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周恩来的读书之道 任碧玉 · 2019-04-12

学生时代周恩来的读书之道 任碧玉 · 2019-04-12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周恩来学生时代的读书之道,影响了他的一生,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读书经验。

  读书是学生时代的主题,也是人生的一种自我修养。让我们走进周恩来的学生时代,共同领略他的读书之道。

  1898年3月,周恩来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4岁时,周恩来就在嗣母陈氏的教育下开始认字和背诵唐诗,此后几年,先后阅读了《三字经》《千字文》《神童诗》以及《论语》《孟子》《大学》中的一些篇章。

  周恩来在幼年时就已经养成了坚持阅读的习惯。从1903年进私塾读书到1917年,他先后在银岗书院、东关模范学校、天津南开学校就读,之后又远赴日本、欧洲留学。周恩来学生时代的读书之道,影响了他的一生,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读书经验。

  

  1917年的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程颢曾言:“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

  立志是成事的起点。

  早在青少年时期,周恩来就将立志与读书结合在一起。面对国家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状况,13岁的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在《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一文中,周恩来写道:“吾人何人,非即负将来国家责任之国民耶?”“吾人”,就是“全校之诸同学”。此时的周恩来年仅14岁,却已表现出了高尚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周恩来在东关模范学校学习时的图书室。

  1915年,周恩来在《尚志论》一文中详细论述了“立志”之义。

  其一,什么是志?他说:“志与希望,实一而二,二而一也。”

  其二,立志有何重要性?他说:“故凡同一人类,无论为何种事业,当其动作之始,必筹画其全局,预计其将来,成一希望在。然后按此希望之路线以前进,则其结果鲜有与此希望相径庭。”

  其三,立什么样的志?他批评了两类志向:第一类是“志在金钱者,其终身恒乐为富家翁”;第二类是“志在得官者,百计钻营不以为耻”。最后,他指出:“故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则所成之事业,当不至限于一隅,私于个人矣。”

  志向是读书的方向,读书是志向的基石。周恩来清楚地认识到,只有不断求索,勤奋读书,将来才能高飞致远。

  “深究而悉讨”,“慎思而明辨”

  周恩来一向反对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地读书,认为应当边读边记边思考,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强调:“要培养思考的能力,头脑不但要记忆,并且要想。必须要多思考、多分析研究。”

  面对当时深重的民族灾难,为改变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年轻的周恩来怀着炽热的救国愿望,如饥似渴地阅读爱国进步报刊。

  1918年4月,在日本留学期间,周恩来偶然读到了《露西亚研究》(露西亚即俄罗斯)杂志中一篇论述俄国党派情况的文章。这篇文章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读书感言:

  “俄国现在的各党派除了保皇党少数人外,大宗旨全不出于‘自由’‘民本’两主义。按现在情形说,君主立宪的希望恐怕已没有再生的机会。过激派的宗旨最合劳农两派人的心理,所以势力一天比一天大。资产阶级制度,宗教的约束,全都打破了。世界实行社会主义的国家,恐怕要拿俄罗斯作头一个试验场了。……”

  

  周恩来留日期间读过的书籍。

  周恩来还十分重视与他人交流读书心得。他认为,没有人能够离开集体而独自生活,读书亦是这样,只有在与他人的交流沟通中才会碰撞出思想火花。

  1919年9月,周恩来在天津发起成立觉悟社,介绍和研究新思潮。该社定期邀请社外名人前来演讲,其第一次演讲活动邀请的名人就是李大钊。

  同时该社也对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如学生的根本觉悟、家庭改造、共同生活、工读主义等,开展集中讨论。在交流研讨中,周恩来和其他青年学子交流了读书心得,也更深入地了解了相关理论。

  “从无字句处读书”

  周恩来在南开学校读书时,曾写下一副自勉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他认为,不可一味地死读书,而应从实际出发,注重从周围的实际生活中学习,读“无字”之书。

  在接触了社会主义思想之后,周恩来决定到欧洲去实地考察,“主要意旨,唯在求实学以谋自立,虔心考查以求了解彼邦社会真相暨解决诸道,而思所以应用之于吾民族间者”。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给周恩来留下的印象就是“生产力之缺乏,经济界之恐慌,生活之窘困”。这更使周恩来确信,“使欧洲危机终不可免而至于爆裂也,则社会革命潮流东向,吾国又何能免?”

  周恩来认真考察了英国工人大罢工运动,先后写下《英国矿工罢工风潮之始末》、《英国矿工罢工风潮之影响》等九篇通讯文章,发表在天津《益世报》上。

  

  天津《益世报》

  在仔细研读马克思主义原著、冷静观察剖析欧洲不同社会思潮之后,周恩来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无政府主义的“自由作用太无限制”,处在旧势力盘踞的社会里,“容易流为空谈”;法国的工团主义发源于无政府主义,在现今的欧美“不免等于梦呓”;英国的基尔特主义“近已见衰”,并且“在英国始终也没大兴盛过”。

  经过学习思索、实践考察、推求比较,周恩来最终确立了自己毕生的信仰——共产主义。

  另辟“新思想”,求“新学问”,做“新事情”

  周恩来读书十分注重“求新”。他认为,世界是合乎自然地、活泼地、永不停息地进化着的,自己的思想、学问和事业都要毫不可惜地抛弃“旧”的,追求“新”的。

  周恩来所讲的“新”,并不是盲目求新,一味追新,而是一种“革新”,革除旧有的、落后的,追求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

  在日本留学期间,周恩来系统地阅读了《新青年》,其中的“文学革命”等思想强烈地吸引了他,把他“从前的一切谬见打退了好多”。

  从这以后,周恩来便开始“另辟‘新思想’,求‘新学问’,做‘新事情’”。

  他先后阅读了约翰·里德反映俄国十月革命的《震动环球的十日》,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神髓》,片山潜的《我的社会主义》,河上肇的《贫乏物语》等著作。这些著作比较通俗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到欧洲后,周恩来先后研读了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社会主义这一新思潮的源头和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读。

  

  周恩来在欧洲读过的

  英文版《卡尔·马克思的生平与教导》。

  周恩来的读书生涯,始终都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种“求新”的精神。

  古人讲,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读书是治心、养性的最好方法。在提倡全民阅读、打造书香社会的当下,周恩来“立志”、“慎思”、“唯实”、“求新”的读书之道,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