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就应该这么打!《功勋·李延年》传授给我们的指挥灵魂和作战经验

仗,就应该这么打!《功勋·李延年》传授给我们的指挥灵魂和作战经验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这几天反复把电视剧《功勋》之能文能武李延年看了好几遍,可以说,我觉得这部片算是近年来我看过的拍得最精彩的一部战争片了。

图片

  这些年涌现了很多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战争片,从如果光从服装、道具或者战争场面等来看,视觉效果确实很有冲击力,但是那些片子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呢?

  我觉得是根本没有抓住我军的灵魂。

  他们只是机械地还原了枪械,服装等,说得难听一点,只是用美式好莱坞大片的框架套了一张抗美援朝的皮,空有视觉效果而无真正内涵,根本就没有从细节和内核方面还原出我军当时能胜利的原因。

  而在《功勋》这部片里面,可以说极为准确和真实地还原了我军为什么能在艰苦的条件下获得胜利的一切,简直是一部教科书式的指南。

  我觉得这部片还原出来的我军之所以能夺得胜利的几个重要的因素,对于我们当下遭受的很多困境来说,依然有着极强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如果你觉得自己现在很迷茫,很多东西看不清,不妨参考下我从这部影视剧中总结的几个因素。

  第一,牢牢地掌握舆论和宣传的主动权,是赢得胜利的最重要的前置条件之一。

  功勋第一部的主角李延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是连队中的指导员。

  而指导员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指导员是连队中的政工干部。

  政工干部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是基层连队中的舆论宣传和人心背向的问题。

图片

  我觉得功勋这个系列的定位非常清晰,把李延年放在《功勋》系列的第一部,不仅说明了政工干部在军队中的重要性,更表明了舆论、宣传在争取民心方面的重要性。

  我党在当年实力如此弱小,武器装备如此落后的情况下,赢得胜利,靠的是什么?

  靠的正是千千万中国人民的人心背向。

  而人心的背向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通过长期的舆论宣传,把正确的理念和道路向最广大的民众阐释,从而赢得他们的支持,进而塑造出一支不畏牺牲,战无不胜的队伍。

  得民心者,得天下。

  失舆论者,离丢天下也不远了。

  苏联解体留给我们最大的教训是什么?

  那就是当一个国家主动放弃了舆论宣传的阵地,任由国外的敌对力量勾结本国的反动势力来篡改历史,颠倒黑白,蛊惑民众的时候,这个国家离崩溃,已经近在咫尺。

  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稳步前进、不断发展的前提,就是占据国家绝大部分人口的主流人群能在决定国家命运的大事上达成了广泛意义上的共识。

  人心齐才能集中力量去干大事。

  如果十几亿人离心离德,在每个重大的议题上都割裂成两派三派甚至更多派的意见,那么这种割裂会像病毒一样从思想领域蔓延到经济领域,再传导到政治领域。

  长久以往,哪怕当年如同苏联般强大,倒塌也只在一瞬之间。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动物,没有人会选一条看起来对自己不好的路。

  苏联的解体一样,如果我们现在再去问当年的那一批苏联民众是否后悔做出当年的选择,如果再给他们一次选择的机会,他们是否还会选择让苏联去解体,我觉得很多人会做出跟当年不一样的选择。

  但是,他们在当年并不清楚这样的一个结局。

  对于很多苏联的普通民众而言,他们只是厌倦了苏共的统治,但是他们并不清楚原来还能有更差的局面在前方等着他们。

  他们天真无比地以为,只要放开,一切都会好起来,只要投向西方,按照西方设定的剧本和路线来,一切都会变得更美好。

  殊不知,解体之后,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比1990年下降了52%,同期工业生产减少64.5%,农业生产减少60.4%。卢布贬值,物价飞涨5000多倍,人民手中多年积蓄成为泡影,很多人一辈子的退休金,连一个面包都买不到。

  很多家庭在一瞬间跌落到贫困线以下,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

  而且从1992年起,俄罗斯人口一直呈下降趋势。1990 年全俄罗斯人均预期寿命为69.2岁,而2001年为65.3岁,几乎下降了4岁,而一些地区男性人均寿命降低了整整10岁。

  苏联解体的时候,那些欢呼雀跃的民众,还笑得出来么?

  对于社会绝大部分人来说,其实并没有足够长远的预见性,能够预见到这么多东西,他们只能在不完备的信息下,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被自己国家的敌人,用舆论战、心理战描绘出的一幅根本不可能存在的蓝图去集体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他们以为摆脱了一种困境,前方就会是充满各种美好,如同天堂一般的乌托邦,殊不知,那正是灾难的开端。

  苏联解体的整个过程,揭示了一个残酷的道理,那就是如果没有执政党强有力的舆论和思想干预,大量的民众就会被错误的信息引导到错误的方向,从而将整个国家拖入灾难的深渊,万劫不复。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守江山,本质上就是要稳住民心。

  要稳住民心,就得夺回舆论的主导权。

  政工干部为什么重要?

  正是因为他们能在关键的时候,有能力夺回舆论的主导权,正确地向周围的人阐释未来的道路、牺牲的意义。

  舆论和宣传从来就不是机械的说教,更不是用工具和套路就能实现的。

  有一句谚语这么说:谎言,可以在短时间内骗到很多人,也能在很长时间内一直欺骗少许人,但你无法用谎言在长时间内去欺骗很多人。

  党当年的舆论宣传和做思想工作的核心,我觉得是一个字:

  诚实、诚恳、不回避问题、不逃避责任、开诚布公地去谈。

  在李延年这部片里面第1集,就是一个非常生动的案例。

  当时有一个士兵叫小安东的想要开小差,他不想打仗,他想回去陪他相依为命的老婆。

  这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是不能理解,不是所有人都是没有感情、没有亲人的钢铁战士。

  是人,就有血有肉,就会有七情六欲,就会怕死,会想和自己的亲人待在一起,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人性。

  如果强行去压制这种人性里面最基本的需求,只会适得其反地造成更大的逆反心理。

  有这种思想的,并不是小安东一个人,在李延年的连队里面,结了婚,家里有孩子,有亲人的并不少。

  这时候,一颗子弹枪毙掉逃兵能解决掉这一次,但下一次呢?下下次呢?

  一旦把人的这种基本的需求用暴力强行压抑的话,等到最终爆发的时候一定是不可收拾。

  而政工干部的重要性就在于,承认人的基本需求,然后把这种基本需求引导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李延年当时的做法是什么样的?

  让每个人都去闭上眼睛,想一想自己的亲人,自己的爱人,再去想一想他们入朝以来,在路上遇到的各种被美国军队屠戮的惨象,然后再让他们去想,如果每个人都当逃兵,那么发生在朝鲜国土上的这些惨象,就会十倍、百倍地发生在自己那些亲人和爱人身上,那这时候,当逃兵短暂逃回去相聚,还有意义吗?

  要想让我们的亲人、爱人,不再遭受敌人的屠戮,过上和平、安稳的日子,就意味着我们要在朝鲜用自己的生命去把敌人挡在外面。

  这,就是这支军队在冰天雪地的国门之外浴血奋战的意义。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无法想象,如果当年在抗美援朝的时候,掌握了关键舆论位置的人,只是一味地宣传美军是如何温和,美军是如何的MILD,美军开枪的致死率是千分之多少,已经不构成重伤,脑袋上中一枪只是个大号伤口,要和美军共存,那该是多么滑稽而荒诞的一幕。

  我军当年能赢得舆论,赢得民心,最重要的是在关键的位置有这么一批忠诚、可靠的政工干部,由始至终牢牢地掌握住舆论的主动权,能够开诚布公地向广大的官兵、民众解释我们自己的政策、理念和牺牲的意义。

  我无法想象,如果是当年在关键的位置,大量地被敌对的反动派渗透进来,今天是一个Winter金,明天是一个Wendy宏,不断忠实地按照敌人的指令来扰乱我们的既定方针和路线,这个仗还怎么打?

  思想一旦动摇,战线就会动摇,战线一动摇敌人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断地裹挟民众,瓦解我们自己的防线。

  这一点,70年前的先辈们,清清楚楚。

  李延年他们的连队在反攻346.6高地之前,执行的第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带队先把敌方负责的心理战二鬼子干掉。

  拿回了舆论的主动权才有赢的可能性。

  而《功勋》给我们的第2个启示,在于做政治思想工作过程中,战术层面的坚定,来自于对战略层面大方针的了解和贯彻。

  整个朝鲜战争里面最大的核心的战略思想是什么?

  我总结成7个字:御敌于国门之外

图片

图片

  去打抗美援朝,最大的困难不在于落后的武器,装备,也不在于天气、地理等各种不利的自然因素,最大的困难,在于很多指战员甚至是高级将领的不理解。

  对于我们国家而言,刚刚驱逐了国民党反动派,国家好不容易已经进入了和平稳定的阶段,就要开始经济建设,对于很多在战场上已经刀口舔血了几十年的人来说,实际上已经疲倦了,厌倦了。

  明明在国内卸甲归田就能享受安稳和平的日子了,为什么还要拼着命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再去打一场耗费巨大的战争。

  不仅一般人难以理解,不少中高层将领,对此同样是不理解。

  186把自己关起来想了很久,才做出了这个艰难的决定,是因为,他明确地看到了,很多人以为的不打,就能在国内过上和平安稳的日子,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假象。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

  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守不住朝鲜,美军的兵锋就会直逼鸭绿江前线。

  那时我们最大的工业生产基地东北就会时刻处在美国人飞机大炮的威胁之下。

  在这种情况下,是绝对不可能有很多人意淫中的所谓和平安稳的小日子可以过。

  当时美军机枪的射程最大约为3公里,步兵连迫击炮的射程约为5公里,按照那些蠢货的幼稚想法,只要保持5+3公里,就能避免美军的炮火,这是多么的幼稚。

  正确的做法,不仅要为我军炮火14公里范围的射程留出7公里的延伸,更要再14+7之外创造出朝鲜这么一块巨大的缓冲地带,才能有效将战火拦在国境线之外。

  只有确保足够的安全隔离距离和缓冲面积,才能有效地实现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目标。

  这特么很难理解吗?

  很多人天真地想着美军进来了能怎么样?

  能不能本土多建点ICU,多搞个分级防御,大不了拿天灵盖去扛一扛狼牙棒,行不行?

  抱着这种想法的人,从一开始就已经输掉了这场战争。

  将敌人挡在国境线之外,永远是成本最低的选择。

  那些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觉得等敌人渗透到我们本土了再去进行所谓的精准消灭,本质上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一支军队为什么要建立防线,就是要在防线以外集中优势兵力,对敌人进行歼灭战。

  李延年的连队为什么要拼命夺回346.6高地,就是因为这个高地控制了两条通往后方的道路。

  一旦失去对这个高地的控制,美国的小股部队就会源源不断地渗透到我们的后方。

  今日一个班,明日一个排,后天一个连,如果任由这些小股的骚扰部队,不断渗透到我们的后方,我们就得不断的地用撒大网捞小鱼的方法,付出数倍乃至数十倍的人力去打捞这些漏网之鱼。

  一旦捞不全,他们就能给我们重要的运输节点,军火集散地,人员集散地等造成重大的杀伤。

  凡是有脑子的人都应该知道怎么样做,是选择趁他们还在防线之外的时候,集中优势兵力将他们彻底消灭,还是任由他们不断地渗透进来,再花费无数倍的人力逐步清剿?

  这难道不已经是答案非常明显到不能再明显的抉择吗?

  我最大的不满,就在于这里。

  想要精准消灭每一个渗透进来的敌人从来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在战略上走到这一步的时候,意味着已经是处于极大的失利了。

  如果不能在国境线之外成建制、大批量地杀伤敌人,反而任由他们肆无忌惮地渗透到防线后方,我们就不得不调用大量的人手去扑灭这些如同野火一般的敌方小分队。

  这也意味着敌人只需要用极少的兵力就能对我们进行极大的牵制,不断地消耗我们的人力、火力和财力,把我们由肥拖到瘦,由瘦拖到垮。

  如果渗透的数量再上一个量级,大量的作战部队将时刻处于疲于奔命,顾此失彼的状态。

  这时,如果敌方里应外合,集中一次优势兵力,就能轻易地撕开我们已经摇摇欲坠的防线。

  因此这就是李延年的连队,为什么拼光了也要拿下这个关键的高地,将敌人拦在防线之外的最大意义。

  把敌人拦在国境线之外,是无数的先辈用血和汗给我们留下的最重要的一条经验。

  新中国为什么在立国之后享受了这么长一段时间的和平与安稳的生活,就是因为当年我们的先辈,牢牢地把敌人挡在了国境线之外,他们极其清楚,事先的预防要远远好过事后补救。

  如果只是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事后,集中在敌人渗透进来之后,如何尝试去“精准”地消灭他们,本质上就已经丧失了战场的主动权。

  要想遏制住这种无赖的骚扰,就一定要像《功勋》里面所传达的战略思想那样,明确地认识到御敌于国门之外是唯一的办法,除此之外,没有第二条路。

  应该去戳破对于所谓的“精确防御”的执念,那是一个很理想,很美好,但虚无缥缈且没有任何可执行性的东西,对于一个国家的防御力量来讲,把敌人放进国土,已经是最大的失职,还想沉浸于所谓的精确之中,无法自拔,本质上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与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思想所匹配的,也是功勋里面所提到的影响胜利的第三个因素,那就是必须有足够多的机动增援力量。

  我们去看《功勋》的话,会发现在若干场激烈的战斗中,双方都已经打得精疲力竭,白刃战拼得阵地上都不剩多少人了。

  我方为什么能够坚持到最后的胜利,就是因为在双方都所剩无几的时候,我们的预备队能够及时的扑上去,填补整个战线的空白。

  古今中外,所有著名的将领,在指挥那些重大的战役的时候,手里面始终会握着一只重要的预备队。

  因为战场态势的变化永远会超出我们一开始的预计,在遇到敌人四面开花多处袭扰的情况下,如果我们不断地拆东墙去补西墙,哪里起火就把周边的人抽调过去,那么四处起火之后,一定会陷入顾此失彼,首尾不能相顾的情况。

  这时候如果再没有一支强大的机动力量去填补防御的空缺,那么从从军事的角度来讲,基本上这仗就别想打了。

  我知道最近有很多朋友都非常的困惑,看不清将来,也摸不清到底会怎么样,站在我的角度,我觉得很多时候是当局者迷。

  你把我们当下的困境,想象成一次战争,用军事的角度来剖析敌我双方的力量态势对比,以及敌方的进攻手段,我方的防御手段,我们的力量分布等,就能够得出非常清晰的结论,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手段。

  通向胜利的道路都是相似的,如果我们没有去做这些本该去做的东西,没有去树立本该树立的正确战略方针,更意识不到自己的这些不足,那么离胜利的道路一定是越来越远的。

  这些天,我反复的看李延年这部片,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高度地还原了我军在作战指挥和战略战术层面真实的一面。

  也让我们看到了要赢得一场胜利,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一群忠诚可靠的中层,将上级的战略意图、指挥方向、清晰明确地传达给前沿一线,同时也需要听取基层在一线真正的拼杀中得来的经验教训来对现有的方案和战术去做出调整完善,补充战略上的漏洞。

  从整个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志愿军多次作战行动来讲,我军一直保持的一个优良传统就是虚心听取一线战士的意见,不断地在战斗中摸索出有效的经验和方法,然后迅速通过不断的交流把这些方法从点到面的推广到所有的战线上,从一个又一个的地方改进优化自己的战术方案。

  另外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每一名牺牲的烈士他们的功绩事迹都会被郑重地记录在工作本上,向后人讲述他们光辉的一生。

  充分交流经验,奖罚分明,是一支军队能打胜仗的两个重要的条件。

  从这个侧面我们可以看得到,其实当年我们的那些先辈,对于战场所做的工作是非常细致、非常有条理的。

  当兵打仗,最怕遇到的是什么?是那些既要又要,但不提供具体执行方案,也不去准备充足武器弹药和后勤支援的傻逼主官。

  当年我们的先辈,他们所面对的国民党反动派基本上就是这么一群眼高手低的饭桶,所以才会被我们打得屁滚尿流,三两下赶到那个小岛之上。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这些,都是我们的先辈,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宝贵经验。

  可惜啊,我们本可以做得更好的。

  要挽救,现在还来得及,再晚,就真不一定了。



www.haizi.name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