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发钱刺激经济可行吗?会引发恶性通胀吗?从货币的三种形态说起

直接发钱刺激经济可行吗?会引发恶性通胀吗?从货币的三种形态说起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凯恩斯主义就像吸毒一样,每一次的剂量都要更大

  现在越来越多的朋友持这样一种观点,认为我们的刺激政策传导效率太低,需要更直接一些,即“直升机撒钱”的方式刺激经济。这种方式有时候常常和现代货币理论放在一起被人提及,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

  (1)历史上的三种货币

  (2)不同货币形态下的财政约束。

  (3)国家垄断时期的三种积极货币政策。

  (4)现代货币理论的实质。

  一、历史上的三种货币

  第一种货币是商品货币。

  商品货币典型形态是贵金属,货币本身就是商品。

  第二种是信用货币。

  假如,两个商家做生意,甲现金不够,给乙说,“要不我给你打个欠条(商业票据),三个月后凭票支付?”乙说,“可以”。

  于是,基于甲的信用就产生了一种商业票据,这个票据规定三个月后甲支付给乙若干费用。

  在三个月到期前,乙和丙做生意,乙现金不够,给丙说,“我手头有一张甲的欠条,要不先用这个支付?”丙一看,觉得甲的信用还行,也就同意了。这里,商票流动起来了,形成了一种基于商业“信用”的货币。

  如果丙不相信甲,不愿意要,怎么办呢?乙可以找家银行去贴现。比如乙找到甲的开户行贴现,开户行对甲很了解,觉得信用可靠,同意贴现。但是,开户行不会给乙黄金,而是开给乙一张银行票据,上面写着,可以用银行票据来银行取黄金等等。

  由于银行的信用很高,银行开出来的银票(银行券)接受程度很高,于是就成了商户之间通行的流通手段,即一种基于银行“信用”的货币。

  这是第二种形态的货币,基于商业信用/银行信用而产生的货币(银行开银票一般还需要黄金抵押),这种货币一般对应了真实的商业背景。

  第三种是法币。

  基于银行信用的货币是银行券,各个银行自己发自己的。资本主义国家把货币发行权集中到央行,就形成了法币(这是一个历史过程)。法币不需要有任何的商业背景,政府理论上可以随意发(一般以国债等为担保)。

  二、不同货币下的政府财税约束

  在第一种货币的情况下,政府需要先收税,才能有钱支出。

  在第二种货币的情况下,也是这样。

  但是,在第三种货币的情况下,就出现了这样一种可能性:政府可以不收税,直接印钱花。

  最初(第三种货币的时候),政府还是守规矩的,一般会有预算约束,比如,很多政府都设置了3%的赤字上限。但是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深入,一切都改变了。

  自由竞争时期,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会以完全的形态爆发,并逐步在市场自发机制作用下重新恢复部门间的相对平衡。国家垄断时期,每一次出现相对过剩苗头的时候,国家就通过积极财政和宽松货币相结合的方式,直接干预资本的再生产过程(比如搞基建拉动经济),进而干扰危机的展开。但是,它用以解决矛盾的手段,更为矛盾的进一步深化埋下种子。

  在这个过程中,整个经济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这首先就体现为债务规模越来越大。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是以积极财政和宽松货币为主要手段的,也就是以公私债务不断攀升为代价的。债务不断攀升,还本付息的压力日益增加,整个经济中一个越来越大的部分被生息资本无偿占有,企业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日趋减少。通过凯恩斯主义进一步刺激经济的余地不断缩小。

  开始的时候,国家还打算还钱,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后来,国家发现根本就不可能换得上钱,而且不断的危机会迫使国家不断赤字刺激,不断增加债务。相互作用之下形成螺旋下降的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体现在货币政策上,就是货币调控的“不断创新”。

  三、国家垄断时期的三种积极货币政策

  最初央行是通过降息刺激经济的,这被称为第一种货币政策。达利欧说,“由利率驱动的货币政策(我称之为第一种货币政策)是最有效的货币政策类型,因为它对经济有着最广泛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就像吸毒一样,每一次的剂量都要更大,很快,第一类货币政策就失效了,利率降到接近0的时候,就没有调控的空间了。“……短期利率降至0%时,第一种货币政策将无法有效运作,此时央行必须转向第二种货币政策。”

  第二种货币政策就是量化宽松,央行在二级市场通过买资产直接投放货币。达利欧说,“第二种货币政策就是现在所谓的“量化宽松”(即印钞和购买金融资产)。”

  第一种货币政策是降息刺激需求,第二种货币政策是把资金给有钱人,指望他们扩大需求。

  “央行购买债券就是在给予投资者/储蓄者现金,而投资者/储蓄者通常会使用这些现金购买他们认为更具吸引力的金融资产。”

  投资者(我国是银行等各种机构)拿到钱后,是否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要看这个钱怎么花。如果直接投到实体经济,的确能促进发展,但是,凯恩斯主义的各种后遗症会导致投资的收益不断下滑,实体经济的收益吸引力越来越差,于是,很多机构拿到钱后,不会投入实体经济,而是在金融领域相互投资,导致资金空转。

  “如果他们投资金融资产(不能为支出提供资金),则金融市场的收益要非常大,才能够渗透到支出中,而且这部分支出主要来源于金融市场的受益方。换言之,量化宽松给投资者/储蓄者(即拥有金融资产的人)带来的收益肯定超过没有金融资产的人,从而导致贫富差距加大。”

  但是庞大的债务最终会导致经济崩盘,进而导致手中持有的资产贬值,这个时候第二种货币政策就开始失效了。

  于是,第三种货币政策诞生了,这种货币政策就是“直接发钱”。“第三种货币政策更直接地为消费者(而非投资者/储蓄者)提供资金,激励他们消费。在获得额外的资金和信贷后,富裕人士的消费动机小于富裕程度较低的人。因此,当贫富差距很大且经济疲软时,将消费能力给予富裕程度较低的人群会更富有成效。”

  四、现代货币理论的基本要点

  不论是哪一种货币政策,都会使得包括政府在内的整个社会,背负上庞大的债务。也就是说,不断积累的债务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固有矛盾。

  于是,一种适应当前需求,或者说为当前行为找依据的理论就出现了,这就是现代货币理论。

  现代货币理论有几个要点:

  1、它认为政府永远不会缺钱。钱是你自己印的,爱怎么印怎么印,怎么会缺钱呢?约束政府的不是货币,而是现实的资源,也就是说,如果印太多而商品不够,会爆发恶性通胀,这才是约束。

  2、它认为政府不必先收税再支出。钱都是你自己印的,你可以先印钱支出,年底了再以税收或者发债的形式,把市面上的钱回收(发债这里指对商业银行发债,直接回收市场的钱)。

  3、它反对健全财政,提倡功能财政。所谓健全财政,就是借钱要还的财政,或者至少是把赤字限定在一定比例之下的财政。现代货币理论认为,这样的限制束缚手脚,没有意义。它认为,只有私人部门才受预算约束,你是政府,你是印钱的,根本就没有任何预算约束。当然,他们也强调,如果印钱太多会通胀,没有预算约束,还是有资源约束。

  在这样三个观点支持下,以印钱的方式刺激经济,就顺理成章地被提出来了。

  经济不行怎么办?印钞!印钞!再印钞!

  到了这个时候,现代货币理论引发通胀就是显而易见的了(虽然该理论的支持者不认可必然导致通胀),更多的货币追逐不变的商品,通胀爆发了。



www.haizi.name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