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精神,“夺冠”之外,还有很多

女排精神,“夺冠”之外,还有很多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从为国征战到“为自己”(自我价值实现),就是时代发展的缩影。

  (一)

  我觉得《夺冠》的精神内核被大多数人忽视了。电影中埋了一条暗线:八十年代国家体委科教司王干事来慰问女排训练的时候说,现在美国人都用计算机来辅助训练了,对手什么特点应该使用什么战术,计算机一算就算出来了。然后袁指导说,能给我们弄台计算机么。王干事表示现在全国就中科院有这一台,会操作的也没几个人,想要运过来得分几辆大卡车装,不太现实。

  但到了2016年,郎平教练对助教说,调一下对方三号的资料,马上就有技术人员用电脑分析——对方球员的技术特长、弱点一一可见。然后郎指导及时调整战术,发球主攻六号位,中国队场上形势立竿见影地好转。

  这条暗线可以说是整部电影的灵魂,更可以看作我国历史的一种投射。

  当得知美国人使用计算机时,袁指导当即把拦网升高十五厘米,并问:这个,美国人能计算出来吗?没错,这个美国人计算不出来。这可以看做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骄傲与无奈:我们苦、我们穷,但我们不能低人一头。为什么要说无奈呢,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还不低人一头,就必须要付出千百倍的努力,这就是老女排为什么要强调“精神”的重要性。

  “精神”有一个更学术的术语叫做“主观能动性”,我们中华民族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到如今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少不了中国人民充分发挥的“主观能动性”。

  (二)

  女排在“精神力”的激励下拼命训练的情节,让我想起了抗美援朝时期,我们作为一个一穷二白的农业国,面对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组成的十六国联军,彼时美国刚刚经历了二战,军事科技、武器装备、各种军配合作战都是世界巅峰。而我们用着落后半个世代的装备,硬生生的把美军从鸭绿江边推到了三八线。

  美军第20军指挥官沃克中将在二战中功勋卓著,这支部队以突进果断强悍、行军穿插神出鬼没而著称,被称作“幽灵之师”。1950,朝鲜青川江,寒潮骤至,沃克手下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大范围冻伤,他料定中国军队境况要比美军更差,所以放松了警惕。结果在漫天风雪中,一支穿着单薄军衣、口粮只有冻土豆的部队出现在美军的后方,那一刻,“幽灵之师”统帅见到了真正的幽灵之师。

  后来沃克将军在一条被志愿军破坏的道路上出了车祸,成为了抗美援朝期间美军阵亡的最高级别指挥官。

  当年“万岁军”三十八军为了包抄美军,走出了有史记载以来轻步兵行军的历史记录。志愿军两条腿跑赢美军四个轮子的案例比比皆是。举这些例子是想说明什么?我们比装备真的比不赢美军,只能靠精神力来赢。我们当然要歌颂前辈们艰苦奋斗、不畏牺牲精神的伟大,但是也必须要看到,如果我们也有美军的装甲车、坦克,还用让三十八军的将士们用腿跑出这个历史速度吗?还需要让长津湖的战士们付出那么大非战斗性减员吗?

  所以精神力固然重要,但是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不能因为主观能动性的伟大就否认了客观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电影中袁指导为什么带着老女排拼命练?因为客观条件不足,只能靠主观能动性来补。而一旦女排姑娘们能用得上更先进的训练设备、更优越的待遇,自然就不需要他们在破旧的地板上练出满身的伤来。不断进步才是第一位的,激励人心的情怀固然重要,但是不能因此否定物质的重要性——这是唯物论

  我们现在确实富足了、发展了,但同样不能因此否定前辈们精神的伟大。我们需要看到,因为物质匮乏、技术落后是我们的客观条件,我们当然想克服,但是一口吃不成个胖子,那个时候他们只能靠精神,只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且必须要看到,前辈们吃苦受累,为我们这一辈的物质富足打下了基础,这二者是不可割裂的。——这是辩证法

  

  (三)

  所以更进一步来分析,一个年代的人,要做一个年代的事,厚此薄彼要不得。

  首先,不能嘲笑老女排土、破、打鸡血,就像电影里所展示的,我们国家那时候一穷二白,就没有办法。这也是女排精神的伟大之处。

  其次,不能指责新女排忘本、浮躁,不能再用老女排的艰苦朴素去道德绑架新女排,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就像郎平说的,我的姑娘们也应该谈恋爱、享受生活,排球不应该成为她们生命的全部。

  时代在变化,时代精神也随之衍伸,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我们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

  老女排与新女排,精神与物质,基石与发展,这些都是辩证法的两部分,构成了《夺冠》电影的龙骨。女排精神一如始终、历久弥新,从来是与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的。更深层的意义则是一方面肯定前辈们艰苦奋斗的伟大,另一方面要探讨我们如何传承这种伟大的精神。

  所以这部电影的解构其实是很合理的,把最核心的脉络缕清楚了主要因为时间所限,电影不能面面俱到,所以选取女排两个关键点——起航的1981与再登巅峰的2016,同时2008年作为叙事“起承转合”的“转”——我认为是合理的,无论是从艺术叙事的角度,还是现实意义的角度。

  2004年的胜利固然十分重要无可比拟,但是正如前文所述,这部电影的“龙骨”是一个从精神力到“物质”力的转变,来体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时代精神的演化,所以选那两个时间点更加合理。

  我认为电影的完成度是达标的,有人拿《攀登者》比这部《夺冠》实在是比不得,这两部电影是完全不同的路数。《攀登者》你只能看到毫无灵魂的恶俗爱情戏;《夺冠》你能看到明显的精神内核,你能看到陈可辛自己的思考与时代精神的投射。你可以探讨这个精神内核表达的如何,但是你不能拿一部压根就没有的电影过来比。

  还有人说把“中国女排”拍成了“郎平传”,我也同样不认同。这部电影是“郎平线”而不是“郎平传”,肯定有一个人物串起了主线剧情,但是并没有搞个人英雄主义那一套,胜利和荣誉都是集体奋斗得来的。还有说丑化陈忠和、捧一踩一,这我同样不认同,看过电影的人都会说句公道话——压根就没有丑化陈忠和。我看的还是删减前的那一版,我认为那些剧情完全没有丑化的意思。

  

  (四)

  这条暗线背后还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更深的暗线:就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对于竞技体育、尤其是对于冠军的态度。

  从为国征战到“为自己”(自我价值实现),就是时代发展的缩影,也是我们国家进步的体现——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人生发展中自由的选择,每个人都可以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样的社会不是最理想的社会么?

  郎平在电影里说:所有的包袱我们上一代人背了,你们就轻装上阵。这话非常真实,也非常令人感慨。他们那一代体育人不仅仅是竞技压力,担负着民族荣誉感、民族自尊心等一系列重担;民族崛起是几代人共同的努力,内心强大的国人自然也不需要再从竞技体育中找到情感皈依。

  所以说有因必有果,一切都是发展的特定阶段。背过包袱的上一代人,指责年轻人为什么不再背包袱了,这是不对的;同理,年轻人质疑上一代人为什么背包袱、背包袱有没有用,也是不对的。都不符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及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看电影的时候,我总是会想起我采访过的一位老红军,他那段话我引用过很多次了:“打了二十多年的仗,我身边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啊,最早我那些战友还有吗,没有啊,我知道的是一个都没有啦,子弹打到人身上跟纸一样,能活下来是命大,就我撑到这一天过上好日子了啊……你说打仗怕不怕死,能不怕么。怕,我给你讲啊,为什么还要上?我们的命贱,娘生了十个孩子,能有三个长大就不错;灾荒一来,人跟那风吹稻子一样一片一片往下倒……我们的命贱,我们不希望你们,不希望你们这一代命也贱,我们打仗是给你们打啊……”

  电影中郎平问新一代女排姑娘:你为什么打排球。有人回答这个,有人回答那个,但郎指导表示:你们都没有想明白。这个答案电影里也没有明说,我看网上的讨论的,绝大多数都认为是:为了自己。曾经为了国家,现在为了自己(朱婷也是那么说的),似乎是一个自洽的逻辑。

  但我认为这只是一个表面答案,还有更深层次的内涵。电影最后的高潮其实已经给了足够的暗示了,你已经来到里约了,站在世界最高竞技舞台了,你为什么打排球?

  为了赢。

  这就是竞技体育的内涵与意义。郎指导话里话外也是这个意思,你为了别的东西你最好不要参加竞技体育,干啥都可以。人的生活可以有学习、恋爱、工作、体育等多种选择,而具体到竞技体育只有唯一一个判断标准,就是胜利。

  曾经先辈们背的包袱,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下一代;而我们为了什么,我们的价值皈依在哪里,值得每个人深思。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