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了16年的高校自主招生退场。教育部官网1月15日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也称“强基计划”),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称,2020年起,原有高校自主招生方式不再使用。
该负责人称,近年来,自主招生面临一些新挑战和新问题,包括招生学科过于宽泛、重点不集中、招生与培养衔接不够、个别高校考核评价不够科学规范、个别考生提供不真实的学科特长材料等,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着力加以解决。
据介绍,强基计划是在深入调研和总结高校自主招生和上海等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出台的。上海从2017年起在春季考试招生中探索综合评价招生,高考文化成绩占60%,高校综合素质考核成绩占30%,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占10%。“强基计划可以说是一个全国版的上海综合评价方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
两者的区别在于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也就是高校所拥有自主权的大小。“我认为高考成绩占比不低于85%是合适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统一考试的作用。”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李硕豪说。
强基计划目标明确
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强基计划一方面要加强基础学科,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另一方面要加强高技术,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李硕豪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教育部在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中取消了论文发表、作文竞赛、专利等“加分选项”,杜绝申请材料造假。同时,进一步降低了自主招生优惠分值,一般不超过高校录取控制线下20分。
强基计划则采取了不同的入围依据和高考方式,其入围依据是考生高考成绩,并将考生高考成绩(不低于85%)、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折算成综合成绩,从高到低顺序录取。
“考试对于考察学生的资质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美国等发达国家对考试的内容、形式等问题就研究得非常深入,强基计划要求高考成绩不低于85%很重要,剩下的15%用于侧重选拔某学科非常好,但其他学科并不好的特殊人才。”李硕豪说。
下一步将如何发展?
强基计划采取的“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类似于综合评价招生方式。
2007年,中南大学率先使用“综合评价录取”方法进行试点,依据高考成绩和学校考核成绩录取考生。浙江省从2011年起在全国率先实行“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新高考实行后进一步扩大了试点范围,浙江大学2018年就通过“三位一体”方式招生700人;上海市从2017年起在春季考试招生中探索综合评价招生。此外,山东、北京等地也提出开展综合评价招生试点。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这些方案中,上海方案是可以在全国推广的改革。上海的综合评价录取安排在提前批填报志愿,学生在高考前只需向高校提出申请,不需接受高校考察,从而可以专心准备高考。高考后,达到高校资格分数线的考生可填4个平行志愿,按150%比例投档,学校对投档进来的学生再进行面试,根据高考成绩、大学面试考察成绩、中学综合素养进行“三位一体”的评价录取。被录取的学生不再填后续志愿,没有被录取的学生则被退档,再填后续志愿。
上海综合评价招生与浙江“三位一体”招生的重要区别是,前者将高校考核安排在高考后,后者则安排在高考前。
强基计划采取了上海方案。对此,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表示,是因为高考成绩在强基计划录取中将起到两方面重要作用:一是作为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强基计划取消了竞赛证书、论文、专利等作为入围高校考核条件的做法,以学生高考成绩作为依据。二是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强基计划改变原自主招生“降分录取”的做法,高校将考生的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折合成综合成绩,由高到低顺序录取,体现对学生更加全面综合的评价。
强基计划与上海综合评价招生的一个重要区别同样是高考成绩占比,上海方案中,高考成绩只占60%。
“但是,上海综合评价招生中是有投档线的,考生是在达到投档线的群体中竞争,而不是所有考生都按高考成绩占60%排队”,熊丙奇认为,这就使综合评价招生的公平性有所保证。
“强基计划这种方式如果做好了的话,它可能进一步发展成学生和高校双向选择。”熊丙奇说。
具体操作是,在高考成绩公布后大学可自主提出申请成绩要求,达到成绩要求的学生可自主申请若干所大学,大学独立结合高考成绩、大学面试考察成绩、中学学业表现与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录取,一名学生可同时拿到多所大学录取通知书,再进行选择,确认录取的学生,完成录取后,对没有被录取的学生则按后续志愿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