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读书笔记】(10)1992-1996的经济过热:经济过热和结构调整

【经济史读书笔记】(10)1992-1996的经济过热:经济过热和结构调整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刘日新对七五、八五(1991-1995)的评价都是“高增长、高投资、高通胀、低收益”(如七五期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资金利润率从1985的23.8%降为1990的12.4%)。

  一、1992-1993经济过热

  南巡讲话后,整个经济基调从治理整顿转为快速发展。各地加大投资,银行货币宽松。1992年货币增发1298亿【1991年大兴土木之时,也只发了550亿】,1993年预计增发2200亿才够全年开支。居民储蓄下降,银行正常贷款不能保证,有些基层银行支付困难。

  (一)过热的表现

  (1)金融系统在投机中紊乱,乱拆借,大量资金体外循环【民间集资导致,同时使得居民储蓄减少】,据估计约占社会资金增量总额的45%。(2)财政赤字扩大,1992比1991多340亿。(3)投资需求膨胀,1993年6月投资增长率70%,工业增速30%。而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交通运输紧张,电力供应紧张,有些地方又出现停三开四的现象,钢铁价格猛涨。(4)出口增长乏力,进口增长过快,使得外汇流失。(5)通胀加速,到1993年6月,生产资料价格比1992年10月增幅52.9%,1-6月累计44.7%;零售价格6月增长12.5%,1-6月累计10.2%。

  (二)原因分析

  1、基本情况

  (1)为解决市场定价,国家上调能源、粮棉、交通价格,并放开一批产品价格,使得物价上涨,据统计1992年1-10月零售价格上涨,国家调价因素占75%。(2)经济放开后,地方盲目投资,搞短平快的项目,又盲目搞房地产,银行大规模放款【1992-1994,广义货币增速为31.3/24/34.5%】,进一步推动了物价上涨和经济过热。不仅如此,包括银行、财税在内的行政机构大办金融机构,非法吸收存款,大量资金体外循环,违规拆解,炒股票。(3)在改革中迅速兴起的要素市场,助长了投资的失控【金融市场成了乱放款的源头,土地市场成了投机的载体】。(4)消费需求特别是集团消费需求大幅增加,1992-1994工资支出增长46.1/30.3/40.5%,大大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消费投资一起拉动物价。

  2、投资结构分析

  社会总需求远远大于总供给,投资结构严重不合理【1992-1994,投资增长44.4/61.8/30.4%,远高于gdp增长】。本次投资过热,从结构看,一方面大量资金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加工工业,另一面,大量资金流向房市、股市和开发区基建。这些资金相当部分是炒作性资金,跑马圈地,又引不进项目,大片土地抛荒,泡沫巨大。而急需的基建投资比例反而下降,比如农业、能源、交通,等等。国家对农业的投资一直在减少,农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例【全部基建投资?】,六五期间5%,七五期间3.3%,1990-1992整顿期,3.9,4,3.7。1993进一步下降为2.8%。农田水利欠账,大量青壮年流出,加上其他因素,粮棉产量在1993年再次滑坡。1994年投资压缩后,物价上涨指数的60%的原因是农产品价格上涨导致的(农业投资减少造成的农产品减产)。为缓解需求,扩大了进口,造成外汇减少,人民币贬值。

  二、经济软着陆和结构调整

  从源头治理,首先从乱集资和乱放宽入手,“把好货币和信贷两个闸门”,当时出台了一个16条综合配套措施,2/3属于整顿经济秩序,其中以金融和财税为主,包括控制货币总量和贷款规模,清理乱集资,违规拆解,控制外汇炒作,国务院与金融财税部门约法三章,要求他们严格执行,并且立即与自己办的各种经济实体脱钩。同时配套清理房地产、开发区和股市的投机,到1995年,经济着陆。

  此次调控经济仍保证一定增速,原因在于投资资金一部分转移而非灭失。比如一部分流动资金转向产品有较好销路的国企,一部分投资资金转向交通、能源、原材料等急需的基建投资领域【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降低应不多,查数据】【这一轮是靠调结构度过的,调交通等投资的比例,使其结构更合理】。因此1993-1996经济仍保持较快增长,年均11.6%。

  【直到此时,经济中出现的问题,主要都是总需求过旺导致(90年代初轻工业曾出现相对过剩)。80年代和90年代都是这样。其特点是生产能力没有绝对过剩,投资需求过剩,导致生产资料价格猛涨,进而在不同条件下导致终端消费品不同程度涨价。同时导致经济领域中结构失调。这些可以靠调整结构、抑制需求来处理。这与经济领域中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导致的经济危机还不完全一样。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是无法靠抑制需求来处理的。】

  (一)整顿金融釜底抽薪

  1993年的方法。抑制需求,治理乱拆借、乱集资。出台提高利率等方法,回笼货币,抛售外汇,稳定汇率。房地产价格下降40%(年底),汇率基本稳定。商品价格还是高。

  1994年。一方面是9月【1993?】又扩大了资金投放,另一面农产品上涨【产量减少?】导致物价还是居高不下,于是高价收购【调动农民积极性】,补贴出售【抑制物价】。

  1994年、1995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30%、12%。1996/1997,零售物价增长6.5%、0.8%。

  (二)调整结构

  改革以来,投资往往集中在收益较高的加工工业,而农业、交通、邮电、燃料电力、原材料等基础部门往往投资不足,形成发展瓶颈。同时沿海和内地的经济差距大。加工工业中,大部分是轻纺、机电,技术规模都不行,需要产业升级。新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体量小。

  1994年国务院发布《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不断加强农业地位;大力加强基础产业,解决其滞后问题;加快发展支柱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外贸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调整产业布局,形成交通干线上的大城市为中心,带动区域发展的格局。

  具体如下:

  1、农业

  (1)问题。耕地被侵占。投资年年下滑。农产品价格低、打白条、优惠措施不落实。三提五统乱搞(名义上是建国后不久就有,但当时是集体经济,不落到个人头上,分田单干后落到个人头上)。各种摊派、集资、罚款,民怨沸腾。农民收入增长停滞,农业徘徊不前,1992-1993,棉花减少20%、17%,1994粮食减产220多亿公斤。物价大涨。

  (2)措施。

  农业方面。加强投资、保护价收购,以稳定粮食产量、保护耕地面积,同时对部分农业生产资料限价(如化肥),1995-1996,粮食丰收。于此同时,加紧发展经济作物和畜牧业。探索农业规模化生产。供销、加工、科技服务,等方面。此时提出的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以承包责任制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立足当地自愿,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的联合,等等。希望把分散的小农经济转化为社会化大生产的新型农业。以山东为例,1996年,全省龙头农业企业13674个,产值800多亿,带动700万农户。【公司+农户】【实际是小农对资本的依附】。

  农村。庞大的农村人口靠农业无法致富,“只有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把富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农民才能持续地增加收入。”加大农村农业发展和稳定耕地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乡镇企业发展【改革乡镇企业,建立法人制度,促进政企分开,搞股份制】,转移农村过剩劳动力到二三产。

  农民。减少一切不合理的负担和收费。

  实行扶贫攻坚。

  2、工业

  (1)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交通方面重点发展铁路,同时发展公路、水运等。通信方面大力利用国际先进设备,建立信息网络。能源方面,电力、煤炭、原油加大发展。原材料方面,钢铁、基础化工原料加大发展。农业方面,水利加大发展。到1996年,长期困扰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资料全面短缺现象已经基本消除。重化工业从不足走向过剩。1992年前后,轻工业已经过剩。

  (2)关于支柱产业的调整【工业化发展过程就是以主导产业更替为主要标志的阶段性演变过程】。80年代支柱产业是纺织、食品和家电。90年代需求基本满足,轻纺家电过剩(以纺织为例,1996年,全国22个省市纺织全行业亏损),具备了开启房产和汽车为消费主体的条件,因此工业逐步进入重化工阶段【同时城镇化加速】。这个阶段的重点,机械装备工业、电子工业、石化工业、汽车、建筑相关【房地产相关】。1995正式确认了上述重点。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中,机械工业仅6.2%,电子0.8%,石化3%,建筑5.3%,汽车1%,大部分起不到支柱作用。其后,这些产业按国家调整,逐步成为重点产业。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传统的低端服务业快速发展,比如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新兴服务业也开始发展,比如法律、会计、金融、评估,等等。

  到1996年代,中国经济走向全面过剩。



www.haizi.name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