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吸引着千千万万青年

延安精神吸引着千千万万青年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20世纪三四十年代,延安这个在中国地图上并不起眼的西北小城,却成为无数中国先进青年心中的圣地。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20世纪三四十年代,延安这个在中国地图上并不起眼的西北小城,却成为无数中国先进青年心中的圣地。

  一、 义无反顾 人生选择

  延安究竟有什么魔力,让他们偏向荆棘而行,不惜向死而生?这些青年中有的还出身富贵世家,过着优渥的生活。“到延安去!成为一代青年人义无反顾的人生选择。著名的诗人、散文家、文艺理论家何其芳是这么描述的:“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学习、歌唱,过着紧张的、快活的日子。”

  二 、参加红军 成就理想

  著名外交家黄华是最先奔赴延安的青年之一。1936年6月,黄华在燕京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二·九”运动的参加者和领导人之一。入党后,他立即萌生了去陕北参加红军的念头。恰好这时,燕京大学的讲师埃德加·斯诺邀请他同行去陕北采访、当翻译。

  三、红星照耀 照亮前程

  斯诺的这次延安之行最大的成果,就是写出了震动世界的《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向西方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辉煌历程和毛泽东同志的传奇经历。这本书其中就有黄华的功劳。黄华也因此成为著名的将军外交家。

  1937年10月,在伦敦印行的《Red Star Over China》(《红星照耀中国》)此后,《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在上海以《西行漫记》的书名出版。限于当时的环境,虽然隐去了“红星照耀”的字样,却照亮了无数中国青年的心。

  在这本书的影响下,一批批爱国青年和外国友人奔赴延安,白求恩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曾在书信中告诉友人:“要问我为什么去中国,请读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和史沫特莱的《中国红军在前进》,读后你们必将与我同感。”

  四、为了理想 走艰苦路

  奔向正确目标的路,常常充满千难万险。奔赴延安的路漫长而艰辛,要克服重重困难,甚至有生命危险。有着崇高理想和青春热血的青年,他们向着革命圣地延安而来。有的持地下党介绍信来的,有持当地救亡团体介绍证件的,有社会著名人士推荐的,有从南京、武汉、重庆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来的,也有自发单独跑来的。1937年初,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和秘书科设立了学生股,在西安七贤庄建立了接待站,专门接待青年奔赴延安。仅1938年5月至8月统计,经西安办事处介绍送往延安的革命青年就达2288名。

  五 、为了救国 奔赴延安

  为了救国救民,为了赶走日本侵略者,他们毫不畏惧向走延安这个被称为“赤脚天堂”的地方。说“赤脚”是指延安的物质条件特别艰苦;说“天堂”,是因为在这里知识青年可以发光发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六、中国希望 就在延安

  “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到延安去!那里有救亡图存的希望!那时的中国,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中华儿女满目皆是山河沦陷的痛楚。“祖国在受难,同胞在流血,炎黄子孙岂能袖手旁观?”当身在新加坡的钟萍为支持抗战而辗转回国,却痛心地看到:街上,一面是在寒风中冻得东倒西歪的难民、乞丐;另一面则是那些国民党的军官们尽情作乐,国家民族的深重灾难,人民的痛苦呻吟,似乎同他们毫不相干。

  七、延安作风 中国榜样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敌后抗日武装力量的不断发展及其取得的辉煌战果,与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不断退让的所作所为及其恶劣后果,形成了鲜明对比。“延安作风”和“西安作风”的巨大反差让很多民主人士感叹:“抗日救亡的希望在延安”。

  八、人民群众 成为主人

  到延安去!那里的人民是自己的主人!毛泽东的表兄曾因生活困难,希望到延安谋一份差事。毛泽东回信拒绝说:“因为我们的党专为国家民族劳苦民众做事,牺牲个人私利,故人人平等,并无薪水。”由此可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人心中的分量和地位,才能明白共产党的领袖们为何如此清廉清贫,才能明白延安为何如此让人着迷。

  美军观察组曾在延安看到:“领导人轻松地在他们的人民当中走来走去”,“士兵和军官在轻松的同志式友爱气氛中,相互谈天和开玩笑”。

  在延安还能看到这样的特殊画面:敦厚朴实的农民们手中攥着黄豆,信任谁,就把豆子放在谁背后的碗里,豆子就是一张选票。没有文化的农民用这种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民主权利,寻回了他们几乎忘却的自尊。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一个冬日清晨,一位农民见到红日喷薄而出、霞光满天,心中顿觉“毛主席不就像这太阳吗”,于是放开喉咙唱起来,一首《东方红》随之传遍大江南北。这是从人民心头自发流淌出的歌声

  九、简陋窑洞 兴国之光 当美国记者斯诺走进延安,透过毛泽东居住的简陋窑洞、周恩来睡的土炕、彭德怀穿的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看到了共产党人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矢志奋斗的坚强意志,盛赞这是“东方魔力”、“兴国之光”。

  十、四面包围 十个没有

  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处在四面包围之中,却创造出了中国其他地方难以看到的“十个没有”: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花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爱国华侨陈嘉庚不禁感慨延安“吏治之清廉,民心之归向”,并由此断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十一、延安窑洞 充满追求

  延安窑洞的物质生活十分清苦,却有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学校,有激越飞扬的歌声,有始终如一的希望和永远乐观的情绪。当他们用原始的纺车和锄头支撑着民族抗战时,也没有忘记对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追求。

  正是在低矮的窑洞里,毛泽东写下大量光辉著作,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散发出更加璀璨的真理之光。

  也是在低矮的窑洞里,建立起了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革命老人徐特立为此写道:“科学,你是国力的灵魂,同时又是社会发展的标志。所以,前进的政党必然把握先进的科学。”

  还是在低矮的窑洞里,曾经留学巴黎的青年音乐家冼星海,获得了难以想象的创作激情和灵感,写出了《黄河大合唱》的伟大经典。

  当年在延安的印度友人爱德华大夫看到奔赴延安的川流不息的青年人曾赞叹:“这简直是奇迹,这是20世纪中国的耶路撒冷!”

  延安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www.haizi.name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