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学校安排学生“每天户外两小时”:防近视该出“硬招”

强制学校安排学生“每天户外两小时”:防近视该出“硬招”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资料图,图/新京报网。

3月11日,两则关于“防近视”的消息引发公众关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王宁利在今年两会上提交了提案“每天户外两小时,强身健体防近视”,他希望教育部等部门能够下达强制性指令,要求学校每天安排学生至少一个半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知名眼科医生陶勇做客央视两会相关节目时,也直言形势“非常严峻”,近视度数不断增加会变成病理性近视,甚至会致盲。

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的问题被聚焦,已不是首次。饶是如此,王宁利提到的“在医学院校的大学生中,近视患病率已达到90%,普通大学也达到了80%以上,甚至在小学,近视患病率已超过了30%”,陶勇医生提及的“青少年近视率越来越高,高中有80%”,都让人触目惊心。

在此之前,对于青少年近视问题的危害,很多人有粗略认知,但也有些人会持“近视了,大不了戴个眼镜”的态度。但“近视度数不断增加可能致盲”的专业结论,显然给许多人猛地提了个醒:近视不是个小问题,没准是个不定时的大炸弹。

青少年近视率不断升高,跟不健康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不无关系。无论是沉重的课业负担导致用眼过度,还是玩游戏或者是过度补课,都是对健康学习生活规律的背离,都会损害视力。在此背景下,王宁利委员提到的“每天户外两小时”建议,既颇具针对性,也很有建设性。

经历过“无补课”时代的人都知道,大量时间参与户外活动,是对身心素质包括保护视力的极佳方式。电影《你好,李焕英》里所反映的那个时代学生的低近视率和高户外活动频率,也是对当下学生高近视率的一种对照。

其中的科学道理,专家已经为我们揭开:近视问题不只于近视,更是整个儿童青少年综合身体素质的一个反映。而预防青少年近视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回归户外活动。

这也打破了很多人一贯的认知:拯救近视,常常寄托于做做眼保健操、配配眼镜、滴滴眼药水,或者是激光矫正。有些人还幻想,未来可以有一举消除近视的“高科技”,也就是用技术来应对近视。但明明每天两个小时户外活动就实现的目标,不该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在某些人看来,强制学生“每天户外两小时”,既不接“课业负担超重”的地气,也有摁着牛头喝水的强人所迫意味。但在防治近视已成改善学生体质重要内容的语境中,这样的“强制”谈不上“绑架”,更多的是改善教学形式与户内外课时占比结构;只要“强制”要求面向的是全体中小学学生,就谈不上对某些学生不公。

之所以要强制性让学生开展每天两小时户外活动,也是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惯性的警惕:由于唯分数、唯升学率颇有市场和“拥趸”,如果没有强制性规定和相关考核机制,再好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都可能走形。鉴于此,从顶层设计层面将零散的防治举措凝聚为统一的指导,形成规范的制度和机制,来推动科学、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确实很有必要。

在这方面,其实北京已在先行:2019年11月,北京市教委会同北京市卫健委等10部分印发《北京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十条措施》,其中明确要求做到“两增一减”,增的是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时间及校内质量提升;减的是校外培训负担。还规定,要利用课后服务时间优先安排体育活动,中小学生在校时体育活动时间每天不低于1小时,在正常情况下,幼儿园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不得少于2小时,寄宿制幼儿园不得少于3小时。

值得注意的是,3月9日,国家卫健委公布成立国家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王宁利任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他表示,为落实“每天户外两小时”这项举措,已准备建立试点;他还已经与北京多所中小学校达成了初步协议,进行为期一年的尝试。其效果也值得期待。

本质上,“每天至少2小时户外活动”,开启的不仅仅是一种正常化的学习生活模式,也是一种“好的教育”。

□伍里川(媒体人)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