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潜艇战线救火女英雄孙玉美

核潜艇战线救火女英雄孙玉美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作者按:根据2006年《往昔岁月》中王玉芬“救火英雄孙玉美”和魏友琳“守住心中那片净土”两篇文章改编。

1968年6月,19岁的孙玉美怀着做一名青年工人的愿望,离开北京,支援三线,来到潜艇核动力研究设计试验基地,即909基地。同来的6名同学,3人分到工厂当工人,1名分到图书馆做管理员,她和另一位同学分配到基地生活区2号点的托儿所当了“孩子王”。虽然那时她心里并不是很愿意,但在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的教导下,在父兄的鼓励下,她满怀激情地开始了培育照顾婴幼儿的辛勤劳动。一天天,一月月,她的真诚和热情,得到家长们的信任,赢得同事们的赞扬。随着基地各项工程的进展,1970年组织上又调孙玉美去加强工作区1号点托儿所的力量,她二话没说立即到新的岗位报到。她知道,只有做好保育员的工作,才能使奋战在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工程第一线的父母们放心,才能尽快为我们国家核潜艇提供合格的核动力装置。

1971年7月3日晚10点多钟,天上乌云翻滚,霎时电闪雷鸣。孙玉美正躺在床上和女友谈心,忽然听到“仓库起火了”的急切呼喊声,立即翻身而起,毫不犹豫地向出事地点奔去。她和一些解放军战士第一批赶到失火仓库的现场时,火势凶猛,已封住库房的门窗,正逼近墙边摆放汽油桶和氧气瓶的油毡棚。孙玉美和战士们勇敢地冲向油毡棚抢险……,突然,仓库围墙垮塌,正好压在她的身上。

仓库雷击起火的消息通过高音喇叭迅速传遍整个基地,急速赶来灭火的人们奋不顾身地向火势最猛的地方冲去,借助火光,发现了倒在烈火中的小孙,大家用双手扒开滚烫的土沙块,抬出不醒人事的孙玉美。

严重烧伤的孙玉美被紧急送往医院,她4日早上稍微有些苏醒后,还在半昏迷中说:“让我去给小罗打个电话,班上没人怎么办?”守护在一旁的医护人员无不为之动容。为抢救这位工人的好后代,上级派来有经验的医生组成抢救小组,并送来了贵重药品。然而这一切都不能减轻大面积深度烧伤带给小孙的肉体痛苦,一次次治疗把这个羸弱的姑娘折磨得死去活来。为了使自己坚强起来,每当她从昏迷中苏醒,就要求护理人员为她读毛主席语录,讲英雄的故事,那是她战胜剧痛的精神支柱。

8月8日,她已闯过三道险关,遭受伤痛折磨已经一个多月后,出现了后期血症。在高烧41.1度,生命垂危之时,这个工人出身的女孩,还在用微弱的声音和守护在身边的同事一起忆苦思甜,借此来缓解疼痛。

这就是一个为崇高理想而勇于献身、年仅22岁的普通青年人!

在那个崇尚英雄的年代,英雄就在身边。全基地开展了向救火英雄孙玉美学习的热潮。广大职工在模式堆工程会战中大力宣扬她的爱祖国、爱基地、爱集体的高尚情怀。

三十多年后,已是50多岁的孙玉美状况如何?很多同志都很关心这位救火英雄。他们满怀关切的询问:她在哪里?结婚了吗?身体状况如何?

孙玉美伤好后,因全身大面积植皮,不能适应四川潮湿闷热的气候,组织上安排她回到北京,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去世后,她的家人没有对组织上提出请保姆或者进养老院的要求,而是先由她的侄女照顾,侄女结婚后,侄子又接手照顾她。原单位为她办理了病退手续,多年来也一直没有中断过对她的关心。她烧伤后手指严重变形,脚踝骨始终溃烂流水,身体抵抗能力很差,尤其是不能被碰撞,否则就长时间难以恢复。

在艰难的日子里,孙玉美战胜了伤痛,锻炼了坚强的性格,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烧伤治疗后,当她揭开绷带第一次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时,内心的痛苦难以言表;特别是当她看着身边的同龄人恋爱、成家、生子,而她仍然孑然一身,内心的失落是可以想象的。当年她在幼儿园带过的孩子如今已是三四十岁的中年人了,他们回忆说,当年孙老师很美,头发又黑又直,像两把刷子,青春荡漾,和气善良。可以想见,如果不是那场大火,她的人生将是另一种样子。

失去美丽外貌的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坚强地承受着命运的磨难,并为自己感到骄傲和自豪。在她的心灵中,有一种支撑她坚强生活下去的力量。

她乐观向上,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她认为,在党需要时必须冲锋在前,但绝不能向组织伸手,她对自己当初救火的决定始终无怨无悔。

孙玉美烧伤致残后,由于丧失了工作能力,主要任务是休息,但她珍惜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积极参加所属支部的组织活动,主动为学习会读书念报;曾经帮助一位失明的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用切身体会鼓励她坚强地生活,使这位同志重新燃起了生活的信心;当“非典”和“禽流感”蔓延时,她在当地居委会的安排下,积极参加门卫值班等公益活动,处处表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

“知足者常乐”是孙玉美经常说的话。她对领导和组织对她的关心,十分感激,并经常流露出自己给单位增加了麻烦而内疚不安。她每月只有千余元收入,每当领导和组织问及生活有无困难时,她都会说:“挺好的,没困难”。孙玉美经常会生病,在医药费的报销中,尽管单位对她是实报实销,但她严格控制医疗费的使用,半年或一年报一次医疗费,一次也就区区千百元。

孙玉美作为一名英雄,她只为英雄的名誉感到骄傲,却从没有想到用这个称谓为自己谋取利益。她在平凡的生活中谱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她守住了心中的那片“净土”。

爱的回味

孙玉美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到了快七十岁的年龄了。回顾几十年的生命历程,自己得到的是无尽的爱,是接力棒式传递的一棒又一棒的爱。我生活在祖国爱的怀抱中,生活在单位各级党组织和同志们爱的海洋中,心中常怀感恩,拥有平和的心境,所以我的生活充满阳光和快乐。

想当年初中毕业的我们,在1968年6月底由曾宪湖同志带队离开北京支援三线建设来到九0九,当时叫“西南水电研究所”。我被分配到幼儿园,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大战196做了微薄的奉献,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1971年7月3日(周六),我作为客人到二号点找同学玩,半夜雷雨交加突然火光冲天,有人喊仓库着火,在那个崇尚英雄的年代,在众多救火的人群中我是其中一员,冲到了前面,只记得搬东西,后来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一切大火之后,我遭遇了不幸,我被烧伤了,大火使我面目全非,惨不忍睹。从此开始了痛苦的治疗。

在漫长的治疗中,组织上千方百计,尽最大的努力。为了我的治疗,川医,四川内江、东北兴城、北医三院各处辗转,组织上出面苦口婆心的联系,安排各项事宜,有很多同事护理我,其中有:李曰学、邓秀莲、闫萍、陈和平、高俊艳、孙美丽、刘如兰、杨福君、李世芬、单秀婕、刘信玲,白建红,闫佩玲,沈惠兰、王秀敏、狄卫东、甘在英、刘轶欣等同志,从这一长串的名字中,可以看出组织上投入了多大的力量,可能还有遗漏的。

同志们在我疼痛的时候,一口水一口饭的喂我,给我唱歌,逗我开心,精神上鼓励我。在恢复功能阶段,用他们的医学知识耐心帮我锻炼。为了我,他们要累得满头大汗。我能有今天,多亏了我这些终生难忘的恩人。是党组织同志们给我的第二次生命,我无以回报。

后来听大家讲,是工厂的张福生师傅首先发现了我,听到我呻吟的声音,从火堆里扒出了我,后面的同志小心翼翼的抬出了我。接着又传了下去,救援在传递……碰巧的是后来成为张福生爱人的杨福君也曾护理过我,真是缘分不断。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调出去后,几十年仍没忘记我,关心我,四处打听我,终于不久前联系上了,看到我如今的状况他们放心了。我真心感谢大家对我的关爱,请转告关爱我的同志们:我现在一切安好,沐浴着党的阳光,享受着组织和同志们对我的关爱,在茫茫人海中,我这个普通一员得到的爱太多,无以回报,很是愧对大家。

在核动力院我始终是其中一员,几十年来各级领导班子一届又一届,从没中断过对我的关爱。这是我常常向家人及邻居炫耀的,我有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核动力院。时间距离从不隔断联系。无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从来不用我张口,组织上都为我考虑的很周到,住房,待遇,这些都不用说。长久以来还给我邮寄院报,让我时常了解院里状况,给予精神上极大的安慰。

每当新春到来之际,远隔千里,亲人们还来看我。我生活在核动力院爱的大家庭中,我自豪为核动力院的人,但内心又深深内疚,我做的太少太少,组织上给我的太多太多。我从内心更钦佩那些几十年奋战在一线为核工业付出毕生的老一辈科研工作者,老工人师傅,他们更是我们应当尊重的人。

2016年6月,中国画《中国核动力之源》作者赵国玺暨老伴曹志良夫妇,从上海来京征集09元老签名,21日在张福生陪同下特意来到我家,让我为画签名,他们说希望留下“历史脚印”,记住那段历史,弘扬正能量。他们都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还在四处奔波,我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遵嘱签了名,并写此文。

2016年6月30日

(作者系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原保育员,1971年7月因公致残,为909基地救火英雄)


见证英雄孙玉美救火壮举

张福生

1971年7月3日晚10点左右,909基地2号点,雨,有雷,夜空漆黑;突然,设备科仓库遭受雷击,引发火灾。宣传部大喇叭及时报告了火情,动员大家去救火。我正准备睡觉,闻讯立刻跑了出去,看到已有人拿着脸盆和水桶沿着大路、小路奔向火场。为了早些到达,我选择了公路左边稻田崎岖田埂,发现孙玉美已在前面。火焰是从设备科仓库外墙搭得简易木板油毡棚升腾起来的。那时现场没有统一的指挥,我俩不约而同向火源地跑去,途中还要钻棚外矗立的铁丝网。孙玉美在我前面大约30米,她面向火场,我只看到她背后身影,火势非常大,满天红光。

我看到她不顾个人安危冲进简易木板油毡棚,棚里放有汽油桶和氧气瓶。先去的解放军警卫战士也把这里作为救火重点,扑灭火焰,并用力拉木板油毡棚。他们离孙玉美进入的地方约10米左右,这里是盲区,解放军看不到孙玉美。不幸的事发生了,孙玉美被倒下的木板油毡棚砸在底下。

此刻,墙体被烧后的砼砂块,不断发出崩爆的声音;带有火源物体,滚烫的冒着烧焦烟味的木板、油毡,纷纷落下,黑烟熏得呛人;偶然还有死灰复燃的小火星,救火的其他同志又不断地投石块砸火,情况非常危险!

孙玉美被砸压后,高温已经烧着她的头发,散发出刺鼻气味。听到她微弱的呻吟,我急红了眼,赶快拿起后面接上来的同志手中的灭火器朝孙玉美发出呻吟的方位喷,降了点温后,我就冲向呻吟地方扒开砼砂块,先扒到头部,硬是拖住他的身子,扒出后递交给后来救火的人。大家接上了孙玉美,我松了一口气,没有顾得上想更多,又投入紧张的救火之中。

后来孙玉美得到及时医治。碰巧,也曾经在一号点工作过的我的妻子杨福君、和她同事刘如兰还被所领导派去内江护理过孙玉美,我们和孙玉美真有“缘”啊,我和妻子十分钦佩孙玉美的英雄壮举。

如今,当初去三线参战的小青年都成为六七十岁的老人了,我们为能参与当年09工程为建设强大海军贡献一份力量而自豪,珍惜在那艰苦环境中建立的真挚友情,我们一直打听我们的救火英雄。2015年夏,终于从好友刘学功那里得到孙玉美电话,立即进行了联系并选择中秋节前夕邀她前来我家作客,我们去车站接她,见了面感到特别亲切,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

www.haizi.name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