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主义理论的历史发展以及对大卫哈维的新帝国主义论的批判

帝国主义理论的历史发展以及对大卫哈维的新帝国主义论的批判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正确的分析社会性质必然导致根本不同的革命路线,导致主次矛盾的不同,主次矛盾的两方面的不同,即敌人和朋友不同,可以团结的力量不同。

  一、为什么要对社会性质进行正确地判断?

  正确的分析社会性质必然导致根本不同的革命路线,导致主次矛盾的不同,主次矛盾的两方面的不同,即敌人和朋友不同,可以团结的力量不同。

  对于社会主义革命来说,关键在于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态度,在于对整个资产阶级的定性,在于与外国帝国主义的争夺中应持何种立场。反对本国帝国主义扩张争霸还是反对外国帝国主义对本国的民族压迫,何者是革命的主要任务之一?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有没有进步性,是斗争对象还是联合对象?资产阶级内部存不存在无产阶级可以策略性支持、联合的集团?是“用革命制止扩张、制止争霸、制止战争”,还是反对对外妥协、要求对外强硬、支持资产阶级的“反帝斗争”?

  因此,只有在对社会性质做出正确的判断的情况下,革命的目标和方向才能确立。

  二、帝国主义理论的历史发展

  如果需要具体学习了解可以根据我当中提供的学者或著作来。

  1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

  列宁的具体内容直接看帝国主义论即可,在此简单概述一下。

  列宁指出,垄断是理解帝国主义的关键,也是实现其压迫本质的基础。任何脱离“垄断”范畴的帝国主义研究都是不彻底的。资本积累及其基本矛盾的演进,使得帝国主义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特征。

  列宁在殖民主义时代把民族“区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并指出这是“帝国主义的本质所在”。帝国主义就是“少数最富强的民族对附属民族的千百万人的剥削”。

  2垄断资本理论、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

  垄断资本理论是指巴兰、斯威齐创立的新的理论体系,以当代最发达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事实为根据,以经济剩余的产生和吸收为分析的中心线索。在《垄断资本》中作了详尽的阐述。此外还有马哥多夫的《帝国主义时代》,以及布雷弗曼的《劳动与垄断资本》。

  抓住了帝国主义的核心——垄断,因此可以说正确的。

  而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论作为一种被批烂的理论在次不展开,推荐阅读

  赤眉:帝国主义,还是“半外围”?——论关于钟国社会性质的根本分歧

  赤眉:路线上引向机会主义,理论上背叛马列毛主义——钟国社会性质之根本分歧及其由来

  3新帝国主义理论

  1晚期帝国主义

  晚期帝国主义是约翰·福斯特在保罗·巴兰、保罗·斯威齐、哈里·马格多夫以及约翰·史密斯等人研究基础上,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新概括,是美国垄断资本学派帝国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全球图景和全球矛盾。

  分析了垄断金融资本的全球控制以及生产全球化和金融化过程中北方资本对南方工人的跨国剥削。

  福斯特的观点指出,垄断金融资本和全球化生产是当代帝国主义的基础。在垄断金融资本体系中,世界500强企业占据了全球产业链的主导地位,通过全球劳动套利对南方劳动力进行剥削。全球化市场中存在着劳动力的不完全流动性,导致劳动力工资差异巨大,进而促使制造业向南方国家转移。垄断金融资本通过产业外包、离岸业务和成本控制等方式,利用全球工资差异不断攫取价值。全球化生产的内在动力是全球劳动力工资差异引致的剥削率差异,这推动了制造业和产业工人向南方国家大规模转移。

  总结起来,金融化是全球化生产和资本主义金融化相互推动的结果。金融化加深了帝国主义的垄断和剥削,导致发达国家成为全球金融中心和积累中心。金融化与通讯和数字技术一起推动了全球商品化进程,加剧了财富不平等和垄断。金融化的爆炸式增长与实际投资增长和经济增长脱节,导致债务占比上升,恶化了经济停滞问题。金融资产增长催生了定期破裂的资产泡沫,威胁到全球资本主义的稳定。晚期帝国主义的核心是超级跨国公司和少数北方国家的极端等级关系,导致发展失衡、治理、金融、战争和环境危机的不断加剧。

  资本积累过程中国家与资本以及国家之间在特定国际环境下的矛盾运动。为了永无止境的资本积累,个别资本一方面具有通过投机性金融占有利润的倾向,这样会降低产业资本积累的总体水平;另一方面,产业资本在积累过程中,也具有尽可能压低劳动力成本的倾向,这会降低总体的消费水平。这两个倾向都可能导致经济危机的重复出现。

  从动态的空间角度看,资本循环中固定与移动、集中与分散、地方承诺与全球利益等之间也存在着难以避免的矛盾。因此,资本主义历史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持续寻找和不断修改能缓和、抑制这些矛盾的组织安排。结果是必须在国家权力基础上创造一种嵌套的等级制组织结构,将地方的和特殊的因素同全球范围内剩余价值的生产及其占有联系起来,来抵抗个别资本自我毁灭的必然趋势,这样形成的世界政治经济组织的本质始终是压迫与被压迫的帝国主义秩序。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演变相适应,不同时期的帝国主义就呈现出不同的形式。

  2霸权帝国主义

  霸权帝国主义主要是指美国利用经济、政治甚至军事等手段,控制其他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也就说帝国主义已经演变为美帝国主义,但其具有内在不稳定性。重点分析了资本积累与国家行为之间的关系,认为当代帝国主义的实质是美国霸权控制世界政治经济的一种经济秩序。

  大卫·哈维基于“剥夺性霸权”阐述的新帝国主义,因为其在国内影响力较大在之后集中论述。

  埃伦·伍德论述的美国利用经济力量操纵国际经济秩序的“资本帝国”

  伍德认为,资本帝国是美国通过操控资本主义经济机制来控制世界的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用经济力量取代超经济力量,确立了资本帝国。美国通过国际组织和自由市场等手段,在全球范围内推行经济法则来统治世界。

  经济力量通过市场来控制世界,相比超经济力量,风险更小、成本更低、获利更多。

  经济力量的独立发挥需要资本主义制度的支持,资本的经济力量能够超越任何政治与军事力量。

  资本帝国需要增强军事力量来进行全球控制,这可能导致无限战争。

  亚历克斯·卡里尼科斯基于地缘经济和政治竞争提出的“竞争性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是经济竞争和地缘政治竞争相互作用的结果。他将帝国主义分为古典帝国主义、超级大国帝国主义和冷战后的帝国主义三个阶段。

  古典帝国主义阶段是经济竞争和地缘政治竞争相互强化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世界经济自由化,政治多极化,领土扩张和军备竞赛与国家资本主义相互加强。英国等少数欧洲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和资本输出获得巨大利益,其他国家纷纷效仿。

  超级大国帝国主义阶段是经济竞争和地缘政治竞争出现背离的时期。美国推行开放经济政策,通过参与欧洲和日本战后重建来遏制苏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激烈,但没有引发地缘政治竞争和冲突,而是表现为部分分离。

  冷战后帝国主义阶段是地缘政治竞争异常激烈的时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与其他国家发生激烈的地缘政治竞争。中国的崛起正在重塑全球权力结构关系。帝国主义面临经济增长缓慢、不平等加剧和利润率下降等危机。

  莱奥·帕尼奇和萨姆·金丁阐明的美国基于国际力量塑造的“美帝国”。《全球资本主义的形成》

  新帝国主义是由美国通过国家力量塑造和维持的世界新秩序。他们指出经典帝国主义理论过于强调经济竞争,而忽视了国家、政治、阶级、文化和军事等多重层面的影响。他们认为帝国主义不仅仅是经济帝国主义,而是国家关系和经济关系的结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利用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培育和管理新帝国主义体系,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福特主义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歇尔计划和北约组织等方式建立了非正式的美利坚帝国。然而,这一体系也面临着矛盾和危机,导致美国采取新自由主义政策来重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美帝国试图将世界各国纳入其体系,但不同国家的差异导致难以完全整合。美帝国的霸权主义引起了其他国家的不满,而美国内部的冲突和矛盾也对该体系的承受力造成考验。

  批判:这些霸权帝国主义理论,忽视帝国主义的核心——垄断,而仅仅停留在资本流动,仅仅停留在国家这一阶级统治的工具对资本的控制,也就是说,只看到政治这一经济的表现,而看不到全球化过程中垄断具体形式的变化。而大卫哈维是其中的佼佼者,并且在中国知名度高,因此对他进行集中批判。

  3超级帝国主义

  从资本积累全球扩张和全球统治视角来剖析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哈特等人从后现代视角剖析了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中生产方式的非物质化和资本主导推动下的资本主义的世界化。

  这个理论是错的离谱的,以其代表人物为例。

  1哈特和奈格里 帝国

  全球化时代帝国主义已经质变为一种无中心、无疆界、稳定化的帝国帝国由一系列的国家和超国家的机构组成,是在单一统治原则下结合起来的新全球统治形式。

  资本全球扩张推动了帝国秩序的形成,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民族国家取代了君主国家,公民秩序取代了臣民秩序,民族国家主权应运而生。然而,经济全球化进程摧垮了民族国家特定空间内的有限主权,取而代之的是没有边界的帝国主权。垄断对资本扩张形成了阻碍,帝国主义为资本流动创造了壁垒,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实现。帝国的权力是通过金字塔型结构来运作的,有不同层次和运作方式。

  非物质劳动是帝国的经济基础,资本追求稳定的持续的积累,刺激了生产方式的转变。非物质劳动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已被信息化和吸收了通信技术的大工业劳动、带有分析的创造性和符号化任务的劳动以及与社交相关的情感性劳动。非物质性生产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去地域化的网络式生产方式,孕育了跨国公司和帝国。非物质劳动主要通过语言、交际和情感网络创造剩余价值,采取合作性的互动方式。传统产业工人被非物质劳动取代,新的反抗帝国的主体是“大众”。

  2威廉·罗宾逊和莱斯利·斯克莱尔

  全球化时代的资本已完全吞噬了民族国家,自由流动的跨国资本构建了崭新的国际秩序,形成了“跨国资产阶级”和“跨国国家”,表现为一种超级经济帝国。

  在全球化时代,帝国主义已经演变为一种建构在跨国生产之上的超级经济帝国。全球化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变得分散化和碎片化,生产的全球化为阶级的跨国化和跨国资本家阶级的崛起提供了基础。跨国资本家阶级是跨国资本的所有者,占有全世界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成为新的世界性统治阶级。跨国国家旨在维护全球统治阶级的集体权威,将全球资本和全球劳动力之间的新阶级关系制度化。跨国国家是一个为世界资本主义服务的网络式组织。全球帝国主义基本上可以保持稳定,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斗争基础。

  批判:

  哈特和奈格里依赖于隐喻和理论,完全不顾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具体现实,忽视了资本主义的联合和不平衡的发展。

  他们关于北-南分野日趋消失的论断明显是错误的,资本流动的最大份额是在富裕国家之间进行的,并不存在劳动从南方向北方的流动造成的平均化。

  控制资本全球化的跨国公司仍然依靠强大的“国家”力量,超越国界的“世界性”国家仍未出现。

  他们把历史主体缩减为“个人”,又把许多个人结合成为“大众”,从抽象的无意义的词汇代替了科学的阶级概念。

  罗宾逊从全球化生产出发,提出了跨国资本、跨国资产阶级和跨国国家等新概念,只是反映了资本全球化时代的一个侧面。正如伍德指出的,民族国家能够“以强制力量为后盾,维护所有制关系、社会秩序并保证契约交易的规范性和可预期性”,这对于资本积累至关重要。

  跨国资本和跨国资产阶级并没有去国籍化。不同民族资产阶级与民族国家也不能像罗宾逊所主张的,平等地融入跨国资产阶级和跨国国家,

  总之,他们忽视现实的各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不平衡,幻想着一种完整的 密不透风的 统一的超级国家的统治,对社会革命抱着一种绝望的态度。超级帝国主义可以说是世界体系论的一种变体。

  三、对大卫哈维的新帝国主义的批判

  由于其理论著述太多,就拿几点重要的判断进行批判

  1哈维认为全球财富正由西方国家流向东方国家

  认为在过去三十年内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快速增长,使得东西方国家的收入差距大幅度减少,因此得出西方的财富和经济权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移至东方,逆转了欧美剥削西方的趋势,美国失去其主导地位。

  批判:明显这种论断是可笑的,换句话说,被压迫民族正在剥削帝国主义列强。

  事实是1950—2011年发展中国家有记录和无记录的、合法及非法的资金转移在不断增加,资源转移一直处于净流出状态。并且关键的是,殖民地对帝国主义国家的输出是资源,而帝国主义国家队殖民地输出的是直接地投资,即跨国公司对殖民地国家的经济控制力不断增强。尽管后殖民主义时代赤裸裸的殖民掠夺已经走向终结,但不平等交换、强制性知识产权和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高端产品依赖的存在,使得西方国家对东方国家单向剥削的程度不断加剧。

  大卫哈维对价值转移的认识是粗浅的,仅仅停留在gdp核算,而看不到真实的利润转移。

  东西方的划分 是一个不科学的概念 没有明确的标准,仅仅是个地理概念,在理论分析上毫无用处。

  2认为帝国主义理论已经过时

  认为全球化时代价值流动散乱化和霸权竞争及转移,是当代帝国主义的核心特征,在全球范围内,生产过程变得极其复杂,包括跨空间和跨领土的生产,以及特定场所的特殊化生产。对于产品价值的实现和分配也是如此。同时,全球范围内还出现了不平衡的发展、劳动分工的广化和细化、全球商品价值链、空间修复以及区域性生产等现象。需要考察资本、劳动和货币在不同地理空间的流动和重组,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来全面理解全球化时代的帝国主义现象。

  资本以货币、商品和生产资料三种形态存在,其中货币形态最具流动性,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资本被从多重束缚中解放出来,改变了整体资本积累的空间动态。金融资本作为一种全新的推动力,加深了国家地缘政治性与货币流动性之间的矛盾,使得后者对国家政策具有更强大的制约力。在全球舞台上,强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通常利用政治权力,通过高流动性的金融资本来实现其政治目标。美国拥有至高无上的美元霸权,因此主导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然而,美国的霸权地位也面临其他国家的竞争,这种竞争关系根植于地缘政治性与货币流动性之间的矛盾。

  在资本的时空修复过程中,价值的流动散乱化引发了霸权竞争和转移。因此,哈维认为传统的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已经失去解释力。他支持乔万尼·阿瑞基的观点,认为应该放弃严格的帝国主义概念和僵化的中心-外围模型,倾向于从更具流动性的视角来理解全球体系内的价值流动和霸权竞争。他提倡使用一种去中心的视角和基调来研究当代帝国主义。

  批判

  否认的帝国主义的决定性特征不存在,即欧洲和北美帝国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和贫穷国家活劳动的剥削与自然资源的掠夺已不复存在,这是对帝国主义本质赤裸裸的否定。

  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本质是垄断资本全球性统治和金融资本全球性掠夺的判断依旧有效,只不过剥削形式在新自由主义时代已经发生了改变,随着全球化生产转移到剥削率较高的南方地区,南方兴起的产业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北方资本的剥削对象。哈维的理论未将北方国家资本获利归结为对南方活劳动的剥削,否认了帝国主义本质特征,他对 《资本论》和帝国主义的诠释,仍未逃脱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格局。

  全球劳工或工资套利是连接北方资本与南方劳动力的关键环节。工资套利驱动的全球化生产,不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因为延长劳动时间不是外包的吸引力;也不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因为外包正是投资于新科技的替代选择。这种外包型生产方式与 “压低工资至劳动力价值以下”的第三种剩余价值生产方式相符,可将其概括为 “超级剥削”

  帝国主义的经济本质是北方资本对南方活劳动的剥削,任何脱离劳资关系和劳动价值论来解剖当代帝国主义的分析都是不彻底的。

  3对大卫哈维分析方法论的批判

  哈维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法论存在缺陷,他将 《资本论》一至三卷割裂开来,单纯通过第二卷来认识世界。哈维将资本主义理论化为一种过程而不是社会关系,马克思是将这两方面融合于资本运动规律的。哈维的错误方法使他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仅描述为一种资本循环,经历生产、实现和分配等过程,没有将资本力量归结为对劳动的剥削,而否认对劳动力的剥 削便是否认劳动本身。

  当今帝国主义国家对非帝国主义国家的剥削和剥夺变得更加隐蔽,把握当代帝国主义经济本质,必须离开自由贸易占主导地位的交换领域,进入存在极高剥削率的生产领域,通过单位劳动力成本分析,揭示全球化垄断金融资本的本质。哈维对钟国和印度等国粗浅分析得出的当今世界财富流向发生逆转的判断是站不住脚的。

  东西方国家之间的角色并没有发生转换,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依旧在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领域具有绝对统治力。哈维对帝国主义的分析,聚焦于不稳定的资本流动,消解了中心化的帝国主义,这是一种忽视历史事实的分析,很容易让工人阶级陷入自我麻痹的漩涡,放弃与帝国主义的不懈斗争。

  四、总结

  很多西方左翼学者对帝国主义已经进入晚期帝国主义阶段这一现象习焉不察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帝国主义理论这一至关重要的工具。全球化加速强化而不是削弱或消除了世界经济的帝国主义结构,绝大多数外围国家对外部依赖的趋势都在增强,与体系中心的差距越来越大。

  因此要回到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并且学习与帝国主义论一脉相承的垄断资本理论和晚期帝国主义论,关注其中关于在生产环节中的资本积累的新形式。当今世界帝国主义的本质——垄断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仍然是帝国主义时期,而非所谓的新自由主义时期。



www.haizi.name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