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已经是新学期的第二个星期。刚刚结束的这个寒假,也是“双减”落地后的第一个寒假。
从寒假作业的布置来看,主管部门明确出台了规定,各个学校也在想尽办法推陈出新,努力从形式上和数量上,来减轻孩子们的假期负担。
但近日,记者接到一位一线基层教师的倾诉,倾诉中,这位老师也表达了自己一些困惑——
这个寒假,从数量来看,作业确实少了,但一旦汇总后,其实不但量大,而且十分繁杂。
“语文、数学、英语、地理、政治、历史、美术等都有作业,且又是观后感,又是PPT,又要出游,还得视频(拍摄),既要参展,还有手工,部分作业还得天天打卡,着实让人有点被整‘疯’的感觉”。
这番倾诉,不是质疑,更不是抱怨。我是一名老师,也是一位母亲。无论从哪个角色出发,我都更关心我的孩子以及更多孩子的健康成长。
之所以提出这些想法,也是希望能和更多的家长,以及更多的教育同仁来共同思考:我们到底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记者跟这位母亲陈老师做了深度对话,对话中,陈老师反复强调,此番心声,绝非无理取闹,而是“共同商榷”。
新学期开始,陈老师的孩子小乐,就进入到初一的下半场学习。
陈老师介绍,原本以为“双减”政策下的首个寒假,孩子在完成学习之余,会有更多时间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岂料所有科目作业累计下来,留给孩子的时间却更少了,而一些布置的作业辅导起来也有些费劲。
陈老师想要商榷的第一个点,就是学校将下学期的内容布置成假期作业。在她看来,预习的意义并不大,于优秀学生而言,即便不预习新学期也能跟上老师的节奏,于学习能力稍弱点的学生而言,假期预习也看不懂,除非父母能帮忙辅导。
同时,在假期预习下学期内容,那么等到开学时,老师如何讲,该讲多少,又会陷入了另一个窘境。
陈老师提出的第二个商榷点,是很多家长都很熟悉的作业拍照打卡上传。
作为一名有着多年从教经验的教师。陈老师介绍,类似于作业拍照给老师这样的方式,自己也给学生布置过,但实践下来,对学生、家长和老师而言都是一种负担,“学生天天手机不离手地拍拍拍,老师收到作业检查也很费劲,效果其实并不好。手机拍照,有些图片看得不清,而且发现错误或者需要提醒学生的地方,老师也没法在上面勾画或者写字。”
陈老师提出商榷的第三点,是同样被很多家长所熟知的作业清单,个别学校也叫任务清单,大多是以表格形式,每天按照日期,对应不同的科目完成假期作业。
但陈老师发现,这些分摊到每一天的作业,覆盖多门课,单科作业量不大,在安排和布置看起来很合理,但实际上,一旦汇总下来,这个量就不小了。“这可能是部分学校在布置作业时,没有从全部科目来综合考量,而是各个科任老师自己安排,于是,每个老师都觉得作业不多呀,但最后一汇总,真不少。”
以陈老师自己的孩子为例,今年寒假,除了语文、数学、英语三大主科以外,地理、政治、历史、美术、体育的作业也纷纷袭来,“又是观后感又是ppt,又要出游又是视频(拍摄),还有看展,做手工,并且天天打卡,别说孩子经常记不住,我都有点被整疯的感觉……看展的那个作业,我们都是开学前,才赶紧去了双年展。”
此外,陈老师也提出,类似于小报、ppt、vlog这类作业不应该作为学生的规定动作,应该由学生选择性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让他们在真正经历、感受和体验后去做,而不是为了完成作业去刻意的感受和总结,这样有悖教育初衷。“并且,这类作业,实际考验的是父母,我也做老师多年,大多数优秀的这类作业,都有父母代劳的影子。”
以历史为例,陈女士认为,学校让孩子观看历史纪录片是好事,但后续却要求学生写观后感,还得制作ppt,“孩子最后想的全是如何把PPT做得更精美,因为想获奖嘛,这就是形式大于了内容,是否走偏了?我认为值得商榷。”
既是母亲,又是老师,陈老师的这番“以供商榷”的倾诉,也得到了教育圈内的回响。成都一学校负责人表示,尽管并非100%完全赞同,但是作为教育同仁,自己也很期待和欢迎听到这样来自一线思考的声音。
他谈到,面对“双减”政策,学校、老师、家长、学生都有一个适应和转变的过程。后疫情时代,当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成为一种教育交互的便捷手段之后,手机问题也成为了困扰许多家长的难题。
因此,针对手机打卡之类的作业,在五项管理政策出台之后,已经基本杜绝了此类作业。而针对这位家长提到的寒假作业问题,其实很多学校都在开动脑筋,丰富作业形式,改变作业布置的方式,将原有传统的一本练习册变成分层作业、能力拓展作业、综合实践作业。
于是就出现了家长提到的小报、PPT、vlog之类的作业。这类作业一分为二来看,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生活、自我反思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另一方面如何合理使用手机,让手机管理不是一味的禁用,而是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这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引导,更要转变对作业的认识。其实在绘制小报、设计PPT、编辑小视频的过程中,学生对技术的运用也是时代的要求。
另外,在寒假期间,还是有不少家长希望孩子能在假期查漏补缺,针对性的做适合自己的作业,这就需要在完成学校布置的规定性作业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时间。同时对于学校而言,也应该在安排假期作业的时候设计一些选做作业、弹性作业,给学生和家长足够的自主空间选择性的完成、个性化的完成,甚至是给一个总量,让学生在假期初自己制定计划,这样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双减’实行一年,我们都还在适应和调整阶段,但我们相信,未来的教育必将会是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同样,作为一名初中生家长,也作为学校管理层,这位负责人很能理解陈老师内心的困惑。但他认为,作业应该更有指向性,如果真的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能简单的布置作业,而是要明白为什么要布置作业,这个作业能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作业之间如何统筹安排等,“每个学校的学生层次不同,要求不同,所以布置的作业类型和内容、要求也都不一样。”
就上述问题探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在此之前,家、校都需要厘清“双减”的目的是让学生得到健康的成长和发展。过去,学校教学、家长安排培训两者相结合后,给到学生自主时间和空间过少,正是因为这样的教育方式,让不少学生养成了被动型人格。
在“双减”中提到一个词叫“应教尽教”,具体来说,就是教师根据课标授课,让学生达到标准其实就足够了,而在此基础上,还有个关键词叫“学足学好”,这个词往深层次去思考则体现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比如有的学生学得快,有的学生学得慢,就这两类学生而言,“学足学好”的评价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其考验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能力。
不过,当下教师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并不完善,比如寒假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做一件事,并记录整个过程,再给出自我评价,但这类作业评判并没有唯一答案。目前而言并非所有教师都具备这样的能力,究其原因,又得追溯到此前对教师的培养上面。因此,“双减”政策之下,在作业布置上,所思考的不仅是给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应完善教师对学生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而真正的实现更好的育人。
注:文中涉及部分人物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