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为什么不能也不可能减下去

“双减”为什么不能也不可能减下去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在一个岗位之间不平等且招聘解雇自由的社会里,能力必然被异化为分数用于比较各个竞争者,学习也被异化为提高分数,这就是当代教育的本质。

  “双减”政策下达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各地打击非法补课成效显著;然而,学生的压力真的降下来了吗?这个压力的根源来自于哪里?有人说是家长,有人说是学校,但这明显没抓到问题的本质。这两者都是表面现象,而这种现象的产生必然是有原因的。因此,有必要去探讨这个问题,去对这个社会现象的根源进行一般的纯理论的表述。

  一:学生本身

  学生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身份:学生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也就是意味着,他具有两个身份,即肉体的人和精神上的人。肉体上的人,意味着学生要维持生活,需要基本的生活资料,需要吃喝拉撒,需要睡觉,这是一切动物的必须,人也不例外;精神上的人,则拥有人类意识的需要,这种需要决不是所谓人权,也不是疯狂地刷题度日,而是获取、思考与表达的需要,劳动创造的需要,精神的休息需要,等等。这种需要决不是悬在空中、或有或无的,而是作为人必须满足的需要而在事实上存在的。人之所以作为人,则是有自我意识,会劳动,会独立思考的,才叫做人。

  其次,学生才是作为受教育者而存在的。作为受教育者,学生又具有两个身份:学习知识的人,在学校里,这个身份是被普遍承认的;整个教育体系以及社会体系的一份子,这在很多情况下是被忽视的,而恰恰是最主要的。这包括校规,包括考试制度与作业制度,课堂制度,上下课,以及(有或没有)上面的一堆教育机关;也有整个社会经济体制的参与。学生是处在一个“意识形态国家机器”(AIE)【1】之中,接受意识形态的再生产的人。

  无论学生分成怎样的几个方面,除了身高体重之外,人大抵是一个质,而不是一个量。人的质是量变而来的,肉体是自然选择的量变产物,而量变产生了质变则产生了人的意识;人劳动的量变产生了质变,产生了知识传承与教育,又在社会关系中造成意识形态的再生产。

  然后,我们再来分析社会关系。

  二:社会关系的代入(唯分数论的必然产生)

  我们知道,教育是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而这个上层建筑不但包括整个暴力机器,也就是传统国家机器,维护现存秩序,或者说,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3】;它还包括AIE(原谅我使用这个简称),如网络、家庭、政党、教会、学校等等。这些AIE无一例外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

  不管是哪里的市场经济,竞争都是普遍的现象,不单单是各个企业产品的竞争,也是各个企业资本的竞争,资本增值速率的竞争,于是也产生了对工人的竞争(我们在这里的工人通常指一切雇佣劳动者)。但这种竞争决不是一种平衡的供求关系,而是供大于求的。我们把这方面的论述交给马克思,而只需要知道结果,即工人的相对过剩与岗位的不足;即使岗位充足,在下边的那些岗位大抵也是没人去干的,因为人们不想要工资低没前途的岗位。所以,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闭口不谈决不能让它在事实上消失,我们是唯物主义者,不是吗?

  在工人的视角里,这便成为了对高工资高待遇高职权的岗位的竞争。于是,对于这些岗位而言,它自然需要挑选最“优秀”的那一个,这种挑选要求对工人进行比较,于是,我们的问题出现了。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能力是一种质,而这种挑选要求对这种质进行比较,这就像比较一支铅笔和一支中性笔哪个在考场上更重要,但却在此时是一种必要,于是产生了分数这种制度,用来比较各个工人的“能力”。所以,分数制度是这种经济基础必然产生的,如果不打破经济基础,根本不可能打破唯分数论。就这样,能力被异化为分数,异化为一个数字,而这一个人只值这一个数字。

  我们可以看见,这分数现在往往是由出身、笔试和面试至少一个方面组成的。而出身通常看的是学历,而学历往往看的是大学学校,而大学看的东西呢,则又回到了分数。总之,又回到了唯分数论。这两重的唯分数论形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关系,即想要有在这个社会成为所谓的自由的人的必要条件——钱,则必须要有分数,而这个分数则通常是考试取得的,在我国尤其是通过高考取得的。所以,学生争着提高分数的目的,终归是钱或权,而不是培养自己的能力。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便是如此。于是,学习本身这个高尚的事情也被异化成了赚钱,就像劳动被异化为打工一样。【3】

  三、压力山大(唯分数论的影响之一)

  那么,该如何提高分数呢?这就是摆在学生面前的问题。有些人鼓吹努力,有些人鼓吹方法论,但所有这一切跟学生自我提升没有半毛钱关系,顶多是提升了他们应试的能力,而应试和应用虽然都共有一个应字,却在事实上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随便拉一个学生过来,让他去读文言文,让他去搞解析几何,他都会;让他种地,他会吗?问题出在分数制度本身,而不是在一切其他的地方。学生的能力并不等于分数,甚至相近都算不上。但是我们研究的是双减为何减不下来,而不是其他的问题,所以我们不必去多想这些,我们的任务,仅仅是指出压力的来源罢了。

  要提高分数,可以类比资本家要提高剩余价值的生产,要么通过提高绝对剩余价值,要么通过提高相对剩余价值来进行,而且往往是两者一起进行【4】。与提高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应的,就是提高学习的绝对时间;而与提高相对剩余价值相适应的,就比如改变学习方法,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纵使这两者并不与分数完全挂钩,但是也只有这些对于一个无法改变外部环境的人来说能够改变的东西,能与学习挂钩了。

  提高效率并不仅仅是改进学习方法,反之,提高效率主要是来自于单位学习的增加。这不是一种自愿的学习,而是“自愿的”学习,因为不自愿就会被淘汰到底下去,整个社会关系强迫你“自愿”学习。单位学习的增加就像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最好的方式就是施加压力,正像电影《摩登时代》中演的那样,反复地拧螺丝,反复地刷题,以至于成为小镇做题家。大家都在努力加压,如果你不加压,你就会掉到后边去,得不到好的工作。你加压,大家都加压,为了好的工作,就有一些人会越压越紧,然后大家又都跟进。这是无解的,而个人的加压能力是有限的。

  当一个人已经不能支撑自己的压力时,就会崩溃;而我们在开头提出的问题的答案也就显而易见了。整个社会关系的压力并不能单纯地归类为学校或家庭压力,因此,这种压力是普遍的,决不能归给某一个特定的人。然而,这种普遍的压力尽管是普遍且较大的,然而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当某些学校和家庭给到的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对于真正有自主意识不轻易服从的人而言,走极端是经常的,我们在此就不一一例举了。

  有人反驳说,压力一消灭,学习就会停止,懒惰之风就会兴起。

  这样说来,学习早就应该灭亡了,因为在这里学习已经不是学习了。【5】有些人把不合理且暂时的东西当做永恒的、必须遵守的真理看待,就像那些宣扬“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人,错误地把一定阶段内的现象当做真理。我们该如何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

  一开始的学习,以至于探索,即学习的源头,决不是需要任何压力的。而当学习与钱与权挂上钩时,它就发生了异化。随着学习选拔范围的扩大,压力也就越普遍的给到,意识形态也就越普遍地灌输,人的思考就慢慢被湮灭。本来消灭文盲是想让人民觉醒,然而它却在社会关系中历史辩证地起了一个反作用,让人麻痹了。在下面我们将提到最典型的例子。

  四、时间?“学习”!(唯分数论的影响之二)

  别再让我们强调这种学习的“专一性”了吧!这活塞把所谓“知识”灌输进去,并培养这些“知识”’在考试卷上的“应用能力”。我们已经分析过这种情况对应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即提高压力的情况,让我们再看看另一种情况,即对应绝对剩余价值的增加吧!

  学生一天的时间是有限的,然而,如果学生不反对,所谓学习的时间在此时就有无限扩大的趋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绝不会轻易容许全校前八名考前每天都花三个小时打篮球,就算他们是体育生也不行。

  我们又回到了开头。既然所谓学习的时间是无限扩大的,那么其它方面的时间必然要减少。我们终于有了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那就是河北省衡水中学!学生吃饭时间只有十五分钟!洗漱时间十五分钟!排队的时候抬头大声朗诵!

  这些看似很励志的行为,却从另一个方向证明了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减少,即:用来满足肉体需要的时间减少(吃饭时间减少)、用来满足精神需要的时间减少,真正在学习的时间当然也更微乎其微了。我个人认为他们已经到达了这样一个境界,以至于不需要这一方面了,那么,根据我们在第一节的论述,他们也不能称为人了。他们是被意识形态工厂生产出来的机器,尽管拥有极高的分数,但是没有自主意识(有也是别人灌输得来),不会思考真正的现实问题(试卷上的考题倒是很擅长),那么,创新能力?笑话。(不过他们的笑话倒是不错,这也算是他们保留的那一部分吧。)

  于是,青少年网瘾的问题也出现了。既然精神在现实中得不到慰藉,那去网络上快速补充就变得不奇怪了。

  五、总结

  在这里,我们没有谈及课外补习班的作用,因为在整个体系之中,它始终只处在一种补充的地位,就像阑尾一样,割弃它并不能治疗直肠癌。

  我们在这里也还没有讨论德艺智体技等种种方面的发展,就已经得出了如此惊人的结论。但是我们还发现,有一条路可以规避这种内卷,那就是留学路线。只要你有钱,那些国外资本家会给你敞开大门的。甚至学生学习脱离生产实际所造成的危害,比如课本教条主义什么的,随处可见,同样限制了创新能力,却也没有讨论。

  如果抛开事实不谈,现在的情况倒还挺不错,起码能维持下去。但是我们是事实中人,不可能脱出物质世界而存在。所以,解决的方案是必须的。但是,这解决的方案又必然与经济基础挂钩,在我们还不能上升到更高一个社会阶段,以至于上升到共产主义(现在看好像是遥遥无期的)之前,只能提出一些方法,留到未来去实施。首先是“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5】,然后取消高考(似曾相识)【6】,最后消灭学校,到那时,所有人都是老师,所有人也都是学生,人们将在生产劳动与互相交流中学习,并广泛地利用书本自我学习。不必担忧知识的断层,因为到那时,学习和探索将是所有人的追求。

  参考资料:

  【1】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研究笔记(1970)》

  【2】列宁《国家与革命》,

  【3】卡尔·马克思、费里德里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4】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5】卡尔·马克思、费里德里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第二节

  【6】秦明《被误解的“取消高考”与毛主席的教育革命》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