧失信仰,沦为金钱的奴隶,失去凝聚力,成为一盘散沙!

  就在样板戏“复苏”之际,胡天培先生居心卜测,不失时机的借他人之口诟病《沙家浜》,用心何其毒也!

  笔者怒发冲冠,提出质疑,撰文反驳,当即寄给刊发该文的报纸副刊。遗憾的是邮箱爆满不得进入,只好发布在网络平台。但是,笔者人微言轻,不值胡先生一瞥,故未见反应。也许是其装聋作哑,可谓“默杀”;抑或是默认而不吱声,也未可知。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但它不是什么奇文,那就让我们分析一下其要害是什么?

  笔者前文辩驳过的,此处不赘。只看该文这么一段:

  “《沙》剧本来写的是一个地下联络员机智、勇敢,战胜了敌人,保护了一批伤病员的故事。可是上层领导要求把它的主题改成以武装斗争夺取最后胜利,这就只能加强郭建光的戏。所谓“三突出”,即突出正面人物,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人物突出一号人物,调动所有艺术手段,塑造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既然是以武装斗争为主,郭建光就应该是最重要的人物。但戏本身是围绕地下联络员阿庆嫂展开情节的,演郭建光的谭元寿唱得再好,演得再好,也没有阿庆嫂的形象丰满、生动、感人。”

  瞧,这话说得,真是“一箭多雕”啊!

  本来,京剧《沙家浜》改编于沪剧《芦荡火种》,让机智、勇敢的地下联络员阿庆嫂,配合、协助指导员郭建光组织开展地方武装斗争,不仅保护了伤病员,还巧妙地战胜了敌人。原本是英雄人物密切配合、相得益彰的极佳故事,却被胡文别有用心的以“英雄排斥英雄”法作了曲解。不仅指责文艺界领导,诟病《沙》剧不成功,改编的方法不正确,还连带的微妙地贬损了饰演郭建光这个角色的演员——谭元寿的名声。

  京剧《沙家浜》改编的成功与否,人民群众欢迎不欢迎?郭建光这个角色丰满不丰满,谭元寿饰演得生动与否、感人不感人?不是所谓“专家”“名人”说了算。因为文学艺术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民群众(观众)最有评判和发言权。

  《北京日报》记者牛春梅10月10日的报道是这样说的:

  ——《沙家浜》首演是在上海,因为大受欢迎,一连演了40场。10年演出近千场。

  ——谭元寿嗓音高亢,功底扎实,全面继承了京剧谭派的艺术风格,又借鉴了余派传人李少春的表演,文武兼备的他可以说是一个合格的继承者。------他驾轻就熟,不仅为谭派,也为京剧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剧中郭建光的戏份非常吃重,“坚持”一折几乎都是高八度的唱腔,别说演出40场,就是连续4场,许多演员都坚持不下来。

  ——剧组其他角色都有B角演员,只有郭建光这个角色,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演员,10年间近千场演出,都是谭元寿一个人演。

  ——他(谭元寿)在现代戏《沙家浜》中出演的郭建光是最为大众熟知的角色。

  谭元寿饰演郭建光为什么会这样出色、这么成功呢?他与《沙家浜》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谭元寿之所以能表演得出色、成功,与他深爱郭建光这个角色,和刻苦排练是分不开的。

  北京日报记者牛春梅报道说,当时正在长春拍摄电影《秦香莲》的谭元寿,忽然接到电报让他速回北京,出演《沙家浜》中的郭建光。为了排好这出戏,演好角色,他把铺盖卷儿都搬到了剧团。京剧团団址距家不过一两站路,他愣是几个月没回家。儿子给他送衣服什么的,他都顾不上说话,那个夏天穿着个大背心满头大汗地排练的画面,一直留在儿子的记忆里。

  当年为《沙家浜》设计唱腔的陆松龄晚年跟谭元寿次子谭立曾回忆说,“当时给你们老爷子设计的唱腔已经特别难了,但他唱起来还是有富余。”

  《沙家浜》这出戏成就了谭元寿的成长和京剧戏路,使他的演技逐年精到娴熟,渐成大家气候。

  谭元寿生前经常说:“没有《沙家浜》就没有今天的我,这是我的命运之戏。”

  报道开头称,10月9日12时,92岁的京剧界老艺术家谭元寿因病在京逝世。他的离去不仅仅是谭门一派的哀恸,更让整个梨园行为之黯然。

  “郭建光”走了,感谢北京日报为他“盖棺论定”,为京剧《沙家浜》正名!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