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尾”这个词,应该是一个新词,过去读过很多书,没有见过这个词。后来,国内房地产行业兴起,全国东西南北,没有不盖房子的,有的房子没有交付用户,就停下来了,这叫做“烂尾楼”。今天不说楼市的问题。
今天说一个老话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当时最响亮、也最让人信服的一句口号是“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先富带后富,走向共同富裕”。群众心底儿淳朴,对政府的政策几乎没有怀疑过,他们对政府规划的未来深信不疑。
但是,四十多年过去了,人们回过头再看,当初的政策目标并没有实现,我戏谑地给这个现象取一个名字,叫做“政策性烂尾”。那么,这个好的政策,为什么会烂尾呢?还是先从这一句话包含的逻辑关系来分析吧。
这句话,包含这几层逻辑关系:让哪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人们怎样富起来?一部分人富起来后,怎样带动别人富裕?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肯定是劳动者先富起来。但是,作为一个政策性核心理念,里面存在很多漏洞,结果该富裕的人却没有富裕,不该富裕的人却迅速富裕,而且几十年后,后者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既得利益集团。
漏洞之一:缺乏对人类历史的深刻认知。中国历史为什么会出现周期性的兴衰灭亡,最重要的原因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问题,生产资料被皇族和官僚占有,就会产生土地兼并,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绝多数的劳动者,长年累月劳作却不得温饱。
毛泽东的伟大,最主要表现在对中国历史的深刻认知,必须铲除人剥削人的经济基础,所以才会有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后世有人百般诋毁土地改革,诸如《软埋》、《生死疲劳》等,身为文化工作者,不仅不懂得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而且对中国历史的认知也是浅薄鄙陋的。
正是因为这个顶层设计的逻辑漏洞,才会在改开之初,出现大量的官二代摇身一变,成为“倒爷”,他们倒卖紧缺物资,倒卖走私货品,或者挂着“非营利”组织的名号,利用与官场的各种关系捞取钱财,迅速富甲一方。
最让群众无法释怀的是,后来“国企改制”,名曰“改革”,实际上就是把新中国几十年,人民群众用血汗积累起来的财富,利用合法的程序,一夜之间,变成个人财产。一时间,那些曾经为中国经济立下汗马功劳的国企变成私有老板的囊中之物。
最主要的问题还不是化为私有,而是那些有权有势的官僚及其裙带关系,他们占有先机,近水楼台先得月,中饱私囊,眨眼之间,变成了亿万富豪。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数千万的职工,由原来的“主人翁”变成了下岗职工。他们生活无着,还往哪里去致富?
漏洞二,政策的制定,缺乏对人性贪欲的充分认知。即使是刨除以上因素,政策的制定者,在制定某种政策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人性贪欲对政策的负面作用。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开刚刚开始,全国人民,包括各级干部,都是经历过“文革”的,人性的私欲受到了极大的抑制,如果还是这样的大众心理环境,说不定“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还会成功。但是,一旦在政治气候上,放松了对“私欲”的抑制,人性的私欲,像野草一样,不用选择环境,不用选择气候,就会疯狂地野蛮地生长和蔓延。
俗话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官二代可以凭借自己手中的各种政府资源,轻松发大财,那些官二代的裙带关系,自然也会迅速依附于官僚体系,攫取巨额利益,迅速成为富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普通百姓,一没有资金,二没有技术和信息资源,三没有流通渠道,最后只能成为新生资本家的“雇佣劳动者”。试问,这些雇佣人员,能致富吗?
加上九十年代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基层党组织全面瘫痪,官僚体系塌方式腐败,中国社会演变成一出出“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人间惨剧。这个时候,百姓温饱已经是奢求了,还谈什么致富?
漏洞三,富起来的手段是什么?这一点很重要。我有一个发小,八十年代初,因为家里有干部,家中积蓄不菲,占得发展先机,又从信用社贷款,加上有项目信息的可靠来源,迅速成为富甲一方的小富翁。但后来,因为货品发到东北,货款一直收不回来,自己亲自到东北催债,差点把小命丢到东北。从此一蹶不振。
除了对贸易对象坑蒙拐骗,大发横财外,还有一种更加快捷的手段,就是坑银行。那些手眼通天的家伙,依仗和某些官僚的关系,从银行骗走少则几十万,多则几千万,甚至上亿的资金,然后或者做生意,或者吃喝嫖赌,过上挥霍奢靡的生活。银行催上门来,他们一脸无赖相:“要钱没有,要命一条!”
到九十年代中后期,国内银行坏账、呆账数额有多少,恐怕不是一个百姓能说出来的数字。如不是社会主义体制的老底兜底,别说改革开放了,中国的金融系统早已崩盘了。
漏洞四,缺乏全局性、系统性、深层次的政策性规划,基本上处于一团乱麻状态,你说你的,我干我的,谁也管不着谁。如果有全局性、系统性、深层次的政策性规划,前期的漏洞和不足,完全可以依靠后期的完善和补充,使当初的政策设计回归本心,基本上保证社会的良性发展,为后来的产业升级计划,民族复兴伟业创造足够的基础。
因为当初的政策性漏洞,又没有及时使之完善,几十年之后,演变成一系列的严重的社会矛盾。而眼下的产业升级计划,和未来的民族伟大复兴计划,因为当初的这些漏洞,所造成的政府信用和政府执政能力的民意支持大打折扣。
总之,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国家在制定远景发展计划的时候,千万不能“拍脑袋”行事,要有调查,有分析,有研究,更要听取各阶层的意见,谋定而后动,方可成就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