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原标题:123页材料举报教授造假:寒门学子不是你学术拼爹的垫脚石
天津大学一教授被指学术造假,举报文件123页 校方:属实,已解聘
文| 徐媛
11月19日,原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一硕士研究生,以一篇长达123页的举报信,实名举报其原导师张裕卿学术造假。天津大学回应,经学校调查组初步查证,认定张裕卿教授学术不端行为属实。张裕卿承认其本人有学术不端行为,并愿意承担全部责任。目前,天津大学已解除与张裕卿的聘用合同。
看完123页的举报材料,很多人大为震惊。若举报内容属实,张裕卿的造假可以用“丧心病狂”来形容。光是“五年没有表征”这一项,就足以让人大跌眼镜。做材料实验的“五年没有表征”是个什么概念?据相关专业的学生说,这相当于做饭时将各种材料下锅乱炖,旁边的仪器设备成了摆设,结果会出来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把书面报告编得活色生香;编不出来怎么办——造图、造数据。
据举报学生透露,多年来,张裕卿就是靠这个方法,做出了众多“成功”的实验。在他的门下,学生认真做实验会被骂,认真造假则会被夸奖。靠着师生齐心协力造假而来的成果,在权威期刊发表了多篇“硕果累累”的论文,又靠着这些假论文、假专利,顺利通过各类基金、项目的申请,赚得盆满钵满,如愿晋升教授。
如此拙劣的造假手段,按理来说应该不难识别。科学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可重复性,一篇科学论文在发表时,必须提供足够多的技术细节,让读者能够重复自己的工作。只要实验数据无法重复,则不能贸然发表。可张教授造假十年安然无恙。学生是敢怒不敢言,那么各项目的评审呢,学校的审查机制呢,一个连实验设备都不怎么预约的教授,却能屡屡做出惊人的研究,难道就没有人发现其中的猫腻?
举报信截图
而更令人气愤的是,张教授不仅自己造假,逼学生造假,还帮女儿造假。举报人透露,他多次把底下研究生的实验成果、论文内容,稍作修改,署上自己女儿的名字发表出来,甚至女儿还在上高中时,他就以“女儿参与修改了论文”为由,在学生的论文中署上她的名字。靠着这些不费吹灰之力而获得的署名,她的女儿先后获得天大硕士保送的名额,直博的名额,还顺利去了海外的大学深造镀金。
而他的研究生呢,本着一腔对科研的热血进入名牌大学,却被逼着集体造假,给导师的孩子输送资源,为他的女儿作嫁衣裳。举报者说,师兄师姐告诉他,只要进了张门,只有三条路可以走,一是跳青年湖解脱,二是退学回家,三是造假毕业。很多学生都是寒门子弟,考上名牌学府极为不易,哪能说走就走,一退了之。他们付出了极大的忍耐,熬到毕业时大都心如死灰,彻底断了科研的念想。他们昧着良心,牺牲了对科研的热爱,用实质性的努力,为导师的女儿博得了美好的前程,可是谁能对他们的前程负责呢?谁能给他们恶心的遭遇一个交代呢?
本来在学术竞争中,教授的子女一出生就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他们自小在学术氛围中耳濡目染,有机会比他人更早培养出学术的兴趣和想象力,更拥有常人难及的学术信息、视野和人脉。站在较高的学术起点上,他们比一般人更容易做出有影响力的研究,达到其他人所不能达到的水平和高度。例如居里夫人一家,出了6个诺贝尔奖。这样的学术世家,这种学术上的传承,放在任何国家,都是文明的骄傲。因为这些后辈的成功,靠的不是父母的荫庇和特权的运作,而是个人的天赋和能力;他们没有破坏学术共同体的标准和规矩,而是继承和发扬了学术的优良传统,其研究成果不仅为家族带来荣光,还造福了人类。
可是有一些所谓的学术“大牛”,为了让子女重复自己的道路,不是想着怎么去培养他们个人的能力,而是利用其隐形权力,把学校的资源当成家庭财产,把学生当成家奴,用他们呕心沥血的论文装点自己孩子的履历,为孩子制造梦幻般的学术起点。于是有了魔幻的一幕幕: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写出了博士研究生水平的癌症研究论文;两个毫无科学背景,也没有任何学术基础作为支撑的小学生,能够研究茶多酚抗癌,以此获得竞赛大奖。张教授的女儿一天实验室的门都没进过,就能手握七篇论文,在学术圈内混得顺风顺水。在这些一手遮天的权力造假面前,在学术圈的阶层固化面前,普通人的寒窗苦读,对教育公平的期待,只是一个冰冷的笑话。
如果不是东窗事发,张裕卿应该不会停止其打造学术世家的努力,会继续帮助女儿在同龄人中“弯道超车”,为她未来的职业生涯积攒亮丽的资本。但造假而来的资本,恰如海市蜃楼,始终是不踏实的。很难想象一个靠造假、榨取他人成果而获得光鲜人生的人,能够拥有真正的自信和做学问的能力。如果失去父亲这座大山,失去了父亲的资源,她的学术之路还能走多远?张教授无视学生的血泪和煎熬,让他的女儿搭上学术研究“直升机”。但现在看来,这条捷径不仅毁掉了他的前程,还可能毁掉了孩子独立的能力。建立在造假基础上的学术家族,无论对于整体的学术环境,还是对他们自身,都祸害深远。
原标题:学姐诬告学弟骚扰?清华美院:已和解,网上大多信息系炒作
@潇湘晨报 11月20日消息,网传清华美院一名女学生称男同学骚扰自己,并将身份信息公开至社交媒体,后查监控发现是误会。该事发酵后,疑似当事女生回应“互相道歉,就此了结”。
清华美院一老师告诉记者,目前两人已经和解,网上大多数信息都是营销号在进行炒作的,且网传所谓“自述”并不是男同学所写。
(原题为《清华老师回应学姐诬告学弟 :两人目前已和解》)
原标题:河北一高校临开学新生收费猛增五千:学费外其他费用全都涨
步入九月,全国各地迎来开学,但河北外国语学院专科的大一新生杜萌(化名)面对两份新生入学须知犯了难。她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学校在7月寄送了一份《入学须知》,自己按要求缴纳了相关费用。但在临近开学时,学校又发布了一份新的《入学须知》,其中除学费外费用全部上涨,涨价5000多元。
澎湃新闻发现,该校除了专科学生收费标准出现了调整,本科新生的费用也出现了较大的上涨,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少新生的不满。
9月11日,河北外国语学院招生办就此事回应称,学校收费标准确实有所调整,一是受疫情影响物价上涨,二是增加了一些新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都是经过河北省教育厅、财政厅审核的,不存在乱收费的情况。”
7月中旬学校寄发的第一份《入学须知》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新生前后收到两份入学须知,收费大幅上涨
杜萌介绍称,她通过单招的方式被河北外国语学院录取,并在7月中旬就收到了学校寄送的录取通知书。和通知书一起寄来的,还有一份《2020级专科新生入学须知》(以下简称《入学须知》),其中介绍了学校的具体收费项目和标准。
“我当时觉得这些费用加在一起差不多要15000元,虽然不低,但也是合理的范围。”杜萌说,按照《入学须知》的要求,父母于7月20日给指定账户转账缴纳了所需费用,等待10月11日开学报道。
然而在9月11日上午,杜萌在新生群里看到了一份新的《入学须知》,有新生反映是学校邮寄的。在仔细研究了新《入学须知》后,杜萌发现在具体收费项目和标准一栏有比较大的调整,除了学费以外,其他费用均有所上涨,且涨幅较大。“我算了一下,比之前费用多出了5000多块钱。
第二份《入学须知》中费用上涨
澎湃新闻记者对比两份《入学须知》发现,在新的《入学须知》中,学费没有变化,但学生的住宿费由每年600元上涨到1000元,教材资料费(预收三年)由2610元变为了3500元,而在其他代收费一栏中,更是由原本的2900元提升到了7015元。总计每名新生需要多缴纳费用5000多元。
面对涨幅不小的而费用,杜萌表示不能理解,“我们还怀疑是不是真的,但给招生办打电话后,他们说收费标准确实进行了调整,以新的《入学须知》为主,已经邮寄给新生了。”杜萌询问为什么费用会上涨,对方表示可等开学后现场咨询。
招生办的回答并没有令杜萌满意,“学校之前已经发了一份通知,现在临近开学又通知涨价,学校这么做是不是不太合理?而且现在上涨后的费用很高,对普通家庭来说负担还是很重的。”
在微博上,已经有不少该校专科新生对新的收费标准表示不满。一名新生认为,学校收取的7015元“其他代收费”中包含了枕头、床单、脸盆、马扎、暖壶、行李袋等产品,并非学习必须品,应该由学生自行选择是否购买,不应该强制要求缴费。
澎湃新闻记者发现,除了专科新生费用上涨,该校本科新生收费标准也出现了较大调整。
一名2020级本科提前批新生介绍称,今年本科新生的学费和住宿费分别较去年增长了5000元和400元,教材资料费(四年预收)上涨为5000元,其他代收费更是高达8295元。“全部加在一起,一入学就要交差不多4万块钱,对于家境好的家庭来说没什么,但中低收入家庭真的是负担不起。”
学校:疫情影响物价上涨
针对上述情况,9月11日,澎湃新闻记者致电河北外国语学院招生办,该办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学校确实给专科新生下发了两份《入学须知》,“因为单招批次考试早于高考,所以录取通知书发放的也早,学生收到的收费标准还是今年调整前的版本,调整后又新增了一些(收费)项目,所以又寄发了一份新的。”
该工作人员说,收费标准上涨一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物价有所上涨,“我们不仅仅是这对单招的学生调整了费用,学校的专科和本科新生收费也多多少少有些调整。”二是学校新增了一些项目,“比如我们把学生城镇医疗保险的标准提高了,又增加了意外伤害保险还有公共押金,学校统一配发的生活用品也多了一些,所以费用也会相应提高。”
对于学生提出的选择性缴费要求,该工作人员称,学校要求新生在入学时应该统一缴纳所有的应交费用,但如果对于意外伤害保险等项目学生有特殊要求,可以联系辅导员,向学院提出申请。
该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学校具体费用的调整都经过了河北省教育厅、财政厅的审批,是属于合理收费。
前一段时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刷屏,我找来作文,拿出字典认认真真看了,很佩服,觉得这文章至少值得给高分,给满分也无不可,再没关注这事情。
可没想到,昨天被人打脸了。
在一个经常聊天的群里,看到有人转发了一篇有关这篇高考作文的文章后,我说了自己的意见。
我之所以认同这篇高考作文,是在我借助字典查完生僻字后,明白文章说的其实就是这样的意思——
年轻人需要追求梦想和自由,当自己的追求与家庭、社会的期盼不一致时,我们不应该认为家庭和社会的期盼就是枷锁,去否定他们;应该采取的是“生活在树上”的方式,既有着自己丰满的理想,又能容纳骨感的现实。即作者在文尾点题所写的: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
虽然主题老套,但作为考场作文,也不能过于苛求。
因此,我认为哪怕是删除文章中那些生僻字、典故、以及我这成年人闻所未闻的诸多哲学家的名字,换成通俗易懂的人话,也不失为一篇好文章。
虽然我很反感这篇文章的背书袋,以及过多的使用生僻字,但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能对这些典故人名信手拈来,以及对文章中一开头就唬人的“嚆矢”、“滥觞”和“振翮”等生僻字不但了解,而且能够运用,足能说明这位考生的知识面、词汇量高出普通学生一截。给满分有什么不行呢?
可是,我很快就被打脸了。有朋友在群里推出了一本书,以及一篇内容相似的文章。这书的作者居然是浙江高考阅卷语文组的组长陈建新。
出书不足为奇吧,可马上朋友又发了一篇文章过来,我彻底傻了眼。
你看看,是不是觉得这篇2019年的高考满分作文,和《树上的生活》从行文风格到举的事例,很穿越?
高考作文满分决定权,在组长陈建新副教授手里。我又回头看了看陈建新给这作文写的评语。是不是和这篇满分高考作文的文风很相同,满满翻译体。
一个高考阅卷组组长,不要说陈建新副教授存有私心,哪怕生活中他是一个公平的人,也会在给考生分数时,依据是自己的喜好吧?
更何况这个阅卷组组长出了一本《高考作文实战实训》的书,想不赚钱都难吧。从《高考作文实战实训》这本书里,确实能够发现2019、2018、2017年的满分作文,例举的人名都是这几个,行文的风格很雷同。
买了陈建新副教授的书,听了陈建新副教授的课,背了陈建新教授指定的几篇范文,考试时按照陈新教授传授的方法,生搬硬套的仿写一篇相似的作文,就有可能获得高分,还有比这更好走的捷径吗?
但公平呢?买了陈建新副教授“葫”的考生,照样画一个“瓢”,就有可能“振翮”,而那些没和陈建新副教授做生意的考生,哪怕是自己再多的知识积累,哪怕临场有着不错的发挥,写了很好的作文,也可能因为不入陈建新副教授的法眼而得不到高分。
在陈建新迷一般的操作下,浙江的高考语文,到底选拔的标准是什么?到底在选拔什么人才?这实在让人看不清也搞不懂。
当然,大家能看得清搞得懂的是,因为陈建新副教授是高考阅卷组组长,所以他出的书,他的课件会大卖特卖;他轮流去各高中做演讲的出场费,更会水涨船高。他所赚的钱,更是盆满钵满。
看到有网友评论,说陈建新副教授不应该讲高考作文,而是应该上中央电视台,参加《致富经》节目,给其他阅卷组组长谈谈致富的经验。不禁哑然失笑。
只不过,当一个高考的阅卷组组长大发高考横财时,高考哪还有公平公正可言?想不通的是,陈建新副教授这样的操作,他可以不顾道德,难道就真没有法律管管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