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一)

读书随笔(一)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目录

  1.

  1.1.斯大林的声望问题:托洛茨基、布哈林、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之流的名声比斯大林大吗?

  1.2.斯大林的权力问题:是因为总书记的职务然后斯大林就大权独揽了吗?

  1.3.关于列宁遗嘱问题:斯大林粗暴吗?

  2.

  2.1.斯大林的观点转变问题:斯大林的西伯利亚考察

  3.

  4.

  编者说:一个人私信问我基洛夫遇刺的问题,我回答了他。然后他突然话锋一转,突然批判斯大林的官僚主义了。我就跟他讲了一下关于斯大林的问题,他搁这儿阴阳怪气的起来,问我材料出处。这材料太多太杂,有外网论文,有用户回答,还有维基百度,也有本国学者研究成果。这我哪里回答上来?

  其实也怪我,打字太慢,导致很多问题没法回答他。

  所以我就写这一篇小短文。

  他引用的是捷克异见分子奥塔希克的文章《共产主义政权体系》。

  1.

  (列宁对斯大林的)性格发出了警告。

  列宁逝世后,许多党的领导人(例如托洛茨基、布哈林、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虽在党内外都比斯大林更得人望,但是斯大林却成功地掌握了权力,并逐步地把所有那些危及其权力的党内领导人全部清洗掉。

  这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作为党的总书记(1)的斯大林逐渐地控制了整个党的机关以及国家机关,使之受其随心所欲地驱使。当所有的领导职能由一个垄断性的党的机关所把持,而且所有干部能被党的机关所撤换时,这就必然会产生对这个机关的依附性(这在民主的条件下是不可想象的)。这时,谁若在干部方面控制这个党的机关,他就必然会成为整个政治体制中最强有力的人物(2)。当托洛茨基及其他领导人察觉到这一情况时,已为时过晚了。虽然托洛茨基作为国防部长有很高的威信,并拥有不少的权力,但是比起党的总书记,他的政治地位还是很薄弱的。在同斯大林进行意识形态的较量中,托洛茨基以为通过到处作报告,就能够把党的......

  ——————

  (1)“斯大林同志当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的权力,他能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斯大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的来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总书记的职位上便是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议同志们想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位置上调开,另外指定一个人担任总书记,这个人在各方面同斯大林一样,只有一点强过他,就是更耐心,更忠顺,更和蔼,更关心同志,少任性等等。”《列宁全集》中文版第三十六卷,《给党代表大会的信》第617、618页。

  (2)党的总书记的权限,首先包括在党内的一切所谓组织活动的权限,监督党的机关的活动,为党的中央机构准备资料,因此,也对整个干部政策(人事政策)负责,关于监察和分配干部,首先是配备党的机关中的所有干部。后来一切重要的国家领导机关和管理机关的干部对策也属于他管理。因此,斯大林掌握了巨大的权力,对于这一发展,列宁曾发出过严重的誉告。

  (3)“在国内,人们很少听到关于斯大林的事。在非苏维埃世界,人们根本不知道有斯大林的存在。但是,不到两年的功夫,他竟在党组织中拥有如此巨大的权力,以至于列宁(认为斯大林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同他断绝了“同志关系”。又过了两年之后斯大林依靠党的机关,又把十月革命期间和苏维埃政府中仅次于列宁的第二号领导人托洛茨基排挤下来,使之处于一种尴尬的政治地位。”(托洛茨基《斯大林评传》)

  1.1.斯大林的声望问题:托洛茨基、布哈林、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之流的名声比斯大林大吗?

  不可否认,托洛茨基、布哈林、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之流的名声比斯大林大。

  因为斯大林是列宁的一块砖,哪有危险往哪里搬。专挑那种最危险的情况去办事情,而这些理论家仅仅坐在大后方无所事事而已。(托洛茨基是走哪个战线,败哪个战线)。所以斯大林的名声不如这些理论家们。

  当年察里津战役时,没人去搞,斯大林去了。保卫彼得格勒时,斯大林丝毫不惧,挺身而出。

  最厉害的是在抵抗邓尼金时。

  在苏俄内战时期,斯大林可以说是列宁的救火队员,在南线靠收拢溃军,一脚踢开托洛茨基亲自上阵指挥打败了邓尼金的南方白卫军(这在战前被布尔什维克中央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后白卫军在协约国的帮助下又在摩尔曼斯克登陆威胁列宁格勒,吓得季诺维也夫赶紧开润,斯大林又被调到西北和白军作战,再次止住了白军的攻势还屡屡获胜。此刻悲报传来—南线白卫军趁斯大林不在大举进攻,察里津已经陷落,邓尼金的部队突进到莫斯科以南,有和高尔察克会师的风险,此刻列宁都快绝望了,当时还预想:

  “就算我们失败了,我们也可以作为一面旗帜鼓舞世界上的无产阶级”。

  然后斯大林又回来了,重新调去和邓尼金作战,然后斯大林不仅击退了邓尼金,还夺回了察里津,经过几次成功的进攻作战,斯大林部还夺回了顿河和高加索地区,将白军彻底消灭。斯大林是在察里津也是孤身带溃兵干穿白匪,一路追杀到顿河的钢铁猛男。[1]

  因为斯大林都在最困难的时候支撑着列宁,所以他的名声的确不如那些理论家。

  这也是斯大林成为总书记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都比斯大林更得人望”“在非苏维埃世界,人们根本不知道有斯大林的存在”,这就有点搞笑了。是那种能在困难第一线的领袖更有人望,还是躲在大后方吹牛皮或者屡战屡败的“红军之父”更有人望?

  是那种列宁亲自邀请入党的人有声望?还是被列宁骂做““最坏的派别活动残余的最坏的代表者”,“抱着一种难以置信的野心",是一个“最最恶毒的分裂派”,把他称为“厚颜无耻的犹大什克”。”的人更有声望?

  1.2.斯大林的权力问题:是因为总书记的职务然后斯大林就大权独揽了吗?

  这个作者认为,斯大林之所以掌握大权,是因为占据了总书记这个职务,“逐渐地控制了整个党的机关以及国家机关”。为什么能够控制党和国家的机关呢?因为总书记的职务,“对整个干部政策(人事政策)负责”。

  问题来了,如果掌握人事部门的调配就是可以掌握大权,那么组织部的部长也就应该是全党全军的最高领导人了。

  问题来了,如果成为中央总书记就是可以掌握大权,那么我国的书记处书记(以前也是叫总书记)也就应该是全党全军的最高领导人了。

  很明显,这个观点是有问题的。

  斯大林的权利,并非来源于掌握人事调动,而是来源于自己的声望。

  想象一下,如果斯大林一点声望都没有,谁听他调遣?我听位高权重、手里有枪杆子的托司机岂不是更好?

  这里就要讲一下斯大林入党的历程,以及斯大林与列宁的关系。

  1898年8月,大林加入了麦撒墨达西社(即格鲁吉亚梯弗里斯社民党组织)。该社后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党的一部分。当然,也因此被教会学校开除了。(形式上是违反校规被开除)

  1912年秋,斯大林从流放地逃跑,10月,去莫斯科,11月,他“应列宁的邀请来到克拉科夫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议”也就是进入中央委员会,领导国家杜马党团,因为巴库人,所以难得中央委员支持,但列宁“非常尊重斯大林,在信中称他为出色的格鲁吉亚人”。[2]

  “更厉害的”托洛茨基、布哈林、加米涅夫在1917年才第一次成为中央委员。托先知在“斯大林评传”中百步笑五十步地评论道:

  这样,斯大林从后门第一次进入中央委员会。[3]

  “从后门”指的是柯巴是通过列宁提议补选进中央委员会的。

  可见,斯大林的资历甚至比“更厉害的”托洛茨基、布哈林、加米涅夫还要老一些。

  因为斯大林的声望比这些理论家要大一些(最起码在列宁的心里),所以斯大林才有这个“控制了整个党的机关以及国家机关”的权力。外加上在内战时表现出来的“孤身带溃兵干穿白匪,一路追杀到顿河”的才能,所以斯大林才能够拥有强大的权力。

  不是总书记这个位置造就了斯大林,而是斯大林这个人的才能与成就造就了总书记的位置至高无上。

  后面所谓“托洛茨基有很高的威信,不少的权力”之类话,大家就可以知道为什么托洛茨基斗不过斯大林了。

  因为技不如人,没有能力。最重要的是:

  1912年,搞八月联盟,你托司机搞串联反对列宁。

  1917年,你托司机在彼得格勒苏维埃大会上泄露起义。

  1918-1920年,捷克军团被你搞到动乱,打国内战争又败多胜少。

  1921年,工人反对派争论,差点爆发内战。

  1923-1924年,乘着列宁病重,违背列宁解散派别的命令(俄共十一大,列宁废了老劲才解散派别),搞联合上书,要求公开争论。

  1925年,写《十月的教训》,公开羞辱季诺维也夫,濒临分裂的三驾马车有给你整到一起了。

  1926年秋天,与季诺维也夫搞串联,搞一个季托联盟。

  1927年,十月革命节,煽动群众冲击观礼台上的党中央。

  1928-1929年,被开除党籍,最后被流放海外。

  你这种前科,八辈子都斗不过斯大林。

  1.3.关于列宁遗嘱问题:斯大林粗暴吗?

  我认为,这个列宁遗嘱是伪造的。

  因为斯大林是一个非常温和、甚至是软弱的人。

  在他理性地行事时, 他也是个温和的人:心肠软,善于珍惜人们的优点。伊里奇(列宁)无疑把他看做是俄共中央令人生畏的勇敢看门人。[4]

  在苏联外交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在世界外交史上,一个国家的元首接见外交官谈五小时之久的时间,也是罕见的。杨杰在这次接见后,在他的日记里反映出了他对斯大林的评价:“我在苏联莫斯科郊外之彼德皇行宫与史太林先生及伏罗希洛夫元帅会见,亘五小时谈话,可称为历史上最长之谈话。而史太林先生之一切态度、言语行动诚可为吾人模范:第一耐烦,第二和蔼,第三诚恳,第四平民,第五对人考察有方,或曰懂相人之法,第六沉毅而精细,伟大人物应具有之条件皆兼而有之。”[5]

  “列宁和斯大林,谁更严厉些?”

  “当然是列宁。他很严格。在某些事情上,他比斯大林更严格请您读一读他写给捷尔仁斯基的便函。必要时,他常常采用最极端的措施。他下令镇压坦波夫的暴动,烧掉一切。我正好参加了这次讨论。如果有可能,那他是不会容忍任何反对派的。我记得他是怎样责怪斯大林意志薄弱和自由主义的。“我们算什么专政?我们是果子冻政权,而不是专政!’”

  “在什么地方写着他责怪过斯大林?

  “这是在小范围内,在我们的圈子里说的。

  “这里是列宁1919年发给自己的家乡辛比尔斯克省食品委员的一份电报: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饥饿的工人埋怨你们组织能力很差······我要求你们发挥最大的能量,不要形式主义地对待事情要全面帮助正在挨饿的工人。假如搞不出成绩,我将被迫逮捕你们机关的全体人员,并把你们送交法庭······你们应该立即装满两列车货物,每列车30节车厢,并将其发运出去。请将执行情况申告······如果事实证明你们在四点种之后还没有把粮食发出,迫使农民等到天亮,那么你们就将被枪毙。人民委员会主席 列宁

  “这是《列宁全集》。我这里几乎是全套。[6]

  也正是因为他的温和与软弱,才造成了各种悲剧。

  猜猜斯大林为什么会杀那么多人?

  因为列宁杀伐果断,所以他可以在事情还可以控制的时候用相对温和的手段解决。但斯大林会一味地妥协,直到把事情搞得无可挽回了不得不采取最极端的手段解决。列宁清楚,就是因为斯大林温柔和善,所以他要想解决问题,肯定会杀很多人。[7]

  列宁在政治问题初期就迅速解决,而斯大林则是政治问题持续发酵到非雷霆手段解决不可了再解决,于是,斯大林造成了“肃反扩大化”的问题。

  1927年十月革命纪念节事件,季托联盟直接煽动群众(带着枪的)冲击中央委员会,斯大林也只是开除党籍。最后,因为季诺维也夫写了一封信,然后斯大林就恢复他的职位了。

  被开除出党的反列宁主义分子,在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以后不久就递交声明要同托洛茨基主义决裂,并请求让他们回到党里来。

  大多数被开除者接受了党所提出的入党条件,并在报刊上发表了相应的声明。

  党怜惜他们,给了他们重新回到党和工人阶级队伍的机会,恢复了他们的党员资格。[8]

  没错,就是一封信,把斯大林骗的团团转。

  1934年基洛夫遇刺,季诺维也夫直接杀掉斯大林最好的朋友,都公开骑在斯大林头上拉答辩了,斯大林也只是判刑。

  没错,这时斯大林还没有大清洗。

  后来图哈切夫斯基写公开信逼宫,斯大林也无可奈何,打落牙齿和血吞。最后1936年军事反对派准备在五一节政变,闹得满城风雨了,刀都架到脖子上了才搞大清洗。

  这时,他们的党羽根深蒂固。斯大林因为自己的软弱,付出了血的代价,必须要鲨很多很多的人才能解决。

  1941年,斯大林也是因为软弱,对敌斗争意识不强,对敌人抱有幻想——洗头佬应该不会进攻苏联口巴,于是苏联人民付出了血的代价。

  从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到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苏德战争共持续了4年时间。但是在苏德战争结束时,苏联损失人口2780多万,此外还有3300多万人伤残。

  苏联整整死绝了一代人。

  在战后,斯大林甚至想过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1947年1月,斯大林会见蒙哥马利,蒙哥马利认为,苏联避免“不谨慎的外交政策”,来保持和平共处的关系”[9],那时的东欧还是人民民主国家——共产党领导下的资本主义国家。

  非得等到资本主义发动冷战了,“1948年12月21日,美国最高军委总司令拟定计划,要求使用核武器轰炸苏联70个城市,消灭270万人。”这时他才反击。“1950年3月,苏联进行五亿人签名的和平运动,谴责核武器。后来设立斯大林国际和平奖金。”1950年4月,狠抓防空工业,苏联成功的建立了自己的国防体系。斯大林也开始脑袋灵活起来了,开始了拉拢盟友,组成阵营,准备对抗西方资产阶级。6月25日,斯大林终于动手了——支持金一星同志,发动祖国统一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爆发。[10]

  他已经失去了战略主动权,这为后来冷战苏联处处挨打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列宁对斯大林的责备是有道理的。所谓“神医无功,圣手无名”,列宁在政治问题初期就迅速解决,而斯大林则是政治问题持续发酵到非雷霆手段解决不可了再解决,于是,斯大林造成了后来在冷战时处处挨打,处处受压的问题。

  这也正是韩非所讲的,“火形严,人鲜灼;水形懦,人多溺”。

  一招错,步步错,这就是苏联输掉一切的开始。

  2.

  (斯大林的一切原则)都服从于这一点。为了这一权势目标,他将毫不犹豫地从某些政治原则中转换到与之完全对立的政治原则方面去。甚至不惜采用数年前斗争过的党内领导人观点和理论。但是,在一件事情上却是坚持不渝的,在他决定当前某个政治目标和强调某个论点时,一定要取得党的机关的支持。他也知道怎样在重要的政治机构中以及在反对其对手的政治运动中经常得必要的多数。

  托洛茨基的被解职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首先努力除掉他的最危险的敌手托洛茨基。他首先反对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指责这个理论与“可以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列宁主义”理论不相容。当然,托洛茨基并不是要在俄国放弃共产主义的统治,而是要借助于它首先发动西欧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托洛茨基认为西欧的革命不发展会危及俄国的共产主义政权。(1)他的设想是,首先要在工业发达的西欧国家发展社会主义革命,以便使俄国能够取得经济上的援助。他认为没有这个援助,在经济和文化都落后的小资产阶级俄国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的。

  这里不去探讨在西欧是否有发展这种革命的机会。而只不

  ——————

  (1)“正是在一九O五年一月九日事变到十月罢工期间,本书作者对于俄国革命的性质形成了获得“不断革命论名称的那些观点。这个奇妙的名称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直接摆在俄国革命面前的虽然是资产阶级的目的,可是它不能停留在这些目的,非使无产阶级执掌政权,革命就不能解决它当前的资产阶级任务。而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又不能以革命的资产阶级范围来限制自己。恰恰相反,无产阶级先锋队正是为自己的胜利,还在它统治的初期,就不仅要最深刻地侵犯封建所有制,而且要最深刻的侵犯资产阶级所有制。在这种情形下,它不仅会和那些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初期与一切资产阶级集团发生敌对的冲突,而且会和那些协助过它取得政权的广大农民阶级产生敌对的的冲突。在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落后国家内,工人政府所处地位的矛盾,只有在国际范围内,即在无产阶级在世界革命舞台上,才能求得解决。”见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中文版第94页。

  2.1.斯大林的观点转变问题:斯大林的西伯利亚考察

  这里说的“毫不犹豫地从某些政治原则中转换到与之完全对立的政治原则方面去”,是指1928年,西伯利亚农村考察。斯大林从工农业并举转变为托洛茨基的优先发展重工业。

  那么,1928年,斯大林为什么要转变观点呢?

  没有那么复杂,因为残酷的现实逼得斯大林不得不转向。

  1927-1929年,这三年苏联拜托了饥荒与困境,可以说风调雨顺,农业大丰收,粮食产量屡创记录,但是在莫斯科的布尔什维克却不那么安稳,因为反常的事情发生了:粮食收购计划未能达成指标,粮价飞涨。

  甚至在城市内还出现了小型饥荒。

  斯大林非常疑惑,不是大丰收吗?这么收不上来粮食?于是他老人家打算亲自考察一下。

  不查不要紧,一查吓一跳:

  请看看富农吧:他们的谷仓和木棚里堆满了粮食,由于保存的地方不够,连草棚下也堆了粮食;除了种子、口粮和牲畜饲料以外,每户富农还有五六万普特的余粮;而你们却说粮食收购计划完成不了。

  既然富农在粮价上进行疯狂的投机,为什么你们不惩办他们呢?难道你们不知道有对付投机的法律——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刑法第一百零七条吗?根据这条法律,投机犯应当送交法庭判罪,商品由国家没收。为什么你们不使用这条法律来对付粮食投机分子呢?难道你们怕扰乱富农老爷的安宁吗?![11]

  后来斯大林惊恐的发现,富农竟然与党组织勾结起来了。

  看来,这是你们党组织的过错,你们党组织的工作显然做得不好,没有设法使我们国家的法律得到切实的执行。我看到了你们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好几十个干部。他们都住在富农家里,在富农家里做食客,所以他们自然要竭力同富农和睦相处。我问过他们,他们回答说,富农的住宅干净些,吃得好些。很明显,决不能指望这样的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干部会给苏维埃国家做出什么好的和有益的事情来。

  不论是党的或其他的组织中,都出现了一些党的异己分子,他们看不见农村中有阶级,不了解我们阶级政策的原则,企图这样来进行工作:在农村中不得罪任何人,同富农和睦相处,在农村“各阶层”中都保有声望。显然,在农村中有这种“共产党员”是不能改进我们的农村工作、限制富农的剥削倾向以及把贫农团结在党的周围的。[12]

  于是,1929年4月23日,联共十六次代表会议(不是代表大会),斯大林发表《论联共(布)党内的右倾》讲话,批判布哈林右倾。

  1929年11月全会,新经济政策放弃了,打倒布哈林集团,加速集体化开始。

  宣传右倾机会主义者的观点同留在党内不能相容,建议把右倾投降主义者的急先锋和领导者布哈林开除出中央政治局,而对李可夫、托姆斯基和右倾反对派其他参加者则提出了严重警告。[13]

  1930年,发布关于加速集体化的命令。

  最终,新经济政策放弃了,斯大林就搞托洛茨基那一套了。

  实际上,斯大林早期还是温和工业化的支持者,工农业剪刀差并不是斯大林从小用到大,从大用到死的工具。他要搞工农联盟,同时发展农业和工业,减少剪刀差,工业的发展同时机械化农业。工农业剪刀差也不是斯大林首创,这是托洛茨基发明的东西,只是斯大林觉得挺好用就偷过来搞了。这套理论非常诱人,允许富农的小农经济,国家不强制征收粮食,富有活力地发展农工业,不强制推广集体农庄,斯大林在1927年之前也喜欢用这套。

  但是自西伯利亚农村视察之后,斯大林不得不放弃了它。苏联因为1927年富农搞事情,拒绝平价出售粮食,粮食收购量只有1926年的一半,爆发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部分城市爆发了饥荒,城市和红军的粮食供给极大困难,进一步影响了苏联的经济发展。其原因有粮食歉收和富农破坏等多个方面,新经济政策出现了严重的危机,这说明了工业/农业并行的双轨发展已经不可行,要么放纵富农工业停摆,要么集体化农业发展工业,斯大林在危机中选择了后者。

  在十四年后的苏德战争中,证明了斯大林是正确的。[14]

  我很好奇,如果说实事求是是斯大林“为了权势目标,毫不犹豫地转换到对立的政治原则”的话,那你和我讲一讲,怎样你们才能满意?怎样才算不失去原则?

  还有,我也很好奇,“在他决定当前某个政治目标和强调某个论点时,一定要取得党的机关的支持。他也知道怎样在重要的政治机构中以及在反对其对手的政治运动中经常得必要的多数”。

  难道斯大林不应该这么做吗?

  不去与党组织协商,你说斯大林个人专断;去与党组织协商,又说是官僚主义。

  那你告诉我斯大林该怎么办?

  我来替你们说吧!

  秦始皇为什么名声那么臭,暴君、昏君、荒淫无耻等恶名传播几千年?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引起很多人不满。

  那些王子公孙,还有功臣战将,都想像以往一样,得到一个封国,世代承袭,享受万万年,因此秦始皇一废除分封制,他们就非常不满,和秦始皇争吵,还侮辱秦始皇是暴君,一言堂,听不进去群众意见等等,秦始皇就这样被骂了几千年。假如秦始皇同意了他们的要求,保准他们都高高兴兴,歌颂秦始皇英明伟大,什么罪名都没有了。

  斯大林为什么招人恨?

  因为斯大林的目标就是实行公有制,废除私有制,在苏联实行公有制,把土地厂矿都归全苏联人民公有 。他一生都在为这个目标奋斗,努力。从他年青时打白军,到建国后同伙伴们争吵,都是为了这个目标,始终如一。所以答案非常明显,斯大林之所以遭人恨,就是因为他坚持搞公有制。那些恨他的人,则喜欢私有制。

  好多功臣战将都想得到几个厂矿,世代承袭,代代都当致富带头人。但是大林不同意,他坚持厂矿归全民公有,不能私有。假如大林同意厂矿私有,给自己十个矿,给宰相八个电场,给大将军三个银行,给参将3000亩地,保证大家都夸他好,什么屠夫、家天下、贪腐、官僚主义、饿死人这些恶名统统都没有了。

  后来得到了验证。乔夫、利钦自己拿到了几个矿,也让伙伴们都拿到了矿,世代享受,果然大家都夸他俩明智、伟大。[15]

  3.

  指出托洛茨基的基本设想而已,他确信:在不违反绝大多数人民意愿的情况下,在没有优先发展的强大工业的情况下,单独靠少数职业革命家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此外,托洛茨基在社会主义体制和生产国有化问题上也有不少教条主义的中央集权主义的思想,他认为国有化的生产可以在取消了市场关系的情况下由一个计划中心来计划和领导。他认为这种社会主义,更有生产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才可能实现,而且他深信,俄国的经济只能从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获得必要的援助,如果没有这种援助,要在绝对贫困的俄国实现工业和农业的技术进步,只不过是幻想。

  附带地说一下,列宁基本上也是这一观点。列宁尤其期望社会主义革命能在德国发展起来。他甚至认为由他推行的新经济政策只是一种对市场关系所作的战略退却,通过这种退却,可以在小农经济的俄国推进至今还不是社会主义的经济直至从外部、从经济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获得援助时,就可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和合乎时代的农业。列宁只是担心在此期间资本主义性质的积累和生产会在苏联不可避免地得到发展。(1)

  托洛茨基不仅期待来自外国的经济援助,而且也希望依靠本国的资金来强制推行俄国的工业化。当然他也看到了巨大困难。托洛茨基认为,如果只是从农业方面积累工业化的资金(2),势必会遭到农民的抵抗,并威胁到无产阶级专政。因此,他认为在有计划地推进俄国的工业化同时,还需要谋求扩大世界范围内的革命,以此保障俄国无产阶级政权继续生存下去。

  ——————

  (1)“在其他国家没有发生革命的情况下,我们还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摆脱这种处境。因此,只要能获得强大的先进资本主义的帮助,我们便不惜从我们的无限财富中,从我们丰富的原料资源当中,拿出几亿以至几十亿的资财。这一切我们以后是可以用高利收回的。在一个空前破产的国家里,在一个遭到破产的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里,如果没有资本的帮助,要保持无产阶级政权是不可能的,一一自然,由于这种帮助,资本会向我们勒索百分之百的利息的。”(《列宁全集》中文版第三十二卷,《联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第 213页)

  (2)“由于官僚机构进行独断专行的领导,不得不改变经济的机动性。但是,对于无阶级专政来说,在消费方面有许多工业,即在农民的支援下建立起来的工业,比起生产来,它不可能有任何巩固的、永久性的基础的。苏维埃政权的命运,即无产阶级的命运,"——取决于国营工业内部产生的剩余价值。”(托洛茨基《关于工业的提纲》)

  没有大问题。

  4.

  斯大林蛊惑人心地解释托洛茨基的这些主张,说他能否保住只取决于俄国以外的革命的发展。说他不相信的革命潜力和无产阶级的力量及其能力。指责托洛茨基后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说他的理论不是布尔什维克的,而是孟什维克的变种(1)。显然,托洛茨基认为无产阶级和贫农之间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列宁的理论认为,应该实现“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盟”,并认为通过新经济政策而相应扩大了的关系和工业品供应的改善,从而将赢得农民对共产主义事业的爱护。

  反对托洛茨基不断革命论的斗争,是符合党机关的利益的。机关不仅希望托洛茨基(他是批评党的机关的政治家)在政权遭到失败,而且认为斯大林的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案必然大大加强党的领导作用,尤其是加强党的机关的领导作用。斯大林借助党的机关的力量,并宣称自己是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坚定拥护者”(同时他又在党内隐瞒了列宁的最后几封信,即所谓列宁的遗嘱),从而巩固了他的地位,并在一九二四年的第十三次党代表会上,成功地从政治上把托洛茨基打倒。

  ——————

  (1)“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是列宁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否定,反过来说,列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是“不断革命论’的否定。不相信我国革命有力量和有本领,不相信俄国无产阶级有力量和有本领一一这就是“不断革命论”的根源。直到现在通常都只能指出不断革命论的一方面——不相信农民运动具有革命能力,现在为了公允起见,除了这一方面以外,还需补充以另一方面一一不相信俄国无产阶级有力量和有本领。托洛茨基的理论和孟什维克主义的没有无产阶级革命“在西欧几个主要国家内”预先胜利,社会主义在一国而且还是落后的一国内就不可能胜利这个普通的理论有什么区别呢?实质上是毫无区别的。这是不容登疑的。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是变相的孟什维主义。”(斯大林:《列宁主义同题》中文版《十月革命和俄国共产党人的策略》第 102、103 页)。

  斯大林说的没错呀,托洛茨基就是不相信俄国革命的“潜力和无产阶级的力量及其能力”,何来蛊惑人心之说?当然了,斯大林也有点吹毛求疵,这还真不能怪人家托司机,因为从马克思老祖宗开始就说社会主义在发达国家胜利。

  “反对托洛茨基不断革命论的斗争,是符合党机关的利益的”,“必然大大加强党的领导作用”。这不废话吗?要是不符合共产党的利益,那不就是符合资本家的利益吗?另外,共产党干嘛要做不符合自己利益的事呢?

  这一段更加低能,“斯大林借助党的机关的力量,并宣称自己是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坚定拥护者”(同时他又在党内隐瞒了列宁的最后几封信,即所谓列宁的遗嘱),从而巩固了他的地位,并在一九二四年的第十三次党代表会上,成功地从政治上把托洛茨基打倒。”

  这不废话吗?人家斯大林转向原始积累、消灭富农那一套是在1928年开始的,人家在1928年以前就是支持新经济政策呀?

  斯大林就算实现工业化,获得最高领导权之后,人家也对新经济政策评价的很高呀:

  新经济政策实行的第一年,就证明这个政策是正确的。过渡到新经济政策,大大加强了工农在新的基础上的联盟。无产阶级专政更加坚强有力了。

  工人和农民已经感到和看到,党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战时共产主义是用冲击、用正面进攻来夺取城乡资本主义分子的堡垒的尝试。在这个进攻中,党向前跑得太远,有脱离自己根据地的危险。列宁这时主张稍许后退一点,暂时退到较接近于自己后方的地方去,由冲击堡垒转到较为长期地包围堡垒,待积蓄起力量后,重新开始进攻。

  一个有经验的党或军队为了不脱离自己的根据地,通常都要稍许后退一点,跟自己的后方靠得近些,以便同自己的后方根据地更牢固地联结起来,保证自己要什么有什么,然后更有信心地、确有把握地重新实行进攻。[16]

  那所谓的列宁遗嘱,就是狗屁。这张连布党的权利分配、斯大林的个性都不知道的废纸,能是列宁这个宫斗大师万年阴谋家能写的?

  如果斯大林真的粗暴,反而列宁会让他继承最高权利。

  因为当时的布党没有领袖,而且各派混战不休,特别是托洛茨基的万言书以上,几乎等于逼宫,只有用铁血手段才能镇压住他们。

  你觉得天才的列宁会嫌弃斯大林粗暴?

  你觉得发明余粮征集制,下令镇压乃至枪决一切反对派与投机分子的列宁会嫌弃斯大林粗暴?

  你觉得直接下令用毒气镇压农民起义、暴力镇压水兵起义、号召“烧光一切”的列宁嫌弃斯大林粗暴?

  也就是托洛茨基之流的低能消愁才会气急败坏的伪造这种东西。

  参考

  ^来源:知乎用户网线钳

  ^来源:叶梅利亚诺夫诺夫《未经修改的档案》

  ^来源:《斯大林评传》

  ^来源:《苏联历史档案选编》 2002 年 8 月第 1 版第 7 卷第269页,1922年8月9日以后

  ^来源:《杨杰将军传》

  ^来源:丘耶夫《与莫洛托夫的140次谈话》

  ^来源:知乎网友匿名

  ^来源:斯大林《联共党史》

  ^来源:叶梅利亚诺夫《未经修改的档案》

  ^来源:叶梅利亚诺夫《未经修改的档案》

  ^来源:斯大林《1928年1月在西伯利亚各地区的讲话节录》

  ^来源:斯大林《收购运动的初步总结和今后党的任务》

  ^来源:斯大林《联共党史》

  ^来源:知乎用户网线钳

  ^来源:知乎用户郑庄公

  ^来源:斯大林《联共党史》



www.haizi.name
责任编辑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