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中医遭受大难,是怎么大难不死的?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中医的传统与出路在哪里?建木医社和大家分享国医大师陆广莘先生的一些思考。
陆老十多年前犀利地指出“中医不科学”是百年冤案,21世纪科学前沿是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的交叉,或者说生命系统里的信息科学,而中医就是这么一门医学。中国的年轻人缺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这是一个最大的危机。
陆老提到,中医学的实践对象是生命,是“天人之际的健病之变”,循生生之道,助生生之气,用生生之具,谋生生之效,赞天地之化育,与万物生长于浮沉之门,不同于西医思维的“努力找病、除恶务尽”。值得大家深思。
《中医的传统与出路》这个题目,社会上非常关注,或者说中医本来是什么传统,本来面目是什么。
为什么提这个问题呢?我大胆说一句,百年来,实际上我们中医的传统面貌是被扭曲了。恕我直言,包括我们的教科书。所以对《中医的传统与出路》,我想换一个题目来回答,叫《中医是怎么大难不死的》。是不是更现实一点?
最早是1912年,我们定大学的教程的时候,就把中医排斥出教育系统之外,就包括我们的北大。然后大家请愿,告到教育部,当时北洋政府教育部长叫汪大燮,就是决心废止中医,不用中药,这是教育界头一个向中医开刀。1929年,南京政府居然通过了一个《废止中医案》,从行政上废除中医。
这个“中医不科学”的命题怎么来的呢?来自于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梁启超当时提个问题,就是说中医“尽能愈病”,尽管你治好病,但是没有人能够把中医的愈病之理,治好病的道理说清楚,这个问题叫“梁启超问题”。
然后,接下来1915年,陈独秀《给青年的一封信》里边提出来,这是因为中医不知道科学,或者中国的医学不知道科学,理由有三条:
第一条,不解人体的构造,没有解剖学,没有解剖定位。换句话说,没有现在说的药理的作用靶点。
第二条,不重视药性的分析,没有药物的化学分析,或者叫成分论,有效成分论。
第三条,“菌毒传染更无闻与”,细菌和病毒的传染中医没听说过。
符合事实吗?符合事实,因为中医的发生在五千年前就出现了,不是最近五百年的事。最近五百年以来的,从1543年的人体的构造开始,我们中医没有等到,没有,不可能等到人体的解剖,药性的分析和菌毒的传染。
接下来,也是我们北大的胡适,胡适说了这么一句话,西医能说清楚他得的什么病,这个病在什么地方,什么性质,什么原因,虽然治不好,但是西医是科学的。因为它回答了病在什么地方,什么性质,什么原因,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是科学的。中医呢,他说中医啊,能治好他的病,就是说不清楚他得的什么病。就是中医说不清楚这个病在什么地方,什么性质,什么原因,就是中医没有病因、病理、病位的,没有解剖学,这样呢中医不科学。所以中医不科学,严格说来是中医不认识病,所以不科学。
因此,到了1935年,《中华医学杂志》的总编余云岫就提出了“废医存药论”。
废,要废掉什么呢?中医的诊疗思想,就中医的阴阳五行、三部九候之谬,作为废中医的诊断理论而有余,中医的诊断理论没用,中医诊断理论不知道这个病在什么地方,而诊断的是阴阳五行。“治病必求本,用药如用兵”这两句话,作为废中医的治疗思想而有余。
好了,中医的诊断,治疗思想都没有了。但是中医能治好病,这点也承认。他就说治好病的道理在哪里?就是药物方剂,就在药物方剂上。所以“研究国药,使用成方,发扬国产药物而有余”,所以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
20世纪以来,基本上就是用病因、病理、病位的疾病分类学的诊疗思想来研究中药,研究针灸有效没效,有效在什么地方。
解放后,第一次药理学会交流了全国各大医学院校和研究院所筛选中药的成果,所谓筛选,药理筛选,就是用病因、病理、病位的药理学,就是能不能消除病因,能不能纠正病理,能不能作用于靶点。
这样一个药理学观念来筛选中药的结果,很惨,绝大多数的中药是阴性结果,这句话是很客气的,就是没效。少数阳性结果的,有点效的,比同类的西药大大地不如,有点降压的作用不如一瓶呱乙啶,有点降血糖的作用不如一点胰岛素,有点抗炎的作用,抗菌的作用,不如一点青霉素,完了。
1961年、1962年,这个时候中医工作大滑坡,原来进入医院的那些中医大都退出去了。
但是很奇怪,苏联远东研究所研究我们东北三味药,一个是吉林的人参,一个是辽宁的五味子,一个是黑龙江的刺五加。他们做实验就发现了三个现象,一、血压高的能下来,血压低的能上去;二、血糖高的能下来,血糖低的能上去;三、白细胞高的能下来,白细胞低的能上去象。
英国《New Science》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就引用苏联的研究我们东北的三味药,结果它说,人参在中医里头是作为药中之王,上品,它之所以如此,因为中医强调是内环境的稳定以抵抗疾病胜于治疗疾病,就homeostasis,稳态,胜于直接治疗疾病,这是60年代。
为什么60年代会出现这样一个命题呢?60年代是一个重大学术转型的问题,就是卡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寂静的春天》揭露了什么,揭露在农学里边农药和化肥带来的祸害。医学界向农学进行学习,就发现我们医学界所用的所谓抗菌素什么等等相当于农药,我们的激素、维生素相当于化肥,所以人们就警惕了。
到70年代开始发现药物病,药物公害的问题,现在证明,WHO说,全球死亡的三分之一主要来源于药物的不合理的使用,药物祸害。药物祸害带来个什么问题呢?药物大量淘汰,更新,很快新的药,新的药出来没有三年五年又完了,从磺胺到青霉素,一直到万古霉素,寿命很短,就是它的寿命很短,淘汰率很高,因而研究费用也很高,从而不断地提高了医疗费用。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的结果,又带来了对社会服务的分配不公,有钱人治,穷人就是因病致贫、因贫反贫,这样的命题就成为当代世界性的医疗危机。
这个医疗危机一直到了93年,有14个国家进行了一个国际研究计划,这国际研究计划的题目叫什么?《医学的目的再审查》,就是医学到底是干什么的?搞了几千年的医学,医学到底是干什么的。《医学的目的再审查》特别提到,这个当代的世界性的医疗危机主要来源于近代医学模式的针对疾病的技术统治医学的长期结果。
什么叫针对疾病的技术?无非是侦查技术和治疗技术。什么叫侦查技术啊?是努力找病,我们现在发明的那些仪器,千方百计找病,然后我们发明的药物,千方百计地除恶务尽。那么这个想法是很好,但是效果呢,效果不行,这刚才说了,带来了世界性的医疗危机。
那么正是由于这样的情况下,从60年代以来到了70年代,人们就提出命题了,就是药物病这样猖獗的情况下,从哪里去寻找健康的钥匙?这个命题来了,医学要不要承担一个从哪里去寻找健康的钥匙,而不仅是找病?西方实际上不断地在思考这个问题,怎么由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化呢?但是很难。
这也就给我们中医带来命题,带来一个历史的责任和世界的责任。
跟西医不一样,西医是努力找病、除恶务尽。中医的传统是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这两句话是毛泽东同志在1958年对中医问题的一个批示,说中医药是我们伟大的宝库,是吧,应该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这八个字对我很有启发。中医药之所以大难不死,就是因为它不是努力找病、除恶务尽,它是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中医药的传统是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努力发掘什么,你身体自己的防卫抗病能力,有没有。
1993年,美国邀请我去讲学,给我出了个题目,叫做healing force,就是人的自我痊愈能力,你伤口好了,谁长好的,是你自己长好的,对不对?中医的传统,一言以蔽之,就是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那么,它的诊疗思想就是养生保健,治病必求于本,它是个实践必求于本,并不是认识论必求于本,这是一个重大的区别。
所以,两首歌曲,一首歌词是“你从哪里来”,这是西方的思维,对吧?东方的思维是什么呢?“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因为生命是,用中医的说法叫“神转不回,回者不转,乃失其机”,生命只能往前走,时间是不可逆的。今天是2006年的2月28日,过了这一天,没有了,只能往前走,时间拉不回来。生命也是的,生长壮老已,生长化收藏,只能往前走,所以后悔药吃不了。
但是西方科学在物质科学的成就上,给我们带来一个思维方法,就是:
第一,向后看,问这个哪里来的,这个桌子从哪里来的;
第二,它是什么东西做的,说是什么原料,什么成分,就是微观实体的本质论,病在什么地方,细胞,分子,往下走;
第三,原因是清楚的,现行的因果论,病怎么得的,细菌病毒,病怎么好的,方剂药物。
好了,SARS来了,禽流感来了,我们盯住了它的病毒,然后把这个所有该杀的杀,鸟啊,鸡啊,该杀的杀,有病毒啊,但是农业部那天在电视里就说了,现在全球的禽流感,死亡100多,感染者多少,感染者是1000万,1000万里头死亡100多,它是个冰山现象。那么换句话说,1000万里边,大多数人不得病,只有少数人得病。
我们现在,我们现在社会带来的两大问题,一,宣传疾病的恐惧,从而,第二,宣传对药物的依赖。医学有了吗,医学没有了,都是卖药,都是卖药赚钱,医生要靠卖药赚钱,是悲剧,而社会上对疾病恐惧,这是努力找病,除恶务尽的思维方法。
中医的诊疗思想有一句话来归纳,就是寻找健康的钥匙。
这个跟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有什么关系呢?中国的文化传统叫“赞天地之化育”,天地能够产生生命,这个概念叫“天地之大德曰生”。
天地之大德曰生,大家可能不太注意,但西方一个哲学家就提到一个问题,他说如果把中国的哲学翻译成英文的话,是不是可以这样表述,在宇宙演化过程中发生了最为复杂的世界,但是他没写原文,原文中文是什么?没有。我一看,就是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大德就是宇宙演化,宇宙演化的最大的伟大的事件是物质世界中出现了生命了。
因此中医,就医生嘛,什么叫医生啊?你的对象是生,因此中医的诊断,阴阳五行,它不是实体论,不是病因学,不是病理学,不是解剖学,是什么?是更高层次的,信息层次上、调节层次上、稳态的层次上去理解生命、健康和疾病,这是个非常高档的东西。
一般人,物质思维的人不理解,认为所谓的阴阳五行是不科学的。你看看,韩国,他的国旗就是阴阳。咱们中国人撇嘴,对阴阳五行撇嘴,实际上说明你是很粗陋,你仅仅是在物质层次上理解,你根本不懂生命。
五行是什么?五行是神转不回嘛,生命的发展过程嘛,所以说中医的传统是一个学习“天地之大德日生”这样一个指导中医诊疗思想的理论基础,而你这一辈子干什么的,就赞天地之化育。
我们国家从21世纪开始提出来科学发展观,其中两个内涵,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背后,潜台词就是长期的是以物为本的,现在强调以人为本,由物上升到人,这里头中间是生,没有生就没有人。第二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从哪里来的,就是天地之大德曰生。
天地之大德曰生,这个生有两个现象,第一叫做“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第二,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这气度多大。你人活,让细菌病毒都得活。你杀得完吗?某种意义上,细菌病毒比你寿命,比你来到地球上还要早,几十亿年就来了,你才几百万年,你现在把它赶走,不狂妄吗,杀得完吗?你身体里的细菌数是你的细胞数的十倍,细胞数如果是十的十三次方,细菌数是十四次方,你杀得完吗?你不是狂妄吗?你越杀,生态破坏,微生态破坏,死于微生态,上边的细菌走了,下边的细菌来劲了。
说得再透彻一点,这个人啊,实际上是细菌、病毒的寄生体,如此而已。你的百年,你牛气什么,你才二三百万年的历史。所以,如果这样,我们有这样的气度,那么我们就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与万物沉浮生长在这个环境,你活我也活。这是什么?生态。
所以,中医是一门生态医学,是一门健康医学,是一门稳态医学,是一门动员医学,中医的传统是个生命的问题,是以人为本和和谐社会。
如果我们的中医的命题里头是几千年的忠实地学习天地大德曰生,忠实地执行赞天地之化育,忠实地去寻找健康的钥匙,那么这个中药里头的剧毒药,什么砒霜、铅,我也可以用啊,对不对。现在好,说这个毒的,开除出去,那个毒的,开除出去,这种医学是太幼稚了,我们医生的管理,医学的管理这上面,我们基本上还是处在一个物质科学的层次,而没有进入生命科学层次。
英国的Nature杂志的主编,新华社记者采访他的时候,说21世纪的前沿是什么,21世纪科学前沿,就是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的交叉,或者说生命系统里的信息科学。而中医就是这么一门医学,它不是物质的,也不是能量,是信息的。
现在的问题,就是我们中国的年轻人缺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这是一个最大的危机。这是自我的他者化,自我从属,是不是?西方一个什么新的,我们就时髦,不知道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各民族中间唯一的一个历史没有中断,文化没有中断的民族,这个民族虽然大难,但是可以不死。
人类健康长寿的影响因素中,现代医疗占多少,只有8%,比六分之一还少,六分之一是16.6%,它只有8%,所以我们做得不够,现代医疗在人类健康长寿的影响因素中只占8%,所以我们从医的人没有必要骄傲啊,没有必要骄傲,你真正治好病是病人自己的,是神气应乎中的效果,这个药治其外,神气应乎中的效果,是病人自己治好的,你是依靠它,帮助它,学习它。
等到八宝山,人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告别了,这个时候泡在药汤里也没用了,你说药万能吗?所以,别迷信药物。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要振兴中医的诊疗思想,它的医学模式,它的理论基础,这些药和方法都是中医的理论指导下。
人们扭曲了,就是把医学降低到仅仅下医的成分。医已病之病是下医呀,中医分三个档次,上医医国,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人,中医医欲病之病,将要得的病;下医才是医已病之病的。
第一句话,厚德载物。大家知道清华的校训吧,厚德载物,就是你这个德行要厚德,你才能把物质科学的成就拿过来,不是排斥它。
第二句话,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啊,要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那种把西方的科学称为唯一的科学,就把中医否了,那是同而不和,中医有这个气度,和而不同,各种各样的学问,物理,化学,我也要,放在适当的位置,和而不同,要和,就是强调综合、整合。
第三句话,自强不息。中华民族在21世纪关键的问题。就是自我意识问题,自我的主体意识问题,用费孝通教授说话就是文化自主的问题,文化自觉的问题。自觉,每个人是自己自给自足的主人,不要做贾桂,不要匍匐在人家脚下。
第四句话,超越包容。医学是科学吗?医学有必要成为一门科学吗?医学是不是需要还原为一门科学?这是1998年国外的三篇文章提的,我们的中医就被科学压住呢,所以最近中医研究院变成中医科学院了,我说有一个问题了,中医是什么科学,中医是哪门的科学,哪个科的学,这问题经不起追问。但是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我们应该赞成。
如果我们做到这厚德载物、和而不同、自强不息、超越包容,个人是如此,中医学也是如此,一定会有出路的。
主持人:某个网友说他也经常会去中医院看病,这是过去啊,他说但是每次走进中医院呢,却发现这些中医院一样让他去做各种各样西医药做的那些检查,而且呢给他开出来的这些药呢也常常都是西药,所以他就会觉得说这个中医院是披著中医院外衣的西医院,说起来虽然有点拗口,但是我觉得好像也有点道理,那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就问您,还有什么必要去看中医。
陆老:在美国在韩国,你是中医,你就是中医,你就是开中药方子,你不能用西药,我们在德国有个中医院,巴伐利亚州,十几年了,那我就开中药,对吧。就是说能不能西医,就不要用中药,中医不要用西药,有人建议过,但是由于西医处在一个主体的地位,中医要被批评,说你不懂病嘛,所以就学了西医了。但是学了西医以后呢,再加上社会上对西医的认可,对中医不理解,所以产生了这个情况,我不能怪这医院,也不能怪这个医生,问题就在于他对自己中医的自信缺乏了。还有一个问题,社会。比如说你发炎了,你不用抗菌素,最后找你算账的,懂吗?这是一个社会,所以某种意义上逼良为娼,不是他本人的问题。
主持人:但是有一句话,我们听了很久了,我印象,从我小的时候就会听到,常常会有人说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疗效好之类的,这句话您信不信?
陆老:我是这么想,按照中医的世界观,我们中医强调阴阳,强调阴阳之和,万物负阴而抱阳,那么中和西医的结合,当然比分离好啊,是吧,一男一女组成一个家庭有什么不好呢,你非得把他们拆开,所以中西医结合是好的,问题在于执行。怎么执行。
1998年,朱镕基总理这任提出个命题,就是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个命题,叫“大力发展中医药,促进中西医结合”,我是全国政协委员,我在讨论时候有一个发言,我加了四个字,“只有大力发展中医药,才能促进中西医结合”。结果呢,讨论了以后,我们的卫生部副部长他告诉我,他们也做讨论啊,说老陆啊,你是少数派,他们认为中西医结合才能发展中医药。我的观点,只有大力发展中医药才能促进中西医结合,好像一个木桶理论,中西医结合这个木桶,如果中医的这个桶比较矮的,那么中西医结合上不去的。
我们的中西医结合的中医很低,所以现在中西医结合不行,是没有好中医了,责任在中医,如果有很好的中医,很好的西医,这个结合当然是对老百姓有好处,所以我赞成中西医结合,但是这个中医自己认为我这个浅薄的一点西医的知识,浅薄一点中医的知识叫中西医结合吗?那个就假的,那假冒伪劣。
提问1:陆老,我想请问您一个问题。就是在2003年的时候,世界范围内SARS猖獗,那么最后我们中医介入以后,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前一段我看到一个报道,就是说我们中国的中医在河南省有这个用纯中医治疗艾滋病取得不错的疗效这样的一个事情。那么我就想请问您,咱们现在就是世界范围内的禽流感流行,我们是否同样可以用我们纯中医的这个理法方药来攻克这样一个问题?谢谢。
陆老:这三个病基本上都是病毒性疾病。SARS开始的时候,我们请了广州的中医学院,中药大学的教授到科技部来汇报。但是到了北京呢,它列为《传染病管理法》,作为传染病。《传染病管理法》规定中医没有传染病病房,你不能插手,所以我们给中央写了报告,那么对于这种病毒性疾病,应该说中医的办法比较多了,我有两句话,一句话叫给予出路的政策,第二句话叫不要关门打狗,这是03年很多记者来采访我,我的观点,就是当机体在发烧,在这个,就是你帮助给他出路,给予出路的政策,不要关门打狗,在里头使劲杀,使劲杀,结果呢把你这脏器都弄坏。
然后他说,中医怎么预防啊?我说这个病不是长驱直入到肺吗?在长驱直入前,这个上呼吸道的防卫功能正常的话,它不就不至于到了这个肺吗,是吧?好了,那么提高上呼吸道防卫功能有什么办法呢?我说很简单啊,冷水洗脸,热水泡脚,坚持冷水洗脸,热水泡脚,然后呢熏一点醋。那说你们就开个方子吧,好,我就开个方子,一个萝卜,一个橘子皮,三片生姜,两片葱白,再来点香菜,熬一锅汤,大家全家吃。好,结果电视里一出去以后,内蒙的萝卜涨到八块钱一斤,我说好啊,老百姓,让他们赚点钱吧,农民太苦了,没有药,就是食物。我想针对病毒性疾病,中医应该是可以发挥它的优势的,关键,真正学好中医的基本领域。
提问2:陆老,您好,很荣幸今天来到这里听到您精彩的讲座。我有一个问题就是您能不能谈谈中医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关系?谢谢。
陆老:中医,几千年的生长、发展,就是在中华文化的土壤中间生根发展的。而文化,刚才我说了,文化的culture,这个拉丁文的原意就是栽培,就是养育,古英文就是耕耘,实际上对于生命体的培育。这种文化背景,它不是仅仅是物质科学的东西,是吧,而是对生命的一种赞天地之化育。
柳宗元有一篇文章,叫做《种树郭橐驼传》,这个姓郭的这个人驼背,他种树种得特别漂亮,种一棵,茂盛得不得了,人家问他,你靠什么,顺其性,顺其性是说庄稼要顺其性的,什么时候应该培土,什么时候施肥,对吧,所以时间的概念就特别重要。上午和下午不一样,对吧,这个节气跟那个节气不一样,这中医的治疗就是这样。
所以说,中华文化的复兴,才有可能中医会长足发展。但是反过来,如果在关于人类健康长寿的这样一门医学上,得到更多人的接受,那中华文化的复兴也可以带动起来,它们是互相影响的,不知道对不对。
提问3:今天呢非常高兴能听到你们这种畅谈。那么现在社会,我觉得人的压力比较大,竞争的力量也比较重,所以说现在有一个名词叫亚健康,就是大家的心理压力承受能力不太好,那么刚才听到陆老说这个身体的稳态,那么请您谈一下这个身体,心平气和,或者是心体浮躁,那么在维持这个身体的稳态之中占了多大的地位?
陆老:现在有许多疾病跟心理因素有关,跟心理的压力有关,西方那么大数量的抑郁症,以至于抑郁焦虑,抑郁所自杀,现在小孩都这样啊,小孩念幼儿园,小孩他没有评上那个的话,他就自杀了,这不行啊,心理很脆弱。所以说不要把病和健康仅仅看成是躯体的问题,或者物理化学的问题,心理因素在人的成长中以及他的健康维持中特别的重要,或者可以说心态决定一切。
肿瘤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呢?肿瘤一来,第一是吓死的,这个诊断一来,病人一看,家属一看,医生一看,好了,吓死了。所以苏珊桑塔格写了本书,叫《疾病的隐喻》,70年代初,这个苏珊桑塔格最近刚去世,她乳癌39年,她就说癌症这个病啊,第一个就是自己投降了50%,吓死,然后放疗,化疗,毒死了,然后什么也吃不下了,饿死的,这个不是必然。
所以说,不管你是得什么病,包括心脑血管病,心理因素特别强。现在有一个叫做心理免疫学,当你有一个积极的心理状态,它的免疫功能是好的。所以说,养生之道,我觉得心态很重要,用老百姓普通的话,糙话,就是没心没肺。
主持人:“中医现代化”是一个提了太久的口号,而中医的传统在哪里,却在有意无意中被忘却了,但是,失掉了传统的中医它还是中医吗?让我们感动的是,陆老80高龄了,仍然在为中医的未来和出路积极寻找良方,我想有了这种精神,中医的复兴就不会没有希望。
我们再次感谢陆老,感谢陆先生今天来到《世纪大讲堂》给我们进行的演讲。当然,还要感谢今天我们在现场的各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大学的老师以及同学们。
按: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陆老演讲谈到的一些内容,下面再分享一篇陆老文章,一起互参学习。
近来提出中医学科建设的问题,在进行中医学科现代化建设当中,重要的问题就是应该从近百年来的跟踪、模仿的阶段,进入到自我创新的阶段;中医学科自身的现代化建设,其中的误区就在于对辨证论治、生生之道的误解。
既往认为,“证”是疾病全过程某个阶段的本质,而“病”是反映了疾病全过程的本质。所以把“证”从属于“病”下面的一个分支。
中医有个百年冤案,就是说“中医不科学”。
20世纪初,梁启超、陈独秀、胡适都认为中医不科学,之所以说中医不科学,就是因为中医治病不是针对靶点的。20世纪的医学认为,疾病的治愈是靠化学药物的直接对抗而完成的,即消除病因、去除病灶的方法才是科学的。中医不能对药物进行分析,不了解药物的化学成分,由此得出结论——中医是不科学的。
那中医的愈病之理究竟是什么呢?就是靠辨证论治,靠人的生生之气。目前仍然有不少中医界人士认为“辨证论治”就是寻找疾病的本质,事实果真如此吗?恩格尔指出:生物医学模型已成为一种文化上的至上命令,即它现在已获得教条的地位,把主张建立更为有用的医学模型的人,视为异端。
发展中国家在进行医学现代化建设的时候,西方医学已经取得了教条的地位。中医界不少人认为,中医的辨证论治也是科学的,所以要使“辨证论治”向现代医学科学靠拢,才能使之真正科学化,也就是求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
所以,今天要谈谈辨证论治,生生之道的科学精神。
辨证论治,生生之道并不是某个人发明的,而是我们先辈集体智慧的结晶。《汉书·艺文志》归纳:“方技者,皆生生之具”。即:中医药是作为对人的生生之气的生命活动、生存、健康发展服务的方法、技术、工具。因此中医是一门管理学实践,中医完全可以把自己命名为生命实践的智慧者,其对象是生命,是对生命的一种实践。
生命科学是认识生命怎么来的,其认知方向是向后的,我们所说的西方科学思维方法,其认知方向是向后、向下、向外的。但中医所考虑的问题应该是此现象想干什么,想实现什么功能,到哪里去,由谁发动等问题;其认知方向是向上、向内、向前的功能目标动力学。
现代科学起源于古希腊文明,现代科学通过化学分析、物理实验来回答物质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是一种线性关系;但中国的古代贤者没有通过实验的过程,而是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同样解决了问题,这是为什么?
现代科学描述物质世界的因果关系,其两个“因”是:刺激因和结构因。刺激因就是指病因,而结构因是指病理和病位。中国的学问也讲求两个“因”,即动力因和目的因。动力因就是此现象是由谁发动的;目的因就是指它想干什么,到哪里去。
医学实际上是研究健康和疾病的,研究人的生命活动的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行为现象的功能目标动力性行为。临床上见到的发热是如此,呕吐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也像现代医学那样去求疾病的病因、病理、病位的话,方法就不同了,就变成了微观实体本质论。
在此,我要说的问题,就是要给医学定位,尤其是要给我们中医学定位。如果我们不能解决人的健康和疾病之间实践的问题,那么,你就是有再多的实验,再多的认识,在临床上也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理由就是:后下外的认识,怎么能够有效地指导前上内的实践呢?后下外的物质科学认识,能有效指导前上内的生命实践吗?
辨证论治究竟是什么?这是个科学问题,是辨证论治的逻辑起点和核心概念的问题。
辨证论治的“证”,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有多种的争论:有说“证”就是外观病象的总称,即四诊的对象;也有说,辨证论治也是求疾病的本质,即此“证”就是疾病的“症”。
这陷人了一个误区:医学的对象只能是疾病,因而只能治疗已病之病,按照中医学的观点,这只能算是“粗工”、“下医”了;而“未病之病”、“欲病之病”由于没有病象,就不用理了。如此,就把中医一下子降到了疾病医学的水平上。
再后来,又把辨证论治的“证”推到成为一个诊断结论的证。诊察对象的证,这是客观的,是对象,经过我的诊察,我的判断的证,称为“断”。这也是求疾病的本质,即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病势吗?如此下去,我们的中医学教育不是在不断地培养新的中医反对者吗?
现象是可以观察到的,而倒过来本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中医的诊断,要求从“粗守形”到“上守神”;“形”可观察到,即“诊”,要求由“形”上升到“神”,也就是“断”。而现代医学要求的理论,必须在“形”上做文章,并且认为越是微观的东西越能反映本质,这是生命科学的追求,还是医学的追求?
因此,上升到“神”就是思维的结果,而这个“神”是什么?中医认为:阴阳者,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神明是什么?是调节,是调节某个东西吗?不是。它可能是个调节因子或某个调节机制。调节需要思维的把握,所以,我们诊断学上的最大误区就是把诊等同于断,尤其是按照现代医学的要求,把“断”也拉到“诊”上来,把你的
“神”拉到可观的现象来,把你的本质拉到现象可观察上来。那么,其结果就是以“一”观之,结果就是以“物”观人,把人降低到物的层次上。
第二个误区就是在临床上把断归结到证的客观检查指标上,以客观化、量化、标准化,就象对待物质世界那样去对待生命现象,而无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的强大影响。
“证”就是天人之际里,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人的生生之气出现的两种状态:一个是健康状态,一个是疾病状态,是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相互转化过程中的出入信息。每个生命系统都是主体性开放的自组演化的出入系统,我们可观察到的,只是生化之宇周围升降出入的现象,用淮南子的话说,就是“形者生之舍也”。
我们可以观察到的“形”,是生命体的容器,就是其整体边界,凡是整体边界以外的就是环境,是非我;边界内的是自我,是生命。外界的物质可以通过主体性开放的吸收利用变为自己的东西。这么一个整体边界非常重要。
既然生命具有这么一个整体边界,使物质信息的出入受到了限制,其出入的信息就是我们对生命体认识的信息场;另一方面,在环境因素的变量上,有养生因素,有致病因素,也有治疗因素;在状态变量上,有疗效反应,有病态反应,也有藏象的反应。
然而,我们往往只是认为辨证论治的“证”就是病状的症,即观其脉证的“证”,这是一类;第二类就认为是病态反应的“证”;甚至有人说,没病就没有“证”,这种观点是:证不是从人而生,而是证随病生,这仅仅是认识了疾病的证。
比较准确地说,中医的证就是状态变量,是功能态,是机体的反应,这就是第三个层次。比较地进步了。但忘了一点,这些反应是什么刺激的反应?这是输人端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就必须问诊。
所以我们问诊所诊察的证,是输入信息,其输人端是相应的养生因素和治疗因素。四诊从“观其脉证”到“视其外应”,通过“视其外应”来进一步掌握辨证情况,所以说在诊察中问诊是极为重要的。对于临床上的理化检查结果,不能过度迷信,应该紧密结合临床。
因此,中医的“证”是天人之际中,人的生生之气,健病之变的证据。养生同样也要辨证。
对于辨,从收集到的信息,你必须思辨,思辨的过程也就是实事求是的过程。我们说中医辨证论治的科学性,第一点,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分析。
第二点,为了这个要求,必须从对象的层次和关系的实际出发,从什么实际呢?是从人的这个对象的层次和他的具体关系出发,那么这个层次就是“究天人之际”,就是这个人与其生活的环境,而并非是实验室中细胞和分子的关系。
第三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实事求是。我们为了满足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待,必须从对象的具体层次和具体关系的实际中出发,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因此中医的诊断思想是向前、向上、向内的功能目标动力学实践,中医就是把对象看成是目标动力学系统,阴阳就是功能目标动力学系统。这就是在生命的层次上,在信息层次上,在调节的层次上去理解生命,理解健康,理解疾病。
中医学科建设中的学和术,决定了你怎么对待中医学实践这个对象,是抱着什么样的诊断思想。如果我们中医群体治疗疾病也像现代医学那样采取对抗疗法,中医的学科发展会有希望吗?这是缺乏学科自信的表现,也是难于取得成果的原因。
对中医学科缺乏自信的人,能从事学科建设吗?因此,辨证论治不能划分成为辨病论治下面的一个分支,这易陷人角色错位和主体缺失的误区。角色错位和主体缺失往往导致后继乏人,缺乏实践主体的中医,缺乏用中医诊疗思想来解决疾病的实践主体,学科建设就存在一个关系生死存亡的问题。
目前中医学萎缩了,根本问题是中医学术界必须能说清楚我的实践对象是什么,对实践对象的诊疗思想是什么,然后我的方法是什么,我的理论是什么。
我们的实践对象是“天人之际的健病之变”,就是人和生存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人的生生之气的疾病和健康两者相互转化的过程。
中国的学问是“道”,其认知方向是前、上、内的,向前就是目标,向上就是追求整体功能,向内是寻求内在动力,这与现代科学的认知方向是相反的,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想一想,这后、下、外的知识能充当前、上、内的实践的指导者和评价者吗?能回答其原理吗?如果不以主人翁的态度去对待,中医学科能健康发展吗?
中医学的诊疗思想:“养生治病必求于本”在两千多年前已确立,为什么近百年产生争论?就是因为现代医学已成为至上命令,以科学自诩,所以认为中医不科学,需要向现代医学靠拢,而产生了种种误区。
中医学科建设的核心就是实现实践主体的主体意识,实践主体对实践对象的主动性,实践主体对学科的信念,如果你丢失了这些东西,谈何学科建设。
因此,中华民族的振兴要从外生性的跟踪模仿转变成内生性的创新发展,使得我们能把外来的东西消化后为我所用,开风气之先的人,首先有自信。中医学科建设的基本、核心问题有对象的问题,方法论的问题,有对问题重新认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不要造成主体缺失。这是我们应该切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