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行学社 :你还在信“拜高考教”吗?

思行学社 :你还在信“拜高考教”吗?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摘要】又是一年高考季,这场事关千万考生人生命运的“赌博”,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高考前夕朋友 圈已被诸如“高考前一天你在做什么”等感怀文字刷屏,而透过对毛坦厂的聚焦,可以看到当下中国对于高考的执念和癫狂,这场令千万人如痴如醉的高考,究竟有 着怎样的魔力?饱受争议的高考,又将何去何从?

一,“高考教”的浮世绘

  在中国,每年高考,都仿佛封建宗教迷信的一次复辟。

  安徽毛坦厂中学东侧围墙外的一棵据说有百年历史的柳树,被当地居民称为“大神树”。尽管校方严令禁止,从五月底开始,每天仍然有家长源源不断地 来此烧香祈福孩子高考“金榜题名”。红色的火焰在烟雾下跳动,火光中的人影密密匝匝地漂浮着。“树神”在他们的脸上写下卑微和虚弱。

  毛坦厂中学

  湖北宜昌的佛寺玉泉寺为匆匆赶来的考生和家长提供“状元檀香”,前来祈愿者络绎不绝。蒲团被一双双膝盖压软,这些陌生的膝盖也许一生只光临一次。

  河南郑州,城隍庙和文庙的老树枝杈上挂满了鲜红的布条,即将面对高考的学生把自己的名字留在上面,祈求古老的圣人的福泽。树木大概看不懂这些生僻的名字,更不能明白他们的愿望和试图兼济天下的儒家大道有什么相通之处,但这些学生需要它们。

  河南郑州城隍庙

  5月28日,上海玉佛禅寺举行“开智增慧·祈福考生”公益活动,吸引当地众多考生家长。当日还邀请到心理咨询师提供免费咨询和讲座,帮助考生和家长调整心态。

  ……

  在高考面前,“没有信仰”的中国人供起神佛,青烟四起,香火缭绕。这景观前几年还被当作笑谈,如今却越来越熟悉,“拜高考教”俨然成形,每个普通人都可能成为信徒。

  不仅在庙宇,对高考的宗教式的狂热与迷信已经蔓延成几乎无处不在的社会压力。

  除了重庆家长担心夜半蛙叫影响高考,喷杀虫剂“赶尽杀绝”,建筑工地未免影响考生休息考前停工等并不新鲜的新闻呈现着“拜高考教”的威力,打开 朋友圈也能看见高考的巨大阴影。一众为母校高考加油的新头像和满屏高考回忆,看起来热血而激情,却也分明诉说着这是怎样一个走不出的轮回。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现实中不能达成的愿望,人们期望幻想的力量能够达成;现实中无法去除的苦难,人们用信仰来消弭。

  然而,寺庙和神祗是不过是人自制的偶像,微信头像也不过是用美图秀秀P出来的jpg格式文件,所谓“神力”都由人的想象力作为支撑。几个叩首和几缕檀香之后,现实仍然是一张语气生硬的考卷和一串铁打的本科录取率数字。

  高考前的微信头像

  考前祈祷的人们稀释了内心的痛苦,温暖的火光麻醉了紧绷的神经,然而冰冷的现实岿然不动。也许人们应当抛弃那百年前就被我们砸碎的神像,视察高考带给我们的痛苦,生长在怎样的现实土壤之上。

二,回到世俗的“拜高考教”

  当我们谈到宗教时,在脑海中浮现出来的,是“神秘”、“寄托”、“解脱”,“敬畏及崇拜”等闪烁着神圣光辉的词语,或者由对未来不确定性而起的 触手可及福利许诺,如菩萨保佑我升官发财,平平安安,儿孙满堂,金玉良缘等等。经历过高考的人不会忘记,在那段时间,把一切精力花在一件事上、把它当作人 生终极目标,而经历过孩子高考的老师家长也不会忘记自己当时求神拜佛以及考完后的解脱轻松。

  考场外祈祷的家长

  同时,一个不需要理由的信仰,一套热闹非凡或紧张静默的仪式也是宗教的必需品,甚至还要有或真或假的神话传说成为信众的心灵寄托。前者如毛坦厂 中学的送考,旌旗猎猎,,高考时全国的警戒静谧,如临大敌;后者例如一些流传甚广的某某学神成绩爱情双丰收的神话让学生聊以慰籍。

  如果我们进一步对比会有更加惊人的发现:

  宗教有讲坛,我们有教室;宗教有经典和教义,我们有“五·三”和“历年高考真题”;宗教有弥撒仪式,我们有百日宣誓;宗教有传 播福音的教士,我们有兜售考试技巧的教师;宗教可以上天堂下地狱,我们可以上北大下职高;宗教要念经唱歌,我们要早读喊楼;宗教要捐钱,我们要交补课费资 料费;宗教要戒律惩戒,我们有行为守则和末位淘汰;最重要的,宗教要信仰一个神,我们要信仰可以通过一场考试,几张纸,改变自己的命运。

  高考“圣经”

  让人相信人自己的造物反过来决定自己的命运,让人相信美好的享受必定会在艰苦磨难后从天而降,这不是宗教精神是什么呢?被用来掩盖社会矛盾,被用来麻痹被压迫者,这不是宗教的作用又是什么呢?更不要说,在高考时期,货真价实的宗教迷信竟大行其道了,教自然科学的老师、教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老师、教理性革命的历史老师,算什么星座生肖,念什么左右眼皮,穿什么畅行无阻一片红,吃什么马到成功万事通。

  如果说,宗教的现实基础是剥削社会对人的摧残,是被奴役者在严峻生活中的麻醉剂,是异化之人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无奈叹息,那么,对高考的疯狂迷信不是别的,正是现代社会中的个人命运飘忽不定的典型写照。正如无法掌控自己生活的人将其命运诉诸于宗教中一个虚无缥缈的天国、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在现代社会中卑琐生活的个人只能把实现翻身、阶层晋升寄希望于一场盛大的仪式——高考、一个空洞的分数,甚至是一次奇妙的临场发挥。

  万众瞩目下的高考状元

  高考改变人生命运的神话一次又一次地被家人、老师、同学所提起,仿佛创造生活的不是人本身,而是高考。高考的威力如此神奇,以至于它在今天不再是一场正常的考试,正如木偶被敷上金粉就变成了被人崇拜的神的化身,高考一旦被赋予神话般的含义,它就慢慢旋转、上升,直至成为人类崇拜的中心。从古代的科举制到现代的高考,从两鬓斑白的范进到过着监狱般生活的衡水考生,多少学子拜倒在选拔性考试的石榴裙下!又有多少人为了一纸成绩丧失自我!正如有一部电影的经典桥段所言:

  当然,高考在今天成为神话,不是凭空产生的,在中国是由有其历史基础的。在建国初期,拥有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迈入上层精英社会的入场券,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大半个中国都是文盲,那些掌握文化和技术的极少数知识分子显得分外珍贵。

  特别是在恢复高考以后,知识分子凭其少而精的身份优势和敏锐的时代洞察力,很容易就在改革大潮中分一杯羹,或在干部年轻化的过程中成为权力精 英,或搭着改革的顺风车在大肆圈钱中成为资本精英,这样的改变,无疑给当时只想安安稳稳做一名“工人阶级老大哥”的群众以巨大冲击。

  然而,这样剧烈的阶层流动终究不符合资本社会的晋升逻辑,通过高考实现阶层流动的梦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被慢慢打碎。改开以来财富的涌动使知识逐渐变得廉价,知识分子被大大小小的投机商所碾压,尊重人才变成了尊重老板,向科学进军变成了向钱看。九十年代教育产业化则给了知识分子以致命一击,大学生产的不再是精英,而是知识民工,是新型劳动力大军。

  知识分子无产阶级化成为了时代的逻辑,而这群人构成的当下中国中产阶级的多数,他们在经济生活中为资本卖命,面对庞大的劳动后 备军的压力,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担心自己的沉沦,他们身上背负三座大山,事实上已经与无产阶级无异。于是,越是前途无望,中产阶级就越渴望自己的后代通过高 考实现阶层晋升的梦想;越是在社会危机的边缘,他们对高考的崇拜就愈加猛烈。

三,告别高考,路在何方?

  回顾中国千年来的历史,从奴隶到封建,从传统到现代,在关于资源分配和精英选拔上,无外乎两种方式,一为世袭,一为科举。换句话说:想获得进入统治阶级的入场券只有两种选择:一是爹好,二是考好。

  科举和世袭看起来泾渭分明,但是二者又经常共披虎皮,互为表里。

  世袭制是奴隶制贵族统治的政治表现,在这种制度下奴隶主无需耗费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便可以坐享其成,安度终日。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自己的财富,地位,权力,资源如何传给下一代,使得本家族可以富在当代,享受千秋。而如何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能力,如果无法保证统治阶级的水平和素质,那么统治断不可长久。因此,世袭制作为一种精英选拔方式,它的功能就很难得到完美实现。哪怕儿子天生智障,也必须继承父业,那些家道中落,败光祖辈积蓄的事情几乎是难以避免的。

  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世袭制本身是完美贴合奴隶主利益的,所以彻底的世袭制也会随着奴隶主阶级的兴起而被采用,随着这个阶级的衰落而被废除。

  在完全的世袭制伴随奴隶制慢慢走向坟墓的同时,新生的地主阶级却带着曙光慢慢占据了历史舞台的中央,他们为了保障自己的统治,发明了一项旷古铄金,泽被全球,遗韵直至今日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

  表面上看,有能力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者,均可得到重用,鱼跃龙门,蒙荫后代。但是,人非生而知之者,所有的能力和素质,都无法离开后天培养。 故往往连年高中者,皆为官宦人家,书香门第,换算到经济身份上,就是掌握着土地和书卷的地主阶级。寒门的贵子少之又少,偶有幸运者,如范进,也往往空耗一 生,白头中举,甚至乌纱帽和棺材盖同时加诸于身。

  范进中举

  也就是说,即使是看起来很公平的科举制,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世袭制,是作为一个统治阶级对自己统治的确保,是阶级关系再生产的工具,是富人的游戏,是权贵的乐园,是穷人的救命稻草,是底层的海市蜃楼。

  今日的高考,与旧时的科举,虽有不同,却无大异。作为整个社会人才选拔的核心机制,作为整体精英教育的关键节点,作为教育产业化的体制依托,它的真正作用已经几乎完全的背离了它被宣称的那样。不但钳制思想活力,摧残士人精神,腐化官僚系统,更进一步的是,传说中高考所拥有的社会阶级流通功能越来越弱,作为科举制子孙的高考宛如他的先辈,让越来越多的人为之奋斗,为之疯狂,为之叹息,为之绝望。

  说了这么多,还有一个问题没有回答:

  我们只能在世袭和科举中进行选择吗?

  进行选择吗?

  选择吗?

  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只需要想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不依赖精英管理群众的社会能否建立,一个没有剥削统治阶级的社会能否产生,人民群众是否能真正当家作主,知识和技术是否能为劳动人民所掌握。人人都是精英,所以没有精英,所以不需要精英选拔,所以可以把世袭和科举同时踢开,让教育恢复其本来面目,从书山和题海中跳出来,踏上开满鲜花和灵性的彼岸。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