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琅:马克思论消灭社会分工

刘琅:马克思论消灭社会分工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上述三个因素即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因为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而要使这三个因素彼此不发生矛盾,则只有再消灭分工。

  [消灭分工,这可能吗?自然分工是不可能消灭的。比如说不能让男人去生孩子。但是,消灭社会分工,例如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城乡的差别,这是可能的,也是应该的。难道一个人应该天生就注定是农民吗?血统论就是一种分工论,即认为社会应划分为好汉与混蛋两类人,而且好汉与混蛋是世袭的。这已经倒退一千年了。消灭国与国的分工也是应该的。美国和苏联都希望保持这种“国际分工”,而毛泽东则是反对的。他认为各国必然有独立的工业。当然他也说了小国不一定什么都要有。社会主义是以平等为号召的。]

  分工立即给我们提供了第一个例证,说明只要人们还处在自然形成的社会中,就是说,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原来,当分工一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分工是历史的主要动力之一,但是分工不也是会走向它的反面吗?不是应该这样,而是必然会这样。

  或者,正因为应该这样,所以必然如此。

  凡是合乎理性的才是现实的。

  现实地产生,也现实地消亡。

  彭总这样的人,总是无法理解现实的暂时性。]

  在小工业以及到目前为止的整个农业中,所有制是现存生产工具的必然结果;在大工业中,生产工具和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才是大工业的产物,这种矛盾只有在大工业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因此,只有随着大工业的发展才有可能消灭私有制。

  成了大量的生产力,对于这些生产力来说,私有制成了它们发展的桎梏,正如行会成为工场手工业的桎梏和小规模的乡村生产成为日益发展的手工业的桎梏一样。在私有制的统治下,这些生产力只获得了片面的发展,对大多数人来说成了破坏的力量,而许多这样的生产力在私有制下根本得不到利用。

  [家庭是历史的产物。那么,它也将历史地消亡。其实,现代家庭不但供水、供电、采暖都社会化了,连家庭劳动也社会化了(保姆、幼儿园等)]

  过去的一切革命的占有都是有限制的;各个人的自主活动受到有局限性的生产工具和有局限性的交往的束缚,他们所占有的是这种有局限性的生产工具,因此他们只是达到了新的局限性。他们的生产工具成了他们的财产,但是他们本身始终屈从于分工和自己的生产工具。在迄今为止的一切占有制下,许多个人始终屈从于某种唯一的生产工具;在无产阶级的占有制下,许多生产工具必定归属于每一个个人,而财产则归属于全体个人。现代的普遍交往,除了归全体个人支配,不可能归各个人支配。

  [在古代,农业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牛和犁,大部分农户都可以拥有,因此农民可以单干,而且也只能单干。可是如今,单干农民怎么能够使用机器呢?合作化才是出路]

  亚当·斯密比蒲鲁东先生所想象的要看得远些。他很清楚地看到:“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从根本上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自动工厂中分工的特点,是劳动在这里已完全丧失专业的性质。但是,当一切专门发展一旦停止,个人对普遍性的要求以及全面发展的趋势就开始显露出来。自动工厂消除着专业和职业的痴呆。

  例如,有人对我们说,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这种分工将规定与每个国家优越的自然条件相适宜的生产。

  先生们,你们也许认为生产咖啡和砂糖是西印度的自然秉赋吧。

  二百年以前,跟贸易毫无关系的自然界在那里连一棵咖啡树、一株甘蔗也没有生长出来。

  也许不出五十年,那里连一点咖啡、一点砂糖也找不到了,因为东印度正以其更廉价的生产得心应手地跟西印度虚假的自然秉赋竞争。而这个自然秉赋异常富庶的西印度,对英国人说来,正如有史以来就有手工织布天赋的达卡地区的织工一样,已是同样沉重的负担。

  阶级的存在是由分工引起的,现在这种分工将完全消失,因为要把工业和农业生产提高到上面说过的水平,单靠机械和化学的辅助手段是不够的,还必须相应地发展使用这些手段的人的能力。当上个世纪的农民和工场手工业工人被卷入大工业的时候,他们改变了自己的整个生活方式而成为完全不同的人,同样,由整个社会共同经营生产和由此而引起的生产的新发展,也需要完全不同的人,并将创造出这种人来,共同经营生产不能由现在这种人来进行,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只隶属于某一个生产部门,受它束缚,听它剥削,在这里,每一个人都只能发展自己才能的一方面而偏废了其他各方面,只熟悉整个生产的某一个部门或者某一个部门的一部分。就是现在的工业也越来越不能使用这样的人了。由整个社会共同地和有计划地来经营的工业,更加需要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能够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因此,现在已被机器破坏了的分工,即把一个人变成农民、把另一个人变成鞋匠、把第三个人变成工厂工人、把第四个人变成交易所投机者,将完全消失。教育将使年轻人能够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将使他们能够根据社会需要或者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教育将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这样一来,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于是各个不同的阶级也必然消灭。因此,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一方面不容许阶级继续存在,另一方面这个社会的建立本身为消灭阶级差别提供了手段。

  [孙中山一开始是给李鸿章上书,他没想要革命。毛泽东一开始想当个教师,也没想要革命。后来干革命,那是被逼的。造反派当初何尝又想要革命呢?]

  为了拉拢人民,贵族们把无产阶级的乞食袋当作旗帜来挥舞。但是,每当人民跟着他们走的时候,都发现他们的臀部带有旧的封建纹章,于是就哈哈大笑,一哄而散。

  [今天的很多老干部不也是如此吗?跟了毛主席干了一辈子革命,却从来不懂得什么是社会主义。他们也是社会主义的旧贵族呢。八十年代初的时候,火车上的软卧可以不再凭证件而供新资产者使用,曾激起了这帮旧贵族的多么强烈的义愤啊!这些人反对资本主义,无非是资本主义触动了他们的封建特权而已。他们屁股上也有封建纹章呢。]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析起点是经济人假设,这个假设具有十分严重的问题。实际上是通过经济人假设摈除了应该涉及的人际合作视野,把个人动物化和原子化,而人际合作则是追求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主要制度性安排。经济人假设为精英阶层的精英主义制造了一个方便的借口,同时还通过绝对强调个人对短期利益的关心,制造了决定性地解除弱势阶层合作竞争的思想武器,这个假设本身就是一个十足的意识形态工具。

  经济人假设是很不通的。比如大家开车的时候,如果个个都想快,结果往往谁都快不了。干革命的时候,必然强调奉献和牺牲,如果个个都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革命根本无法成功。工人罢工是往往是出于经济目的即提高工资,但是为了罢工能够成功,工人往往会捐出部分工资用于工人组织。用经济人理论能解释吗?]

  那些最优秀的经济学家从“劳动”价值出发而无法解决的困难,一到我们用“劳动力”价值来作出发点,就消失不见了。在我们当代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力是商品,是跟任何其他的商品一样的商品,但却是一种完全特殊的商品。这就是说,这个商品具有一种独特的特性:它是创造价值的力量,是价值的源泉,并且——在◎第328页◎适当使用的时候——是比自己具有的价值更多的价值的源泉。在现代生产状况下,人的劳动力不仅仅在一天里能生产超过它本身具有的和消耗的价值;而且随着每一个新的科学发现,随着每一项新的技术发明,劳动力的一天产品超出其一天费用的那个余额也在不断增长,因而工作日中工人为偿还自己一天的工资而工作的那一部分时间就在缩短;另一方面,工人不得不为资本家白白工作而不取分文报酬的那部分时间却在延长。

  [经济学家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的好处就在于有奖励机制,能够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那纯属胡说,我在那里半年多,没见过发一点福利,与其说是奖励激发了工作积极性,倒不如说是谁都害怕被开除。还有人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的规则如何公平,在我看来,也是十分可疑,我们上班几个小时,只要经理一句话,给你一个处分,你今天的工资全部完蛋。打烊能否通过,根本不是看事实,而是看你和值班经理关系如何。]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