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学校开家长会了。这次家长会是放假两周后开的。面临高考,学校给学生补了两周课。
作为家长,似乎已经感受到了高考的压力。因为这事关孩子要以什么方式步入社会。或许这本不应是个太大的问题。但在目前的舆论氛围下,又确实是不小的问题。
从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那天起,就一直注意孩子的健康、道德,直到上了初中,上了高中,也还是努力关注孩子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三个方面的关系,在现实的环境下,比较难处理好,但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关系还处理得不错。但随着孩子的长大,能否将此保持并发扬光大,将更多有赖于孩子自己、大学和社会。
文化课学习是看分数的。这也正常。但总不能因为因为文化课成绩而导致健康出问题,道德出问题吧。所以,一直以来,以孩子的视力不出问题,孩子的道德不出问题为尺子,来不断调整孩子文化课学习压力。
不同年龄段,应该有学习之外的相应生活。没了这些学校之外的生活,孩子的健康成长很可能会出问题。另外,一个身体不好,品德不高,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人,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学习者,更不可能成为有益于家庭和社会的贡献者。目前学校的教育方法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教育要革命。学校不应该是垄断知识和学术的场所,虽然也没有什么可垄断的知识和学术了,而应该成为破除对知识和学术迷信的地方,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其存在的意义也不大了。只有知识和学术普及了没有神秘了,才可能有高水平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知识的垄断、学术的垄断,必然导致腐败,必将阻碍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大学不应该成为逃避责任,不学无术、混吃骗喝的地方。
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来划分一个人青少年的不同成长阶段,是一种误导,是一种简单化。这种划分不是青少年成长过程的客观反映。它抹杀掉了青少年成长本来的丰富多彩。
面对基本只看分数的高考,孩子的高考成绩是最重要的。尽管如此,还是希望能降低一些孩子们高考的压力。适当的学习压力固然必要,但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子的人更重要。世界是属于青年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青年才是我们需要的青年才是我们需要的青年。成绩好坏是相对的。教育产业化了,为了利益,无论每届孩子的成绩如何,大学那么多,他们总是要招收更多学生的,孩子们总是有学上的。即便是国家和学校采取普遍减负,也会形成所谓的比较优势,所谓好学校也会招到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现如今,近视眼那么多,健康问题那么多,还是说明孩子们的学习负担普遍过重了。
中小学阶段学习负担过重,身体没了,道德没了,到了大学,又因为身体没了,因为道德没了,该学习的时候又基本不学了。这又何必呢?
考上什么样的大学,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早已经不是考上哪所大学可以更好学习知识,而是学习之外的东西了。
如果青年只有曾经比较高的成绩而没有好的身体,没有好的道德,把家庭和社会的未来交给他们恐怕也很难令人放心。
听说,河南2021年的高考复读生占了三分之一:有的考生通过牺牲健康等取得高分数,等等。这样的话,应届生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不是在高考成绩上面吃亏了吗?这样的高考又怎么能比较出考生的高下优劣呢?
绝不能把看似公平的高考搞成了一种彻头彻尾的投机。
据说,中国其实只有一所大学,教育部领导下的不同大学其实差不多,果真如此,为什么又把本来差不多的各个大学分成三六九等?是为了利益吗?如果大学好坏实际上是靠生源来区分的,那么为什么非得把特定的生源集中的到某些特定的学校?
孩子们长大了,经过十几年的培养,希望他们初步具有“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品格和能力,但是,面对复杂的社会,家长和社会也应该努力给孩子们一个好的高考制度,通过大学这个中转站,做好扶上马送一程工作。好的高考,好的大学,对孩子、对家庭、对国家都是有利的。政府应该把高考和大学搞好。大人和政府怎样做事,对孩子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