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其称为文人,不如号为战士。战士者何?顶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德国诗人海涅语人曰,我死时,棺中放一剑,勿放笔。是足以语鲁迅。
——林语堂
《补天》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统为题材而写的短篇小说集,也是他最后的创新之作,里面有5篇写于他生命的最后时期,今天向大家介绍《补天》。
《补天》 一开始运用华丽得开头,营造女娲出场的气氛,女娲也随之出现,她正在十分用心的捏造泥人,捏完一个是一个,十分精致的小泥人逗着她笑,她十分开心,只不过,越做越累,到了后面,就用树枝带泥横撒,慢慢的女娲累倒了。随着一声巨响,女娲醒来了发现眼前情景并不对劲,在解决了许多困难后,女娲发现天空裂开了一道口子,原来是她造的人互相残杀,征战不已,弄得天崩地塌了!这竟是自己所付出的努力,给予自己的背叛。最后,女娲也因补天而耗费精力,死无全尸。这就是《故事新编》的第一篇—《补天》这篇文章。表面是写女娲自己造人,却遭到背叛而死,实际上,是在批判当时社会的黑暗,人心之毒恶。
面临死亡的威胁,处于内外交困,身心交瘁之中,《补天》整体风格却体现他前所未有的从容和幽默,“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互相补充,渗透。
希望大家能对这篇文章产生兴趣,对其深思,作者背后究竟在讽刺哪些人呢?
高一九班第一小组推荐
《奔月》
嫦娥的传说流传已久,但看到鲁迅的《奔月》却又是另一番滋味,鲁迅笔下的《奔月》没有英雄美人的荡气回肠,没有爱情悲剧的缠绵,有的只是可怜男人遭到妻子和子弟背弃的伤感和无奈。
传说后裔是一个射日英雄,拥有无人能及的神射技术。但此时所有的狼兽虎豹都几乎被他射尽,只能靠猎杀乌鸦麻雀为生,只能一次又一次将“乌鸦炸酱面”端到嫦娥面前。但是羿可以说是一个善良忠厚老实的人,他为了给嫦娥改善伙食,日行六百里,不小心射杀了老百姓的母鸡,他将自己仅剩的粮食赔给了老百姓,宁愿自己饿着肚子,充分表现了自己的善良和对嫦娥的爱。羿也是一个重义和天真的人,对于徒弟逢蒙的背叛,他只是视而不见没有做任何报复,后来回到家后得知妻子弃他升天,只能引弓射向无辜的月亮。这个男人无非是可悲可叹的,不免让人感到怜惜,当初的羿是怎样的英雄气概,如今却沦落到这个地步,未免让人痛心。作者借羿的形象抒发英雄寂寞悲凉又渴望新的战斗生活的情怀,同时又以幽默的形式表达自己的遭遇。
我们推荐这篇文章的原因是,这篇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对古典故事赋予新的意义,与当时社会乱象契合,均融合了鲁迅自己的思想和经历,有助于我们近距离地感受伟人的情怀与思想。
高一九班第二小组推荐
《理水》
鲁迅先生的许多文章都是有很深刻的意义的,值得我们去深思。我们为大家介绍的《理水》就具有讽刺黑暗现实、激发人民自信心的作用,意义深刻。《理水》作为2019高考卷阅读理解题出现,让大家感受到《故事新编》的重要性,从此也可见《理水》在《故事新编》中的重要性。
在鲁迅的《理水》中,每一个人物都相应的代表了现实生活中的一类人,大禹代表勤劳勇敢的百姓,文化山学者代表空中阁楼般的学问派,上头派下来的官员代表贪污腐败的国民党。
在《理水》这篇故事中,作者将那些贪婪,衣装华丽的官员与“铁铸”一样的“乞丐”般的人民百姓做出强烈的对比,写出了官员对百姓的剥削以及漠视,突出了深受水患百姓群众生活艰难,生命垂危的悲惨境况,也由此展现出国民党炸毁黄河堤坝,使黄河沿岸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社会现实,表现了现实社会中国民党政府置百姓于不顾并剥削人民的黑暗行为,表达了鲁迅对百姓深切的同情,与对国民党政府的控诉与批判。
在此文中大禹这一角色格外亮眼,虽在故事中姗姗来迟,但在其刚刚登场时,便出现了其夫人对他的咒骂,以及与官员极不相符的脚底老茧,从其夫人的咒骂中不难发现大禹为治水患,舍小家为大家;脚底的老茧无不彰显其对工作的重视,与谨慎认真的态度,也展现了他身上无私奉献的光辉精神。在他受到油嘴滑舌的官员的干扰言语时更是未被其迷惑,坚定自己内心的目标,这也代表所处社会中,那些存留强烈爱国精神,向国民党反动派顽强斗争,为祖国命运的转变甘于奉献的青年、人民群众等形象。
文中的大禹虽然着墨不多,却是鲁迅先生衷心赞赏的人物,通过对大禹不受封建思想的禁锢而寻求新的治水方法的事件指代现实生活中那些具有进步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大禹治水的成功,也暗示了国民党统治集团必将走向失败的现实。同时也在呼吁心存国家的人民群众,不要像国民党反动派一样懦弱,要坚定信念,团结一致,疏通国民党反动派这股“水患”。
高一九班第三小组推荐
《采薇》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故事新编》中的第四篇《采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叔齐和伯夷在养老堂生活,后听到商王伐纣的消息,自觉待不太久,后听说商王伐纣手段极其残忍,两人决定离开养老堂,从此不食周粟,以至于饿死。但它与其他典籍中描写的不同的是,鲁迅并没有赞美两人的高义和品格高尚,而是通过两人宁可饿死也不食周粟的不知变通来讽刺世人。鲁迅对两人的“骨气”“忠诚”的定义进行了个性化的诠释,他用怀疑否定的眼光扒掉了叔齐、伯夷圣人的外衣,还原了他们精神的无价值,同时他又以古代故事折射出当时国民性弱点的实质:善于转化矛盾以求自保,避重趋轻,苟且偷生。
除了两个主人公外,还有两个人物形象也很鲜活,那便是最后,乡中的“文化人”小丙君以及小丙君的丫头阿金姐。在文章中很明显两人是不折不扣的反派角色。首先小丙君本是商王的奴才,因知天命有归,带着五十车行李和八百个奴婢来投报明主。他自鸣清高,对叔齐和伯夷两人行为大为不满,口出狂言指责二人。在小丙君说的话中可以看出鲁迅将现代人语言与古言杂糅在一起,体现出语言艺术的奇妙。还有阿金姐,她可是个关键人物,她向小丙君学舌,去给予叔齐伯夷最后致命一击,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难道你们在吃的薇不是我们圣上的吗?”最终使两人最后饿死。她是一个人充满流氓气息,无自己思想,一直稳当奴才而自足的长舌妇形象。
从此篇也可以映射出当时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影子。《采薇》还在一些地方使用了漫画的笔法,使文章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幽默的特点,比如在第二节的最后一段写官兵放开两人的动作细节,更似于电影的慢镜头或者是电影特写,鲁迅将这一篇很难组织语言的历史故事成功重组并且使一个个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就像刚才所举的小丙君和阿金姐的例子。其实文中还有许多鲜活的人物,也是很有趣的。大家不妨读一读、找一找。
高一九班第四小组推荐
《铸剑》
炭火旺旺,鼎内沸腾。在楚王大殿中央,一口金鼎被兽炭的火焰凶猛地吞噬,金鼎之内,三颗头颅相搏,其中两头颅为一派,疯狂噬咬着那一颗肥大而又庄重的头颅。一时间,金鼎内血、水、漂浮的油脂相混合。水面仍是平静,而鼎内三头颅早已仅剩头骨。死寂中,兽炭火焰依旧猛烈。
这惊奇、古怪的三头颅之争源于《铸剑》,收录于鲁迅所作的《故事新编》中;今天我想向各位介绍这篇迷幻而又蓄满魅力的一则故事以及我的感受。
此故事为历史传说三关冢所改编而来,发生在历史长河中周宣王时代的楚国中。楚王嗜好杀戮,是血腥与暴力的象征,其王妃产下一块青铁,在疑惑中令铸剑名匠干将及莫邪造成剑,耗时长达三年。干将料知送剑便是送死,将雌雄双剑中的雌剑献上,留下雄剑。楚王大怒,用雌剑斩杀干将,血溅大殿。十六年光阴,干将莫邪之子眉间尺成人,了解此事,背负雄剑,靠一己之力只身入城,得到机会却未伤楚王,而被通缉。郊外林地,见勇者,愿为其复仇。眉间尺答应条件,将头颅与雄剑托于勇者,也就是本故事中的黑衣人。黑衣人设计鼎煮头颅这一计策,掩剑带头装异人,表演并引楚王近身,迅速斩其头入鼎。眉间尺头与王头相搏,占下风。勇者没有丝毫犹豫,拔剑自刎。剑落地,头颅入鼎,目标明确,直奔王头,与眉间尺头一起噬咬,撕扯王头,血肉尽融于金鼎。殿上大臣、妃子、侍奉、卫士无一人敢上前,只是在原地吃惊的观望,直到三头颅只剩白色头骨,方打捞出,早已辨识不清。无奈之际,将三者都以隆重典礼分三墓埋葬,血仇就此了结。
本故事玄幻之处众多,使人辨别不清真实与假象。像大王殿上勇者及黑衣人装扮为乞丐,使头颅唱楚歌,三头金鼎相搏,开始的王后产铁等。现实中无法出现的事物,被展现得如此真实。这也表示了传说的虚幻性,表现出鲁迅所处时期矛盾,冲突,迷茫的特点,也同样展现了鲁迅思想的转变期。但十分简单的儿为父报仇中,所蕴含的不仅仅为复仇本身。在眉间尺了解其父干将的遭遇之前,连老鼠都要可怜再三。而了解后,他的“热血在全身沸腾”,一改不冷不热的平常性情,以满腔之勇,只身入城并刺杀楚王。这种转变亦是反抗精神的掘进。同时在勇者身上,也存有强烈的反抗秦暴,不畏强权,使得看出其身所蓄品性之光辉。当然,最夺人眼的三头相搏中,勇者、眉间尺之间头颅在身体冷却,甚至眉间尺身体已被狼所吞噬的情况下,仍撕咬王头,不仅仅是复仇,还是对楚王杀戮,血腥的无比憎恶,对强权凌人的抵抗,由此深刻意义也成为风格独具的一篇。
联系到鲁迅所做此篇的时间,女师大学潮,三一八惨案刚过不久,封建军阀,帝国主义无不是那肥大的王头,与其血腥沾染无数仁人志士鲜血的手,反抗是必然的,武力斗争更是如此紧要。雄剑更不是简单的剑,是对那残忍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的强烈控诉。但文章最后的描写——深受苦难的人民俯首于地,忘却背迫害的曾经,这也说明现实人民仍存有怯弱思想,转变没有彻底,鲁迅指出现实主义的悲哀,警示于世界。
本故事还有诸多的疑问和未知没有被发掘,希望大家回归故事之中,在层层迷雾下,找到属于自己问题的那个真正答案,拨开云雾见天日。
高一九班第五小组推荐
《出关》
内容部分:《出关》的主人公是我国古代重要思想家“老子”,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并且创立了道家学派。
《出关》的第一部分:讲述了老子接受孔子的请教,但最后却被孔子辩倒,随后立刻打发自己的弟子回家,并且骑上黄牛独自出关。第二部分:讲述老子出关经过函谷关时被关官拦下并邀请到关内进行讲义,老子接受了,但是他的讲义却没有说服在场的任何听客,最后抄下讲义被打发出关。
评析部分:老子本是中国古代本与孔圣比肩的思想家,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并且自古以来被不少人所推崇,但在鲁迅的《故事新编》中,老子成为了讽刺的对象。老子所追求无为而治,正如文中关尹喜的话所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一有所爱,就不能无不爱。”正因什么都爱,所以不能偏爱。正因什么都盼,所以什么都不能管,最后只落得了“无为而无不为”。表面上这是一种伟大的情怀,实际上也是一种“无作为”的无奈。老子的思想,置于如今,不免太过理性主义,通过无作为做到治天下,以顺应自然来向前发展,这种碾弃了客观人性存在的理论是无法应用到当时的中国的,这种丰满的理想主义只是一些思想家片面的主张。而老子这种当思想碰壁是就选择逃避的行为也是鲁迅所想讽刺的。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当时正值动荡时期,但是不少的“学者”“思想家”却只敢发表一些锐利的言论,自己却躲进了“儒斋”,读书“三千卷”。鲁迅可能也在对这些“学者”“思想家”只会空想但一但碰壁就立刻退却的行为的讽刺与批判。
高一九班第六小组推荐
非攻
今天给大家介绍故事新编中的《非攻》。非攻是墨家的主要思想之一,鲁迅先生以此为题点明了墨子止战的主线。墨子听说其弟子公输般怂恿楚王攻宋之事,便匆匆忙忙地拿十几天的干粮走向楚都劝其收兵。路途中经过宋国,见宋地之中虽然人口稠密,但却一片死气沉沉,一片贫弱与萧条。但他的弟子都在这里帮助宋国布防。等到楚国时,看到一片安详。经过一番周折找到公输般的住所。墨子劝他放弃攻打宋国,他以楚王不同意为由,带墨子来到朝堂之上与楚王相见。朝堂之上,墨子以他的皮带作为防线,几个木片作为楚兵,与公输般开始对弈。几个回合下来公输般全输。公输般以杀死墨子为要挟,墨子认为即使他死但他的弟子仍会保护宋国。最后楚王赞同了停止攻宋的事。
在这篇文章中,没有像别的篇章一样那么浪漫,有的只是一个仗义、机智的墨子,只有一个个跃然纸上的人物,如公输般。墨子是一个为民利益而埋头苦干的民族脊梁的一个形象。他能够为了完全不认识的一个国家跨越两国,最终止楚攻宋。这篇文章也表达出鲁迅先生希望中国人继承墨子仗、反对一切侵略战争的精神,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也为人民而斗争。当时也正是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无数的中国的知识青年为了中国的解放而鞠躬尽瘁。这也是对他们的一种赞扬。我们身为新一代的青年,也要继承这一精神,让中国从一个高峰走向另一个高峰。
高一九班第七小组推荐
《起死》
《起死》是《故事新编》的最后一篇,也是全书的最高潮。在历经了无数的磨难和挫折后,终于绝境逢生,最后起死回生,这是多么令人震撼的伟业!
《起死》引用了《庄子》中的一则故事:庄子在见楚王的路上,遇见了一具骷髅,并请来司命大神将之复活,从而展开了一段奇妙的对白。即便在表现手法让人耳目一新的《故事新编》中也是独树一帜的。因为它干脆就是一个戏剧剧本,通过使用这种方式来使得人物形象更为饱满,也在文坛上启发了一众学者,譬如莫言所写的《蛙》,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倘若鲁迅先生能再多活几年,想必他的戏剧甚至是电影也都会上映吧。
那么,《起死》所阐释的究竟是什么呢?作品写庄子去楚国路上见到一个髑髅,他请司命天尊还原了他的生命,原来他是死于五百年前的汉子。他赤身露体向衣冠整齐的庄子要衣服遮盖时,遭到庄子拒绝,并对他大讲“相对主义”哲学:“衣服是可有可无的……”汉子扭住他不放,他摸出警笛吹响唤来巡士驱赶汉子。他以自己的前后自相矛盾的言行,揭出了他的“唯无是非观”的相对主义哲学的内在矛盾和欺骗性。
《故事新编》中《采薇》、《出关》、《起死》等三篇,都写于1935年12月。而且,这些小说都贯穿着对当时流行的回避现实,逃避隐遁,是非不分的社会思潮的严肃批判。在这三篇小说中,尤以《起死》对这一主题表现得最为鲜明,讽刺最为辛辣,揭露得最为淋漓尽致。
高一九班第八小组推荐
一本好书 |入选高考试题的《故事新编》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 原创: 舞雩坛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