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问题之我见
——给教育部长的公开信
欣闻教育部领导换届,本人作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对新任教育部领导寄予厚望,同时提出几点本人多年来关于中国教育的问题和改革的思考,供领导参考。
首先自报家门,我是湖南大学建筑学院的退休教授柳肃。我提的这些问题都是我在教育第一线亲眼所见、亲身感受的。当然,我下面提到的问题有些不是教育部可以解决的,而是国家大政策方面的问题,但是教育部应该向国家相关领导提出建议。
一,不能靠教育来赚钱
教育本来就不是一个赚钱的行业,国家要尽自己的经济能力来支持教育。且不说全免费义务教育,但能够支持到什么程度就要尽量地支持。国家应该在其他方面节省一些钱出来,更多的投入教育。即使是国家拿不出更多的钱来支持教育,但至少也应该要做到一点——严禁学校赚钱。只要放开让学校赚钱,就必然各种弊端随之而来,这一点我就不用多说了。
二,不能按经济规律来办教育
教育是一个不能计算成本、不能计算投入产出的行业。
第一,谁能知道培养出来的人将来究竟是对国家有用还是有害?是有大用,还是有小用,还是没有用?谁都不知道。所以根本就不用去计算成本,就是尽量投入,尽量往好里做就是了。
第二,如果要算投入产出,就必然会对那些看不到直接用处的基础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学科不予重视。我们中国人古代就不擅长于理性的科学思维,而只注重技术。但是我们今天仍然还在继承着这种思维方式,并没有克服这些弱点。我们今天的教育一切以“有用”为出发点,而且要直接看见就在鼻子跟前的用处。我们的学校里课程设置、时间分配、经费分配、轻重缓急,一切都以是否“有用”这个标准来衡量确定。
关于基础科学和实用技术之间的关系,这个也许不用我过多解释,也不是这里几句话说得清楚的。总之就是基础科学是基础,实用技术是建立在它之上的;基础科学眼前看不到它的用处,它的作用在长远;实用技术就在眼前,立刻可以用,但是用完了也就完了。就是因为我们不重视基础科学,所以我们今天看到不论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我们手上拿的▪▪▪哪一样都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原创,都是从人家那里学来的。也正是因为我们不重视基础科学,所以我们今天那么多的卡脖子工程,原创发明都在人家手上,我们只是学着做,一旦人家不给我们了,我们自己一时还很难突破。
还有艺术审美类的课程,在学校里平时就不受重视,一到要考试的时候,首先就把音乐美术类课程砍掉。还是一个观念,认为这类课程“没有用”,因为高考不要考这些课程。其实艺术和审美能使人的思维活跃,培养丰富的想象力。试问没有想象力又哪来的创造力?那就只有死记硬背,背着那么多的公式,可以考高分,但是没有创造。这一点也能回答我们所看到的一个事实:论考试,全世界的学生几乎都考不过中国学生(论平均),而最后的发明创造却都是人家的。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这么多年来没有培养出真正创造性的人才?我的回答是:我们培养的是死记硬背的、可以考高分的学生,但是他们的思想不活跃,视野不开阔,想象力不丰富,因而缺乏创造性。
再回到主题,不能用实用主义的观念来看待教育,不能像对待经济那样对待教育,教育不能计算成本,不能计算投入产出。
三,教育领域里要摒弃竞争
这一点可能是我们今天中国教育领域里一个最大的思想误区。
一般人肯定都认为竞争激励人上进,没有竞争,那人们还有什么上进的动力呢?恰好这就是不懂教育的规律。教育当然是要鼓励人上进,但是这个上进是要靠引导和鼓励,而不能用逼迫的方式,而竞争就是逼迫。今天的中国教育领域里全面竞争:学生之间竞争,教师之间竞争,学校之间竞争,都是被逼迫着前进。这种被逼迫的前进,人是没有任何自由度的,思想也放不开。全部的精力就在考虑着怎样去搞赢别人,而不是去朝着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爱好的目标努力。所以在教育领域里要彻底制止竞争,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去把他的最好的能力发挥出来,朝着他喜欢的目标前进,最后做出真正的成果。
为了制止竞争,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早就有一些好的做法,而且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例如在学校里不准公布学生的成绩,不准给学生排名,这就防止了学生之间的竞争,也防止了家长之间的较劲;不给教师评奖评优,这就防止了教师之间的竞争;不设重点学校,这就防止了学校之间的竞争。日本在教师和公务员中实行一种“转勤”制度,在一个单位每工作三年就要换到别的单位去工作。教师转勤是在学校之间转,一个教师在一个学校教了三年就要换到别的学校去。这样就保证了不让所有的好老师集中在一个学校里。日本这种制度在所有的公立中小学校实行,只是大学教师除外,因为大学有学科专业的特殊性,但是大学的职员也是一样转勤。所有这些做法都是为了避免竞争,制止竞争。
而我们国家现在的教育体制是在使劲鼓励竞争。从学生竞争开始,公布学生成绩,排名,评优▪▪▪而事实证明,成绩排在后面的并不一定就不是人才(很多著名科学家小时候成绩就并不是那么的好),而我们这样做对那些成绩排名在后的学生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很可能就真把那个可能出现的天才扼杀了。而且这样排名甚至是带有人格羞辱的性质,对学生的成长没有任何好处。
给教师评优也是一样的,教师们被逼迫着去做一些没必要、没意义的事情,而且每年的评优评先进还引来很多矛盾,这个我就不多说了。学校之间的竞争就更加厉害,而且是完全的不公平竞争。由国家选定一所学校定为重点学校,然后就把好教师往这里集中,经费往这里倾斜,高分的学生当然也就往这里拥,总之一切最好的资源都给它,别的学校就是再怎么努力也都望尘莫及。
这种办重点学校的危害性,还不只是一个教育的不公平,更大更严重的危害是对社会的危害!大家都知道天价的学区房,大家都知道,为了考一个好学校,学生和家长是什么样的付出!而最后的结果,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也许是当他们把全部的家产、财力、物力和人力用尽以后,终于考上了一所好学校,但是否就成才了?只有天知道。对于国家来说,究竟有多少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是在这种天价学区房里选拔出来考上重点学校的优秀学生中产生出来的?袁隆平是吗?屠呦呦是吗?一个都不是!我们付出了这么大的社会成本,究竟培养出来了多少人才?在这里我们倒是应该要算算成本,算算投入产出了。
我们总是跳不出“集中力量办大事”这种老套的思路,殊不知教育的规律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
四,真正的人才是自由发展成长出来的,而不是逼迫竞争出来的
小学阶段要让学生有足够的玩耍时间。别以为玩耍没有用,其实玩耍是开发智力。小孩子在自然界中玩耍的时候,他精神放松,想象力丰富。他在玩耍中所经历到的事情往往是课堂上学不到的,对他的思想都有启发意义。我自己的经历就是这样,回想起来我小时候的玩耍对我后来的学习和研究都有益处。我们小时候爬树抓鸟,下河捉鱼,既锻炼了身体,又培养了智力。现在的小孩就都没有这些机会了,当然他们现在有电脑,接触新知识比我们早得多、快得多,但是那种大自然中的锻炼是新知识不可取代的。国外的教育也是这样的,例如日本,小学四年级之前基本上都没有正儿八经上课的,老师领着小孩子在外面捉蝴蝶看蚂蚁▪▪▪我们总以为要早早地开始教育,要把所有的时间都充分利用上。最著名的就是所谓“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句荒谬的口号,害得这些人拼命抓住小孩灌输知识,剥夺了小孩所有的天性。在儿童智力自然发育的阶段,我们对他们进行强迫灌输,我们是在摧残他们!
人的成才不是强迫灌输的结果,首先是出于自然本性的兴趣爱好。有的小孩天生就对数字感兴趣,有的天生就爱观察自然物理现象,有的天生就对音乐节奏敏感▪▪▪这些孩子有成才的基础,经过后天的正确教育引导就能成才。很多并没有天生的兴趣爱好的孩子,在一般的、温和的、普及性的知识教育中也会成长出兴趣爱好来,也能培养成才。总之一句话,要禁止强迫灌输,强迫灌输会把小孩的兴趣爱好都扼杀掉,同时也就会把可能出现的天才扼杀掉。所以那所谓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做法往往是把孩子扼杀在起跑线上。
五,关于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问题
近年来,一个关于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招生的问题让千百万学生和家长近乎疯狂,说国家将会大幅度降低普高的招生数,同时大幅度提高职高的招生数量。据说未来公立普高的招生数量将会要降到50%左右(不准确数据),那就意味着未来的初中毕业生只有50%左右能够上公立的高中,其他50%就只能去上职高或私立学校。这一说法当然现在还没有准确的依据,但显然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而在民间所引起的反响则是滔天巨浪,等于是把高考的疯狂竞争提前到了初中阶段。
首先应该肯定国家制定这一政策的目标是想要把相当一部分学生引导到职高去,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职业技术人员,这目标是对的。我在文革中当过工人,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现在作为大学教师,我非常了解社会的现实和目前的状况。大学培养出来的是没有实际操作能力的理论型人才,每年几百万的毕业生投放到市场上,而市场上根本用不着,所以大量的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而社会急需大量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员、技师和工人),而培养这类人员的学校数量太少,根本供不应求。如果按照市场规律,什么东西缺少,它的价格就高,人们就会去做,但是恰好在教育领域里,这个问题偏离了市场的轨道,这是因为人们的思想和心理的原因,同时也是制度和体制的原因造成的。
中国古代就是“学而优则仕”,现在人们的思想仍然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社会现实也是这样,劳心者一切都好,劳力者一切都不好。这就决定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考大学是唯一出路,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必然的。现在一说将来只有50%的学生进高中,才有考大学的可能,这就当然等于高考提前了,千军万马考高中。
这个问题不是教育可以解决的,只有靠制度和政策的调整甚至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来慢慢解决。那么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今天的教育该怎么办?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第一,要学校放弃竞争思维。当然这个首先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改变过去的政绩考核方式,不要以多少学生考上了大学这个指标来考核和评价学校,这一点和前面说的制止竞争直接相关。
第二,在学校改变思维的同时,要通过学校来教育家长。这个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是改变家长的思想,要告诉家长们,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读大学也一定能考上大学。考上大学将来毕业了,也不一定能找到适合他的工作。我们的大学生毕业以后找了一个非所学专业的工作,甚至证明根本就学错了专业,这个专业根本不适合于他,他也没有兴趣,以后干这个工作一辈子都痛苦。这样的情况不是少数,很多很多!
还有一点必须要教育家长的是:不要寄希望于自己的孩子将来当科学家、艺术家。一个国家里科学家,艺术家有几个?要把心态放平和,任其自然,他成才了当然是好事,但是不要一开始就寄予这个希望。其他的社会宣传教育也都应该有这种平和心态。我有一次在日本的电视里看到他们采访一家幼儿园,问一个小女孩,你将来打算做什么?小女孩回答说我要开一个面馆,我喜欢吃面条。问一个小男孩将来做什么,男孩说我要打棒球,棒球手好帅。这就是儿童自然天性的表露。我在想如果是我们的电视里放出来的,那小孩子一定是将来要当科学家、当艺术家,这就是假的了,不是老师教的,就是家长教的,小孩子知道什么是科学家、什么是艺术家吗?
在小孩什么都不懂的时候,没有必要去给他树立一个什么“远大理想”,第一,那远大的理想他根本都不懂,第二,那远大理想适不适合他都完全不知道。我们只要在让他的天性自由发展的同时教他一些基本的知识就可以,另外还应该教他一些基本的技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例如日本的小学里有家政课,男孩子教他们拿着钉子锤子敲敲打打、修理桌椅板凳,女孩子教她们织毛衣、做料理等等,这对培养学生的自立、自理和动手能力很有意义,还可以培养他们对于自然事物的理解。
我这里比较多的提到了日本,只是因为对他们比较了解,不关乎任何政治意识形态的问题。我觉得他们在教育方面确实是做得比较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最后再说一点,我前面反复强调教育不能竞争,要避免竞争,日本的教育也就是这样的。并不是不竞争就没有目标和理想。日本也有远大目标,30年前他们就有过一个宏伟的目标,要在50年内拿50个诺贝尔奖。结果才30年过去,他们就拿了50个诺贝尔奖,大大超前完成了目标,而这个结果完全是在不竞争的自由发展的教育基础之上获得的。我想如果我们不去逼迫学生之间竞争和学校之间竞争,让学生以平和的心态自由发展,让学校和教师以平和的心态引领学生,不出三十年,或者二十年,我相信会有成批的真正创造性人才涌现出来。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 柳肃
2021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