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9日北京日报以四个整版发表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70周年特刊”。其中一个重要观点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两个结合的典范”,其民主制度是来源于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
该文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具有人民性的突出特点,同时也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突出特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基本原理,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是适应我国独特国情与历史文化传统的政权组织形式。一方面民惟邦本、为政以德的民本思想滋养了人民至上的政治理念,兼容并包求同存异和合文化函养了协商民主的政治传统;另一方面,中国自古以来孕育了天下共治、九州共贯、六合同风的大一统传统。这都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共鸣。
首先,宪法,是由毛主席亲自挂帅在政协章程基础上起草,1954年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也就是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毛主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即第一个结合的产物;第二个结合是2022年党的20大提出的。是否前者早在1954年 就实现了第二个结合?或第二个结合从2022年潜越到到1954年并凌驾到第一个结合之上?宪法是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在近代出现的政治现象。毛主席亲自起草宪法的时候,参阅了美英法等国和苏联宪法,还查阅了几部近代中国宪法,未见涉猎中国典籍从中国传统文化找根据。“两个结合的典范”的结论,不符合事实。
其次,文化,思想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有阶级性的。马克思说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主流推崇的儒道释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属于唯心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文化,是糟粕。只能批判、否定,不能继承发展;既不能继承中创新,也不能发展中继承。
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只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新的阶级土壤上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它不可能滋长在反动统治阶级文化的老跟上,也不能接嫁在反动统治阶级文化的枯藤上。中华大地有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文化,也有被压抑的劳动人民文化。继承,只能继承历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这才是马克思主义魂魄所应依附的根脉。
再次,民本思想经典的表述是“民为邦本,社稷亦为民而立”。“民为邦本”是统治阶级内有识之士提醒统治者“水可载舟也可覆舟”,本质还是强调“社稷亦为民而立”的反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观点。“为政以德”就是相对于小人怀土的君子怀德,就是统治阶级的权、势、术并用,用统治阶级的仁义道德麻痹人民。更直接的是“君子怀刑”,用刑罚压迫人民,镇压人民。
第四,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适应我国独特国情的政权组织形式,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西方的三权分立根本不同,与苏联的苏维埃也有区别。它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其人民性的基础是阶级性,是体现工人阶级意志的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是工人阶级利益与资产阶级利益的调和,也不是工人阶级利益与小资产阶级利益的综合。工人阶级要按照自己的面貌改造整个社会,在经济上就是实行公有制,在政治上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由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和无产阶级政权的人民性质决定的;不是“社稷亦为民而立”的古版,也不是西方一切为了人虚伪人性的翻版。
第五,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就是工人阶级的价值观,是以马克思唯物史观即阶级观为基础的价值观。它主张的是工人阶级的价值为核心的劳动人民的价值,不是普世价值,也不是全人类共同价值。它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封建地主阶级价值无法共鸣。
第六,中国历史上天下共治、九州共贯、六合同风的共和主张,都是历史统治者为为加强中央皇权,在统治阶级内部的平衡术;为扩疆掠土麻痹不同民族的权术,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政策不能同日而语。其实,现在民族国家,大都是经过合纵连横、睦邻和亲、征战挞伐、分化组合,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逐渐形成的。历史就是由氏族、部落、民族、国家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各国的文化是由互相吸引、借鉴、包容到融合,其中也不乏矛盾、摩擦和斗争。
第七,宪法承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的长期的,任何对它的“修正”,都是不能成立的。
仅此几点提出商榷,欢迎批评指正。
成文于乙巳年春节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