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大学》是同心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钟叔河。本书主要讲述了民国时期他们如何办大学,过去的校长、过去的教授,还有过去的学生。讲的是清末维新变法至民国这段时间。
- 书 名
- 过去的大学
- ISBN
- 9787547702727
- 出版社
- 同心出版社
- 开 本
- 16
作者简介
钟叔河,湖南平江人。原来在出版社当,业余也做点研究,写点文章。现已离休,但有时也写一点。主要著作有《走向世界--近代知识分子考察两方的历史》、《从东方到西方》、《念楼集》、《天窗》、《钟叔河散文》、《念楼学短》、《学其短》等。作品有《走向世界丛书》、《凤凰丛书》、《知堂书话》、《儿童杂事诗图笺释》等。所编订的《周作人散文全集》即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皈社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钟叔河、朱纯编著的《过去的大学》。《过去的大学》的内容提要如下:
过去的大学,是蔡元培、蒋梦麟、胡适当校长的北京大学,是梅贻琦当校长的清华大学,是罗家伦当校长的中央大学,是竺可桢当校长的浙江大学……
过去的大学,不是现代人在做总结,谈经验,作评论,而是当时的校长、当时的教师、当时的学生亲身经历的回忆。是茅盾讲他考大学,林语堂讲他读大学,端木蕻良讲他读中学,钱穆讲他从教小学到教大学的经过……
发现问题后,如果总是解决不了,人们肯定会用这两种方法:一是回顾过去,借助历史的经验,看看以前怎么做。二是探出窗外,对照别人的经验,看人家怎么做。《过去的大学》属于前者,是一本借鉴过去的书。
这本《过去的大学》收有40篇文章,写的是民国时期他们如何办大学,写的人有过去的校长、过去的教授,还有过去的学生。作者有蔡元培、蒋梦麟、胡适、罗家伦、梅贻琦、陶行知、沈尹默、钱穆、冯友兰、林语堂、茅盾、梁实秋、张申府等名家。书中所写的过去,是指清末维新变法至民国这段时间,下限止于1949年。
大学是干什么的?蔡元培说:我到北大后的第一次演说,就说明,“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胡适在北大五十周年时撰文说,美国的许多大学历史比美国的立国历史还长,北大历史却相对较短,因为大家不愿意将两千年前汉武帝的太学当成自己的前身,而是认定自己是戊戌新政的产儿。被誉为清华“终身校长”的梅贻琦说:“所谓大学,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认为,办大学,目的无非两个: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他说,“清华向来有一种俭朴好学的风气,这种良好的校风,我希望今后仍然保持着。清华从前在外间有一个贵族学校的名声,但是这是外界不明真相的结果,实际的清华,是非常俭朴的。从前的清华,只有少数的学生,是富家子弟,而大多数的学生,却都是非常俭朴的。平日在校,多是布衣、布服、棉布鞋,毫无纨绔习气。我希望清华今后仍然保持这种良好的校风。”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是陈寅恪提出的。罗家伦在担任中央大学校长期间,提出了“安定、充实、发展”六字治校方略,实行“诚、朴、雄、伟”新学风。诚,就是对学问要有诚意,不把学问当作升官发财的途径和获取文凭的工具;对于使命,更要有诚意,应向着认定的目标义无反顾地走去;朴,就是质朴和朴实的意思,不以学问当门面、作装饰,不能尚纤巧、重浮华,让青春光阴虚耗在时髦的小册子、短文章上面,而是要埋头用功,不计名利,在学问上作长期艰苦的努力,因为“惟崇实而用笨功,才能树立起朴厚的学术气象”;雄,是大无畏的雄,以纠正中华民族自宋朝南渡以后的柔弱萎靡之风。而要挽转一切纤细文弱的颓风,就必须从善养吾浩然正气入手,以大雄无畏相尚,男子要有丈夫气,女子亦无病态;伟,是伟大崇高的意思,要集中精力,放开眼界,努力做出几件大的事业来,既不可偏狭小巧,存门户之见,又不能固步自封,怡然自满。本着这样的思想,罗家伦在中央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积极而卓有成效的改革。
抗战时期,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迁,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尽管物质条件非常艰苦,但是,所有师生都能安贫乐道。这个道,就是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勇于探索,敢于批判,是“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是“生活朴素,思想高超”。正如书中赵瑞蕻先生《纪念西南联大六十周年》中所言,“这也都是西南联大的精神。”
教授治校,学术自由,精神独立……这些曾经的大学旧模样,因为有了这本书,我们得以重窥当年的风采。历史是当时的现实,也是现实的观照。所以,人们在感叹为什么我们没有了创新,为什么钱学森之问一时难解时,从中也不难找出自己的答案的。
在书的修订本序言中,编者钟叔河说:“唯愿现今的大学校长、大学教授和大学生,赶快用事实来证明,他们也是值得载诸笔墨的,这样才好。”要实现这样的美好愿望,可能还要蛮长的时间呢。
媒体评论
让我们回到当年的校园,感受那逝去的氛围,仰望曾经的精神高度。
——历史学者 傅国涌
重温我们的教育传统,启示我们去思考什么是学校、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的学校,什么是好的教育,它追问的是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都应不断反省和叩问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这样重大而根本的问题。
——学者 杨东平
读《过去的大学》,关于民国教育的影像渐渐清晰起来,书中很多人都是那个时代的风骨。在批量化产生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的今天,知识和品行早已分家,在这个时候,看到这样的书,自然会热血澎湃、热泪盈眶。
——豆瓣读者 棘蜥
目录
修订本序
再版序言
初版序言
第一辑 过去的校长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
北京大学和学生运动
北京大学五十周年
蔡元培先生与北京大学
蔡元培先生与五四运动
我们建设新清华
所谓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
燕京大学创校的艰辛
李登辉办复旦大学
罗家伦重建中大
我父张伯苓办南开
回忆金陵大学
陈嘉庚厦门办学
立信会计学校的创办和发展
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
第二辑 过去的教授
我和北大
我到北大任教
北京大学杂忆
张、梅两校长印象记
“五四”后的清华
我在清华教体育
刘仙洲与清华
闲话燕大老师
回忆我在北洋大学
忆中央大学柏溪分校
无锡国专杂忆
抗战期间的浙江大学
第三辑 过去的学生
圣约翰大学
报考北大前后
回想北大当年
北大与北大人
燕大学生生活
清华初期的学生生活
六十年前的清华
问学清华
忆清华
西南联大始末记
纪念西南联大六十周年
北洋大学回忆片断
北洋的学风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