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展开的这场南线大决战,后来被命名为“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上个世纪40年代末的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也就是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联合实施的一次战略大决战。这场战役,以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歼灭了国民党军徐州刘峙集团主力而告结束,因而对全国战局产生了至关重要的重大积极影响。
与其他两场决战相比,淮海战役具有以下特点:
㈠这是唯一一个在兵力、火器对比上不占优势的态势下发起的决战:辽沈战役、平津战役,都是我方在兵力、火器和态势上占有优势情况下发起的,而淮海战役发起时,在战区地域内敌我整体力量对比,人民解放军仍然处于劣势——尤其是武器装备。
所以,毛泽东曾言:这是一锅“夹生饭”。
关于淮海战役发起前敌我双方的态势及力量对比,中央军委作战部于战后整理的《淮海战役概况》中有如下介绍:
我发起淮海战役时,把守在蒋介石王朝大门的一支主力——徐州“剿总”刘峙所部,共计廿一个军五十个师,其分布是:冯治安三绥区两个军四个师驻徐州以北之贾庄、台儿庄、临城地区;黄伯[百]韬七兵团五个军十个师分布在徐州以东之碾庄圩、新安镇地区;邱清泉二兵团四个军十个师分布于徐州以西之黄口、砀山及其南北地区;李弥十三兵团三个军九个师驻徐州及其以东之附近地区;孙元良十六兵二个军四个师由蒙城向宿县集结准备北开;刘汝明四绥区两个军六个师由徐州以西之商丘[丘]地区向蚌埠、怀远、凤阳地区移动;徐州外围守备部队共三个军七个师,分布在睢宁、灵壁[璧]、蚌埠、怀远等地。如果再将分布在运河以东、长江以北之两淮与苏中地区的一绥区周碞之三个军六个师与分布在淮河以南的定远、合肥、滁县、开长等地之两个军四个师计入,敌在长江以北临城以南、海(州)启(门)以西,商(邱[丘])砀山以东地麇集的兵力共计廿六个军六十个师,连同特种部队与非正规军共总兵力约六十万以上。[1]
这是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当时统辖的兵力。
而战役发起之初的1948年11月13日,周恩来为军委起草的《军委参关于淮海战役一周战况通报》则称,战役发起时,“徐州‘剿总’使用的兵力共二十一个军五十个师,连特种、非正规军约四十万人”,估计“华中敌向阜阳、太和增援的兵力为黄维十二兵团四个军十个师,约八万人”。
该电经毛泽东阅改并批示:“此件待黄兵团解决后按那时情况修改再发”。[2]
后来,“那时情况”的确又发生了变化:
淮海战役中,敌人增调徐、蚌战场的兵力共八个军廿一个师约廿万人,计原属华中“剿总”之黄维十二兵团四个军十一个师,由平汉线信阳地区集结东调,于十一月廿日左右先后到蒙城地区;被我困守于豫北安阳之四十军卅九师,于十一月十日先后空运徐州;由葫芦岛海运南撤之五十四军与青岛南调之卅九军共两个军五个师,均于十一月中旬到达蚌埠东南地区;十四兵团宋浠[希]濂部所属之廿军、廿八军共四个师,由武汉集结经长江东调,于十二月初旬先后到达津浦线南段与蚌埠以南地区。[3]
这就远远超出《军委参关于淮海战役一周战况通报》中的估量了。
在中原地区发生的这场大决战中,人民解放军动用的主要兵力,计有华东野战军15个步兵纵队和一个特种兵纵队36.9万余人(包括战役开始时即参战的华北冀鲁豫军区和华东江淮军区各两个独立旅即达42万余人);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15万余人(包括战役开始即参战的中原豫皖苏军区、陕南军区部队即达18万余人),共计约60余万人,与徐州“剿总”当时所辖兵力大致相当。如果国民党军再加上先后抵达战区的援兵,那么双方对比就是人民解放军的60余万人对国民党军的80余万人——这就是“60万对80万”的由来。但人民解放军方面的潜在优势在于: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都是能够机动作战的野战兵团(包括战役开始时参战的军区地方武装),而徐州“剿总”自辖正规军在不包括先后抵达战区的援兵的情况下,至少“须抽调四分之一以上兵力,担任守备,不能机动使用”[4]。所以,在淮海战役打响之时,国民党军能够机动的兵力也就40余万。
如果加上国民党军在战役期间陆续增援的兵力,双方的兵力规模大致相当。
㈡这是唯一一个打起来以后才明确“战略决战”性质的战役:辽沈战役发起前大半年多的1948年2月7日,毛泽东就提出了“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决战意图,作战方针的确立也是在战役正式发起前的9月7日(以东野主力南下北宁线的9月12日为战役正式发起始点);平津战役发起前20天的11月9日,毛泽东就提出了“抑留蒋傅集团在华北就地歼灭”的决战设想,作战方针也于战前一周左右的11月18日最后确定(以东野主力南下入关的11月23日作为战役发起始点)。而淮海战役呢?一直到华东野战军主力南下陇海路开始捕击黄百韬兵团的11月5日(也就是淮海战役正式开始的始点),统帅部也好,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首长也好,都还没能确定与徐州刘峙集团进行“战略决战”的决心——战役的设想也仅仅是歼刘峙集团三分之一左右。
直到华东野战军主力即将完成对黄百韬兵团的包围的11月9日,在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并取得共识后,统帅部“就地全歼刘峙集团”决心才得以确定。
㈢淮海战役基本上是通过战斗解决问题。辽沈战役中,东北蒋军锦州、沈阳、长春的三大重兵集团中,锦州、辽西之敌(实际上就是沈阳之敌)是以战斗解决问题,而长春之敌起义的起义,投降的投降,是以和平方式解决的;平津战役中,北平之敌(即傅作义集团主力)是以和平方式解决的。而淮海战役中,除战役开始之时,冯治安部三个半师在贾汪起义外,其余的黄百韬集团、黄维集团、邱(清泉)李(弥)孙(元良)集团,均为战斗解决,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也为此付出很大代价——伤、亡、失踪人数达到6位数。(参见表1-1)
表1-1:三大战役敌我损失对照表
在三大决战中,人民解放军弹药的消耗/缴获的对比如下表所示。
表1-2:三大战役人民解放军弹药消耗/缴获比较表
从表中损耗一项可以看出,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的各种枪弹的消耗量是2014.94万发(其他两次战役的枪弹消耗量都是百万量级,而淮海战役枪弹消耗量是千万量级);各种炮弹消耗量为67.9万发(是其他两次战役炮弹消耗量的4倍);炸药消耗量是9.7万斤(未计入双堆集战斗的炸药消耗量,也是其他两次战役的2~3倍)。
均为三大战役之最,说明淮海战役战斗强度和烈度也是之最。
从表中缴获一项可以看出,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缴获各种炮弹是12万余发(在三大战中居中),缴获各种枪弹2015.1万发(在三大战役中居中)。人民解放军的缴获的弹药在枪弹一项上,与消耗大致持平;在炮弹一项上,不及消耗量的五分之一——收入/支出是逆差。
这说明淮海战役战斗烈度强度很大,国民党军弹药投放量也很大。
同时也说明,战争已经发展到无法单靠“敌人给我们造”的时期了。
[3-1]淮海战役战前敌我态势图(来源:《淮海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年12月第1版。重绘:刘鹤;校核:周军)
[3-2]国民党军《勘乱战史》绘制的“徐蚌会战前匪我一般态势要图”(来源:《国民革命战史·勘乱战史·华东地区作战》,[台]国防部史政编译局中华民国七十三年三月十二日编印。重绘:刘鹤;校核:周军)
[3-3]国民党军《勘乱战史》绘制的“徐蚌地区兵志地要图”(来源:《国民革命战史·勘乱战史·华东地区作战》,[台]国防部史政编译局中华民国七十三年三月十二日编印。重绘:刘鹤;校核:周军)
注释
[1]《淮海战役概况(1949年2月)》,《总参谋部·文献⑶·表册⑴》(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编审委员会)第451页,解放军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版。
[2]《军委参关于淮海战役一周战况的通报(1948年11月13日)》,《总参谋部·文献⑶·表册⑴》(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编审委员会)第451页,解放军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版。
[3]《淮海战役概况(1949年2月)》,《总参谋部·文献⑶·表册⑴》(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编审委员会)第451页,解放军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版。这当中的“十四兵团宋希濂部所属之廿军、廿八军共四个师”调来时战场大局已定,这两个军既没有参加战斗,也没有发挥作用。
[4]《国民革命战史·勘乱战史·华东地区作战》第304页,[台]国防部史政编译局中华民国七十三年三月十二日编印。
www.haizi.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