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正在毁掉人类

社交媒体,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正在毁掉人类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真正的现实并不存在

我们能做的就是无限接近现实

2018年,我在衡山和集做讲座。在提问环节,有一位现场观众举手问我:“徐老师,我在刷社交媒体常常会因为看到不同的新闻而心情波动,一会儿亢奋、一会儿焦虑,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你有什么建议吗?”

我当时的回答是:“你的潜意识在告诉你‘关掉那个APP’,不要再看了。”

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妈刚好在家人群里甩了一条她从抖音上下载下来的“2021年最新骗局”的短视频。好几次大半夜我经过他们的卧室去洗手间的时候,常常会看见我爸在刷抖音,屏幕反射的光照着他的脸影影绰绰的。

你有没有意识到,我们好像已经离不开社交媒体了?

我们几乎无时无刻地、无意识地在滑动的手指,通过来自无数个机构或个人的账号,阅读、传播、评论这些讯息——并对这些深信不疑。

我们以为自己在社交媒体上所看到的“世界”就是世界,所看到的“真相”就是真实,并为认同的观点摇旗呐喊,认为自己能够战胜所谓的人工智能,将它收为己用——假如说这些都是人类狂妄自大的错觉,你会作何感想?

或许悲观,也或许是危言耸听。原本为了推动社会发展、促进人类生活的科技正在重新改写我们的历史,它甚至成为了动摇和侵蚀社会结构的工具,并制造了文化战争。

《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和《真相之后:造谣与假新闻》

上述这些,是源自我在看完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和《真相之后:造谣与假新闻》的第一感想:

随着科技以难以预估的速度发展,社交媒体正在借助算法在我们的大脑深层进行编程,为我们植入无意识的习惯,小到你的点赞、转发,大到你成为社交媒体上的意见领域,我们几乎每一个人都避无可避地以一己之力抵抗着成千上万的工程师和超级电脑——在完全的无意识中。

《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下文简写为《监视》)是 Netflix 于2020年以社交媒体为主题的推出的一部纪录片——我愿意将年度最佳的纪录片颁发给它,因为它让自诩为“善于利用社交媒体”的我颇受震撼,它让我意识到原以为自律、自制就能够抵抗的人工智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强大,也忽然发现曾经妄想胜过它的自己显得是多么地愚昧和无知。

这把名为“社交媒体”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由我们所有人亲自打造、亲自悬挂到自己的头顶,而我们每一个人既是受害者,也是帮凶。

社交媒体是如何占据我们的注意力的?

—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数据模型

《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

在《监视》中,导演邀请了一批曾经就职于google、pinterest、twitter、instagram 等技术产业的众多专家们谈起了社交媒体软件的运行机制和数据分析的状况。其中的一名专家将如今活跃在社交媒体上的用户,称之为“人类期货”,而以社交媒体为首的科技平台正是这个大范围交易人类期货的市场。

用最直白的话来说,“如果你没有花钱买产品,那你就是被卖的产品。”我们就是这些正在被售卖的产品。

《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

仔细思索一下,我们是否在浏览微博、朋友圈时常会收到奇怪的广告,这些由广告商花钱买单的广告几乎塞满了我们的每一个社交媒体平台,且防不胜防。而后,你会发现,你和你的朋友收到的广告讯息还不尽相同:譬如你是时尚爱好者,你会很有可能收到是美妆护肤品的广告;若你是美食爱好者,就有可能收到餐饮打折等广告,就仿佛是有一个隐藏在暗处的数据分析者正在将每一个使用者细细解剖,将个中的经络梳理成数据标本——我们喜欢统一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大数据时代”。

据《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记载, Facebook 运作的方式是基于一种名为“海量规模蔓延实验”(Massive-Scale Contagion Experiments)。该研究表明,其他人在 Facebook 上表达的情绪影响着我们自己的情绪,构成了通过社交网络大规模传染的实验证据。

据数据统计,人们在周一时情绪低落,周四则容易兴奋,因此营销公司会根据人们的情绪不同而因时制宜、推送相关的讯息。Facebook 会依靠一个自动系统来识别积极或消极的词语,它会不停地收集你的个人情绪,将它们转化为讯息,然后向你推送相关的广告。

《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中的“海量规模蔓延实验”

这些社交软件的构建机制在于以“人类期货”为目标而产生的“预判能力”,首先会为每个人建立一个“关注模型”(Attention Extraction),再根据个人的信息、情绪进行预判,之后这个数据模型会逐渐完善,就像上图中从最初一个模糊不清的3D模型,到逐渐变成了五官清晰、与真人无异的模型,而拥有最优秀模型的公司就是“人类期货”市场的大赢家。

举一个最常见的案例。当我们在淘宝网站上进行购物时,是不是时常会发现当自己点入某件产品链接的页面时,页面下方会同时推送你相关的产品推荐/其他人在购买什么,事实上这就是对你的喜好和需求在进行二次分析。等你点入其中的某个连接时,它会迅速对你的选择进行分析,再次推送其他的相关讯息……最后你会发现购物车里的东西越来越多。

或许有人会说,难道我们不能进行自我控制吗?

很显然,这非常难。

《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

引用纪录片中生物学家的说法“社交媒体是新时代的毒品”,开发者在开发时就是在构建一个以人类自身为猎物的软件,自己也会受制于它。片中,前Pinterest 的程序开发人员就说了这么一番耐人寻味的话:“即便我是这个软件的开发者,我也深受影响,难以自拔。”

如果一个东西不是工具,那么它就会在你身上有所求、引诱、操纵你。

《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

我们是否有注意到,当你放置了某个社交媒体APP数小时后,它会不停地推送给你一些非常具有“标题党”属性的讯息和新闻,包括且不仅有“你的朋友正在看什么”、“你关注的谁刚做了什么”、以及一些与明星相关的热点、八卦新闻等,它们都会不断地出现在你的待机屏幕上,不断地诱惑你再次打开它们,随后让你陷入新的恶性循环。

数据证明,1940年至2020年,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几乎是成指数地向前发展,而人脑的进化发展根本赶不上这样的速度

《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

人工智能早已经操控了整个世界,算法有着自己的思想,它是一个会自主进化的机器,并且进化迅速。当技术超越人类的弱点时,我们会对它上瘾,受它所控,随后会导致我们的自我控制情绪能力下降:两极分化、激进化、激化愤怒、计划虚荣……一切根源都是因为它在压制人类的天性,挫伤人性。

乌托邦正在成为反乌托邦

- 为民主而诞生的工具正在破坏民主

《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

“假新闻”(Fake News)、谣言正在社交媒体上四起。各种各样的阴谋论充斥着我们的视野,那些不经查证的讯息因为大量的转发、评论,从荒诞不经的“虚假”成为了看似板上钉钉的“事实”。

2020年上线的HBO纪录片《真相之后:造谣与假新闻》就是讲述了假新闻和谣言是如何正在瓦解这个社会的信任感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片中提到,“假新闻”在推特上传播的速度比真实新闻要快上6倍,它仰仗的正是我们自认为的“公开、真实”的评判,却也在无形中让我们陷入了信息茧房的危机,而且我们没有意识到各种谣言的产生都是有倾向性的。

《真相之后:造谣与假新闻》中一名政客这样说道

我们正在处于一个“后真相时代”——“有一部分人为了自身的利益,正在利用这些科技、无视客观事实,盲目迎合受众的情绪与心理,使用断言、猜测、感受等表达方式,强化、极化某种特特定观点抹黑对方,博取眼球效应和支持率”。

《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

这是一个将信息武器化的时代。社交媒体,究竟是真实的揭露者还是推波助澜的帮凶?

纪录片《真相之后》和《监视》同时提到了一个新闻事件——“披萨门”(Pizzagate)。2016年,在总统大选时期,一则声称希拉里·克林顿和民主党精英在华盛顿一家名为“乒乓彗星”(COMET)披萨店经营儿童性交易团伙的阴谋论被广泛流传。

《真相之后:造谣与假新闻》

当时克林顿的竞选办公厅主任约翰·波德斯塔的私人电子邮箱被黑客入侵,后者在他的邮箱中发现了大量和披萨有关疑似儿童性交易相关的“暗号”。随后,有心人故意在Reddit 发布这一则不实消息,暗指披萨店正在进行不法儿童性交易,而后又在4chan、8chan和Twitter等社交媒体上散播披萨店涉嫌经营儿童性交易的事件。披萨店在那之后备受各种骚扰,甚至还有死亡威胁。一个月后,一名来自北卡罗来纳州的男人视自己为故事中可能会拯救到孩童的英雄,他手拿步枪闯入披萨店,并在餐厅内部开枪,威胁老板詹姆斯·阿萊凡蒂斯和店员交待“那些被囚禁的儿童究竟在哪里”。

耐人寻味的是,在当时整个传播途径中,所有自诩正义之士的网民们在阿萊凡蒂斯的社交媒体上像鬣狗一样群起而攻之,在他的社交账号里寻找其涉嫌儿童性交易的“证据”,包括他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教女在后花园奔跑、喝牛奶的照片,都被有心之人解读为“具有儿童性暗示的犯罪证据”——这是否像极了我们为了抓住某个人的痛脚,恨不得翻遍对方的所有社交讯息,从中寻找出蛛丝马迹后,为其定罪的方式?

《真相之后:造谣与假新闻》中“乒乓彗星”披萨店的员工

阴谋论似乎总是能够引起大众的关注,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狂欢浪潮,然后几乎所有人都抱着吃瓜的态度,肆无忌惮地寻找着蛛丝马迹,为“真相”添砖加瓦。

这些“证实偏见”(*我们的大脑同样会选择性的留下符合我们既有观点的记忆,而忘掉那些与违背我们自有观点的事情)让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手握确凿的证据,板上钉钉地确认披萨店店主是不折不扣的儿童性犯罪者。随后,这场网络暴力就演变成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行凶案。

《真相之后:造谣与假新闻》

在事情发生后,店主阿萊凡蒂斯在镜头前说道:“我们无法澄清本身就是虚假的新闻,但这些谣言本来是可以避免发生的。”

“披萨门”固然是一件非常极端的事件,但是我们也应该认真思考一下是不是自己也曾经目睹、甚至参与过这样的社交媒体的无意识网暴现象?而这些可能仅仅只是出自我们的正义感,只是未曾想象过它从一开始的出发点就是存疑的?

《真相之后:造谣与假新闻》

去年8月,在微博上引起热议的“罗冠军性侵案”,女方以一条长微博,讲述了自己被前任性侵、PUA的经过,引起了大量善良的网友转发支持。但是不料,事件没过多久就反转,女方口中的性侵者前男友罗冠军在社交媒体上为自己澄清“是被冤枉”的,同时他给出了一些录音、聊天记录等相关证据,自证清白。在剧情反转后,许多网友在他的微博评论处为自己对他的误解而表示歉意,但不可挽回的事实是罗冠军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是“社死”(社会性死亡)的结果。讽刺的是,大部分曾经义愤填膺讨伐他的不少大V也只是将先前转发的讨伐他的微博进行删除,并未作出任何公开表态,就好像事情从未发生过一般。

耐人寻味的是,在女方律师发布声明表示“自己是冤枉罗冠军”的前提下,依然有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认为“她一定是受了男方的胁迫,才会发这样的声明”。在某种政治正确的主张下,这场罗生门的后续影响依然还在发酵中。

同年9月,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因为发了一条微博,被网友捕风捉影,认为他在暗讽当日的颁奖大会,遂对他的往日的微博进行了排查式的寻找蛛丝马迹,最后给他贴上了各种标签。结果,罗翔在微博上表示“暂时不再更博”。

诸如此类的事件举不胜举,社交媒体的匿名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恶意中伤、诽谤的催化剂,也是攻击者的温床。信息茧房所诞生的“部落主义”正在摧毁我们的理性和逻辑,让我们被情绪所掌控。越是极端化的观念越是容易获得支持,非黑即白,逼人站队,最后形成新一轮赛博大战——这些都是人类的情绪被机器大信息数据收集后的分类,而这些“部落”的最终形成都是依托前者,我们被数据刻意地划分成了敌对的阵营,我们眼前只有自己想看到的“真相”,并对它深信不疑,甚至为此冲锋陷阵。

《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

可怕的是,即便是当我们试图在社交媒体上为自己澄清误会时,也已经主动走入了平台为你设定好的游戏规则。残酷的真相是,当我们走进由他们设立的游戏规则中玩时,我们是永远无法赢过对方的。

另一方面,青少年们正在收到来自社交媒体的各种威胁。过度在意社交媒体上自己的粉丝数、点赞、评论的多少,让许多青少年不停地自我怀疑、心存自卑,产生各种不良影响,譬如抑郁、焦虑等。这些毫无预防的年轻人可能会因为羡慕社交媒体上别人营造出的光鲜亮丽而陷入自毁的倾向中,譬如过度整容、贷款提前享受等。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的他们试着从外界这些肉眼可见的转发、点赞中获得自我存在感的价值,将自身的意义架设在这些匿名者的评价中——甚至后者的评论并不都是客观的,有些甚至带着其他的企图,但是他们也丝毫没有察觉。

《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

韩炳哲的《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提到,信息疲劳综合症就是由过量信息引起的一种心理疾病。患者会抱怨分析能力下降,无法集中注意力,普遍焦虑,或者失去承担责任的能力。产生这种心理疾病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所有人都面对着快速增加的大量信息。

《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

“技术不是人类存亡的威胁,是技术能够把社会中最坏的东西带出来的能力,社会中最坏的东西才是人类存亡的威胁。如果技术创造了公众混乱、愤怒、无礼,彼此缺乏缺乏信任,孤独、疏远、更加两极分化,让人更加分散注意力,无法集中在真正的问题上……那只会导致社会无法自愈,转移成一种混乱的形式。”

人道技术的创新,原本是为了服务和帮助人类,但如今正在毁灭我们。我并不是一个乐观主义,至少我认为在科技与人类的这场较量中,人类正处于劣势。

那么,我们究竟该怎么做,才能够避免未来继续恶化?

在《监视》末尾,有一位专家给出了他的意见:

1、我们要永远学会自己选择;

2、寻找信息来源,判断是真实;

3、耐心地察看不同的观点,避免非黑即白的观点。

或许我们凭借一己之力确实无法抵挡成千上万台的计算机构成的人工智能,但当我们意识到自己身处禁锢时,那就是变革的开始。

《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

- end -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