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的独立历史,就是一部乌克兰垄断资本家的发展史和斗争史。
一、引言
乌克兰在最近一段时间成为全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俄罗斯出兵乌克兰,欧美等国纷纷对俄进行制裁,而乌克兰现任资产阶级政府却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乌克兰涉及俄罗斯大资本的核心利益,而对于美国来说,乌克兰只是边缘利益的一部分。美国承诺不会出兵乌克兰(事实上,美国从未考虑出兵乌克兰,这是没有丝毫悬念的),这基本上为乌克兰局势的走势画上了句号。战争虽然在继续,但是政治和经济利益的瓜分才刚刚开始,这反而令战争看上去索然无味。未来的一段时间不属于战争,而属于俄欧美三方利益瓜分、利益斗争的时期。
然而,为什么会发生关涉乌克兰的战争?这一场战争的性质究竟是什么?如何以科学的方法认识乌克兰的当前状态?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分析乌克兰的当前局势,必须首先分析乌克兰自身的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其次再分析俄、欧、美三方对乌克兰的外因干涉作用。马克思主义者的分析总是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抓手,反对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反对将超阶级的所谓“民族利益”、“政治利益”放在首位,而是要深入到经济基础中,寻找决定政治和军事行动的一切经济根源。列宁在《帝国主义论》的序言中讲到:“能够证明战争的真实社会性质,确切些说,证明战争的真实阶级性质的,自然不是战争的外交史,而是对各交战国统治阶级的客观地位的分析。[1]”我们认为,这是科学的方法。
二、乌克兰的历史
世界上本没有乌克兰这一个国家。
在很多中国人的眼中,历史对国家和民族的塑造和一贯的支撑有着根深蒂固的印象,然而,世界是千姿百态的,乌克兰在历史的长河中呈现出一种支离破碎之感。乌克兰人属于斯拉夫民族的分支。而“斯拉夫”民族是活跃于中东欧地区的欧洲最大的民族,乌克兰人、俄罗斯人等属于东斯拉夫人,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属于西斯拉夫民族,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马其顿人、保加利亚人等属于南斯拉夫人。他们共同组成了“斯拉夫民族”这一欧洲最大的民族。
在公元8-9世纪,约中国唐朝时代,属于东斯拉夫民族的历史刚刚兴起。东斯拉夫人在基辅附近建立“基辅罗斯公国”,这是整个东斯拉夫民族的辉煌历史的起点。基辅罗斯公国是中东欧地区的强国,在其存续期间接受东正教的传播并逐渐形成东斯拉夫民族。大约在1187年,“乌克兰”这一词汇才正式出现在史书中。12世纪蒙古人入侵,相对统一的基辅罗斯公国灭亡,诸部族分裂。统一的东斯拉夫民族开始肢解为乌克兰人、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等分支民族。一批东斯拉夫人北上至莫斯科附近,建立莫斯科公国,即后来的沙俄。
蒙古人的统治衰退后,波兰和立陶宛大公国的农奴主们取得了如今属于乌克兰的这一片土地。1569年,波兰与立陶宛大公国联合为波兰-立陶宛大公国,基本统治着现在的整个乌克兰领土。哥萨克人、土耳其人、鞑靼人、乌克兰人等多个民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而“乌克兰”这一词汇本意指:边境地区,体现着这块地区的特点:沙俄、波兰-立陶宛、奥斯曼土耳其的三国交界带。
1648年哥萨克人发动起义,反对波兰-立陶宛农奴主对哥萨克人的奴役。哥萨克人与沙俄结盟,意在与沙俄联合打击波兰-立陶宛公国。沙俄与哥萨克人统御的乌克兰地区合并。1667年,经过多年战争,沙俄与波兰-立陶宛瓜分了现在属于乌克兰的土地。如今的乌克兰的东部并入沙俄,西部继续由波兰-立陶宛统治,以第聂伯河为界。东乌克兰地区从此与俄罗斯结下历史的渊源。
1764年,沙俄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统治下向西扩张,逐渐吞并今天的西乌克兰地区、当时属于波兰的领土。1783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将克里米亚汗国并入俄国。1795年,沙俄继续向西占领了沃伦地区等地。西乌克兰的剩余土地,如加利西亚和布科维纳等地,在1772年-1795年中,被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地利逐渐拿下。此时,今天的乌克兰的大部分在当时归入沙俄,开启了沙俄农奴主阶级对乌克兰人的奴役时代。这也是俄乌矛盾的一个历史背景。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8年,德国失败的前夜,波兰乘势而起,对奥匈帝国控制的加利西亚宣布为其领土。而乌克兰大部分地区在俄罗斯发生十月革命后也迅速组织了革命活动,同彼得留拉资产阶级政府对抗。彼得留拉政府出卖乌克兰利益,向德国投降。我们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小说中可以看到红军同乌克兰彼得留拉资产阶级政府对抗的情节。1918年,布列斯特合约签订,布尔什维克退出乌克兰。随后一战结束,列宁撕毁布列斯特合约,乌克兰革命再起,乌克兰苏维埃政权成立。随后,苏联红军在波兰前线受阻,双方签订《里加条约》,西乌克兰沃伦、利沃夫等地区并入波兰,东乌克兰大部则成立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加入苏联。
[2]
1939年,苏德瓜分波兰,当年被波兰资产阶级政府控制的利沃夫等地区并入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54年,为庆祝俄乌结盟300周年,赫鲁晓夫将克里米亚赠送给乌克兰,最终成就了今天的乌克兰全境。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后,苏东剧变。1991年8月24日,乌克兰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
三、乌克兰的垄断资本主义
乌克兰如今总人口约4600万,其中17%属于俄罗斯族,且相当多的公民虽属乌克兰族却操俄语。[3]
2020年,乌克兰GDP总量约为1555亿美元,和乌克兰2007年的水平持平。
乌克兰GDP走势图
而乌克兰的通胀水平也长期居高不下:
在经济的波动中,乌克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社会矛盾由此不断激化。
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历史
乌克兰的经济以重工业为主,这是前苏联时期的遗产。前苏联时期,乌克兰属于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军工业、冶金业、机械制造业、采掘业、煤炭产业较为发达。前苏联为乌克兰遗留下大批的生产设备、技术人员、经济联系网络等。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承了苏联在这片土地上的经济基础。而重工业以其较高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规模效应著称,不易形成小生产,而必然要建立在大生产的基础上。这为乌克兰形成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建立了客观的基础。
在斯大林执政时期,资产阶级法权就已经在苏联有所扩大。1953年斯大林逝世,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标志着苏联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复辟,掌握苏联国家机器,进入修正主义阶段。在苏修存续期间,苏联资产阶级官僚以无产阶级政权公仆的面目出现,不断扩大官僚的资产阶级法权,如一长制等,为官僚窃取人民财产提供了政治条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苏联修正主义的指导下,资产阶级政客将苏联肢解,露出真面目的资产阶级统治者们纷纷以私有化的名义将苏联的公有制财产据为己有,形成各有势力的垄断资本家,也称垄断寡头,乌克兰也不例外。
在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社会动荡,大量非法交易、地下黑市、商品走势、投机倒把倒买倒卖现象严重。乌克兰境内的原苏联干部、合作社官僚等纷纷在改革的潮流中“无中生有”,寡头们迅速的从苏联国家和人民身上分得掘得第一桶金,建立解体后的资本主义竞争优势[5]。乌克兰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统克拉夫丘克,即苏联时期乌克兰高官,1988年担任乌克兰共产党第二书记,讽刺的此人还负责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工作,1990年担任乌克兰苏维埃主席。乌克兰独立后,此人积极推行反俄的民族主义政策,纵任资产阶级对国有财产的瓜分。乌克兰社会经济危机迅速爆发,整个社会甚至暂时处于无政府状态,拥有苏联官僚背景的资产阶级们依仗权力优势迅速瓜分国有资产,争夺苏联遗产,形成乌克兰最初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1994年,在乌克兰东部的垄断财团的支持下,曾任苏联时期乌克兰南方设计厂经理的库奇马当选总统,直至2005年橙色革命被迫下台。期间,乌克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面基本定型,私人垄断资本控制了乌克兰的经济命脉,并出现新垄断资本与原垄断资本之间的垄断竞争。例如1996年瓜分到乌克兰总理之职务的拉扎连科于1998年在斗争中失败,被指控滥用职权、贪污等罪名,在企图逃跑时被逮捕;季莫申科家族崛起,控制俄乌之间的天然气贸易,又被菲尔塔什家族攻击,瓜分垄断地位;1995年,顿涅茨克的大资本家阿赫奇·波拉金被刺杀,另一位顿涅茨克寡头叶甫根尼·谢尔班1996年被刺杀。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斗争不断激化,令人惊诧。
2004-2005年,在亲欧派寡头的支持下,乌克兰大寡头季莫申科亲自下场,与尤先科组成政治联盟,共同发动“橙色革命”。由于乌克兰私人资本主义在库奇马时期有一定发展,乌克兰寡头与国外市场联系密切,西方与俄罗斯纷纷介入到乌克兰的国内政局里。2005年库奇马下台,尤先科担任乌克兰总统直至2010年。这位尤先科总统先生曾经担任苏联农业银行乌克兰分行的副董事长,乌克兰独立后担任乌克兰国家银行行长,实行坚定的反俄亲欧政策,期间俄乌关系不断下降,俄罗斯多次以提高天然气价格为要挟。大寡头季莫申科在尤先科政府中分得总理一职。乌克兰另一位大寡头,控制乌克兰诸多消费品产业的波罗申科,与季莫申科、尤先科等人分利不均,波罗申科未能分得高位,仅仅得了一个国家安全和国防委员会秘书一职。因此他有意为难总理季莫申科。在尤先科-季莫申科执政期间,乌克兰国内物价飞涨,经济动荡,这导致季莫申科与波罗申科、尤先科发生矛盾,此时俄罗斯暂时转向支持季莫申科。然而季莫申科与波罗申科在政治斗争中都纷纷下台。垄断资本家的斗争趋于白热化。
2010年新大选开始,前总统库奇马的盟友、“地区党”领袖亚努科维奇,在东部财团,尤其是乌克兰首富阿赫梅托夫的支持下上台,风水轮流转。亚努科维奇对外奉行平衡政策,在西方与俄罗斯之间相互制衡,得到俄罗斯方面的认可;对内打击敌对寡头,如将政敌季莫申科送入监狱,并在2011-2012年,糅合“地区党”与“强大乌克兰党”为一体,在乌克兰一党独大。然而亚努科维奇执政期间寡头斗争更加激烈,如亚努科维奇个人家族利益迅速崛起,遭到其他垄断财团的极端不满;季莫申科出狱,季莫申科家族的竞争对手菲尔塔什则在国外遭到逮捕;亚努科维奇受到俄罗斯压力,中断了与欧盟的“联系国协定”的签订过程,遭到亲欧派垄断资本家的集体抗议。最终,亚努科维奇被垄断资本财团集体抛弃。2014年乌克兰发生颜色革命,亚努科维奇败逃俄罗斯,史称“乌克兰危机”。
2014年,在平丘克、科莫罗伊斯基等亲西方的寡头的支持下,那位与季莫申科关系交恶的垄断资本家波罗申科上台,再次奉行反俄亲欧的政策,风水再次轮流转。而俄罗斯行动迅速,将克里米亚纳入俄罗斯版图,乌克兰却无能为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东乌三州,也即顿涅茨克、卢甘斯克、哈尔科夫纷纷出现分离主义,组建反政府武装,与乌克兰政府对峙至今。民粹主义政客、喜剧演员泽连斯基上台后,局势并无改变。2021-2022年,美俄乌关系再度激化,俄罗斯承认顿涅茨克、卢甘斯克的独立,并发兵乌克兰。
可以说,整个乌克兰的独立历史,就是一部乌克兰垄断资本家的发展史和斗争史。
2.垄断资本的经济布局
产业布局
乌克兰重工业虽然依凭苏联的遗产而相对发达,但是乌克兰本身能源严重不足,在苏联时期就依赖从俄罗斯境内运输能源加以补充。这一切在苏联解体、乌克兰与俄罗斯纷纷独立后成为一个问题。有资源无能源,工业生产与能源缺口矛盾巨大,这成为乌克兰工业垄断资本家的一大心病。正是因此,乌克兰对俄罗斯有独特的经济依赖。而在乌克兰境内,谁能掌握俄罗斯天然气进口业务,谁就能大捞一笔。因此,乌克兰的天然气进口业务竞争激烈,季莫申科家族创办的“乌克兰统一能源公司”在乌克兰独立早期垄断了天然气进口业务,一跃成为乌克兰的大垄断寡头,随后菲尔塔什家族创办“俄乌能源公司”,与季莫申科家族竞争激烈。在电力能源行业,乌克兰首富阿赫梅托夫将“第聂伯电力公司”、“基辅电力公司”等多家原苏联时期的大型电力公司据为己有,也因此招致其他垄断资本家的极度不满。与之形成激烈竞争关系的是科莫罗伊斯基的“普利瓦特集团”。此外,乌克兰的石油进口行业的竞争也不遑多让。
金融业的竞争则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罗马竞技场。自1900年世界经济危机,全球帝国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以来,金融资本就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核心。而刚独立的乌克兰,迅速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结束了资本原始积累和自由竞争的无序状态,以垄断资本主义的面目出现在世界面前。每一个垄断资本家名下都有至少一个金融机构。他们涵盖了银行、保险、证券等所有金融行业。例如乌克兰大资本家博戈柳博夫与科莫罗伊斯基所持有的“普里瓦特银行”,就是全乌克兰最大私人商业银行。该集团与乌克兰首富阿赫梅托夫之间斗争激烈。
在对外贸易问题上乌克兰则显示出东西交织的复杂局面。乌克兰的出口商品主要是重工业产品,且在当代属于附加值较低的初级加工产品,主要行销于欧盟市场和亚太地区。因此,乌克兰资本家急需欧盟等地区降低关税壁垒,开拓商品输出市场。这是乌克兰寻求加入欧盟的最重要的动因之一。为了加入欧盟,乌克兰资本家不得不接受欧盟标准,这也导致乌克兰在垄断资本家的操作下,坚定支持经济自由化的意识形态。然而发展重工业的生产又不得不依赖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能源,俄罗斯提高天然气卖价,将会极大地提高乌克兰生产成本,酿成输入型国内通货膨胀。这成就了乌克兰依赖俄罗斯的社会经济基础。而乌克兰国内经济产业与俄罗斯具有高度同质性,双方都是苏联遗产的继承人,这使得乌克兰资本家在国内国际市场上与俄罗斯资本家形成竞争关系。这也是乌克兰资本家敌视俄罗斯经济原因之一。
地域布局
乌克兰的重工业主要分布在乌克兰东部地区,也即今日发生交火的东乌三州:顿涅茨克、卢甘斯克、哈尔科夫(哈尔科夫还是乌克兰除了基辅以外的第二大城市),这是苏联工业化时期遗留的产物。乌克兰西部则是广阔的农业区域。整个乌克兰呈现出东部发达、西部落后的局面。
而在地域问题上,垄断资本家也结有不同的垄断集团。如:
1. 顿涅茨克-卢甘斯克帮:这是乌克兰境内最大的垄断资本集团之一。只顿涅茨克州就生产了全乌克兰20%[6]的工业产品,与卢甘斯克一道,则超过了全乌克兰的1/3。其中,乌克兰首富里纳特·艾哈迈托夫(又译阿赫梅托夫)就是该垄断资本财团的代表人物,其资本横跨采矿、金属、房地产、电信、水电等多个行业,控股100多家企业,名副其实的垄断巨头;鲍里斯·科列斯尼科夫,此人是苏联时期的贸易领域的官僚,如今则是顿涅茨克帮的主要资本家之一;亚努科维奇,是该地区汽车运输协会主席,后任乌克兰总统;亚历山大·叶芙列莫夫,卢甘斯克商业集团及议会地区党团领导人;瓦季姆·诺维斯基(又译瓦迪姆·诺文斯基),2013年时乌克兰第二富豪,2021年为乌克兰第七富豪;尤里·科休克,乌克兰大资本家,2013年时总资产排名乌克兰第13名。
2.第聂伯彼得罗夫克帮:该地区的工业产值占全乌克兰16%,[7]与附近的扎波罗热一道,工业产值占据全乌克兰的1/4。代表人物是前乌克兰总统库奇马的女婿,平丘克,乌克兰钢铁业垄断巨头,亲欧派,现为乌克兰第二富豪;科洛莫伊斯基(2013年时为乌克兰第三富豪,2021年为乌克兰第四)曾任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州州长,普利瓦特集团的大资本家,与乌克兰首富阿赫梅托夫是竞争对手;波戈留波夫(又译根纳季·博戈柳博夫)2013年时为乌克兰第四富豪,2021年为第五;还有大名鼎鼎的季莫申科。
3.波尔塔帮:代表人物康斯坦丁·日瓦戈(又译科斯蒂安廷·热瓦戈),现为乌克兰第三富豪,仅次于阿赫梅托夫和平丘克;安德烈·维列夫斯基,2013年时其个人为乌克兰第15富豪。
4.另外还有基辅帮:代表人物有如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全欧洲最大的糖果业资本家;敖德萨帮等等。
3.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逻辑
乌克兰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逻辑是政权与资本相融合。
乌克兰垄断资本主义起源于苏联时期日益扩大的资产阶级法权和官僚特权,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则表现为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是确定无疑的。
乌克兰的垄断资本家主要有三个来源:
1.来源于政治上的高层官僚:如克拉夫丘克,当年的乌克兰苏维埃主席;季莫申科,其公公为苏联时期乌克兰高官,后转型资本家。
2.来自于科技官僚:如维克多·平丘克,乌克兰第二大富豪,迎娶了乌克兰总统库奇马的女儿;波罗申科,其父亲是苏联时期的工程师,后成为乌克兰工业投资公司总经理
3.来自于国企官僚:如库奇马,曾任苏联南方机械厂总经理;尤先科,曾任乌克兰农业银行副董事长;亚历山大·沃尔科夫,曾任苏联时期水果生产基地主任。
整个乌克兰前100名大资本家的财富约为1300亿美元,约占整个乌克兰国民生产总值的83%,这一比例高得惊人。
这些大资本家由于均是从苏联时期的各行各业的官僚转业而来,对苏联修正主义式的官僚权力运作和公有制企业的上下其手极为熟悉。因此,我们可以说,乌克兰垄断资本家的产生本身就带着原罪:
1.所有权的取得:乌克兰的大资本家通常需要依凭其在官僚集团内部的地位和关系,逐渐吞并国有资本的财产,或者直接取得国有企业的领导权,或者取得国有企业的资产的所有权,并在官僚权力的支撑下较为轻易且迅速的获得国有银行的融资,这是其他乌克兰小资本所不能及的。例如在2004年,大资本家平丘克与阿赫梅多夫联合以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克里沃罗什钢铁厂,在乌克兰引起巨大争议。2005年,平丘克的岳父、时任乌克兰总统的库奇马下台,新上台的总统尤先科重新拍卖该钢铁厂,结果得价48亿美元。[8]此间差价可见一斑。
2.官倒:在乌克兰独立早期,乌克兰境内的商品价格与西方的价格存在惊人的价格差异。乌克兰寡头就曾将俄罗斯供应的廉价石油以极低价格倒卖到欧盟市场,从中获取惊人的回报。
3.税收优惠:在垄断资本家及其政权代理人的联合操作下,垄断资本可以合法避税。如季莫申科领导的“乌克兰统一能源公司”在1996年时以数十亿美元的营业额,摘得“石油女皇”的称号,然而该企业缴纳的税款不足6000美元[9]。2000年,乌克兰大垄断资本家库奇马担任总统期间,签署法令不再征缴90年代的各项偷漏税,大量寡头的资本原始积累得以洗白。同时,大量乌克兰企业将注册地在开曼群岛、塞浦路斯、阿联酋等地[10],以各种合法的非法的方式避缴税款。这也是乌克兰财政危机的一个原因。
4.以公谋私:2011年,刚上台的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将外界估值约为30亿美元往上的国有企业乌克兰电信公司,以13.3亿美元的价格卖给支持他上位的大财阀阿赫梅多夫。该公司是乌克兰唯一的3G牌照拥有企业。而亚努科维奇自己则积极培植家族势力。其在位期间,其子亚历山大·亚努科维奇的个人财富迅速攀升,一跃成为乌克兰的大寡头之一,轻松拿到诸多政府项目,引起其他寡头的强烈不满。最终招致众多寡头的抛弃。[11]
正是由于乌克兰垄断资本家在发财致富的路上带着肮脏的原罪,他们更加惧怕被政治打击。因此,大量资本家都拥有多重国籍,他们有的甚至不居住在乌克兰,而长期居住于国外,遥控乌克兰经济。同时,为了避免自己被竞争对手打击,并求得在乌克兰更多的发展机会,每一个资本家都极力参与政治,或亲自下场担任政府官僚,或寻找懂事的政治代理人。这在众多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是一大奇观,但在众多从社会主义复辟而来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却有惊人的一致性。
4.垄断资本主义的对外态度
乌克兰的资本对外依存度是较高的,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普利瓦特集团”,该集团以乌克兰最大的私人银行“普利瓦特银行”为中心,控制着乌克兰几乎所有的铁合金企业,并收购澳大利亚的钢铁行业企业,控制了全球30%的铁合金市场;又如波罗申科旗下的“如胜公司”生产糖果类消费品,行销整个欧洲。然而,乌克兰在对外问题上始终夹杂在欧盟与俄罗斯之间,难以挣脱。
对于欧盟来说,乌克兰的基本态度是希望加入欧盟。因为:
(1)欧洲市场和亚太市场是乌克兰的主要商品市场。加入欧盟,可以降低关税,使乌克兰的商品大量行销欧洲,获取丰厚的利润;
(2)欧盟是乌克兰最重要的资本输出地,加入欧盟可以使乌克兰大资本获得欧盟资本的注资帮助,且乌克兰资本可以深度参与到欧盟的金融市场中;
(3)欧盟可以提供乌克兰重工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支持;
(4)欧盟可以为乌克兰垄断资本家提供资产合法化的途径,为其资产安全提供保障,乌克兰大的资本家可以借此洗白自身,无忧后患。
乌克兰在独立后与欧盟市场交往频繁,然而欧盟一直对乌克兰的重工业加工产品、农产品实施“配额制度”。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也逐渐兴起,保障欧盟本身的低端制造业的发展水平、维持欧盟就业人数成为欧盟自身的迫切需要,这同乌克兰的经济利益产生背离。因此,乌克兰的统治阶级们急需推动与欧盟的自贸区谈判,力主加入欧盟。
对于俄罗斯,由于处于相对矛盾的经济利益下,乌克兰的态度则有所摇摆:
(1)乌克兰重工业基地皆存在于东乌地区,与俄罗斯接壤,经济上与俄罗斯联系紧密,尤其是能源供应问题上较为依赖俄罗斯;在乌克兰独立早期,俄乌之间的贸易额一度达到70%;然而自2013-2014年乌克兰危机发生前后,俄乌之间的贸易额已经下降到25%左右;乌克兰虽然在能源供应上对俄罗斯较为倚重,但长期以来乌克兰与俄罗斯矛盾尖锐,乌克兰工业资本家们不断寻找新的能源供应来源,从欧盟、捷克乃至意大利、土库曼斯坦等地区相继进口大量能源,逐渐寻找摆脱对俄依赖的局面,虽说这一目标还任重道远;
(2)乌克兰与俄罗斯同为苏联遗产主要继承人,双方在重工业发展上具有同质性,因此双方在重工业的市场上处于竞争关系;乌克兰的大垄断资本家为了控制对本国市场的垄断地位,不断对抗俄罗斯资本的进入。
在这样的背景下,乌克兰的垄断资本家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加入欧盟。可见,任何政治行为的背后都是经济利益驱使的必然。只不过在对待欧盟与俄罗斯的方法上,不同资本集团的态度有所不同:
1.东部顿涅茨克帮等:顿涅茨克帮是乌克兰重工业的基地,与俄罗斯经济联系密切,因此在支持加入欧盟的背景下希望与俄罗斯保持正常关系,可以称为“温和西化”的代表。其代表人物:前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就是出自该地。此人以平衡俄欧关系的外交方针著称,得到普京的认可。然而在俄罗斯的压力下,亚努科维奇暂停了与欧盟签订“联系国协定”,而“联系国协定”几乎赋予了乌克兰有实无名的欧盟成员国地位,这违背了乌克兰大部分垄断资本家要求加入欧盟的利益,加之亚努科维奇的其他不正当资本竞争手段,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中被乌克兰寡头们集体抛弃也不足为奇。
2. 中西部资本家:以中部基辅的金融业、传媒业、消费品生产业和西部的农业为主体的垄断资本家,则没有这么多顾忌。他们与俄罗斯在经济上并无联系,同俄罗斯全无利益关切;相反,与欧盟市场则关系深刻。因此支持激进的全面西化政策。乌克兰前总理亚采纽克、两位前总统尤先科、波罗申科即是其中代表。
因此,欧盟与乌克兰的合作、与俄罗斯的偏离是长期发展的结果。1994年,乌克兰与欧盟签署《伙伴关系与合作协定》,在政治、贸易、投资、文化等领域奠定双方合作的基础。2003年,乌克兰获得“欧洲邻国政策”的地位,欧盟在在贸易关系中提供优惠,乌克兰获得进入欧盟的内部市场的机会;2005年,乌克兰与欧盟签署了《欧盟-乌克兰行动计划》,其内容涵盖了能源、交通、环境、签证等问题,双方合作加深;2007年,欧盟与乌克兰签署《简化签证和重新接纳条约》;2009年,欧盟推出"东方伙伴关系"计划,针对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摩尔多瓦、亚美尼亚、阿塞拜疆6个前苏联国家展开合作计划,其中以乌克兰为核心;2008-2009年经济危机之后,欧盟在“东方伙伴关系计划”的基础上推出著名的“联系国协定”,该协定将使欧盟和乌克兰之间的政治经济合作空前加深,如:免关税进入欧盟市场、获得财政援助和技术援助、创建与欧盟的自由贸易区、免签证进入欧盟的待遇等等。该协定即将达到赋予乌克兰欧盟成员国的地位。2013年,该协定正式签订。该协定的签订对俄罗斯来说是极其不利的消息。因此俄罗斯拿出其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降低天然气出售价等条件,以萝卜加大棒的形式施压乌克兰亚努科维奇政府。随即,亚努科维奇政府宣布暂停与欧盟的“联系国协定”。于是,2013-2014年,乌克兰“广场革命”事件发生,亚努科维奇政府倒台,随后接连发生“克里米亚事件”、“东乌反政府武装事件”、“顿涅茨克独立”、“卢甘斯克独立”等一系列事件。俄罗斯大资本支持的东乌克兰势力与亲欧派垄断资本家和欧美资本家支持的西乌克兰势力在乌克兰开展“乌克兰内战”。2014年,大资本家波罗申科上台,继续与欧盟签订《自由贸易和政治合作协议》,再启加入欧盟的协议;2019年泽连斯基上台,继续向欧美方靠拢,而俄乌矛盾也继续升温,直至本次战争爆发。
可以说,乌克兰国内的垄断资本的利益是明确的。然而,乌克兰作为冷战结束后独立的国家,其国家综合实力、垄断资本家的竞争能力在全世界均称不上强大。而乌克兰却恰恰处于极为敏感的地理位置上,正如“乌克兰”这一词汇本身的含义那样:边缘地带。乌克兰地处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的缓冲地带:南邻黑海,东为波兰,西接俄罗斯,自古以来就是四战之地。因此,乌克兰的命运并不掌握在乌克兰自己的手里,或者说,并不掌握在乌克兰垄断资本家的手里,而掌握在三个庞然大物:欧盟、美国、俄罗斯的斗争制衡中。乌克兰的无产者也以他们的形式开展对统治阶级的反抗,但却是稚嫩而不成熟反抗。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页。
[2] 安仁卿:《谁促进了俄乌团结:普京还是列宁?》,载于“小镇读书会”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zNTY5MjQ2OQ==&mid=2247484448&idx=1&sn=6094bd1686e95f6ae4e8f95146916df6&chksm=e8e20cfadf9585ec548079b182cc666eb4d4881a4824760b1fa7339690217bc48a53aa9cf479&mpshare=1&scene=23&srcid=0225c1cRY6A9hgjjeGcQTII4&sharer_sharetime=1645818068880&sharer_shareid=1ce273c9f48181345c55c5e75e9a389e#rd,访问于2022年2月25日。
[3] 沈莉华:《俄罗斯与乌克兰关系走势分析》,载于《俄罗斯学刊》2014年第3期,第37页。
[4] 参见 快易数据网:
;
;
访问日期2022年2月24日。
[5] 参见 李秀蛟:《浅析乌克兰寡头现象》,载于《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5年第2期。
[6] 参见 毕洪业:《乌克兰寡头政治体制:形成、特征及影响》,载于《俄罗斯学刊》2021年第5期。
[7] 同上。
[8] 张弘:《寡头与乌克兰危机》,载于《世界知识》2014年第8期,第34-35页。
[9] See Ukraine: Oligarchs determine economic fate, Ox Research Daily Brief Service, May 9, 2000; Ukraine: Kyiv toys with capital amnesty, OxResearch Daily Brief Service, July 17, 2000; Ukraine: Organized crime activity stabilizes, OxResearch Daily Brief Service, Apr 28, 2000. 同上,第29页。
[10] 乌克兰近90%的投资流向塞浦路斯(Украина направила на Кипр почти 90% инвестиций), 访问于2022年2月24日。
[11] 张弘:《寡头与乌克兰危机》,载于《世界知识》2014年第8期,第35页。
www.haizi.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