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教育系统之内,每每想到要写点有汤料的内部东西最后终归不成,说到底还是个私心作怪——怕丢饭碗。
然而,一年一度的“诺奖”高潮又让人不能不讲几句,十几亿人的国家得不到奖本也不是什么亡国的大事,只是那些个荒唐的论调实在让人无法做闭嘴的选择。
有这么几个相同的标题文章年年会出现:
今年“诺奖”会不会有华人?
今年“诺奖”会不会有中国人?
“诺奖”的研究内容咱中国人也在研究,只是进展不一样。
咱中国的科学家有一批研究成果被歧视以致没能获奖。
中国又有一批科学家的成就将来可能要获“诺奖”。
中国科学家拿的钱太少,研究经费不足,故而影响了科学家的积极性。
…………………………………………….
年年看戏,年年此等,有意思么?
有了华人又如何?能带来安慰吗?籍此证明中华民族的血统不赖?
有了中国人又如何?证明“科学的春天”真的结了果?屠呦呦得了“诺奖”不是被冷落和嘲讽吗?在某些媒体和某些公知眼里,盼星星、盼月亮地盼新生代科学家得“诺奖”,无非是要发泄一下心中的怨气,并以此歌颂“春天的故事”有多么的美妙。得了不珍惜,年年渴望得,荒谬么?
特别特别可笑的是,奖项内容一公布,中国的“科学家”炸锅了——我也研究了,为何得奖的是他们?
老百姓,别被他们的套子戴着,研究的人多着呢!你得看谁最先研究嘛?你们到国外镀个金,师从了一下人家大师,然后再跟着研究,跟人家原创性研究是一回事吗?咱们的科学家近几十年一直在走“留学——跟学——再留学——再跟学”的重复道路,你研究得再好,配“诺奖”吗?不配。大家应记住:“诺奖”最重原创性。
最最最可笑的理由当属“中国科学家被歧视”。人家也就是一奖项,尤其是科学奖项,歧视不歧视,搞科学的人心里都清楚,到底谁是原创谁是后创,大家心里象镜子一样清白,到哪里歧视去?硬要说歧视,和平奖和文学奖有那么一些可能。判断中国科学家到底有没有被歧视,有一个最简单的标准:在哪方面的科学研究是由中国科学家最先原创的?比别人高多少?拿出来比比就清晰了。
过去,说中国科学家没钱,我是相信的,说科研经费不足,我也是相信的。现在,如果还有人这样讲,我会骂你们是“满 口胡言”。在苦得饭都吃不饱的时候,咱们的成果能得“诺奖”,富得连科研经费不知道如何使用的时候,竟然还把“原创精神”不足归罪于钱,你们还能讲句真话么?还讲点良心么?
一个教授能被骗1760万,一个教授能买价值300万的豪车,一个教授能当市值百亿的老板,一个院士能空手套白狼的赚取几个亿,一个院士,正事不做,专搞房地产,一个院士,正事不做,专带着情人开公司,一群科学家干得好好的,突然被提拔当大官……
中国靠他们拿“诺奖”?
照我看,中国科学研究原创不足的根本原因就出在钱太多。
钱把这个国家的科学家都养成了“跟屁虫”和“寄生虫”,科研者一拿到钱,就到国外去买最先进的科研仪器,一拿到钱,就派一批人到国外最好的大学去取经,捷径是很会走,短期的“成果”也来得快,从论文数量看,真还有点接近人家,不过,一旦隔几年你不去取经,完全靠自己,那就再次隔山了。
大家要注意!科研设备世界一流并不代表科研水平世界一流,实验室世界一流也不代表科研水平世界一流,有些所谓的成果,只要有设备,就能达到一定高度。
举个例子讲,前些年,全世界搞纳米材料热爆了,中国也炒作,某大学花大价钱从美国买回来最好的仪器,很快也制出了跟美国一样的碳纳米材料,之后被吹上了天,媒体说中国纳米科技世界一流。然而,大家想想,这种“一流”有意义吗?
再举个例子,近些年,3D打印又火了,当然还是美国最早,咱中国人就是学得快,到处都是3D打印,到处都在吹“中国制造”如何升级成功。瞎扯!
真要在某年某日颁这两方面的“诺奖”,你中国科学家有资格拿吗?好意思拿吗?
现在,国内外都爱搞什么大学排名,中国的大学是特别的热心,尤其是北大、清华等名校,一旦排名排到日本的名校前面,那个高兴劲自不用说。还有什么排名前500强的中国高校数量超越了日本,网民们亦是兴高采烈,好像咱们的大学水平已经全面超越日本了。其实呢?差距自己心里有数,尤其是搞专业的心里最清楚。
自然科学“诺奖”的水平高不高?肯定高。中国人该不该努力去争取得奖?当然该。
但是,这里必须有个前提:搞研究不是为了获“诺奖”,最核心的创新必须立足于自己。
现在,我一看到“某大学、某教授将是未来诺奖的可能得主”的报道就想笑,你中国人自己就先评好了,那还是“诺奖”吗?那个“诺奖候选”哪还能做出什么成就呢?刚一出名,就提拔当了副校长、校长、副部长、部长,还能研究个什么东西出来?千千万万的“诺奖候选”都在中国当了官,你还能期待有多少“诺奖”?
“诺奖”就象根吊颈绳,每年的这个时候就将中国人捋晕一次,过了昏晕期,“砖家们”又开始批评小学、中学、大学如何如何地教育落后,又开始叫嚣如何如何地推动“重大改革”以培养可以获奖的创新人才,做这类宣传,一方面是应付上头的大人物,另一方面是安抚受伤的国人心。
再过久些时间,整个中国又陷入到寒蝉仗马的寂静。
我最后就说句难听一点的话:教育部,科技部,管部的那个院,你们若还是热衷于拿着那根吊颈绳吊着自己去改革,花钱多买些人才回来,得了“诺奖”,也不过是满足“范进们”和“改开权贵们”的需要,于国于民则是空谈。
孙锡良:”诺奖“是中国人的吊颈绳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