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历史必须再次澄清!

真相:历史必须再次澄清!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这要得益于毛主席制定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业化发展思路了,有些人可能大不以为然。我说这是他不了解中国土地的历史情况。我国的土地状况,在解放初期,除了南方的水田外,其它地方的土地基本都是旱田,没办法浇水,即使华北平原,虽然没有大沟大壑,但都不是一马平川,而是高低不平,不能大面积灌溉。所以,粮食产量都非常低,基本是靠天吃饭。遇到雨水的的年份,水又排不出去,庄稼就涝,颗粒无收。旱灾同样,没法解决。华北在50年代,小麦收成最好的是300斤,这样的产量可以说百年不遇,一般都是百十斤上下。这是我国当时始终缺粮的真实情况。

2e1385a1c0c65450be017c349a063dca.jpg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58年,成立了人民公社,把农民们都组织起来后,在全国展开了平整土地的运动,一直持续到70年代才基本完成。

8efc32f6b47f30583b8af6c2603a92fa.jpg

平整土地一般都是在农闲的冬季进行,那时候,无论男女老少齐上阵,过春节也就放假三两天。南方各省则是改造梯田。十几年如一日。

6239188215482c1cadf65ecff87740ae.jpg

​ 另外,除了平整土地之外,国家又响应毛主席号召,彻底根治水患,例如海河治理,淮河治理,黄河流域的治理,都投入大量人力和时间,数十年才能完工。同时又兴建水库,用于灌溉农田,建了大小不等有80000多座水库呢。

40b7f547f074c36686ca8504191177df.jpg

0abb9e33dbac30a58e990fb09dc6ecfe.jpg

6748d04c52473b4e40c4a91dee256c5f.jpg

值得一提的是,建立在被摧残而破败的农业基础上的新中国,无论平整土地,还是修建水库,排涝工程,全是人工劳动,几乎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现代年轻人能想象的到吗?十几年呀!都是人工干的呀!

eaf6f44b42dab8e2f58e53eab8a91ad1.jpg

​ 由于中国农民十几年没有白天黑夜的辛勤劳作,在70年代粮食产量大增,达到8亿多人吃饱饭的大问题。到了70年代中期,每个县基本都有一个小型化肥厂,有了化肥,能排涝,能浇水,粮食作物不仅能全部自给,还能出口。70年代中国的花生,红薯片,基本都是出口日本。

33f5b70525c5b4e90ff63a4f824c88d1.jpg

cbe0736ab32c2358bc5255dec4db6f34.jpg

说了半天,是什么意思呢?是这些成绩,要归功于人民公社这样一种社会制度,没有人民公社把几亿农民组织起来,经过十几年连续奋斗,在改革开放后的分田到户,农民能吃饱饭吗,我们国家能让全国人民吃饱饭吗?

2d4777c250aff596bdf39a39235efc36.jpg

​  我说的都是事实,年纪大的老同志都是过来人,都是见证人,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很多不怀好意的走资派,反革命分子,侮辱那个时代,侮辱人民的领袖毛主席,他们不顾事实,还振振有词的胡说八道,他们是在侮辱全国人民,那个时代是没有懒汉的!

f21acf0fdeed972da38a52b884132ea4.jpg

7ce39c4a7101e6b76830274fa8a0babd.jpg

2e61fb65ee8d2ce46785472301fd2a65.jpg

3fb2743344b4dbbb7a7d4618a326d963.jpg

f9ee2dfa480023e0dd96d00bbfe7f114.jpg

d4b81ae743d6e30c98e0b4b908a8ec8c.jpg

cc83b8e21b6199a69a96ba753920fd1c.jpg

9a6498d793c072ea19851ad62574e420.jpg

37dc66a72833e4637d88b8472e1fd79d.jpg

7e2b2a300977805e49c28e5276e1c5fb.jpg

c5f01d69aaabbc706b86b1596e870303.jpg

1b3542afbd70d01ae7560a3db2edf301.jpg

1d958da80fddb84f55d7a3050e771d19.jpg

917704f3d98e27433bd40357255114a8.jpg

县级集体经济的典范!

7d2944d8435f1f016bf0ea62665fa1e4.jpg

760eb1b1d2c3c2e85d5537d45e41179b.jpg

939a5b5f6c4993064aefcab08d78afff.jpg

690c3ce7e0ed15984331d54e680fd704.jpg

cd1e52ed1e9edd05b0b21992f2ce748c.jpg

1bed67a4ca0ec4543a34ec01dce2fd84.jpg

27ffe904f99004a587a1574f23f36358.jpg

73c3454ea011cdd9aea55d09ea2db9f0.jpg

c395d50cb35fead37a00b2a22e9b2b4f.jpg

1f760b8250497923c4a08840bddf7715.jpg

a8dcbff95e84123afb6389eeb5eaf696.jpg

1d8c07f7d11fdc28b4b71dbc7f7a5dcd.jpg

b27f160e2bc61d6378da812eb3f7275f.jpg

df5caefad5a23fb588924cf50cf65a45.jpg

53212dd27196bbc7e400302c5de64a02.jpg

364593764ed24174e363188741433aa0.jpg

15021901a04117a7580bfa0ebc974960.jpg

81f0a4a9352d83a2a06aa3076e4e5c9f.jpg

72722dd018ebeb25815ca477c85e046f.jpg

8020af5de4556d97926a58c7d47f92ea.jpg

美国方面对当年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模式的评价!

​ 转载:毛泽东时代伟大的经济建设成就(上)

2016-02-22 姜伟岗 横渠书院

5b31b7d73f56d3addbb311dd1f8a4802.jpg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国内外敌对势力就预言:“共产党只能领导群众搞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但他们不懂经济,在经济建设方面是外行”;“共产党解决不了中国经济问题和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他们又经常散布“社会主义失败论”,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长期发展缓慢”等等。然而事实如何呢?新中国20多年来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中华民族正在振兴和腾飞的现实,最终证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各种奇怪论的彻底破产。

  看中国的经济发展,很显然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是令世人瞩目的。20多年来,国民经济增长己翻了两番以上,年均增长达到9%,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己超过十万亿元,位居全世界第六位。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都居世界前列,商品短缺的状况基本结束,大多数居民达到了小康。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不景气的局面下,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外商纷纷抢滩中国,它最有力地驳斥了所谓“共产党解决不了经济问题”的谎言。

  然而必须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就并不是孤立的、从空地上取得的,而是社会主义事业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共产党和人民群众长期实践探索、艰苦创业的结果。只有从党的整个实践探索过程和新中国历史发展中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和说明中国的成就和振兴。有人企图否定和割断党和国家的历史,把改革开放之前的历史抹得一团漆黑,把共产党的历史说成是“不断犯错误的历史”,尤其是经济上“长期发展缓慢”、“停滞不前”、“被耽误了二十多年”,只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走上正道”。有人还把中国取得的成就说成是“引进资本主义的结果”。这些观点都是极其荒谬、完全违背历史事实的。正象有人吃了十个饼饱了肚子,而他却只对最后两个饼有吃饱的感觉而不知道前八个饼的作用一样,是十分无知、可笑的!

  江泽民在200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曾经讲:“我们仅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不仅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而且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科技实力明显增强。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许多方面进人了世界先进行列”。他的这一概括是对于50多年来中国经济建设的整体来说的,既包括改革开放以来22年的发展,也包括改革开放之前29年的成就,其评价是全面的、客观的。

  由此说明,正确地评价新中国历史上经济建设的成就,对于正确认识党和国家的历史,包括改革开放的历史,科学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都是十分重要的。为此,谈谈以下粗浅看法。

  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建立时就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在领导整个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共产党都把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重要奋斗目标和任务,并且在各个时期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就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二者是完全统一的。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就提出了明确的经济纲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实行“耕者有其田”,发展生产。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例如,在30年代初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时期,毛泽东就发表了《必须注意经济工作》、《我们的经济政策》、《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著名讲话,把发展根据地的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发展对外贸易和发展合作社等做为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当时,根据地有大批干部专门从事经济.工作,并成立了“对外贸易局”等专门机构,使根据地经济有了迅速发展。又如在延安时期,党中央发动了著名的军民“大生产运动”,开创了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发展经济的光荣传统。毛泽东当时发表了《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全面阐明了我们党发展经济的总方针和各项政策、办法。抗日战争以后,共产党在各解放区领导开展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的同时,广泛发动群众掀起生产高潮,使广大劳动群众的生活得到改善。当时就连到过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考察的某些西方记者、官员对共产党领导下的军民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等状况都表示赞叹。可想而知,如果没有发展经济的正确方针、政策及其取得的成就,没有使广大劳动群众生活问题得到一定解决,共产党要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

  1949年6月在共产党即将夺取全国政权的前夕,毛泽东英明地指出: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帝国主义者算定我们办不好经济,他们站在一旁看,等待我们的失败”。他进而号召全党:必须“尽一切可能用极大力量从事人民经济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同时恢复和发展人民的文化教育事业。”还说“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共产党人“不但会革命,也会建设”。①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当时有大批干部转向经济战线和城市管理工作。  ①引自毛泽东《在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

  建国后,面对国民党政府遗留下的那种生产破坏、社会混乱、经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一面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剿匪、镇压反革命等斗争,一面开展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等运动,大力恢复、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兴利除弊,只用了三年时间就胜利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根本好转。上海等各大城市的通货膨胀、工厂停产、工人失业、治安混乱等严重局面很快得到整治,人民生活安定。旧中国遍布各地的乞丐、土匪、娼妓、会道门组织等很快绝迹。建国初的实践,充分显示了共产党人在处理各种复杂矛盾、领导管理经济和治理国家方面的杰出才干和惊人的工作效率。1952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了77.5%,年均增长21.1%,比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历史最高水平增长20%。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绝大多数都超过了建国前的记录。①

  在胜利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任务之后,1953年我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并逐步开展了农业的互助合作化和对私人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到1956年,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随之而来的便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局面。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就超额完成。1957年与1952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68%,年均增长率为10.9%。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例如:钢增长296%,煤增长96%,粮增长19%,棉花增长26%。国民收入总额增长了53%,全国城乡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增长了23%,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②

  ①数据引自《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1983年出版第59—60页。

  ②同上书第154、181页。

  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目的是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改变封建落后的生产关系以及腐朽的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定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事实说明,共产党在历史上领导的革命和阶级斗争从来都是与发展生产、实现劳动人民的经济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从没有离开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反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如果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又怎么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确立劳动人民的主人地位?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又怎么能开展国家工业化建设?又怎么会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有人提出“告别革命”、“取消阶级斗争”,把革命和阶级斗争同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对立起来,把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割裂开来,这是根本违背历史逻辑的,更是一种完全脱离社会实际的主观臆想。

三十年的伟大成就

  从新中国建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近30年的时间,是新中国历史上最波澜壮阔、起伏曲折、艰苦卓绝的一个时期。正是在那个时代,老一代创业者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完成了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造,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和积累。  共产党在夺取政权时所面临的社会贫困落后状况是没有经过那个时代的人们很难想象的:农业上完全是“靠天吃饭”,产量极低。江河水患频发,旱、涝、蝗灾害每年不断,各地农民讨荒要饭的相当普遍。工业更是少得可怜:除了东部和内陆中心城市有一点轻工业外,基本上没有象样的工业。国内使用的许多工业品都是外国制造。那时有许多物品都带“洋”字:“洋车”、“洋房”、“洋面”、“洋布”、“洋火”、“洋烟”、“洋油”、“洋糖”、“洋钉”、“洋鞋”、“洋袜”等等,就是一个明证。国民党政府从大陆逃走时带走了几乎全部金融资产,黄金277万两,银元3526.9万元等,这虽然造成了后来台湾“经济腾飞”的神话,但却使大陆断绝了经济发展的资金这一重要条件。使建设不得不在真正的“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重新开始。

  期间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是十几倍或数十倍的增长。仅以1950年至1980年的变化为例:

  (1976年毛泽东主席逝世之后,党中央曾明确提出“按既定方针办”;1978年12月底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但各项经济政策的颁布及其贯彻实际上是在1979年、1980年之后才逐步开始的。因此,这里的资科引用到1980年当无大的出入。)  石油由20万吨增至10595万吨

  煤炭由4292万吨增至6.2亿吨

  钢铁由97.8万吨增至3802万吨

  发电量由45。5亿度增至3006亿度

  水泥由141万吨增至7986万吨

  化肥由7万吨增至1232万吨

  机床由0.16万台增至13.4万台

  棉纱由32.7万吨增至293万吨

  棉布由25.2亿米增至134.7亿米

  自行车由2.1万辆增至1302万辆

  汽车由0增至22.2万辆

  拖拉机由0增至9.8万台

  手扶拖拉机由0增至21.8万台

  铁路机车由0增至512台

  化纤由0增至45万吨

  电视机由0增至249.2万部

  缝纫机由0增至768万架

  手表由0增至2216万只①

  粮食由2494亿斤增至6364.4亿斤

  棉花由44.45万吨增至270.7万吨

  油料由297.2万吨增至769.1万吨

  糖由24.2万吨增至257万吨

  茶叶由4.1万吨增至30.4万吨

  生猪由5775万头增至30543.1万头

  大牲畜由6002万头增至9524.6万头

  水产品由44.8万吨增至449.7万吨②

  其中粮食等产品的年均增长还大大高于改革以来20多年的年均增率。

  到70年代末,我国的钢铁、石油、煤炭、粮食、棉花、棉纱等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就进人世界前列。工业门类齐全程度、技术水平和开发能力在发展中国家中是首屈一指的,并在部分领域接近甚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中国的经济实力在全球排名从1949年的第13位上升到第六经济大国(不包括前苏联)。

  ①数据引自1981年《半月谈》编辑部编印的《时事资料手册》第84—86页《我国三十年经济成就一览表》

  ②数据引用同上

  据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数字,中国工农业总产值1950年是574.8亿元,而到1980年就达6619.0亿元,30年增长10倍多,年均增长8.5%。其中工业总产值由191.2亿元增至4992.0亿元,增长25倍多,年均增长11.5%;农业总产值由383.6亿元增至1627.0亿元,增长3.2倍,年均增长4.9%。①这样的增长速度即使同改革开放之后的年代相比也不算缓慢!

  这里顺便提及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翻番增长,GDP增幅很高,但由于资源浪费惊人、银行不良资产极大、弄虚作家和腐败等原因,造成经济运行质量远远低于六、七十年代。据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研究员表示:虽然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世界排名仍与上世纪六十年代一样,仍是第六位。2001年中国GDP占世界比重不到4%,比六十年代还低一些。足见中国历史上的实际增长比统计数字要高得多。②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阿马提亚.森(Amartya Sen)在比较中国和印度的发展差别时称:“中国对印度的相对优势是改革前奠基工作的产物,而不是其改革后重订方向的结果”。

  毛泽东时代的经济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产品经济,或者说是实物经济。生产目的直接是为了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实际需要。当时一个明确的方针就是“发展经济,保证供应”。干部群众根本不知道GDP为何物,也全然没有什么“挣钱发财”的观念,这与改革后的发展类型具有实质性的区别。然而有些经济学家却以GDP的核算体系和指标来否定过去的成就,得出“毛泽东时代经济发展缓慢”的结论,这实在是幼稚可笑的!

  其实,即使以GDP的核算方法和指标来推算我国历史上的经济增长速度,那也是不低的。根据张风波主编的《中国宏观经济结构与政策》一书推算的结果,我国的GDP1952年为680.9亿元,到1978年增加为3488.6亿元,26年间增长了4.12倍,年均①数据引用同上②转引自《新华每日电讯》《中国经济的世界影响不可高估》,2005年8月11日。增长率是6.5%。尤其是这种增长是一种低消耗、低成本、没有泡沫和“豆腐渣工程”的增长。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仅在我国是史无前例的,而且在世界上也十分罕见,远远超出了战后世界GDP的年均增长的速度。若以社会总产值计算,1949年至1978年,由557亿元增到6846亿元,29年间增长11.29倍,年均增长达9%,就更快。

  世界银行提供的资料表明,GDP世界年均增长速度在50一60年代为4.8%,70年代为3.4%,80年代为2.9%。其中属于发达国家的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平均增长率60年代为4.9%,70年代为3.2%,80年代为2.6%。都比我国改革开放前30年的增长速度低得多。而且我国在那30年还包括了“三年困难时期”生产一度绝对下降的情况。如果只看正常年景其增长速度就更高。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1966~1978年的“文革”时期,GDP的年均增长速度还达6.62%,仍比同期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发展速度高出许多。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这些成就又是在当时国际环境恶劣、战争不断的情况下,通过自力更生实现的。在毛逝世时,既没留下外债,也无通货膨胀和失业,这在发展中国家是极其罕见的。毛泽东时代还留下大量外汇储备,截止1977年共有黄金储备1280万盎司和外汇储备23.45亿美元,(70年代毛主席逝世前还引进了几十亿美元的飞机和成套的工业设备),为后来改革开放时期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准备了条件。

  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经过研究得出结论说:“曾经长期被轻蔑为‘东亚病夫’的中国,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小于比利时工业规模的工业开始,在毛泽东时代结束时,却以世界上六个最大工业国之一的姿态出现了。”“无论人们将毛泽东时代作何种评价,正是这个现代工业革命时期,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基础,使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①

  ①转引自人民网强国论坛文章《辉煌的三十年》。

  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现将1951—1980年世界几个主要国家的工、农业产值年均增长率,列表对照如下:

  国别 工业(%) 农 业(%)

  中国 12.5 4.0

  美国 4.0 1.6

  苏联 8.6 3.1

  日本 11.5 1.7

  德联邦 5.8 1.9

  英国 2.3 2.3

  法国 5.0 2.5

  印度 5.9 2.6

  从以上数据中清楚地看到,中国的工农业增长速度在世界各国中都是最快的。试问右派人士和主流经济学家:你们有何事实根据得出所谓“毛泽东时代经济发展缓慢”以及“社会主义没有解决经济问题”的结论呢?’值得指出的是:中国的右派在历史上向来是以埋怨“社会主义建设走快了”、反对“操之过急”为其主要特点的,但在毛泽东主席逝世之后他们却又转而批判毛时代“经济发展缓慢”、“长期停滞不前”。如此自相矛盾、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其目的是什么,岂不是值得人们深思吗?

  旧文重载!!! 毛时代人民公社工业化发展的兴衰!

张文茂:人民公社制度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e2a911f58afd9982e173525977270a66.jpg

  我们纪念人民的领袖毛泽东,就专门说一说毛泽东晚年的这个伟大的错误,特别是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和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关系问题,看看这些错误的伟大之处。

28ed0ac628659f4d3def8a215bfa7703.jpg

 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   毛泽东主席的一生,先后为我国从传统的农耕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开拓了两条道路,即中国革命的道路和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土地革命和工农联盟,在农村形成武装割据的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道路。围绕这条道路,我们党形成了一整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保证了这条道路的成功和新中国的建立,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

  第二条道路是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这条道路可以概括为:通过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全民所有制和农村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形式,以国家工业化为先导,以公社工业化为补充,实行两条腿走路和分步走的方针,依托计划经济体制和公有制体系,用50年的时间,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完成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化社会的转型。这后一条道路的意义丝毫不亚于前一条。为了保证这条社会主义的工业化、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毛泽东主席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并在实践上从上层建筑和思想文化领域进行了艰苦的探索,采取了多种形式,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新中国六十多年的历史,已经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有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才能复兴中国。

d6d80d945c6c432505a728f71341fc4b.jpg

常德县红旗人民公社

​   对毛主席的第一条道路,除极少数坚持反共立场的人还在不断进行历史虚无主义的解构以外,整体上已经被历史所证实和人们的认可。但是,对毛泽东主席的第二条道路和与其相适应的继续革命理论,则至今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几乎所有的第一代领导人逝世以后的评价都是完美的,唯独对毛主席的历史评价却保留着一个“晚年错误”的评价。在我看来,这个伟大的“晚年错误”主要就是两件事和一个理论:人民公社、文革和继续革命理论。

  今天,我们纪念人民的领袖毛泽东主席,就专门说一说毛主席晚年的这个伟大的错误,特别是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和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关系问题,看看这些错误的伟大之处。

  今天的人们对人民公社的误解太多了,右派就不用说了,基本上从感情上就对这一制度是排斥的,甚至是仇视的,所以是彻底否定,听到这个名字就反感。就是在左翼,也有相当多的同志认为搞早了、搞糟了,是官办经济,说的好听一点,是一种不成功的探索,列出问题一大堆。那么,人民公社制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这里概括一个定义:人民公社制度,无非是在大于高级社(现在的村级)的乡镇一级的规模上,建立一种集体所有制的经济体制,使其更加适应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便于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以利于社会主义的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这就是问题的本质。请大家注意,在这个意义上,甚至什么“以粮为纲”、“政社合一”、“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等等,都只是人民公社制度的阶段性特征,而不是她最本质的特征。

e20f45f5066114f2e1d6c75a415ad447.jpg

河南郑州红旗人民公社

  ​ 至于公社制度与工业化的关系,我们就从现存的集体经济典型谈起。

  一、如何认识南街村、刘庄村、华西村这样的典型!
  任何典型都是特定时期极具时代特征的有代表性的个案,这些个案代表着一定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路线和道路。合作化时期,毛主席总结了一大批典型,并汇编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还亲自写了一百多条按语。那些典型代表新中国农民从个体农业走向合作化的历史趋势。人民公社化以后,我国农村又涌现了一大批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是大寨(农业学大寨)成为全国农村学习的榜样。那些典型代表着农村集体化以后展开大规模农业基本建设的历史趋势。再后来,又有很多新的典型,大家知道的乡镇企业的典型有天津的大邱庄,当时可是全国有名,后来夭折了。但同时还有一大批同类的典型,像河南的刘庄、江苏华西村、河北的周家庄、黑龙江的兴十四村等等,一直到现在,被称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典型村,全国有几千个,有的说有上万个。这些典型代表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历史新阶段。

9b8a6986b8c18bc5d0f64574d33d6656.jpg

人民公社万岁

  ​ 在所有坚持集体经济的典型之间,我们还可以细分。一种是靠原来的社一级的组织和体制发展起来的,如周家庄的公社体制,代表了在一般农业地区的公社制度是完全可以发展起来的。北京郊区也有一批类似的典型,有改革前就过渡到公社核算的,改革后仍坚持发展社一级集体经济,我称为后公社体制,如北京海淀区的东升乡等,现在的乡级集体有上千亿资产。说明公社制度在城市化地区也可以顺利实现传统农村的城市化转型。一种是在公社体制撤销后,以村为单位发展起来,然后扩展带动周边村庄统筹发展,形成很大的规模,如华西村的大华西体制,山东龙口的南山集团。虽然表面上看仍是村级经济,但他们实际上起到了原来公社的功能和作用。此外,更多的则是以村为单位各自为战,如刘庄、南街村、东北的兴十四村等,都是坚持村级体制。

  如果把这些典型上升到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高度来总结,那么,华西村、南街村、刘庄村这一批典型的共同特征是:

  1、至今都在坚持集体经济;

  2、在农业经济为主阶段都进行了农业基本建设;

  3、在后来的发展中都实现了农村工业化;

  4、在工业化的基础上都完成了城镇化改造。

  这几条是这些典型的主要特征,正是这些特征集中反映了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普遍规律。这个普遍规律,就是毛主席为新中国制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发展道路的三部曲。具体说:就是依托人民公社的集体经济体制和组织形式,通过大规模的农业基本建设先解决粮食即吃饭温饱问题,然后在通过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公社工业化,最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传统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转变。用华西人的说法:就是六七十年代造田、八十年代办厂、九十年代建城。这个通俗的概括,反应了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主题。

5f3f9955b38eed60935fcce0522252de.jpg

红旗人民公社食堂

​   在这里,人们一般没有注意到公社和传统村庄的区别,即规模上的不同。传统农村社区,即自然村、行政村,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结果,与农业生产活动相适应。但是,在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以后,由于工业化进程产生的经济和人口的相对集中的趋势,必然造成这种空间布局结构的分化,加快农村的城镇化进程。这就需要在城市之下、村庄之上找到一种能够适应农村工业化发展趋势的生长极,集聚点和组织载体。所以,按照毛主席的工业化战略,农村工业化的主要组织载体是“公社”而不是自然“村落”。就一般的村一级而言,绝大多数不会成为工业社会的区域经济中心,只有在乡镇一级,即原来的社一级才能成为农村地区的区域经济中心。所以,就一般趋势而言,农村工业化的载体只能是人民公社的社一级,而不能是生产队和大队一级,所以不能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正是因为这种客观趋势的存在,毛主席才说人民公社制度建立的更深远的意义,是找到了农村逐步实现工业化的道路。解散公社以后,虽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但是,由于失去公社这样的集体经济体制和组织形式,最终难免陷入被私有化和在竞争中被淘汰的后果。

  这就是这些村级典型却不能在全国大规模推广发展的根本原因。很多人认为集体经济的典型是不错,但是不能复制,没有推广价值。原因到底是什么?全国几十万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的典型才几千个,才百分之一二。难道其他村都不具备条件吗?根本原因在于取消了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体制,国家放任村自为战、户自为战,必然造成农村生产要素净流出,而不能在乡镇一级实现本土性集中集聚。这里有一个重大问题,即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国家政府的关系问题。现在的问题恰恰是缺乏国家和各级政府对集体经济组织在法律地位、经济产业政策、财政和金融政策、土地利用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使其处于放任自流的尴尬处境而自生自灭。而我们的一些同志却还在研究发展所谓的“民营集体经济”问题。难道分田以后的三十多年还不是民营吗?为什么集体经济不能大面积发展起来?离开了国家宏观政策的保障,集体经济再怎么民营化,也改变不了目前的尴尬状态。

  过去有人民公社六十条,公社解散后有什么?除了宪法中的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原则规定外,有什么保护集体经济的法规吗?有专门管理、指导、服务于集体经济的政府机构吗?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主体是谁?有什么权力和责任义务?谁能说的清楚?私人工商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有全国性工商业者联合会,有专门的银行金融机构,那么集体经济可以有全国性的联合会吗?有服务于集体经济的金融机构吗?过去的农村信用社成了银行,与集体经济还有1毛钱的关系吗?集体企业要上市,你都登记不了,必须改成自然人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最多不能超过50人。法律上哪有集体经济的地位???

二、正确理解人民公社制度的一个不能和四个视角!


  正确认识人民公社制度,必须要坚持“一个不能”和把握“四个视角”。一个不能,是不能将1958年“左”的错误作为批评公社制度的根据。

  1958年在从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非理性的做法,“左”的东西很多,形左实右的东西也很多,共产风、一平二调、浮夸风、吃食堂、急于取消商品交换、取消按劳分配、穷过渡等等,上上下下头脑不冷静,这些都是深刻的历史教训。但是,对人民公社这段历史和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制度安排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1958年人民公社初起时期混乱状况的批评上,当时的很多“左”的尝试和盲目的做法,(这些极左的做法也并不是毛泽东主席所提倡的,而且也是毛主席最早提出加以纠正的)后来逐步被纠正了,最后形成“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和组织形式,有了人民公社60条,才成为基本定型的制度安排。研究一种制度或经济模式的优劣,不能以她不成熟阶段的特征为标准,而是应该以基本定型的特征为对象。所以,对1958年“左”的错误的批评,并不能代替对人民公社制度的评判。

  出现“共产风”等左的错误,分析其中认识上的原因,有以下几个重大原则问题没有搞清楚,而这些问题恰恰是毛泽东主席在公社化运动中不断提出和解决的。

  1、混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界限。从一般党员到党的高级干部,甚至中央层面的领导人,在当时都严重忽视这一重大的带根本性的理论问题,提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几年“超英赶美”等不切实际的口号。在公社中,也尽可能地扩大供给制的共产主义因素等。

  2、混淆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的界限。没有认真区别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所以出现大量“一平二调”的“共产风”,包括土地在内什么都是公家的、公社的,合作社之间的界限被无条件打破,财产和劳动力无偿调拨,严重侵犯农民家庭和合作社的财产权。一直到毛主席再三强调后,多次反复后,才在六十条中最后确定下来。

  3、急于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人民公社是搞商品性生产还是自给性生产,这在当时也是个糊涂认识。人们一般把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相联系,认为既然向共产主义过渡,就应该加快消灭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毛主席对此提出反对意见,强调人民公社还是要大力发展商品生产,才能拿出更多的产品与国家和社会交换,才能增加农民收入和集体积累。

  4、认为“穷过渡”比富裕了再过渡容易。当时党内高层很多同志存在着“穷过渡”比富裕以后再过渡到共产主义容易的思想认识。这些意见不但在实践中反复被毛主席所批评和纠正,而且,毛主席还提出了过渡的条件必须是公社的资产大于大队、大队的资产大于生产队的标准,否则就是平调。

  5、忽视了工农业发展的比例关系问题,破坏了综合平衡。在国家工业化正在起步和农业特别是粮食问题还没有基本解决之前,过早地推进农村公社工业化,大量抽调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这已经被1958年的实践所证明。

  除了这个问题以外,如何正确总结和评价人民公社制度,需要注意一下几个不同的角度,并且要把他们综合起来考虑。

  第一、农业现代化的视角。

  这是从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人民公社,即如何看待公社体制对农业现代化的适应性。如果仅从农业生产劳动的组织形式上看,那么不但公社的组织规模太大,而且,连生产大队的组织规模都是大的。但是,如果从生个农业产业体系的角度看,就完全是另一回事。首先是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需要在比村更大的范围上进行组织;其次是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不能在每一个村级组织上独立完成。如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收购,农产品加工贸易、农业技术推广、农村合作金融(信用社)等等都需要在社一级来组织;第三,至于农业生产过程的组织,有生产队这一级就可以了。所以,三级体制中,各级职能不同,又不可缺少。解散公社的理由是农业生产适合家庭经营。那么,对照上面三个方面,只有最后一点能对上号,而生产以外的环节就避而不谈了,这能讲的通吗?

  如果说最初的互助合作是贫苦农民直接为了维持简单再生产的需要,那么,后来的合作化、公社化以及大规模的农业基本建设,则完全是为了农业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农业要发展,要扩大再生产,就必须要对我国传统农业的自然物质条件进行全面改造,包括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水库、打井、灌溉渠道、农田排灌系统等;大规模的农田改造,平整土地、改良土壤、修建田间道路、山区建设梯田等;还包括为推进农业机械化创造耕作条件。很显然,这些大规模的农业基本建设在规模较小的合作社的基础上会受到了局限,于是产生了并社的需求。这是人民公社在并社的基础上产生的直接原因。后来的实践也证明,我国农业生产条件的彻底改造,也恰恰是在人民公社体制时期完成的;中国人民的吃饭温饱问题,也恰恰是在70年代后期就已经基本解决的。实际上,后来的人民公社不但完成了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而且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上也已经配置完备,每个公社都有了供销社、信用社、收购站、粮站、科技推广站、兽医站、以及水利、电力、农机、良种、植物保护等服务机构或专业人员,在农业上已经完成了由落后的、分散的小农农经济向现代大农业的转变,形成了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

  第二,农村工业化的视角。

  如果从整体上讲人民公社与我国工业化的关系,那么,首先,在国家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是为国家工业化起步提供原始积累,同时解决农业特别是粮食问题;其次是在第二阶段开始农村的工业化进程;第三,完成城乡一体化进程。如果说合作社是为了农业扩大再生产的需要,那么,人民公社则已经不仅仅是农业发展的需要,而是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的需要,也就是后来提出的农村工业化的需要。  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包括生产方式上的工业化改造和社会产业结构的根本变革,即由农业经济为主转变为以现代工业经济为主,这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完成工业化转型的主要标志之一。在人民公社问题上,人们往往只注意到她是对农业现代化的一种制度安排,而忽视了人民公社恰恰同时又是对农村工业化的制度安排。毛泽东主席之所以产生这一思想,是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中得来的。实际上,在1956年毛主席编辑《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按语中,在谈到你并社问题时,就已经考虑到小社队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局限性。毛主席在1958年谈到1956年讲十大关系的问题时说:“我为什么讲十大关系?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比较,除了苏联的办法以外,是否还可以找到别的办法,能比苏联、东欧各国搞得更快更好。”我们知道,苏联的工业化是国家一条腿走路的方针,在农村搞的是集体农庄,不能搞工业。毛泽东主席认为我国的人口多,底子薄,工业化不能只靠国家一条腿走路,在农村还要有人民公社的工业化。这也是1958年毛泽东主席不同意有些地方并社以后叫集体农庄的原因,认为叫人民公社好,人民公社可以是农、工、商、学、兵的综合体。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主席的人民公社的制度安排,是他整个工业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绝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农业问题。他实际上确定了我国城市的、以国有经济形式为载体的国家工业化和农村的、以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经济为载体的公社工业化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战略。这才是毛主席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也是他坚持人民公社制度的根本原因之一。否定人民公社的人根本不敢正视这个问题,他们只是拿农业的问题来说事,攻击一点、不及其余,以农业不适合集体劳动为由,就把人民公社否定了。但是,历史的进程并不支持他们的短视。人民公社后期社队企业的发展和后来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强有力地证明了毛泽东主席的“光明灿烂”的战略远见。只是他们还自以为是地认为是私有化改革的胜利成果,却不知后面巨大的陷阱会接踵而至。断送了人民公社体制,也就断送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一条腿,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也必然变质,蜕变为国际资本主导和控制下的半殖民地性质的附庸型买办经济。

  第三,社会主义公有制不断提升和完善的视角。

  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安排,具有很大的制度调整和完善的过渡空间。一方面,队为基础,更适合于农业的生产过程,甚至可以容纳统一经营条件下的家庭承包。但是,农业产业中生产过程以外的各环节,就不再适于家庭承包了(大家可以看看毛时代老电影【伤疤的故事】就全清楚了)需要大队和社一级统一组织。另一方面,从农民增收的来源、农村多种经营的发展、农村工业化的发展要求看,又需要更多的在社一级进行组织和统筹。这就是三级体制的好处,它兼顾农业和工业的发展,能容纳不同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自身调整和过渡空间很大,对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革有很强的适应性。所以,毛主席的人民公社发展战略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步过渡,由基本队有到基本社有,最终发展到全民所有制。毛主席说:“农村人民公社制度的发展,还有更为深远的意义。这就是,毛主席为我国人民指出了农村逐步工业化的道路,农业中的集体所有制逐步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的道路。”他在强烈反击“一平二调”的“共产风”的同时,曾经反复叮嘱党的高级干部,在体制过渡问题上不能急,不能靠“一平二调”。他还说:“我们将来实现这个转变的一个决定性的条件,是社有经济的收入占全社收入的一半以上。在转变的时候,是队共社的产,而不是社共队的产。社员在这种‘共产’以后,比在这种‘共产’以前有利。”在人民公社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发展阶段,公社体制内的生产和分配主要在生产队一级,大队和社一级经济实力还没有发展起来,当农业问题基本解决以后,公社工业化进程逐步展开,随着多种经营和社会企业的发展,这种格局必然会逐渐发生变化,形成社和大队经济实力逐渐反超生产队的格局。这时,人民公社三级体制逐步过渡的功能就会发挥作用,以适应生产力的新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新变革。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公社工业化进程是其内部体制提升的决定性前提条件,而公社制度本身又是公社工业化进程的体制支撑和组织载体。这一趋势的进一步演变,特别是公社工业化的充分发展,在国家宏观计划的指导下,必然使国家和公社的两个工业化进程互相渗透、互相支撑,形成规模有大中小、产业有高中低不同层次的合理分工和布局,使城乡经济逐渐走向融合和一体化。从这个角度来看,毛主席的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人民公社的工业化,加上人民公社的三级体制逐渐过渡升级,是一个宏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不是仅仅早看了五十年,而是更远,甚至可以说是百年战略。因为毛主席认为,就是过渡到公社核算,也不能马上过渡到全民所有制,公社之间还要有差别,还要发展一段时间才行。如果联系到他的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和社会主义发达阶段的划分,可以说在公社过渡到全民所有制以前都是不发达阶段,那么,这不是需要近百年的奋斗吗!?

  第四、传统农村社会转型的视角。

  毛泽东时代的人民公社体制,不但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农业、农村工业化、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等问题的体制安排,同时还是解决传统农村向现代化转型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问题的体制安排。现在炒的混乱不堪的城市化、城镇化问题,实际上就是传统农村的社会结构变革问题。从一般理论上讲,工业化进程的结果必然是传统农村社会的城市化或城镇化。但是,以资本为主导的工业化、城市化是剥夺农村的,是迫使农民离开自己的家园进入城市,成为城市的产业后备军、雇佣劳动者。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广大农村的凋敝和农民的贫困,正是早期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最初结果。毛主席对此非常清楚,他十分关注城乡关系、工农关系,把巩固工农联盟作为党的重要的政治基础和施政内容。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最困难是如何解决农民问题,是如何把几亿农民带进现代工业文明的问题。所以,在制度设计上,不但要解决产业经济上的工业化问题,而且要解决社会结构的转型问题,解决好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问题。通过什么途径、什么组织形式和体制安排来解决?毛泽东主席的答案是人民公社制度,而不是现在炒的火热的、混乱不堪的城市化。1958年,在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也曾指出: “人民公社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的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基层单位,同时又是社会主义政权的基层单位。----现在也可以预料,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民公社将仍然是社会结构的基层单位。”注意,毛泽东主席并不把自然分布的村落作为未来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而是已经考虑到公社工业化将导致的农村经济和人口的相对集体的趋势,这难道不是一种以公社为载体的小城镇吗?所以,毛主席一般不讲城市化,毛主席要的是人民公社化。我曾经撰文论述城镇化问题,指出真正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是毛泽东的公社化。但是,在乡镇企业大面积私有化以后,小城镇建设又到哪里去了?农村失去了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体制以后,农民不是大规模进城了吗?出现了“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社会问题?房地产开发拿走了农民的土地,养肥了一批资本家,又有几个农民工买得起房?城市化也好,城镇化也罢,一旦失去了国有经济和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体制的支撑,就必然走上资本主义的老路,陷入深刻的社会矛盾。这才是毛泽东主席比大师们看的更远、更明白的根本所在。

  包括其他社会问题,如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也都是在公社集体经济体制的框架下逐步解决。不论是公社化的初期,还是后来的五七指示,都已经包含了这些思想。1960年1月5日,在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国营人身保险是劳动者在遇有不幸事故、丧失劳动能力或家庭抚养人死亡时得到物质保证的形式之一”这句话时,毛泽东主席批注:“公社办起来了,就保险了。”

三、毛泽东时代的人民公社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毛泽东时代的公社工业化发展战略。这是正确分析我国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可以避免陷入就农业论三农的理论陷阱。

  毛泽东主席为中华民族开拓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可以简单概括为国家和公社两条腿走路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这条道路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工业化,不是资本主义的工业化。西方发达国家是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国民党、蒋介石已经试验过了,形成了四大家族的官僚资本主义,中国半殖民地化了。为什么走不通,毛泽东主席早已做了总结,这里也不再讨论。其次、它不同于前苏联的一条腿走路,而是两条腿走路。苏联走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道路,是国家这一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农村不搞,是集体农庄,不搞工业。所谓一条腿,就是只有国家搞工业,没有农村和农民的事。

  苏联工业化起步时,农村还没有实行集体化。虽然早在列宁在世前就提出合作化,但发展始终处于缓慢停滞状态,到1928年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也只占农户总数的1.7%。从1926年以后,由于工业化和城市的发展,粮食需求增加,以致粮食不能保障供应。国家开始意识到工业化不能建立在农业私有制和富农经济的基础上。1927年到1928年爆发大规模粮食危机,斯大林亲自前往西伯利亚帮助完成粮食收购计划。他对当地干部说:“我们的城市和我们的工业正在发展,并且将一年比一年发展。这对于国家的工业化是必要的。因此,粮食的需求将一年比一年增加,也就是说,粮食收购计划将扩大。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工业任凭富农摆布。”所以,1929年,苏共通过了《关于集体农庄建设的总结和今后的任务》的决议,开始对农村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30年1月苏共作出了《关于在全盘集体化地区消灭富农户的措施》的决定以后,很快在全国实现了农业集体化,保障了国家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工业化是否要照搬苏联的路子呢?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新的考验。既要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的经验,又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出自己的道路。1958年5月18日,毛泽东主席在一次会议上说:“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有人以为要几十年时间发展资本主义,等待工人多了,农民觉悟了,才能搞社会主义革命。但实践证明,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不需要几十年的间隔。苏联二月革命以后,几个月就进行十月革命,证明列宁是正确的。中国则不同,我们有了几十年人民民主革命,有根据地的革命经验,解放区的农民精神焕发,农村半无产阶级有三亿五千万人。我为什么讲十大关系?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比较,除了苏联的办法以外,是否还可以找到别的办法,能比苏联、东欧各国搞得更快更好”。(见《毛泽东年谱年谱1949-1976》第3卷第353页)
这是毛泽东主席反复思考的问题。这里有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农业和工业的关系怎么处理好?这在前苏联实际上是有教训的。表现在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的关系处理上,开始时不重视合作化,导致粮食出现问题,后来又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的方式强令集体化。另一个是一条腿走路还是两条腿走路的问题。表现为我国人民公社与苏联集体农庄的不同。毛主席在人民公社初期时讲过:我们叫人民公社,不叫集体农庄,因为苏联的集体农庄只有农业,而我们的人民公社是农工商学兵的综合体。毛主席为什么要这样考虑问题呢?因为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光靠国家一条腿的工业化难度很大。原因在于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基数太大,不论是靠资本主义的工业化还是靠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的方式,都不能带动大批农业人口转移和农业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所以,毛泽东主席选择的是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战略。  关于国家的工业化,这里不再讨论。关于人民公社工业化,毛泽东主席都有哪些论述呢?这里举几个例子。农村工业化、公社工业化都是毛主席的讲话和中央正式文件中的提法。1958年,毛泽东主席就指出了人民公社制度的深远意义,在于农村工业化。他说:“每个公社将来都要有经济中心,要按照统一计划,大办工业,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公社要有高等学校,培养自己所需要的高级知识分子。做到了这一些,农村的人口就不会再向城市盲目流动。”

  毛主席还在1959年2月郑州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由不完全的公社所有制走向完全的、单一的公社所有制,是一个把较穷的生产队提高到较富裕的生产队的生产水平的过程,又是一个扩大公社的积累,发展公社的工业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实现公社工业化和国家工业化的过程。目前公社直接所有的东西还不多,如社办企业、社办事业,由社支配的公积金、公益金等。虽然如此,我们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也就在这里。”

  毛主席甚至还预测了我国工业化所需要的时间。毛主席说:“我们可能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笔者注:这是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的角度讲的),但要建成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就需要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比如说,要有五十年的时间,即本世纪的整个下半世纪。”按照毛主席的设想,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后,还需要几十年的实践搞工业化建设,要到本世纪末,也就是2000年以前。

  1965年,毛主席在阅读了中共中央调查研究室上报的华西村大队书记吴仁宝创办集体企业的报告上批示:“这是农村伟大光明灿烂的希望。”而同样是这个报告,其他的领导人只是划了圈,没有任何批示意见。1966年5月7日,毛主席在著名的“五·七指示”中再次明确提出:“农民以农为主”,“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

  关于公社工业化的论述有很多。中共中央《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就指出:“人民公社必须大办工业”。毛主席的许多讲话、毛主席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和笔记等文献,都有很多关于公社工业化问题的记载,大家可以自己查。可以说,毛泽东主席从公社化运动最初形成的公社工业化思想,直到他老人家生命的最后一年,即1975年10月,还在批示河南巩县回郭镇公社办工业材料。

  早在1974年12月15日,《河南日报》在头版发表题为《光明灿烂的希望——巩县回郭镇公社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调查》一文。十个月以后,即1975年10月11日,为了配合全国第二次农业学大寨会议,《人民日报》又转载了这篇文章,题目是:《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河南巩县回郭镇公社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调查》。文中用“公社要办工业”、“公社能够办工业”、“ 公社办工业的道路”、“社队工业作用巨大”为标题,报道了巩县回郭镇公社办工业的事迹。据河南参加写作的同志介绍,这篇文章之所以十个月以后又被《人民日报》转载,是因为毛主席做了批示。而毛主席之所以批示,是因为当时浙江金华地区的部分银行干部在看了《河南日报》报道后,认为农村发展工业企业是农村经济建设的主旨,说到了他们的心窝里。于是,他们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推举该地区永康县人民银行干部周长庚执笔,在1975年9月5日,给毛主席和党中央写了一封信,建议党和政府切实加强对社队企业的领导,帮助和支持农民兴办各类企业,增加经济收入。中共中央办公厅信访处接到来信后,于1975年9月25日以“来信摘要”的形式,摘录了周长庚来信的主要内容,并附上原件(注:指浙江给毛主席的信、华国锋给湖南省委的一封信和《河南日报》的报道)送呈毛泽东主席批阅。毛主席于27日审阅,并写下:“小平同志:请考虑,此三件(两封信及一篇报道)可否印发在京各中央同志。”这就是《人民日报》发表这篇文章的背景,说明毛泽东主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年中,他还关怀着人民公社工业化的问题,还在支持公社工业化的发展。

四、毛泽东时代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发展的阶段性!


  关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性,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在理论认识的一个重要的误区,就是忽视了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发展的阶段性。毛主席在《矛盾论》中论述矛盾的特殊性时说:“事物发展的长过程的各个发展的阶段,情形又往往互相区别。----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在对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认识上,人们恰恰忽视了这一事物发展的阶段性。这里首先要弄明白的一个问题是:既然建立人民公社制度是为了实现农村的工业化,那么,在农村实现公社化之后,能不能马上大规模发展农村社队企业呢?历史告诉我们,不行。为什么呢?  大家知道,1958年确实出现了“左”的倾向,急躁冒进,打破平衡。还出现了“共产风”、“浮夸风”,原因大家都知道。结果,造成后来的三年困难时期。根本问题是什么?是农业的生产力水平还不过关,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发展产生的新的需求,特别是粮食。可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国家再不敢放松粮食生产。这和斯大林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工业化时期遇到的问题类似。这个曲折的过程,恰恰说明国家的工业化和公社工业化不可能同时起步,因为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太低,我们整体上还处于短缺经济时期,需要靠组织起来的力量彻底改造农业的物质生产条件,保证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顺利实现。所以,人民公社在一定时期内必须首先解决农业问题,必然是坚持以粮为纲,必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必然是政社合一,必然是城乡二元体制,必然是高积累、低消费等等。这是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农业是基础,没有农业的健康发展,国家的工业化也难以实现,这是客观规律,不能违背。

  最近在整理历史资料室,发现在1960年6月30日,北京市委副书记刘仁的一个讲话。他提出郊区要以粮为主,近郊要把菜搞好,强调劳动力要首先用到农业上去。他批评把劳动力都调去搞别的,弄得大田草比苗高的现象,说这不是个小错误,是方针上的错误。在谈到社办工业时,他说:公社工业化要搞,但首先要吃饭吃菜,这就要考虑什么能搞,什么不能搞。工业占用的劳动力是5%还是10%,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真正发展社办工业,只能在机械化以后节省出劳动力才能搞。不能不管农业搞得好不好而去搞其他的。这说明,在公社化初期,在公社内部的工业和农业确实还是一个矛盾,处理不好要出问题。

  这说明,毛主席所规划的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是必须分阶段、分步走的。这个工业化战略可以分为三个大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将其称为三部曲:

  第一阶段:国家建设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农村则在组织起来的基础上,大搞农业基本建设,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

  第二阶段:粮食问题基本解决后,农村开始由以粮为纲向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拓展,起步公社工业化,进入国家和公社工业化两条腿走路的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公社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使公社逐渐成为经济中心,具备集聚经济和人口的能力,带动农村城镇化,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如图:

29fcf314b9106a4620c7a362cd0925a6.jpg

农村现代化发展阶段图

​ (备注:农村现代化发展阶段图)

  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要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国家的相对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基本建成,一是农业特别是粮食问题基本解决。而这两个条件在毛主席逝世前后的70年代中后期已经基本具备。我国农村社队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

  现实中按照这个三部曲进行实践的最完美的代表是江苏的华西村,是河南刘庄和南街村,是黑龙江的兴十四村,是河北的周家庄公社等一大批坚持集体经济的典型。他们的成功,验证了毛泽东主席工业化战略的远见卓识。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说:“七十年代造田,八十年代造厂,九十年代造城”。这句话是对毛泽东主席工业化战略三部曲最精辟的概括,比我国任何学者、官员都看的明白,看的深刻。

  回过头来总结一下,在第一阶段,我们面临着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新中国要真正站的住,必须解决两大最基本、最迫切的问题,一是通过工业化解决国防和国家安全问题,一是解决吃饭温饱问题。这就决定了国家工业化必须首先起步,同时把农民组织起来,一方面为工业化提供原始积累,另一方面进行农业自身的基本建设。所以,在国家工业化起步阶段,公社的工业化还不能马上起步,公社的主要任务还是解决农业问题。农业,特别是粮食,是农村这一阶段的主题。国家以计划调节为手段,以国家重大项目为主,靠农业提供原始积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起相对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从50年代“一五计划”时期开始,一直到70年代中后期,二十多年的时间我国相对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建成了。50年代初期,我国工业规模还不如比台湾还小人口只有几百万的比利时,到毛主席去世时,已经进入世界第六大工业强国的行列,工业的比重已经占国民经济总量的72%!经过毛泽东时代短短的不足三十年,我国实现了从农业国到伟大工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一种后发国家的赶超战略,即瞄准西方先进的工业水平,别人有的我们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到毛主席去世时,我们有了自己的重工业,轻工业,纺织业,微电子工业,冶金业等....还有了自己的汽车产业、有了自己的飞机、坦克等...军工业!更有了我们自己的包括拖拉机在内的农用机械化设备,同时还有了自己的原子弹、氢弹,核潜艇,还有了自己的卫星等很多........。

  在这一历史发展阶段,农村人民公社利用组织起来的力量展开大规模的农业基本建设,靠农民的劳动积累,改造农业的物质技术条件,既保障国家工业化发展中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供应,使农业特别是粮食问题基本过关。这既是农业支持国家工业的阶段,又是农业自身发展的阶段。到70年代中后期,农业,特别是粮食问题,从全国整体上讲已经基本解决,绝对不是什么“崩溃的边缘”。这是一个伟大的毛泽东时代,是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我国农民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为国家奉献一切的正能量充分发扬光大的时代。这一代组织起来的农民,是共和国的脊梁。他们为共和国的长子----大型国有企业作出了自己的牺牲和贡献。所以,有些抱怨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用吃了二十多年返销粮的小岗村的十几个手印,来颠覆这个伟大的时代,却是极不光彩的,甚至是别有用心的。1978年我国的粮食总产达到3.048亿吨,即6096亿斤,人均达到317.5公斤,635斤。说明农村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第一个发展阶段有几个主要特征,常常被当作否定人民公社和毛主席正确道路的主要根据。

  主要是:
  (1)政社合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城乡二元管理体制。
  (2)“以粮为纲”的产业导向和对社队企业发展的一定程度的限制。
  (3)农业为国家提供积累和农业内部靠农民的活劳动积累。
  (4)高积累、低消费等等。
  这些都是具有阶段性的特征,而不是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特征,不能将这些特征固化,当成人民公社的本质特征。因为,在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以后,通过改革和调整,这些特征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政社合一可以向职能分开转变,以粮为纲也必然向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大发展转变,工业化的发展也要进到以工补农的阶段,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也要调整,靠分配和消费带动经济发展等。在理论认识上,绝不能混淆这种发展阶段的特殊性。既不能用后一个阶段的标准否定前一阶段的合理性,如把改革开放前的集体经济说成是官办集体经济,也不能把前一阶段的特征当作普遍性,拒接改革调整。

  毛泽东时代工业化战略的第二个阶段,是由一条腿走路向两条腿走路转变,即公社工业化的起步和发展阶段。在时间上是70年代后期或80年代初期。对农村来说,就是从以粮为纲逐渐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发达一点的地区快一点,条件差的地区会晚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我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农村已经进入产业革命阶段,即农村公社工业化大规模起步和发展阶段,这已被80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所证明。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讨论清楚,即70年代后期的人民公社集体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到底是什么?在当时所谓解放思想的背景下,主流舆论逐渐形成人民公社的体制有问题,集体劳动,大拨轰,平均主义,农民没有积极性,出工不出力。所以要改革,要搞承包制,总之是在体制上做文章。另一种看法是把重点放在加快农村调整产业结构上,也就是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才能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高集体经济的凝聚力,这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做文章。可惜后一种看法在当时没有能够成为主流,但是我赞同后一种看法。因为70年代后期,正是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转型时期,国家的相对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已经初步建成,而农业的粮食即吃饭温饱问题也已经初步解决。从整体上讲,公社工业化的起步条件已经初步具备,如何顺利实现这一发展阶段的转变,即从“以粮为纲”向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转变,增加农民收入,才是当时的主要矛盾,而不是什么人民公社的制度本身有什么问题。从当时的全国情况看,大体上好、中、差三个三分之一。集体经济发展好的,一般已经开始这种阶段转变,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已经发展起来,集体分配水平逐步提高;中等水平的,农业问题也基本解决,正处于这种阶段转变的前期;至于部分贫困地区,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的地区,由于多种原因,在当时还不具备这种条件。这些地区在体制上做些改革和调整,例如实行家庭承包制,只要有利于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并从正面加以引导,也是可以理解的和必要的。问题在于对整个农村形势整体判断上的错误,在于把贫困地区带有权宜之计的政策上升为全局性的并加以一刀切的强制推行,还要把最落后的典型当做旗帜,非要用小农经济取而代之,这就没有什么道理可讲了。明明是农村产业结构问题,非要夸大成体制问题;明明是集体经济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的改革,偏偏要引导到所有制形式的蜕变,这是当时的一个严重的教训,也成为解散人民公社的理由。

五、公社工业化的发展必然对公社体制提出改革要求!


  现在需要进一步讨论一个问题,即人民公社应不应该改革,怎样改革?人民公社即使不被解散,是否就不需要改革呢?显然,这个结论是错误的。如果说人民公社的三级体制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阶段是基本适应的,那么,在进入以公社工业化为主的发展阶段以后,随着社队企业的发展,必然对公社制度提出新的改革要求。因为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村分工分业的发展,即公社工业化的发展,必然使原来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发生变化,造成组织形式、分配方式和管理体制的改变。这种改变的基本趋势是:在每一个公社的范围内,按产业分工的要求形成各类专业化、企业组织,在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这种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形式之外出现公司企业形式。公社有社办的直属企业;生产大队也有自己的村办企业;甚至有的生产队也有自己的副业企业。这些企业虽然是独立经营的,但却是社区集体经济这个母体产生的“孩子”,产权是属于社、队这些社区集体母体的,分别受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调控和管理,纳入集体的统一分配。这就出现了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和公司企业组织的区别和分离,使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组织结构发生变革。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是随着社、队企业和社、队两级集体经济势力的壮大,生产队的经济实力被反超,其管理职能也逐渐被农业专业公司所取代,或成为农业公司下属的一个生产单位。公社的老三级体制会变成两级所有、双层经营的复合型叠加体制和结构。所谓两级所有,即公社和村级合作社两级社区集体经济主体;所谓双层经营,是这两级都是集体经济与公司企业之间的双层经营。当然,保留生产队一级并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也可以称为三级所有、双层经营的叠加结构体制。邓小平讲过农村在分工分业的基础上集体经济要有两个飞跃,如果真的要发展两个飞跃,那么,这才是第二个飞跃的体制支撑。如图:

5fc8524f52b86294f78691a8bcefca4c.jpg

改革后的乡镇体制

改革后的乡镇体制

​ (备注:改革后的乡镇体制)

  这种新的集体经济体制和组织结构,既能够满足国家的计划指导的需要,也能适应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是人民公社进入工业化阶段的必然选择。所以,那种认为人民公社体制不需要改革的观点是错误的,是“左”的僵化的看法。而那种认为凡是现在还肯定人民公社制度的人就是想简单回到过去的旧体制的看法,同样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偏见。看看现在几千个仍然在坚持集体经济体制村,哪个没有搞公司制,又有几个还停留在过去生产队的组织形式!?所以,如果做一个最简单的概括,那么,真正坚持集体经济制度的改革,真正作为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改革,绝不是简单地解散人民公社,而是在政社分设的基础上,将公社的经济职能公司化。八十年代的农村改革,不是按照公社工业化的要求对公社体制进行改革,反而把公社体制解散了,这是农村改革的第一个颠覆性的错误。北京郊区的实际情况是,政社分开以后,原来的社一级的经济组织职能并没有简单撤销,因为还有一大批企业,所以乡镇一级普遍设立农工商总公司,总公司管理下属一大批直属企业,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乡镇联合社与公司企业的双层经营;村级普遍改为经济合作社,农业承包以后,各村也办了很多企业,形成了村级社区集体与企业和家庭承包的双层经营体制,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后期,才由于集体企业私有化以后最终取消。

  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农村公社的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或我们现在讲的合作经济组织,与其所属的公司企业组织,是两类不同的组织形式,不能混为一谈。这是一个合作经济组织与股份制企业组织的区别问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去学习思考,这里不再展开。

  进入公社工业化发展阶段以后,除了公社本身的体制和组织形式必然会发展变化外,在国家的宏观计划管理上也会发展阶段性变化,这种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国家由原来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控制逐渐转向放松管制,给市场调节机制留出更大的发挥作用空间,这是由短缺经济发展到供大于求以后的必然趋势。首先,在粮食问题基本解决后,随着农村集体多种经营和社会企业的发展,即公社商品生产的发展,必然增加肉、蛋、菜、奶等一般农产品的市场供给;当这种供给基本达到市场需求的时候,国家原来通过各种票证进行计划调控的措施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也就没有必要再进行计划管理。所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开始在这些领域发挥作用。其次,国家的计划管理的范围和手段也需要不断调整,把更多的一般商品的生产交给市场调节,而指令性计划管理主要集中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如国家骨干产业、高新科技领域、国防领域、基础设施等。国家对农村公社的管理,也由过去的直接计划调控(如粮、油、菜等播种面积、产量等指标)转为只调控一些基本指标(如耕地总量控制等),更多的则转向靠市场机制。第三,计划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使国民经济不断处于产业升级的动态发展进程中。这种产业升级使更多的原来由国有企业生产的产品不断地扩散到农村公社的社队企业,使国家的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逐渐走向一体化。如北京的白兰道路的模式、汽车产业发展的模式,都曾经是成功的实践。

  最后,人民公社社队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是两个趋势,一是产业和技术上的不断升级换代,提高工业化的质量水平,一个是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布局,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园区或基地,使人民公社成为毛泽东主席所希望的农村本土的经济中心,同时避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为农村的城镇化集聚提供产业支撑。

六、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带动两种形式的城镇化!


  工业化的发展,必然带动传统农村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所以,在一般意义上,工业化的社会结果是农业人口和农村地区的城镇化。这种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向城镇集聚,必然导致很多传统自然村落的萎缩和减少。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背景下,这一过程就是资本剥夺小农和农村衰落的过程,是农民由小私有者沦为雇佣劳动者的过程。中国的问题在于,因为农业人口的基数太大,靠资本主义的工业化解决不了农民的城市化转移问题,在农村土地大量被资本兼并的情况下,必然出现即失去土地,又难以在城镇立足的失业大军,从而破坏社会结构的稳定性,使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断,这已被解放前民国时期的历史所证明。而毛主席开拓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不但要从根本上避免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的陷阱,而且,也是避免走资本主义的城市化道路的正确选择,并最终解决农民和农村问题,完成传统农业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

  简单说,毛主席开拓的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带动的是两种形式的城镇化,即国家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公社工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转型。

  国家的工业化带动城市的发展和扩张,发展大、中城市,靠国有经济带动一大批农村劳动力和人口进入城市并转为城市居民。这是一种本来意义上的农民城市化,这一进程实际上在改革前已经开始。70年代国家就已经开始从农村招工,很多最初是合同工,几年以后大量转为正式职工。这种城市化的基础是国家工业化和国有经济的发展,本质上是农民从农村集体经济进入城市国有经济的进程。

  人民公社的工业化带动的农村城镇化,具体表现为农村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这一进程的基础是公社一级企业和事业的发展,社一级经济总量的增长,使公社的中心地区形成工业相对集中的产业园区,并通过对传统村庄的改造建设城镇化社区,成为农村地区的经济、政治和科技文化中心。所以公社工业化的结果,使社办的企事业成为农民本土非农产业转移和城镇化集聚的载体。随着公社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大量农村劳动力和人口转移以后,原有的传统村庄必然面临整合集并的问题,那时,根据农业生产的区域规模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传统村落进行整合,建设规模适宜的新型农村社区,与中心区小城镇形成一体化格局,这就是传统农村在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城镇化过程。

  1959年12月,毛泽东主席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教科书中说,发展重工业,“是消灭这些国家失业和农业人口过剩的必要前提”。毛主席对此评论说:“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人口会减少。如果让减少下来的农业人口,都拥到城市里来,使城市人口过分膨胀,那就不好。从现在起,我们就要注意这个问题。要防止这一点,就要使农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生活水平大致一样,或者还好一些。有了公社,这个问题就可能得到解决。每个公社将来都要有经济中心,要按照统一计划,大办工业,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公社要有高等学校,培养自己所需要的高级知识分子。做到了这一些,农村的人口就不会再向城市盲目流动。”(《毛泽东年谱:1949-1976》260页)
可见在毛泽东时代的工业化战略里,一开始就没有把农业人口的转移仅仅依托在国家的、城市的重工业化的发展上,而是更多地考虑依赖公社工业化的带动。华西村、南街村、刘庄村等一大批坚持集体经济的村庄,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农村城镇化的道路。

   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体制下的农村城镇化图解:

2313805c686e672bb5393e772addfa6f.jpg

  三农学者温铁军先生曾经指出:“我们盲目、极端化地推进市场经济,其结果是三大要素大幅流出农村,土地被征占,资金被抽走,劳动力大规模外出打工。任何领域,在这三大要素净流失的情况下能不衰败吗?这是把市场经济当作市场主义的恶果。”他主张“搞新农村建设,就是要让三要素回流,让农民稳定在农村。”温铁军先生是一个不随泼逐流的有良心的三农学者,我很同意他的反思和判断,特别是他警告的“庸俗的发展主义”。但是,他的反思不触及农村集体经济体制这一敏感问题,所以,给出的出路也很值得商榷。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要转移,人口和经济必然要相对集中、集聚。这种转移都集中于大中城市,已经证明是发展的陷阱,正像我指出的农民工夹角现象一样。但是,靠在传统村落基础上搞新农村建设,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毛泽东主席的远见在于这两者之间,既不是都进入城市,也不是停留在传统村庄层面,而是通过人民公社的工业化,实现农村相对集中的小城镇化。只有人民公社这样的集体经济体制,才能避免农村三要素(劳动力、土地和资金)的净流出,又能实现本土的城镇化集聚。大家可以研究一下我国发展经济学家张培刚先生的农业工业化的观点,也要研究一下费孝通老先生关于农村工业、乡镇企业、小城镇的观点,然后在对比一下毛主席的人民公社工业化的思想,他们在很多地方是相通的。但是,他们之间最主要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于有没有、要不要农村人民公社这样的集体经济体制支撑和组织载体,这实际上代表了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

  前几天看到《郑州日报 》一篇报道巩义市竹林镇党委书记赵明恩同志的文章,有几点很有意思。从时间点上看,一个是1974年初,村党支部看他是块好料,让他带领副业队寻找挣钱门路。竹林村是个远近出了名的穷山村,赵明恩担任小耐火厂厂长,并带领副业队办起机械厂和矾土矿。到1978年年底,竹林村的社会总产值达到110万,人均收入89元。

  再一个是1983年6月,围绕“今后走什么路才能脱贫致富?”的主题,竹林村党员干部扩大会开了七天七夜,大队全体党员、生产队以上干部和群众代表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硬是没有分。

  第三个是1994年11月,竹林村与周边三个村整合,设立竹林镇。12年后,竹林镇再次“扩张”,周边又有三个邻村并入,人口和区域面积均扩大一倍。1996年4月,竹林村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改居,全镇近两万人口全部成为城镇居民。

  最后是1997年,竹林镇集体企业全部进行股份制改造。1999年,竹林村众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现太龙药业)实现成功上市,敲响了河南医药企业击水股海的第一锤,“竹林品牌”在全国越叫越响。现在的竹林镇是国家AAA级旅游区,全镇年产值达50亿元。

  如果研究一下全国还在坚持集体经济的典型,几乎每一个都具有这样几个发展阶段的典型特征。

七、联产承包为什么成为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钥匙!


  首先,真正的联产承包与人民公社体制并不矛盾。联产承包制的本来含义是什么?最初的联产承包是一个人民公社生产队集体经济劳动管理和分配方式改革的概念,是由集中劳动和统一分配改为承包制,可以将农业生产活动承包到作业组,也可以承包到每个劳动力,后来发展到承包到家庭,然后按照每个作业组或劳动力或家庭的产量多少,由生产队统一计算劳动报酬进行分配。所以,当时的联产承包是“联系产量计算报酬”,是一个集体经济的概念,是生产队劳动管理和分配方式上的一种改革。主体是谁?是农村集体。没有主体,也就无所谓承包。如果真是坚持当时这个初衷,也许我国的三农问题就根本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但是,这并不是发明这个概念的人的本来目的,只是一个障眼法的过渡而已。因为毛泽东主席曾几次反对包产到户,人们印象很深刻。发明个新名词,可以绕开很多麻烦。后来的发展演变也很快证明了这一点。因为“联系产量计算报酬”的集体统一分配的特征很快就消失了,联产承包变成了按人均分土地的分田到户的“大包干”,既不联产,也不承包了。所以,联产承包的概念很快就被偷换了,变成了分田单干的小农家庭经济。于是,农户的承包期被延长了、长久不变了,土地承包被固化了,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承包关系的调整权就这样被剥夺了,双层经营变成了家庭一层经营。接下来的是土地的自由化流转、兼并和集中。这是中国两千多年来封建社会重复过无数次的由均田制到土地兼并集中的历史再循环,只是现实需要面对的却是资本对小农的剥夺和改造了。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我国农村80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本来是毛主席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战略的自然延续,因为社队企业已经在公社解散前发展起来了。但是,我们的决策者没有这个战略眼光,他们没有想到这个异军突起,说是“意外地抱了一个金娃娃”。但是,这种意外的收获不但没有使他们重新认识到毛主席的战略远见,相反,却助长了他们加快私有化、市场化改革的自信。因为他们认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农村体制改革的结果,而不是毛主席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战略的必然趋势。于是,90年代的颠覆开始了,农村集体企业改制了、私有化了,结果是农村工业化进程中断,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断。本来80年代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城乡差别已成缩小之势,但是,在90年代以后却迅速地拉大了。“三农”逐渐问题成为老大难,现在又要靠资本下乡来救命了。所以,大家想一想,联产承包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只是一块敲门砖,是为了敲掉集体经济,这个使命完成了,它也就被丢掉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联产承包是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那把钥匙。

  云南省玉溪市有个大营街村,党总支前任书记代保周和现任书记任新明都曾感叹过,“如果在‘大包干’的时候把集体的东西都分了的话,大营街就不会有今天。”

  大营街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间是很短的。1983年6月,大营街大队9个生产队基本完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工作。土地分了,但集体企业没有分。回首往事,大营街人十分庆幸,当全国很多地方都开始瓜分集体企业的时候,他们没有分。因为正是这些集体企业为大营街后来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单干之后不到三年,大营街开始逐步把土地重新收归集体来办工厂。这说明,农村集体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集体企业,只要集体企业发展起来,农业的家庭承包就完全可以调整过来。大营街人将土地收归集体使用经历了一个从收回山地、收回旱地再到收回水田的过程。随着转变土地使用方式所获得的利益逐步加大,更多的土地被收回就是顺理成章的。2000年,大营街收回了所有的土地。通过改变土地的使用方式,使相对廉价的土地大为增值,是大营街等许多地方在乡镇企业发展中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

  80年代后期,大营街基建队是为玉溪卷烟厂建盖住房、厂房的众多建筑队之一,他们的诚实守信体现在了承包的工程质量上。当卷烟厂要合作建一些配套工厂的时候,大营街人因诚信而得到了机会。贷款400万元建起的云南玉溪水松纸厂和云南玉溪卷烟厂滤嘴棒分厂两个卷烟配套企业成为这一时期的两个龙头企业。很快,铝型材厂、铝箔纸厂、油墨厂、铜材厂、太阳能厂等三十余家企业相继建成。八、农民组织起来的两种基本组织形态和组织体系!
  社区型集体经济组织(乡、村两级)和农业产业化组织体系,是农民组织化的两个基本组织体系;合作经济组织和公司企业组织是两种基本组织形式。

  按照毛主席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在人民公社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以后,农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呢?是集体经济体制下的农业产业化。90年代初期,我曾将农村现代化进程概括为四大基本趋势,即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农村工业化就是毛泽东主席的公社工业化,而农业产业化又是什么概念?在人民公社体制的初期阶段,农村基本上是“以粮为纲”,产业结构单一。随着农村工业化即社队企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趋势是由“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向多种产业转变。多种经营发展成为多种产业,是大农业概念下农业内部的产业分化,这就是毛主席讲的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这种趋势使农业内部的各产业逐渐成为独立的、完整的产业体系,使粮食以外的肉、蛋、菜、奶、果、茶、油等等过去作为副业的多种经营变成独立的产业。
  所以,农业产业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农业在产业分化的基础上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形成一定的区域规模。如粮食主产区、大豆主产区、蔬菜主产区、各类果品主产区等等,这是区域化趋势,每个乡村不再是小而全的发展模式,而是逐渐形成自己的主导产品和产业。另一个含义是在区域主导产业形成的基础上,建设产前、产中、产后和科技、加工、贸易、信用金融等服务环节在内的完整的产业链条,使农业成为不同区域各具风格的产业体系。这一过程,就是农业的产业化形成过程。

  当然,这一农业的产业化过程,本来应该在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体制下有组织地实现。因为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以外的各个环节,在社一级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如供销社、信用社、收购站、粮站、农机站、技术推广站、兽医站以及水利、电力、植保、种子等一系列服务部门都已齐备,只要随产业结构的调整加以适当的改革,按产业化要求整合这些环节,很快就能成为农业产业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人民公社中现代农业的组织体系。但是,解散了人民公社,不但使农业在生产环节上退到小农经济,更重要的是使农业产业化的这些环节退化了、私有化了、市场化了,使这些环节基本上都已经被资本所主导。分散的小农面对资本掌控的各个产业环节,农业产业化就必然是“公司加农户”甚至连农户也不要的公司直接雇工经营,走上资本改造小农的产业化道路。所以,在反思集体经济失败的教训中,不但要看到解散人民公社是对社区集体经济的瓦解,同时也是对农业产业化组织体系的瓦解。重建农村集体经济,既有重新组织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问题,也有按产业化发展的要求重建农业的产业化组织体系的问题。

  所以,重新把农民组织起来,必须以乡、村为单位健全社区型集体经济组织;同时,要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趋势,构建跨区域的农业产业化组织体系,包括合作社、公司企业和半官方的社团事业单位等,形成完整的产业化组织体系。

九、现阶段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几点思考!


  面对现实的局面,集体经济发展的形势并不乐观,原因在于大的政治和经济环境。我个人的看法是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争取好的局面:

  1、在基本制度层面,国家要坚持双层经营的承包制,这是最后的底线。本来意义上联产承包制是集体经济的概念,土地承包关系的调整,是集体经济组织的应有权利。土地自由化流转的目的是突破这一底线,要坚决反对和阻止。要告诉农民抵制资本圈地。

  2、在政策法律层面,国家必须为集体经济组织立法,明确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主体地位、权利和责任,尊重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的自主权。在土地、金融、财政、产业布局等政策领域支持集体经济的发展。

  3、在宣传舆论层面,要利用各种宣传舆论工具大力宣传集体经济典型,总结他们成功的经验,弘扬集体主义精神。把握政策界限,弄清理论上的大是大非,揭露、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私有化的阴谋,教育广大干部群众。

  4、在具体措施层面,希望尝试组建集体经济联合会或促进会之类的社团组织,搞类似工商业者联合会那样的组织,并发展服务于集体经济的金融机构。全国一下子搞不成,先搞地方的;联合会搞不成,先搞学会、协会之类的组织,总之要形成联合舰队。

  5、热心集体经济的同志个人,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做工作。基层可以组织合作经济组织,把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可以促进合作组织的联合,为集体经济的大发展创造条件。

  6、争取更多的各级领导岗位上同情集体经济的同志,利用自己的条件帮助、支持地方发展集体经济。集体经济成功的典型村,有条件的应该扩大自己的发展空间,整合资源,搞联合或合并,发挥带动作用。

  2015-12-18

​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大事记!

00d9d98da6e1e52f84deb250bc323bb3.jpg

​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年)我国经济发展大事记

4c7021e9c04a6504eaed2e8762d74dca.jpg

502869df1fedb91359c6918930859f18.jpg

  ​无产阶级文化革命期间(1966-1976年)我国经济发展大事记

  {1966年}我国经济发展大事记:

  1.1月28日中共中央指出,实行计划生育是一件极为重要的大事。

  2. 同日,我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3.2月19日毛主席指出,用25年时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

  4.2月21日中共中央决定增加对资本主义国家出口。

  5.3月4日贵昆铁路比原计划提前9个月接轨。

  6.5月3日我国第一批“红旗”高级轿车出厂。

  7.10月8日我国制成第一批1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

  8.10月15日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开幕。

  9.12月23日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

  {1967年}我国经济发展大事记:

  1.1月5日我国石油产品品种和数量自给自足,勘、采、炼技术登上世界高峰。

  2.1月16日我国第一台载重150吨中型平板车造成。

  3. 4月15日春季广交会开幕。

  4. 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5. 7月1日成昆铁路建成通车。

  6.7月7日全国夏粮丰收,比去年增长一成。

  7.7月26日我国第一台100吨矿山铁路自翻车研制成功。

  8.9月5日中国援助赞比亚政府10一无息贷款修建坦赞铁路。

  9.10月5日我国第一台晶体管大型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0.10月15日我国第一台自动化立体摄影机研制成功。

  11. 11月15日广交会开幕

  12.11月29日我国最大的无线电望远镜安装调试成功。

  {1968年}我国经济发展大事记:

  1.1月8日我国第一艘万吨巨轮“东风”号建成。

  2.1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自由市场”是杀人不见血的屠刀》

  3. 2月23日我国特大型轴承制成。

  4.4月15日根治淮北平原涝灾的大型水利工程――新汴河工程开工。

  5. 6月20日我国夏粮丰收。

  6. 8月18日我国早稻丰收。

  7.9月3日我国研制成第一批液压传动内燃机车。

  8.11月20日万吨远洋巨轮“高阳”号下水。

  9.12月25日富春江大型水电站建成发电。

  10.12月28日我国成功进行一次新的氢弹试验。

  {1969年}我国经济发展大事记: 

 1.2月21日《人民日报》宣布,截止到1968年底,我国国内公债已全部还清,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既没有内债,也没有外债的强大的独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

  2.4月2日第一艘万吨油轮“大庆27号”下水。

  3.5月5日我国研制成具有独特疗效的抗菌素――“庆大霉素”。

  4.6月13日决定在上海、天津、大连6个船厂新建8个万吨级船台。

  5.6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我国麦类作物丰收。

  6. 7月8日十年时间建成河南红旗渠。

  7. 9月13日丹江变电工程提前完成。

  8.9月25日药品大幅度降价,比年初降低37%,比1950年降低80%。

  9.9月26日无偿援助越南5.56亿元。

  10.9月30日北京燕山炼油厂全部建成投产。

  11.9月30日我国第一台十二万五千千瓦双水内冷气轮发电机组建成,标志我国奠基制造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2.10月3日我国第一台5000马力液力传动内燃机车诞生

  13.10月4日我国第一座旋转氧气转炉投入生产。

  14. 10月28日加速第二汽车厂建设。

  15.11月14日加速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

  16. 11月16日我国农业丰收

  {1970年}我国经济发展大事记:

  1.4月26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 6月1日各地新建一大批化肥厂。

  3.7月17日农村中小型水电站装机容量相当于过去的20年的两倍。

  4.10月16日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新疆哈密矿务局露天煤矿投产。

  5.10月17日中国全民援助朝鲜13.14亿。

  6. 12月25日葛洲坝一期工程开工。

  {1971年}我国经济发展大事记: 

 1.1月2日我国轻工业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2.3月3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

  3. 5月15日开展工业学大庆

  4.6月27日第一艘两万吨货轮“长风”号下水。

  5.7月8日转发关于做好计划生育的工作报告。

  6. 9月27日中国无偿援助越南36.14亿元。外援金额70亿,建国来后最多的一年。

  7. 10月2日追加基本建设投资51亿。

  8.10月25日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席位。

  9.11月18日新华社报道,全国建成1800多座小水泥厂。

  10.11月18日西部地区进行了一次新的核试验。

  11. 11月30日调资28%。

  12.12月7日新华社报道,全国年度水利建设50亿立方米,增加农田3000万亩。

  {1972年}我国经济发展大事记:

  1.1月13日从国外引进化肥、化纤成套设备8套,以后又提出引进43亿美元成套设备和单机的方案(即四、三方案)。

  2.1月28日解放军落实五七指示,发展农副业生产,许多部队做到肉菜自给。

  3.2月21日毛泽东会见尼克松,双方同意互相发展贸易。

  4.5月13日新华社报道,我国电子工业进一步发展,1971年收音机产量相当于1965年的4倍。

  5.8月21日从联邦德国、日本进口一米七轧机,建在武汉钢铁公司,另有设备在北京、上海、四川、唐山等地的钢铁公司。

  6.9月10日40万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安家落户。

  7.10月13日连接中南和死难地区的重要干线湘黔铁路通车。

  8.11月26日援助越南抗美26.57亿元。

  9.12月26日我国第一辆载重300吨的大平板车问世。

  {1973年}我国经济发展大事记:

  1.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新年献词,农业夺取好收成,工业生产上升。

  2.1月2日国家计委提出进口43亿美元国外设备的方案。

  3.2月13日新华社报道,1972年是解放以来电力发电站装机最多的一年。

  4.3月7日新华社报道,我国发展组合机床取得显著成就。

  5.3月20日部分企业和县社试办出口工业品专厂、专车间、出口农副土特产生产基地。

  6.4月10日决定建设邯邢钢铁、煤炭基地。

  7.4月15日春季广交会开幕,与我国发展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达140多个。

  8.5月4日中日两国共同投资施工建设中日海底电缆。

  9.6月18日国际大米价格上升,中国增加出口100万吨大米换回小麦。

  10.6月28日我国成功进行了一次氢弹试验。

  11. 7月16日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

  12.8月1日新华社报道,夏粮丰收,这是建国以来第二个大丰收年。

  13.8月5日全国环保会议召开,制定《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

  14.8月16日新华社报道,我国水田农业机械化取得新进展。

  15.8月26日新华社报道,我国电子工业迅速发展。

  16.8月27日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7.9月3日我国第一台天文测时、测纬光电等高仪研制成功。

  18.9月12日新华社报道,全国钻井进尺和建设投产的油井生产能力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19.9月26日国务院重申对外贸易的重要原则。

  20.9月30日新华社消息,我国化肥产量比1965年增加一倍以上。

  21. 10月15日秋季广交会开幕,与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贸贸易往来。

  22.10月25日西藏发现几十种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矿产。

  23.11月1日新华社报道,几十座大中型水电站建成投产,小型水电站5万多个,遍及全国。

  24.11月8日西藏军区在海拔3800米高寒地区大规模种植冬小麦丰收。这是西藏历史上农业发展的重要变革。

  25.11月13日国务院转批环境保护若干规定。

  26.12月20日新华社报道,中国航空线80多条,连接全国70多个城市,于100多个外国航空公司建立业务往来。

  27.12月22日新华社报道,5年来,800多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28.12月26日新华社报道,同我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150多个,其中50多个国家同我国签订了贸易协议。

  {1974年}我国经济发展大事记:

  1.1月12日为在本世纪内实现毛泽东主席提出的用几个五年计划时间赶上和超过世界水平的战略思想,国家计委提出《关于拟定长远计划划的报告》。

  2.1月21日国务院要求跟抓计划用粮、节约用粮、严格控制粮食销量等四点要求。

  3.1月22日国务院提出在今后三五年内,从国外进口一批大型化学肥料、化学纤维和连续式钢板轧机等设备。

  4.1月30日国务院批示防止沿海水域污染。

  5.2月17日新华社报道,胜利油田去年创年钻井进尺150105米的全国石油钻井最高纪录。

  6.2月19日新华社报道,我国农村掀起农田基本建设新高潮。

  7.2月24日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建成。

  8.3月23日我国西南交通干线成昆铁路建成。

  9.3月30日地热发电站在河北怀涞建成。

  10.4月2日我国第一艘二万五千吨级的浮船坞“黄山号”建成。

  11.4月15日第三十五届广交会开幕,规模为历届之最。

  12.4月31日我国第一台医用电子感应加速器研制成功。

  13.5月15日华北滨海地区又建立起一个新油田――大港油田。

  14.7月17日我国冬小麦产区推广优良品种,占全国小麦播种面积的80%以上。

  15. 8月9日伞式太阳炉研制成功。

  16.9月12日国家计委提出增加石油、棉花、部分钢材、化肥进口。

  17.9月12日我国第一个5万吨级码头建成。

  18.9月15日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建成。

  19.9月30日新华社报道,大型油田――胜利油田建成。

  20.10月3日我国最大竖井钻井研制成功。

  21.10月23日新华社报道,我国地方小煤矿去年产量比1965年增长两倍多,占全年28%。

  22.10月26日无偿援助越南11.17亿元物资。

  23. 12月19日三门峡水电站建成。

  24.12月27日新华社报道,大庆至秦皇岛输油管道建成。

  25.12月31日中央要求落实计划生育工作。

  {1975年}我国经济发展大事记: 

 1. 1月13日党中央提出,本世纪末,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2.1月14日新华社报道,四川省开发天然气取得新成就。

  3.1月15日新华社报道,我国红麻、黄麻实现自给自足。

  4.1月25日降低半导体收音机零售价格。

  5.2月3日景山发电厂首次应用电子计算机控制10万千瓦燃煤气轮发电机组成功。

  6.2月4日我国最大的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建成。

  7.3月29日高能加速器研制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8.5月30日我国第一次发现古生界地层油田。

  9.5月31日国务院决定出口黄金,引进铜、铝、橡胶、涤纶等原料。

  10. 7月5日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 ―宝成铁路建成。

  11.7月8日秦皇岛至北京输油管道建成。

  12.7月19日新华社报道,我国化肥产量显著提高,上半年增产的化肥可增产粮食100多亿斤或3000多万担棉花。

  13.7月28日新华社报道,全国铁路上半年货运量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14.8月8日河南地区特大暴雨,国家拨7亿元救灾费。

  15.8月19日国务院决定2亿美元进口。

  16.8月19日无偿援助柬埔寨6亿元物资。

  17.8月30日新华社报道,最近三、四年来,每年有一大批电站建成投入生产。

  18.9月1日新华社报道,我国今年早稻丰收,单产、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

  19.9月3日新华社报道,截止到1974年底,我国小水电发电量占总量的三分之一。

  20.9月14日新华社报道,一亿只广播喇叭连接千村万户。

  21.10月7日水稻培育出新品种,亩产达千斤左右。

  22.10月27日我国成功进行一次核试验。

  23.11月17日我国原盐丰收,创历史最好水平。

  24.11月26日我国成功发射回收式地球卫星。

  25. 12月24日焦枝铁路通车。

  26.12月39日新华社报道,我国农业连续13年全面丰收。

  {1976年}我国经济发展大事记:

  1.1月21日又一艘万吨级浮船坞“华山号”研制成功。

  2.3月13日大型火力发电厂――莱芜电厂投入生产。

  3.3月22日邮电部门发展传真通讯技术。

  4. 4月15日广交会开幕

  5. 4月21日京沪杭载波电缆投产。

  6. 4月24日6011米超深井打成。

  7.5月1日从事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的人数比1965年增加7.5倍,调查工作发展到黄海、东海和南海。

  8.5月12日有点职工建成全国微波通信干线。

  9.6月6日第一座现代化10万吨深水油港大连新港建成。

  10.6月29日上海黄浦江上第一座公路、铁路双层铁轨建成通车。

  11.7月6日人工培植的小黑麦在我国西南、西北、华北推广。

  12. 7月6日滇藏公路建成通车。

  13.7月22日新华社报道,全国夏粮总产量创历史新水平。

  14.7月23日沿海铁路干线津沪复线工程提前接轨。

  15. 7月28日唐山大地震。

  16. 8月7日北京至山海关铁路修复。

  17.8月23日第一艘五万吨级远洋油轮“西湖号”在大连下水。

  18.9月9日我们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逝世。

  19. 10月5日现代化化纤联合企业 ―福建维尼纶厂建成。

  20.11月16日新华社报道,全国80%以上的县建立水泥厂,产量比1965年增长4.1倍。

  21.12月10日江南9省已探明的煤炭产量比文革前增长了2倍。

  22.12月11日告诉大型通用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 举世无双的伟大的毛泽东时代!

  作者:古老的咒语本人 发布时间:2016-03-15 21:32:29 来源:民族复兴网

4492389f43850166d91730004c106ff4.jpg

29881d33f9c79e2b1714146f1c5952b7.jpg

  在毛泽东主席担任党的主要领导并以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和建设的时期,就是毛泽东时代。毛泽东时代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伟大、最辉煌、最灿烂的时代:

那是一个激情不断燃烧的火红年代,那是一个所向披靡无往不胜的时代,

  那是一个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时代,那是一个坚持马列斗私批修的时代,

  那是一个万众一心积极向上的时代,那是一个充满理想甘于奉献的时代,

  那是一个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时代,那是一个民族团结齐心合力的时代,

  那是一个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时代,那是一个革命传统代代继承的时代,

  那是一个清正廉洁弘扬正气的时代,那是一个英雄辈出比学赶帮的时代,

  那是一个抓纲带目全面发展的时代,那是一个干群同心大干快上的时代,

  那是一个官员勤政经济腾飞的时代,那是一个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时代,

  那是一个气壮山河改天换地的时代,那是一个蓬勃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

  那是一个卫星升天红旗飘扬的时代,那是一个着眼长远夯实基础的时代,

  那是一个社会和谐繁荣昌盛的时代,那是一个公平合理共同富裕的时代,

  那是一个三大差别逐步缩小的时代,那是一个文教体卫清正为民的时代,

  那是一个文艺舞台工农占领的时代,那是一个心情舒畅生活幸福的时代,

  那是一个百姓当家人民万岁的时代,那是一个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

  那是一个山清水秀没有污染的时代,那是一个扬真善美抑假丑恶的时代,

  那是一个人民舒畅敌人丧胆的时代,那是一个匪患被灭黑毒绝迹的时代,

  那是一个人民当家安居乐业的时代,那是一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时代,

  那是一个军民团结亲如一家的时代,那是一个全民皆兵扬我国威的时代,

  那是一个不畏强权敢打敢胜的时代,那是一个国家强

大最有尊严的时代,

  那是一个输出革命举世敬仰的时代,那是一个外交活跃宾朋四海的时代,

  那是一个炎黄子孙扬眉吐气的时代,那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时代!

  http://jidian.china.com/usermemorial.jsp?urlcode=maozedong&qq-pf-to=pcqq.group#

  请网友们点击上面网址,到中华网给毛主席献花 !!!

两会提案:请把“五免社会”还给人民吧!!!

  凡是真正的代表人民的“代表” 就应该有人在【两会】上提出把 “五免社会” 还给广大的人民大众的提案!!!因为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健康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下的优越性和突出标志。当然啦!这也是检验全国人大里面真假【人民代表】的唯一衡量标准。同意的请转起!!!

  目前全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就连小国朝鲜和古巴都做到了“五免社会”。同样也包括大国俄罗斯在内,在普京的领导下也把前苏联斯大林时代的“免费福利保障制度”回给了俄罗斯人民。

​​#五免社会#

  什么是真正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小康社会呢?实际上就是指“五免社会”说的。

  早在毛泽东时代就已经彻底实现了五免社会。那什么是真正社会主义优越性呢?也就是指实现五免社会!即 :“免费教育、免费住房、免费医疗、免费就业、免费养老”等五免社会就是喽!!!今天的朝鲜也是“五免社会”!古巴和前苏联斯大林时代也是!
  新中国成立后,当时国家物质基础十分薄弱,百废待举。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和党中央率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并建立了“五免社会”,充分显示了超越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大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彻底实现了人民群众的真正当家做主人的尊严,而人民大众的基本利益保障主要表现就是五免社会(即 “免费教育、免费住房、免费医疗、免费就业、免费养老”)

  举例说明!!!

  免费就业:指的是免费找工作,毛时代的毕业生们实行国家统一分配制度,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生分配要求专业对口!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国家更是重视对他们的分配,不仅要专业对口,更要求要把他们安排在技术岗位上,因此毛时代的毕业生们找工作是不需要花钱的,工作稳定也没有任何失业风险!另外,父母退休后其工作也可由其子女顶替。

  免费养老:毛时代的人民群众少有所依、老有所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国家 ― 单位保障型”的养老保障制度,这一制度不需要个人缴纳任何形式的养老保险费用,所需经费均来源于国有企业生产收益和国家财政拨款,是所在单位与国家共同负责的养老运行机制,让那一时代的老人们充分且无忧的安享晚年。

  免费医疗:记得在毛时代中国采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全民普惠制医疗制度,城市工人就医享受公费医疗待遇,家属半费。农村实行合作医疗,组织医生下乡巡诊,免费接种疫苗,以预防为主,小病基本不花钱。医生提倡救死扶伤精神,人民大众完全不用担心因为缴不起医药费而被赶出医院,更不会有医患关系紧张现象发生。

  免费教育:当年毛主席非常重视教育,他明确指示:“教育必须为工农兵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必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解放后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一直坚持“义务教学”:小学学费为1.5元/学期,课本免费;有的只拿书本费1.8元。每学期开学学校都发纸发笔。从小学到高中花不了几块钱。勤工检学搞得好的连墨水都不用自己买。上大学全部免费,其中还有师范、石油、铁路、航空、邮电等由于是国家扶持专业,学院不仅免收学费,而且还给大学生发工资。

  免费住房:新中国的城镇住房实行供给制,由国家和企事业单位统一建设、收取少量租金,住房分配标准主要以劳动贡献、职级、工龄和家庭人口等非经济性因素为依据,职工对分配所得的住房享有充分使用权。毛时代这种住房制度保证了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居者有其屋,安居才能乐业,住房供给制使老百姓不会为居住发愁,而把主要精力用在工作上,从而促进了生产和社会的大发展。以上“五免社会”就是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充分体现。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

  搞经济建设,是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自力更生,还是崇洋媚外,依赖外国,这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

  要不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不仅是经济问题,而首先是政治问题。垄断先进技术设备,利用经济实力卡住对方脖子,进行敲榨勒索,渗透扩张,这从来就是美帝国主义、西方社会帝国主义控制和掠夺别国的重要手段。在今天的世界上,一个国家如果经济上不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那么,它在政治上就不可能是独立的,或者这种独立是不巩固的,就极有可能被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们所控制了。

  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指导下,根据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引进某些外国技术和设备,是完全必要的。但是,绝不能把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点上。

公知们咬牙切齿的“牛棚”!!

  原文地址:公知们咬牙切齿的“牛棚”! 作者:黄河

  这就是公知们所谓的牛棚和劳改生活!毛主席说:“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是使共产党员免除官僚主义、避免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确实保证。”五七干校是让知识分子参与劳动的地方。结果在公知嘴里,变成是“住牛棚、变相劳改”。

2ba39cc2034913c0aa115d981af4a714.jpg

039ac29357429d1c71369054174e882d.jpg

b7aaf0df0f0ea3c7d0882ae2f008f86d.jpg

c55cbc0b8e9b827d69d316512a7e5073.jpg

233da3282a2abc703b01d5de7ae38b7a.jpg

82d9ddf160119917a5716c4ca723f545.jpg

f1845caf91127e16ed9fee361f51e20d.jpg

db8e2f3ed4186a1bd80a2e799ef01f3e.jpg

47fb94b02ced5764d34ac0cec18944fd.jpg

d35113b9e4092a3337a392a382d7ad8f.jpg

7219548067402aa64b8864b32f254841.jpg

a1a262cc1e7b0dbaea87da82cbff4c31.jpg

b9918c3edacb28b2801cd0a4ac1c3ac7.jpg

d16b6e446a71e79835cc14cc9711b92c.jpg

94e3169f7e01ca5dcae722ef2cd7e748.jpg

93122ac74504bf19eb1ad0531bbcdb99.jpg

  毛泽东时代上山下乡的知青们与公社社员们在食堂里免费吃饭!毛泽东时代上山下乡的知青们与公社社员们在食堂里免费吃饭!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由于赫鲁晓夫要债,导致中国人民勒紧裤腰带还债,由于当时中国才建国时间不长,工业水平发展还不高,只能拿农产品(粮食)还债了。再加上浮夸风......等不良行为现象所导致的,但绝没有饿死几千万人的恶劣现象发生。(请看下图)​

5e8dcde3f0b66b97b811d6df4554f2d5.jpg

44109d23a694cfc28409ffd328f5ba8f.jpg

b526771f80f9a272b9d1b62ad1cbe047.jpg

4d3f08b760f6689e75fa52b8c5ca71bb.jpg

2b9ed15e5828cc11173643e5b0585bd5.jpg

61b2d582ce1049ef591f4c80e417d485.jpg

6d1fccd102b5aae80192255573d18178.jpg

b85116060741b0b150be9be5b1103209.jpg

ba1fc165c2f6acf0d0d6c8035ef952d6.jpg

​​ ​

转载:毛泽东时代建立的国营企业是怎样被搞垮的呢?

2017-04-02 龙笑生 老兵论道

165368c10b323960a41b42fe259599e4.jpg

​  我国在毛泽东时代具有,一、是有一条正确的社会主义政治路线;二、是有一个作风过硬的革命干部和工人阶级队伍;三、是有一个实是求是的工作作风。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就建起了一个门类齐全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在毛泽东时代,上至两弹一星,下至锣丝钉,锣丝帽。没有什么东西是我们不能制造的,没有什么事情能够难倒我们。当时在全国,大约共有各类,各级的国有企业单位30多万家。同时,另外还有大约同等数量的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这些国有和集体所的有制的企业,都是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他们支撑起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天下。这么多的企业,在当时竟然没有一家企业是亏损的。各级各家企业,无论大小,都是产销两旺。他们一切按照国家的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生产,销售。当时全国的厂矿,都是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贫下中农,是国家的主人。工人的社会地位很高。所以,当时的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人,无不以当工人为荣。年轻的工人,有着很高的钻研技术的热情。在工厂内 ,都有很严格的各项规章制度,有很严格的技术考核制度。各工种的各级技工,都有着自己的应知应会的技术规程。工厂内经常性的组织各行各业,各工种的工人进行技术大练兵,大比武活动。经常性的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在工作中,每天每个工人,都有严格的考勤制度,有工作日志。生产中,每一件产品都有详细的生产通知单。当时的工人工资虽然低,但是比较平等。工人之间也很团结。
  当时我所在的工厂,是一个县级地方国营小厂。全厂50多人,年产值最多时过到60多万元。人平产值约10000多元。按照现在的价格计算,人平产值应在200000元左右。我们县的柴油机厂,造纸厂,化肥厂,金属镁厂,硅厂等工厂的产品。都曾经先后被评为国优,部优,省优产品。产品畅销全国。这么好的这些国有企业,为什么突然之间,竟然从天堂走向地狱,全面的产生了亏损呢?以至成了资不抵债,成了国家的包袱。最后,只落得工人全部下岗,工厂宣布破产了呢?那些国有企业的职工,为什么突然由国家的主人,变成了下岗失业的工人,成了无业游民了呢?从国家的领导阶级,跌落到社会的最低层,成为社会的边缘人了呢?发生这样巨大的反差,究竟是什么原因?现在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来,这是资改派们经过精心策划的一个巨大阴谋。那么,资改派们究竟是怎样一步步的搞垮国有企业的呢?他们究竞是怎么样的执行一条资本主义的路线,一步一步的复辟资本主义的呢?

  1,收买人心,为资本主义复辟做准备。
  资改派们在他刚刚掌握国家权力的时候,首先便大肆丑化当时的国家形势,胡说中国的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当时的国民经济的情况,工人同志们是很清楚的。当然,工人群众是不理会资改派们的这些奇谈怪论的。资改派们见工人们不支持他们的这一套谬论。便改变了策略。他们说,这几十年来,工人没有涨工资,工人的工资太低了。工人太幸苦了。现在,为了表达他们对工人群众的关心,要给每个工人首先增加十元钱的工资。然后,再给每个工人增加一级工资。果然,这一招非常有效。当时的工人阶级,对于长工资表现得非常高兴。大家相信了走资派们的谎言。被资改派的小恩小惠收买了。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咱大耳朵的小老百姓。工人群众都以为,资改派们是真的关心咱们工人的生活,是在为工人说话,为工人阶级谋利益。今后,工人的生活会慢慢的好起来。工人群众当时都对他们心存感激,相信了他们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理论,全力的支持他们的工作。反而将毛泽东时代,当成了不关心群众生活,只知国家利益,没有群众利益的时代。资改们用毛泽东时代积累的巨额财富,轻而易举的收买了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工人群众的支持。对于那些有着相对独立性的集体所有制的工人,资改派们对于收买他们的支持又有新办法。他利用人民大众对国家的信赖,许诺将全国的所有集体所有制企业遂步的转为国有企业。这样,资改派们又轻而易举的将集体企业纳入了他们的资改路线的阴谋中。这些不明真相的工人同志,又是欢天喜地,以为他们从此以后就真的成了国家职工。他们对资改派们也是十分的支持。这样,资改派们忽悠了善良人人们。他们就彻底的控制了全国所有企业的生死大权,经济大权。
  2,破坏工人阶级的团结,分化瓦解工人阶级的队伍。
  在取得了工人群众的支持后,资改派们便立即实施他们的阴谋计划中的第二步,即破坏公平原则,分化瓦解工人阶级队伍。毛泽东时代,工厂里,实行的是8级工资制。工人根据工龄,决定工资级别,有特殊贡献的同志的工资,可以适当的高一些,但是区别不大。当时的群众称之为,一刀切。这种办法虽然不怎么合理,但是却是比较公平的。工人之间比较团结,较少有矛盾。资改派们将这种工资形式称之为绝对平均主义。他们说,要打破这种绝对平均主义。他们首先给少数的工人增加一级工资。这次加工资的标准,由过去的以工龄为主,改为要讲贡献,讲表现。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加了工资的工人,是对工作,对国家有贡献的先进分子。而没有加工资的工人,当然是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没有贡献的落后分子。这是一句份量极重的话。实际上,这是一个谁也说不清楚的标准,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的标准。是一个挑动群众矛盾的标准。果然,在资改派的挑拨下,为了一句讲贡献,为了这一级工资。工人们都争得不可开交。在少数的工厂内,竟然发生了暴力事件。原先同心同德的工人阶级,为了这一句话,为了这一级工资,发生了严重的分化。原先在工人与工人之间的那种和谐关系,荡然无存。资改派们对于工人阶级队伍的分裂,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这一毒辣的计谋,为资改派的下一步走向资本主义的阴谋打开了方便之门。
  3,破坏鞍钢宪法,对工人进行打压
  原先,工厂的管理,工厂的立厂之本,实行的是鞍钢宪法。即两参一改三结合。工人参加管理,干部参加劳动,领导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当时在工厂中,实行的是党委的集体领导,遇有重要事情,厂长一个人不能独断专行的做主,必须交由工人代表集体讨论研究后,再由党委做决定。厂长在平时,必须在车间参加劳动。当时的劳动,都是有考勤记录的,是不能随意的弄虚作假。那时在工厂内可以说,没有一个闲人。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当时的工人和干部,基本上是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有些工龄长的工人的工资,比厂长的工资高。资改派们说,工人和干部一样。那种平等的方法,不利于工作。那是管理不规范。现在要实行规范化管理。所谓规范化管理,就是要打破工人和干部的平等地位。工人不能参加管理,干部也不必参加劳动。一句话,就是要废除鞍钢宪法。干部和工人不能平等。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要破坏工人和干部之间的和谐关系。破坏工人和干部的团结。在工人和干部之间建起一道森严的壁垒。
  过去,我们厂是一个只有50~60人的地方国营小厂。全厂有4个管理人员,其中有一个书记,一个厂长,一个会计兼业务,兼管生产调度,一个保管兼出纳,还兼跑外勤,从编制上说,他们都是脱产的行政干部。但是,他们的工作虽多,却没有一个是真正的脱产干部。平时他们是有事办事,没事就在车间参加生产,和工人一起劳动。因为,书记和出纳在技术上是外行,所以平时他们只是在车间打打杂,跑跑腿,为一线工人当好后勤。厂长和会计因为是工人出身,技术过得硬,所以他们在车间一人占了一台印刷机。个顶个的参加一线生产。他们的产品,无论是产量和质量都比我们这些小青工好。他们严谨的工作态度,精湛的技术,他们在各方面都是我们这些小青工的学习的榜样。说实话,老百姓当时是很佩服他们的。本人当时就是那位厂长的徒弟。可是资改派们一搞什么规范化管理,事情就全变了。首先,他们搞了一个什么岗位责任制。他们说,干部和工人要各司其职,不得混杂。今后,书记,厂长,会计,出纳等行政干部,不再参加车间的生产劳动了,干部要坚守他们的工作岗位。他们还为各个官员订立了岗位责任制。就是说今后他们只能坐在办公室内当官。再也不能到车间去参加生产了。而工人也订了岗位责任制。那就是今后只能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再也不能参加工厂的管理了。厂内的大事再也不需要经对工人讨论了。所谓规范管理,除了那些岗位责任制以外,就是规范化管理。因为要实行规范化管理,所以就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我们这样一个小小的几十人的小厂,在规范化管理的大旗下,建立了各种机构。有什么,办公室,财务股,业务股,后勤股,生产股,技术股,质量监督股,宣传股,政工股,保卫股,等等。凡是能想出一个名目的,都要设立一个机构。设了这么多的机构,自然就要有这么多的人员。当然,这些人员都是不参加车间生产的。他们都脱产的行政干部。随后,各车间的车间主任们也都被岗位责任制了,退出了生产第一线,成为脱产干部。我厂的人员一下子就增加到了将近一百人,当然这些新增加的人员,都是行政干部,他们是不参加生产的。车间的一线生产人员,一个也没增加,反而减少了。过去,工厂里没有一个闲人,现在是人浮于事,不干事的比干事的人多。工人形象的说,那个时候是官多于兵。有了这么多的吃闲饭的人,工厂还能办好吗?这些被规范化了行政干部,他们不仅不干事,反而没事坐在办公室内整天的对工人指手划脚,说三道四,尽给工人挑刺,说工人的坏话。当时工人形象的说,好人不做事,做事的没好人。在这种情况下,工人们能不生气吗?工人还有心思搞生产吗?经过这样的折腾,工厂还能不亏损吗?
  4,推行法人代表制,向工人阶级全面夺权。
  在工厂发生亏损以后,资改派们不是去认真的去研究亏损原因。竞然胡说什么,工厂发生亏损的原因是,厂长的权力太小了,共产党的党委集体领导限制了厂长的工作积极性。为了发挥厂长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必须实行厂长负责制,即在工厂内实行法人代表制。他们要集大权于厂长一人。在资改派的鼓动下,全国所有的国有企业和被转为国有的集体所有制企业,都实行了法人代表制。法人代表成了一霸手。工厂一下子由国有企业,摇身一变成了厂长的私有财产。法人代表,集人,财,物大权于一身。他们夺了共产党的领导权。这些法人代表们,无所不管,俨然成了企业的土皇帝。企业成了他们的私人领地。他们虽然权力很大,但是却可以不负任何责任。在他们在上台的时候,信誓旦旦的说一定要实行扭亏为盈。要对工厂的一切亏损负责。如果不能达到目标,他们甘心受罚。并且他们还定下了扭亏增盈的时间表。可是,这些人说话是从来都不算数的。这些人虽然都和各级政府订立了所谓的军令状。可是在后来,在企业发生全面亏损的时候,却没有任何一个法人代表对此负责。也没有任何一个法人代表,为此受到惩罚。所谓的军令状,只是一句笑话。自从实行法代表制以后,一切权力都归了厂长。当然,工人同时也就失去一切权力。
  工人和干部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工人群众的权力受到打压,工人已经不再是工厂的主人了。工人由国家的主人,而是沦为奴隶,打工仔,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工人原先拿的是国家的铁饭碗。现在变成了法人代表手中的泥饭碗。这个泥饭碗,随时随地都可能被法人代表们打破。不仅是工人的权力受到打压,就是工厂里的一些副职,那些法人代表们的同级干部,甚至于被认为是法人代表的上级的党委书记也同样受到打压。这些同志在工厂内,在法人代表的眼中,成了多余的人,可有可无的人。这些法人代表们也可以找出各种借口,对他们进行打压,克扣他们的工资,逼他们就范。无法,所以这些党委书记等老同志也只有被迫去巴结那些法人代表,配合他们,邦他们欺压工人。这些法人代表,根本上就没有把生产搞好的想法,他们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当官做老爷,趁机捞一笔。这些土皇帝们在资改派的支持下,就全面的夺了工人阶级,人民群众的权。在工厂内也夺了共产党的权。他们肆无忌惮的挥霍国有资产。全国国有企业,便全面的发生了亏损。例如,我们县的柴油机厂,原先是由几十个的小小农具修理厂发展起来的。二十多年来,工厂从小到大,从几十人发展到几百人。固定资产由几万元,发展到几千万元。该厂在国内外小有名气。他们生产的195柴油机质量可靠,价廉物美,畅销全国。并出口到非洲,东南亚,巴基斯坦等地,受到国内外商家的一致好评。就是这样的一个明星企业,经过资改派的这么一胡闹,这样好好的一家工厂,几年工夫,就被他们折腾垮了。该厂的老职工,对于资改派们的倒行逆施,毫无办法,只有眼睁睁的看着工厂倒闭。工人群众无不痛心疾首。真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那些经历过革命战争,参加过激烈的阶级斗争的老干部们。那些拥护毛主席,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同志们,对于资改派们的胡作非为,大家提出质疑,提出不同意见。对于这些意见,资改派们答曰,不管白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要摸着石头过河。不要争论什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资改派们就用这一套歪理邪说封堵人民群众的一切反对声音。他们宣布,过去革命时代的那一套,现在已经过时了。所以要这些老同志,将自己的旧思想换一换。并威胁的说,你们如果不愿换思想,不换思想就要换人。资改派们说到做到,将这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毛泽东思想的老干部换下来。并美其名曰,是要这些老干部们退居二线。实则是要换上那些听他们的话,善于拍他们的马庇的小人上台。是要夺这些老同志的权。他们并且说,这是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知识化和年轻化。是让年轻干部站到工作的第一线。在资改派的瞎折腾下,这些好好的国有企业,想不发生亏损也难。工厂的正常生产已经渐渐的维持不下去了。这些法人代表们从来不为生产着想,只是一心一意的巴结领导。其实,工厂的好坏也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如果一个工厂搞垮了,他们庇股一拍,或者还要高升一级,调到另一个工厂去继续当他们的官。这样的好事,他们是何乐而不为。他们决心要把国有企业搞垮。为了维护他们表面的政绩,在工厂不能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在工人不能正常发工资的情况下。他们竟然想出了在银行贷款交利润这一馊主意。资改派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大笔一挥,成百万,成千万,成亿的向银行贷款。这些贷款,一是、供自己花天酒地的挥霍;二是、冒充工厂的利润,上交给上级领导部门装门面;三是、用于向上级行贿,为自己的升官发财开路。在这些贷款中,并没有一分钱是真正用于工厂的正常生产的,没有一分钱是用于发放工人工资的。当时,那些法人代表们竞相贷款,贷款成了一种能力,成了这些人的政绩。能够贷得到款的人,就是有本事。至于如何利用贷款发展生产,对不起,他们从来就没有想过。在不长的时间内,工厂的债务就象是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由原来的既无内债,又无外债,到后来都是债台高筑,资不抵债。当时的老百姓,对于资改派们挥霍国有资产的行为,用顺口溜调侃的说,别看我们厂子小,厂长座兰鸟;别看厂子不赚钱,厂长有座大丰田。经过走资派们这样的疯狂折腾,工厂已经是资不抵债了。
  5,凶相逼露,瓜分国有资产。
  国有企业因为资改派们的瞎胡闹,而发生亏损。那些资改派们拍着胸脯说,三年以内,一定要扭亏为盈。工人们听了此言,一阵高兴,以为他们真的良心大发现,要将国有企业搞好。然而善良的人们做梦都没有相想到的是,他们的扭亏为盈竟然是要工人下岗,是要买掉国有企业。他们先是说要抓大放小,只卖小企业,只卖亏损企业。可是实际上,他们是大小一齐卖。好的企业,赚钱的企业先卖,并美其名曰,叫做靓女先嫁。由于资改派们的瞎折腾,造成的国有企业的亏损。竟然成了他们瓜分国有资产的借口。这时资改派们露出了鲸吞国有资产的狼子野心。他们说国有企业发生亏损的根本原因是产权不清晰。现在要建立现代化的产权制度。就是要改制。什么是改制?一句话,就是要将国有企业低价买给那些所谓的富人,成功人士,买给法人代表们自已。不过,这些富人,成功人士,他们可并不是依靠自己的聪明能干,经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勤劳致富的。而是依靠权力,依靠关系至富的。他们是从权力中衍生出的一群富人,是些红顶商人。
  说实话,什么是现代化的企业制度?这个问题,那些资改派的精英们,连他们自己恐怕自已也都没有弄明白。资改派们要用超低价出卖国有资产。他们忽悠群众说,要公开拍卖,但是实际上,这种超低价的国家资产,不是任何人想买就可以买得到的。他们只是要买给那些特殊人物。即那些和他们有关系的人。或者说干脆就是他们自己。他们的所谓公开拍卖的把戏,只不过是在忽悠咱们老百姓而已。他们要卖给谁?要卖多少钱?他们是早已定好。其它人想卖,那是门都没有。他们编出各种理由拒绝卖给普通群众,最简明的一条就是钱。一个拿工资的工薪阶层,要一下子拿出一笔钱来买个企业,没有银行的支持,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而银行已经成了富人,成功人士的提款机。他们随时随地都可以从银行贷到款项。所以只有他们才有权力购买企业。有人说,国有资产是用低价卖给资本家的。其实,这是对资改派们的恭维。资本家们根本上就是空手套白狼,他们做的是无本生意。他们一分钱也没花,就把几十万亿元的国有资产瓜分了。他们是如何不花一分钱就瓜分了国有资产的呢?总结起来有大约有以下几种方式。
  1,隐瞒资产。
  资改派们利用职权,将工厂的大量现金,外欠款,原材料,隐瞒下来。然后,他们再和国资部门签署收购合同以后,再以个人的名义,将隐匿下来的钱拿出来购买国有企业。其实,这些钱都是国家的,他们是用国家的钱购买国家的企业。
  2,化公为私,曲线瓜分国有资产。
  资改派们利用自已控制的权力,先是利用自已家人的名义,注册一家私营公司。他和自已掌控的国有公司经营着同一产品。他们利用职权,将优质客户拉到自已的私营公司。将优势资源控制起来,将国有公司挤垮,将自已的私营公司越办越好。此消彼长,然后再将国有公司收入口中。资改派们并无耻将这一鲸吞国有资产的无耻行为称之为,资产重组。是用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
  3,空手套白狼。
  资改派们先用空头支票,将国有企业的产权证弄到手,然后再用产权证到银行贷款。他们只不过是在银行的贷款合同中签个字而已。他们不过是用国家银行的钱,购买国家的企业。在这种交易中,他们不仅可以不出一分钱,相反,还可以大赚一笔。例如,一个企业的价格如果是以100万元卖给资本家。资本家们可以用这个企业的产权证到银行去贷款200万元~300万元。他以100万元作为购买企业的钱,上交给政府。另外的100万元~200万元,就轻轻松松的流进了他们的私人腰包。这样,他们鲸吞了国有资产不仅不花一分钱,反而能够赚上几百万元。这真是地地道道的无本生意。他们真是发财有方。
  4,收受贿赂,坐地分红。
  这是一个普遍的,一个最常用的手法。如一个企业原值1000万元,资改派们作价100万元买给他人,他人净赚900万,实际上他人可赚400万,另外的500万用于贿赂各级官员,各级官员们依照权力的大小,分得他们各自的份额。这叫做,有好大家得。利益均沾,你好我好,大家好。现在发了案的大多是这类贿赂问题。
  5,暗中参股。
  先由各级官员的利益有关人,即他们的家人,近亲属,参股。这种做法主要是在那些有权的职能部门的官员们,那些能够为他们提供保护伞的有权人士。而那些富人和成功人士也非常需要这些的保护伞。权钱结合,就成了鲸吞国有企业的基础。这种情况,在煤矿企业中比较普遍。
  总之,资改派们鲸吞国有资产的手段层出不穷。现在全国大部分资产已经落入了资改派们的腰包。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经过这多年的折腾,资改派们在经济上,已经达到了他们的目的。他们已经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接下来他们要干什么?只要不是傻瓜,只要脑子认真的想一想就会明白。
  资改派们,搞垮国有企业,进而侵吞国有资产,这是一个经过精心策划的阴谋。他们一步一步的将国有企业往绝路上逼。搞垮国有企业,进而瓜分几十个亿的国有资产,他们真是恶毒至极。我们的社会主义阵地就这样被这些狼心狗肺的资改派们摧毁了。工厂被卖,几千万工人被迫下岗。工厂是工人的全部所在,工厂是工人的大靠山。工人全家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孩子的上学,没有一样不是依靠工厂。工厂没有了就是工人的靠山没有了。工人又成了无业游民,又是一无所有,又成了一盘散沙。
  本人在当时是一个小县城内,一个地方国营小厂的一名普通工人。本人一些亲戚朋友也全部是普通工人。照时下的说法,是一些没有任何背景的老百姓。我的这些至爱亲们现在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大家都无限感慨。无限的回忆过去,回忆过去的社会主义辉煌。我们含着眼泪,大声的呼唤社会主义何时能够归来。
  本人从65年起,就在工厂内当工人,目赌了国有企业从兴旺发达,从辉煌走向破产的全过程。目赌了资改派们瞎折腾,搞垮国有企业,进而侵吞国有资产的全过程。今天回忆资改派们的倒行逆施,对于资改派的丑恶行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使我们认识到毛主席的伟大,社会主义路线的正确,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正确。更加加深了我们工人阶级对资改派的痛恨。也对我们自己,为了一些蝇头小利而轻信了资改派们的甜言蜜语,轻信了他们的无耻谎言,而深深的自责。世上没有后惭药,这些苦果只有工人自己痛苦的吃下去了。​​​​  备注:现在一些牛鬼蛇神资改派权贵们在改革开放时期都通过所谓的改革手段损公肥私后全都暴富先富了,他们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怕有一天会被共产党和人民群众所清算,所以才会处心积虑地想毁掉共产党政权继而想逃脱被清算,而他们的反毛就是反党的前奏!软埋和墓碑等反动书籍的出现就是例子。

4b3be92b4643a069052d5d415263e3e7.jpg

c752055c4901628d350e31c8b05b3860.jpg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