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与春节和中国文化

龙与春节和中国文化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要:今年是甲辰龙年。龙是中华民族的远古图腾和精神象征,是中华大地多元文化融合创新的结果,寓意着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整合创新”的特性。龙行九天,有青云之志,龙腾四海,能福泽八方。龙代表着勇气、智慧和力量!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磅礴伟力和自强不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岁一程,龙年春节来临,无数人朝着家的方向前行。灯会庙会、文艺戏曲、民俗表演、非遗展示……大年三十,各地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节日更喜庆、更欢快。景点和街巷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街小巷熙熙攘攘,红灯笼、中国结、立体花墙等烘托出浓郁的节日氛围,市民和游客徜徉其间,感受浓浓年味。天南地北、城市乡村,中华儿女欢聚团圆、感受亲情、品味幸福。家家户户升腾的烟火气、涌动的忙碌劲,诠释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的追求,也展现了一个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中国。[1]

  过年,意味着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总之,都离不开“团聚”二字,这也是过年的意义所在。春节,是源远流长的。从上古时代祈岁祭祀绵延而来,这一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依然被全球华人所珍视。除了除旧布新,人们对龙年有着更多的期待,各地不同的过年节俗,也展示着中华文化的积淀。这是独属于传统节日的仪式感,也是提醒人们“根”之所在、初心所在。据媒体报道,今年春运期间,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将达到90亿人次,而自驾出行占全社会人员出行量的比例将达80%。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返乡交通工具的发展、人员自由流动的加快,让家的距离不再遥远,也让春节愈发凸显其价值意义:是休憩调整的归所,也是积蓄力量后的迈步之处。

  春节,是古老的也是年轻的。有调查数据显示,家人团聚吃年夜饭是青年人认为过年“仪式感”最重要的体现。贴春联、扫房子、备年夜饭,传统习俗的魅力、“年味”的诱惑力可见一斑。一边是对传统习俗的继承,一边是对新年俗的挖掘。青年人在潜移默化中构建起一个热气腾腾的春节。……这一农耕时代的节令,因一代又一代人的融入历久弥新,日益焕发新的光彩。

  “福满门庭春气暖,源清流远岁华新”。春节,在一年又一年的接续中成为传统与现代的连接,而“家”所构筑的安全感与幸福感仍能给人心以抚慰。过年,回家,正是这场盛大节日的重要表征与深沉情感。此时的中华大地,处处洋溢着春节的欢闹,张灯结彩,万象更新;此刻,一句“我回来了”,或许就是这个春节最好的礼物。[2]

  今年是甲辰龙年。龙是中华民族的远古图腾和精神象征,是中华大地多元文化融合创新的结果,寓意着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整合创新”的特性。龙行九天,有青云之志,龙腾四海,能福泽八方。龙代表着勇气、智慧和力量!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磅礴伟力和自强不息。辞别玉兔迎金龙,新年气象乐融融。龙年有大运,人人都能心想事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具有刚健威武的雄姿、勇猛无畏的气概、福泽四海的情怀、强大无比的力量,既象征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血脉,更承载着新时代新征程亿万中华儿女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定意志和美好愿望。甲辰龙年,希望全国人民振奋龙马精神,以龙腾虎跃、鱼跃龙门的干劲闯劲,开拓创新、拼搏奉献,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春节的习俗——写春联、贴窗花、舞狮舞龙,有一种令人心潮涌动的蓬勃生命力。春节的内涵——喜庆、和谐、团圆,包含着深切厚重的人文关怀。春节与中国文化是紧紧相连的,春节是中国文化最集中的体现。春节的魅力与精神,就是中国文化的魅力与精神。回家过年是主流,旅游过年也渐成风尚。在团聚主题不变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换一个地方过年”。行走在哈尔滨街头,张灯结彩,年味十足。春节期间,哈尔滨推出形式多样的节庆活动和旅游产品。携程平台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哈尔滨旅游预订订单同比增长超14倍,成为全国增幅最高的城市。除夕当天,山东省潍坊市寿光纪台镇令欣蔬菜专业合作社内仍十分忙碌,合作社的社员将当天采摘的茄子、黄瓜、丝瓜等分拣整理,按品种、色泽、均匀度等搭配好,封膜装箱,再由货车运往上海、广州、深圳等多个城市。作为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寿光在春节期间将组织1600余家合作社积极帮助农户对接商超、电商平台、批发市场等,全力保障寿光蔬菜稳定供应全国市场。[3]

  根据交通运输部预计,今年春运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达到创纪录的90亿人次。对于团圆的渴望,对于乡土的眷恋,这些都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情感,与亲人的团聚,热气腾腾的年夜饭,是对一年辛苦的犒赏和慰藉,新的希望在辞旧迎新的除夕夜萌生。流光溢彩,年的味道越来越浓。铁路、民航、客运、电力、边疆哨所……很多人在坚守一线,用责任守护万家灯火。

  从全球范围来看,春节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已有近20个国家将春节定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至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中国年”真正变成了“世界年”,这里面既有中国文化在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的驱动,也是春节本身的魅力被越来越多的人认知和认同的结果。春节的意义很好,“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对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期盼是全人类所共有的。

  2022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器物有魂,透物见史。从从考古文物里的中华龙,可以看到龙文化的演变。红山玉龙,造型生动,雕琢精美,汉代青龙纹瓦当,寓意祥瑞,镇守安宁。唐代赤金走龙,栩栩如生,步态生辉,…… 从春秋至清代,两千多年来

  龙的形象,发生了由抽象到写实,神态由威猛到温顺,性质由神话到世俗的演变,这也在无形中反映着中华民族文化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与时俱进。龙文物中蕴藏着时代的烙印、文明的写照以及人们的精神风貌。纵观历史长河,龙文化始终贯穿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更是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

  龙是先民想象出来的神兽,是多种动物的合体,有鹿角、蛇身、鹰爪、鱼尾等等,是中国远古的图腾。中国早期龙的形象有很多变化,吸纳了不少民族和地区对龙的信仰和想象,是中华民族包容性的体现。学者们根据考古资料得出结论:龙是上古时期,由来自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因素共同构成的,是中华文明的最核心内容之一。

  龙字最早是在甲骨文中出现的,是典型的象形字。甲骨文中的“龙”字,上半部分像龙角,下部分像它张开的嘴巴,而右侧可以看到它弯曲的身体,非常生动形象。专家们认为,从龙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几千年来,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如今的龙字在它最后一笔竖弯钩的笔画中我们依然还能看出龙身体的弯曲形状。

  作为十二生肖中唯一的虚拟神兽,龙富有神秘色彩被向往幸福的人们赋予美好意涵。珍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鎏金铁芯铜龙,长角后翘,双目炯炯,龙首鬃毛飞扬,龙尾反折向龙头上方。这代表着中国古代的美学和精湛工艺。透过这只龙,可以遥望大唐盛世。对中国人来说,龙不仅代表着勇气、智慧和力量,还寓意着幸福吉祥、团圆赐福。

  天津博物馆藏龙文物特展“九宝寻龙”中,有新石器时代的玉猪龙、商代夔(kuí)龙百乳纹簋。汉代龙形玉饰、清代雍正款青花云龙纹碗,……百余件(套)种类丰富的精品龙文物,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文物上龙纹饰的特点,铺陈一幅充满龙元素的文物艺术长卷。

  铸于青铜、制于陶瓷、琢于玉器,熔于金银、绘于书画、绣于华裳。或威严遒劲、或华美富丽;或飘逸灵动、或憨态可掬。不同时代、不同形态的“中国龙”,附身于各式各样的文物,成为中华文明史的见证。古人将美好愿景、精神追求赋予龙文物;今人从中解码精神文明、传承历史文化,一件件龙文物,讲述着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创造的辉煌,象征着强盛、安宁、吉祥、美好的中国。[4]

  玉兔辞旧岁,金龙接新春。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节日。人们或奔赴团圆、阖家欢聚,与亲人分享快乐与成就;或坚守岗位、默默奉献,为节日增添更多保障与温馨;或振奋精神,准备以龙腾虎跃、鱼跃龙门的干劲闯劲,在新的一年开拓创新、拼搏奉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春节团拜会上讲话强调:“甲辰龙年,希望全国人民振奋龙马精神,以龙腾虎跃、鱼跃龙门的干劲闯劲,开拓创新、拼搏奉献,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夜色斑斓,万家灯火。辞旧迎新之际,回顾过往,展望未来,前行的步伐愈发坚定。放眼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中国,广大干部群众必将振奋龙马精神,砥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定意志,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向着充满希望的明天昂首奋进。

  日月开新元,天地又一春。各行各业的奋斗者,以“等不起、慢不得”的姿态,努力在新的一年里跑出“加速度”,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华美篇章。

  参考资料:

  [1]《感受浓浓年味共享幸福生活》,《人民日报》2024年02月10日01 版。

  [2]方芫《春节,向新而行》光明网2024-02-09。

  [3] 《玉兔辞旧岁

金龙启新程——除夕贺新春》新华社2024-02-09。

  [4]《百闻不如一见:龙年说龙》新华社新媒体2024-02-09。

  于2024-02-10(春节)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