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式”腐败,啥东东?

“被动式”腐败,啥东东?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提起“腐败”,绝大多数国人应该是没有不痛恨的。

  但是,弄清楚产生“腐败”的原因,恐怕又没多少人可以很快解释清楚。

  “腐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主动”腐败。像某些大贪官,明知“高压线”架在那,偏要去碰;明知制度、法律不可逾越,非要去践踏。这就是“主动”腐败。“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种人,古今中外,哪都有。根本做不到完全禁止。对付这种人,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用法律手段。无须大惊小怪。

  另一种“腐败”,即“被动式”腐败。这种腐败,不是“自投罗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因为社会环境变化,政策制度变化,导致这些人“被”腐败,或者说“被动式”腐败。可谓“逼良为娼”。因此,对于一个正在前行的社会来说,一些不当政策、制度、措施的施行,与各种“腐败”会产生很大关联关系。

  建国初期,我们党对腐败的遏制力是空前的。那时候的政策、措施、制度很严、很细。细到什么程度?细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领导人到人民大会堂开会,喝一杯茶都要交一角钱(那时候一角钱是可买半斤大米白饭并能吃饱肚子的),当然,喝白开水是免费的。那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各地视察,吃饭是要交伙食费的。因此,也就有了中央委员,高级干部为省一角钱茶钱,故意对服务人员说:我只喝白开水,不喝茶,喝茶晚上睡不着觉。他只喝白开水,也就省了茶钱。这就是所谓的“防微杜渐”。

  这种措施,在人民大会堂,一直执行到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这一类的措施制度逐步取消了,不仅人民大会堂开会喝茶不需要交茶钱了,中央国家机关食堂中午供应午餐也免交伙食费了。再以后,公务接待可以“四菜一汤”,再加一个“炒鸡蛋”,接待费用由接待单位公费支出。这个“口子”一开,大吃大喝便盛行了。试想,人家在那里大吃大喝,你一本正经,吃顿饭还闹着要交伙食费,这不是怼大家吗?如果不想怼,对不起,你“被动式”腐败就开始了。

  事实求是地说,这种因改变制度而造成的“被动式”腐败,它所发生的频率,远比“主动式”腐败发生的频率高,涉及的人数、体量,以及对社会的危害,也远比“主动式”腐败大。普通老百姓也最为反感,憎恨!

  试举几例:改革初期,“计划经济”变“市场经济”,当然,不可能一下全变,慢慢来,先弄计划内一部分,再拨计划外一部分,计划内走“计划”,计划外搞“市场配置”,也就是所谓“双轨制”。可“市场配置”又不用“市场办法”,不搞“公开拍卖”,买者平等。而是“批条子”,批“指标”。结果,谁权力大?谁“后台”硬?谁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条子”、“指标”,也就是紧俏“物质”,包括当时可以大量转手倒卖的钢材、水泥、电视机、电冰箱等等,上世纪八十年代,名燥全国的“康华”公司就是这样起家的。

  谁能说得清楚?这一波“双轨制”下来,有多少“高官”子弟被“被动”“腐败”了?

  又比如,银行贷款有利差。过去,人民银行(现称央行)不容许“高利率”放款。后来,银监会容许各商业银行“开放”、“搞活”。有些银行就打“擦边球”,成立自己控股的“金融公司”“代办”“放款”。“金融”公司“放款”,贷款利率可比银行高。这样,政策(也叫放贷“实施细则”)一变,各商业银行一举两得,既分流了富余员工,又增加了银行收益,何乐不为?问题是从此开始,各银行呆账、坏账就开始大幅上升。

  再比如,国家推行股市,股市融资成本比银行低廉,广大股民也积极响应,把闲钱拿来投资上市企业,当“股东”,为的是一份荣耀,也能得到一些回报。股市是“泊来品”,我们都是跟西方学来的,西方证券管理机构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丁是丁,铆是铆,唯恐上市公司钻“空子”。因为无数小股民把钱投给了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就变成“大爷”了,小股民当然是“弱势群体”,监管部门不管上市公司管谁?可我们的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就“客气”多了,不仅只是客气,简直就是“穿一条裤子”。上市公司想怎么办,就能怎么办。上市公司上市30年,不给股东“分红”,照样“妥妥的”在股市里“圈钱”;20年前,沪市指数3000点,20年后,沪市依然在3000点徘徊。

  不仅如此,“借壳上市”、“割韭菜”、“股东造假”已成了中国股市使用频率最高的“专有”名词,长期投资股市的中小股民倾家荡产,拥有内幕消息的投机者则大发横财,这样的股市政策到底给谁以信心?股市里“被动式”腐败案件何止一两千?一两万?

  再比如:我国户口管理制度严格,政策性强,一线户藉管理部门人手紧缺(户藉部门答复用语),相关部门就让渡了一部分业务,让“中介公司”去“打理”……

  然而,管理部门制定政策时,没有“广而告之”,而是私下指定了一些近亲的“中介公司”,有的甚至就是各派出所的“关系人”,他们没有办公地点,有的甚至连办公桌都没一张,就开始“打理”了,乱像当然可以想像。

  有关部门如果真是“简政放权”,精兵简政,服务百姓。那就应该公之于众。“小政府、大社会”,与世界接轨,本来就是一件好事。好事应该办好,公事应该“公办”。你既然“简政放权”,就应该把简下来的“政”,公知于民,让大家周知。即便成立“中介公司”,也应该公开“招标”,将“中介公司”的业务范围,收费标准详尽公布,让有资质,有能力的机构来做这些事啊,可什么却要私下指定,暗箱操作呢?

  如此这般,岂不是把一个“好政策”弄歪了吗?不仅让老百姓享受不了“好政策”,还哄着老百姓跟着“中介公司”,“被动式”让他们搞腐败,原因何在?谁能说清楚?

  1997年,本人因工作需要,被单位调入广州市某央企工作,当时,我有大学文凭,有中级职称,社保连年交,按广州市入藉政策,早就可以入户广州了,我找所在单位,人事部门说:户藉我们不管,你去找派出所。我找派出所,派出所的人说:你是有单位的人,去找本单位。双方来回踢,其实就是暗示你:“你去找办户口的中介公司啊。”

  找中介,需付一笔3——5000元的手续费,我办个户口转移,又不需高科技咨询,从省城到省城,没有复杂的户藉资料补办,为什么要收这么多钱?

  本人1978年冬天参军,穿上军装就遇打仗,那时,死都不怕,现在还怕这些?而且,本人从部队转业,户口迁移长沙,就是接收单位给办的,没收一分钱。为什么现在要找“中介公司”?要花冤枉钱?我宁愿不迁户口,也决不给“被动”腐败者提供资金、温床。

  正因为如此,本人彻底“硬气”一回,从1998年起,一直等到去年退休,坚持不找中介,结果也就是,户口没迁成。社保还是在广州办了(因为国家有明确规定)。我退休了,迁不迁户口无所谓了。而且,人户分离,这本身不是我的错!

  但是,许多年轻人还要迁户口啊。他们的子女要上学,要买房子等等,我看到许多同事的孩子,大学本科毕业,在广州工作了两三年,交社保两三年,申请迁移户口也等了两三年,可现在仍在排队等待中……令人诡义的是,广州市大小媒体,包括互联网、电子媒体、电视媒体等,入户广告铺天盖地,广告的内容大都是:一年社保,入户广州,找某某某……,由此看来,当年入户找中介的政策,广州市现在仍在实行!

  迁移户口,不找“中介”,就要长期排队,而且还不知排到猴年马月。如果找“中介”,就必须交一笔不明不白的“手续费”,只迁移一下户口,又不办高科技公司,哪要那么高的咨询费?这种“坐地起价”的收费方式,就是坏制度带来的“恶果”!

  一项好的制度,不仅能办好一桩大事,还能给人民群众带来一片新希望,就像人民大会堂领导人喝茶要交“茶水费”一样,这体现了“人民公仆”不占人民“便宜”的“好作风”。同样,一项不好的制度,或者有严重漏洞的制度,不仅办不好与之对应的“大事”,甚至还可能会产生与制度愿望相反的结果,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双轨制”、批“条子”、批“指标”、“官倒”等等。

  一项好政策能够落实到位,不仅会让“好政策”深入人心,还会给党、政府带来由衷的赞美与掌声,如毛泽东等老一辈领导人到外地视察,用完餐后交伙食费,开收据入帐一事。而如果空有“好政策”却无法抓落实,则“好政策”只能徒有其名,不仅不能给老百姓带来丁点好处,还可能给“好政策”带来一系列“污名”,甚至引发大面积的“群发式”的“被动式”腐败,这是当今老百姓最不愿看到的。

  在中国古代,有一种说法,叫“苛政猛于虎”,如今,我们是否应该续一句,叫“懒政、庸政、惰政致人于深渊”呢?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