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低俗信息“零容忍” 让未成年人安心畅游

对网络低俗信息“零容忍” 让未成年人安心畅游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个别提供知识的网课平台推送网络游戏、低俗小说等与学习无关的信息;某些面向少儿的动漫作品里充斥着校园霸凌、封建迷信等不良内容;甚至愉悦身心的直播、短视频网站潜藏着色情、暴力、恐怖等低俗信息……未成年人的网络生活遭遇众多不良信息的侵扰,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8月25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联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直指网络不良信息等问题严重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将在全国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行动。《通知》一出,引发一片叫好之声,网友“小桥流水”留言称:“期待专项治理能够一扫阴霾,让我们的孩子能够放心在互联网世界畅游。”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曾祥敏教授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直言,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是中国网络环境治理的永恒命题,“为未成年人打造一个有利于他们成长的网络空间,更是我们网络治理的重中之重。”

  低俗信息屡禁不止 负面影响不可小觑

  受疫情影响,在“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下,大量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在线学习,但与此同时,一些平台的内容问题也被屡屡爆出,虎牙、斗鱼等直播平台在免费网课页面中推广精心包装的网游广告;步步高家教机App竟出现“成人内容”; “学而思网校”APP存在低俗视频、教唆早恋内容等。

  而学习之余,孩子用以放松休闲的动画片、直播、短视频等娱乐方式,也让家长忧心忡忡。网友“青青子衿”说:“孩子课余时间喜欢用平板电脑看动画,我有一次瞄了一眼屏幕,很多打打杀杀的镜头,人物形象也很恐怖。”网友“理想起飞”说:“孩子常刷短视频APP,有时视频下面的评论中充斥着很多不适宜的发言,让我很担心。”

  对于网络上低俗有害类信息屡禁不止的现象,曾祥敏指出:“利益驱动是最大的推手。”他具体分析称,首先,互联网让信息发布的准入门槛很低,人人都有“麦克风”,赋予用户便利的同时,也给了不良运营商以可乘之机。其次,发布低俗有害信息的违规成本偏低,被查处后的惩罚措施尚不足以形成强大的威慑力。“在高额利润和低违规成本的综合作用下,部分不良运营商甘于冒着被查处的风险,进行违规操作。”

  “有些低俗有害信息隐藏很深,公众难以察觉和防控。”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新媒体研究室主任孟威教授认为,从主观性上看,利益驱动、责任意识淡薄使一些平台企业将经济效益置于社会效益之上,过度专注于功能开发和流量比拼,忽视了对内容形式的文化感知。“有时,技术先发造成治理手段的滞后,也使这类信息有机可乘。”孟威强调。

  广大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三观尚未定型,对色情低俗、血腥暴力、恐怖霸凌等有害信息的辨别力、抵制力较差,用曾祥敏的话说,未成年人很容易“陷入”这些低俗有害内容。一方面,未成年人多数处于中小学教育阶段,网络暴力游戏、低俗小说等会让孩子沉迷上瘾,如果没有及时有效地引导,孩子很容易选择寻求即时的感官快感和刺激,从而降低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低俗有害内容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例如,许多研究表明,网络暴力游戏与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存在相关性。同时,这些不良内容也会影响未成年人现实生活交往,不利于未成年人的社会角色转换,阻碍个人的社会化进程。”曾祥敏举例称。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年5月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3.1%。互联网对于未成年人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渗透率越来越高,保护青少年免受网络低俗不良信息的“明枪暗箭”,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主管部门频频出手 专项治理保驾护航

  为给广大未成年人营造健康的上网环境,今年暑期以来,主管部门频频出手,展开了一系列的治理行动,“护航”青少年成长。特别是学习教育类APP和网站平台网课学习栏目的用户以未成年人为主,决不允许打着教育的旗号,实行损害未成年人权益之事,对借网课荼毒青少年的行为,必须坚持露头就打、从严从重。

  7月9日起,国家网信办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将整治学习教育类网站平台和其他网站的网课学习版块生态问题,列为清理整治的七方面突出问题之首。8月7日起,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又启动了为期2个月的涉未成年人网课平台专项整治,要求对利用网课损害未成年人权益的不法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并对依法查处的一批涉未成年人在线学习违法违规行为的网站平台予以曝光。

  8月25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通知》,指出针对低俗有害信息,将重点整治学习教育类网站平台和其他网站的网课学习板块推送网络游戏、低俗小说、娱乐直播等与学习无关的信息问题。坚决清理网站平台少儿、动画、动漫等频道涉低俗色情、校园霸凌、拜金主义、封建迷信等导向不良内容。严格处置直播、短视频网站平台存在的色情、暴力、恐怖等低俗不良信息。严厉打击即时通讯工具群圈、社交平台诱导未成年人自残自杀和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的信息和行为。从严整治青少年常用工具类应用程序恶意弹窗,诱导点击跳转至淫秽色情、低俗庸俗等有害页面的行为。

  “中央网信办、国家网信办、教育部等部门的积极作为,体现出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网络教育环境的高度重视。”曾祥敏表示,一些学习教育类平台在利益驱动下,枉顾社会责任,通过推送、引流等方式,诱导未成年人将注意力转移到与学习无关甚至低俗有害的信息上,不仅破坏了网上教育教学秩序,而且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相关部门的监管整治有利于净化未成年人网络教育空间,为未成年人线上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

  在“云教育”渐成学习常态的当下,孟威同样为主管部门的积极治理行动点赞:“对乱象加以治理,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是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平台规范有序发展、营造清朗文明网络空间的必要举措。”

  网站平台责任在肩 媒介素养亟待提高

  我国未成年人网民数量与占比持续上升,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也对互联网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曾祥敏指出,网站平台在享受互联网发展红利的同时,应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平台内容管理,这也是平台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在孟威看来,网络平台不仅要自觉履行信息内容管理的主体责任,通过实名注册、账号管理、内容审核、算法跟踪等机制、措施,禁止和防范不良信息的传播。“还要增强底线意识,平衡好利益、盈利和保护未成年人之间的关系,推动网络文化和公共道德的良性发展。”

  关于网络平台如何进行整改以及加强自治方面,曾祥敏提出相关建议,首先,完善平台内容分类分级,开发未成年人浏览模式,并在进入APP页面时进行相应提示。其次,通过技术审核加人工审核相配合的方式,积极筛查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低俗有害类信息。与此同时,平台应当积极为用户提供举报通道,并在约定时间内对举报信息作出反馈,对于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信息应当及时上报。

  互联网时代,如何更好地发挥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作用,规避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孟威指出,当前推行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安全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是关键。“要着力于提高他们对网络科技利弊的思考力、对平台内容的辨识力、安全用网的自我保护力和文明理性的参与力。”

  “在媒介化社会,处处皆媒介,人人有媒介,在这样的背景下,特别需要加强未成年人的媒介素养教育,这可以说是新媒体时代的必修课。”曾祥敏也强调了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这能够帮助未成年人从根本上意识到为何以及如何有效筛选信息,从而使网络成为个人成长的铺路石而非拦路虎。“此外,还应当加强未成年人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教育,培育良好的审美和价值观念,促进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

  帮助未成年人正确使用互联网,合力建设保障和维护有利于未成年健康发展的网络环境,也离不开家庭、学校的联动、协作。孟威表示,“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最重要的生活导师,要及时关注、解决未成年人的心理行为问题,并引导、帮助他们养成选择绿色优质平台的认知与习惯。学校应严把平台合作关,有效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曾祥敏呼吁说,家长在监督孩子的上网行为时,应当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对孩子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还要多与孩子沟通,增加生活中的陪伴。“学校应当加强网络安全防范教育,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深入浅出地讲解其中的利害关系,提高学生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和媒介素养。”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