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富之路天地宽 ——滨州市西王村

共富之路天地宽 ——滨州市西王村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编者按: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传统的封建社会。农村是整个社会的根基。农村的兴衰治乱决定整个社会的兴衰治乱。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迎来千百年的历史变局,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步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独立,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到了上世纪20-30年代,由于内忧外患,中国农村更加凋敝。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改变了中国政局,迎来了新的时代,把工作重点放在搞无产阶级革命——产业工人的运动。中共党内,只有毛泽东、彭湃等少数共产党人认识到农村工作的重要性。1921年,毛泽东为《农民问题丛刊》写了一篇序言,第一次提出:“农民问题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1927年3月,毛泽东写出光辉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文中,毛泽东说:“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上井冈山,发展工农红军,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打土豪、分田地,赢得了广大贫下中农的支持,农民成为革命军队组成的主体,历经了28年艰苦奋斗,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发动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1953年,全国先后通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最后建立人民公社,全国走上了集体化的道路。人民公社使一盘散沙的五亿农民前所未有地组织起来,满怀信心地建设社会主义。

  农村在八十年代分田单干之后,发展至今,又成了严重的问题。

  从即日起,本公众号将连载中国共富50村。这本书是由楚岩同志所写,小编校对。本书雄辩地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救中国,只有集体经济才是农民的唯一活路!

  西王村,是山东滨州市韩店镇一个普通村庄。全村160多户,620口人。从1986年来,在村支部书记王勇的带领下,以工兴农,以企带村,村企互动,坚持走集体富裕的道路。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就斐然。现拥有6家民营企业(其中两个上市公司)、15家三产企业,总资产148.25亿元,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163.9亿元,利税9.2亿元。工业经济涉及农产品加工、饲料、酒水、钢铁、物流、建筑、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钢结构、机械制造、纺织、热电、商贸等十几个行业;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生活福利化、土地集约化、乡村城市化。2008年被评为“中国经济十强村”。

  一、走共同富裕之路,才是光明大道

  20多年前,西王村名不见经传,是个地地道道的穷村。搞了联产承包责任制,除了粮食、棉花,村里没有工副业项目,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虽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可口袋里仍然没钱,穷根未除。1986年新一届党支部成立,王勇当选为支部书记。面对全村老少爷们期盼的目光,他认为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得兴办工业,以工促农,以企兴村。经过反复考虑,王勇毅然将自己经营多年价值20万元的面粉厂无偿奉献给集体。从此,西王村走上了工业兴村的道路,这也是西王村快速发展的开始。为了把企业搞活,王勇根据当地是产棉区的特点,决定把企业办成油棉厂。缺技术,王勇就因陋就简自行设计安装设备;缺乏资金,王勇就带头去向亲戚朋友借。1987年6月,投资40万元的西王油棉厂投产,当年获纯利23万元,1989年产值达到1300万元,纯利100万元。1990年,他们又建起了年产3000吨的淀粉厂,成为当时山东省同行业经济效益最好的企业之一。1991年在中科院的指导下,建起了占地200多亩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并成为全国十二个高效农业开发示范区之一。

  1994年,为加快推进玉米深加工的步伐,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王勇带领村支部一班人,以52万元将一项以玉米淀粉发酵制取甘油的新技术专利买回来,投资2400万元上了马。一个小村花52万买专利。这在当时是非常超前的。该项目属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成果获得国家新项目金奖,是国家火炬计划实施项目之一。项目投产后年产量达1000吨,经济效益颇丰。但后来由于世界甘油市场价格暴跌,使企业跌入低谷。西王村积极应对困难,提出了“解放思想、二次创业”的口号。经过半年努力,实现了由甘油到谷氨酸的产品转型,企业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的转变。

  1998年初,西王村总结了十几年的经验,感到单纯靠“老实巴交”的传统的“积累滚动”的思维和方式去发展,跟不上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还要通过招商引资、资本运营才能把“蛋糕”做得更大。

  在王勇的领导下,对企业进行了资产重组,以优势资产与北京大企业共同发起组建了上市公司。2000年9月22日,“先锋股份”在沪成功上市,引进资金7000万元。利用引进的资金新上了6万吨淀粉项目,使淀粉年生产能力扩大到10万吨,年处理玉米达到15万吨(当时邹平全县玉米总产量是22万吨)。玉米淀粉总量的不断扩大,带动了本县及相邻地区农户的增产增收,使农民的粮食得到转化增值。随后根据市场需求,又在玉米深加工上大做文章。投资1200万元新上了淀粉糖项目,将自己生产的淀粉乳就地转化,生产出糊精等产品,提高了淀粉产品的附加值。1999年,投资800万元新上了油脂厂,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2年,结晶葡萄糖项目被列入国家“双高一优”项目和国债专项资金项目,结晶葡萄糖产品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2004年又新上了钢铁项目,西王村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西王村支柱企业——西王集团现已成为一家集玉米加工、房地产、钢铁、酒水、物流、热电于一体的全国大型工业企业集团。目前,企业年加工玉米能力为180万吨,主要产品结晶果糖、药用葡萄糖、食用葡萄糖、果葡糖浆、葡萄糖酸盐、低聚糖、麦芽糊精、淀粉、玉米油、饲料、酒水、螺纹钢、特钢的规模不断扩大,主导产品打入国际市场,食用葡萄糖、无水葡萄糖、麦芽糊精、玉米油的生产规模为亚洲最大。公司现拥有总资产116.15亿元,职工10000余人。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危机的严峻考验,西王集团确立了“一体两翼三支点”的发展战略,即以玉米深加工为主体,以钢铁和终端产品为两翼,以配套服务的置业、物流、热电为三个支点,努力实现“玉米深加工,特钢上规模,食品进终端,三产多元化”的新的产业结构,形成“轻工业、重工业、市场品牌建设”三驾马车齐动的发展格局。西王村以“调结构、夯基础、拓市场、保增长”为指导思想,以 “认清形势,明确目标,开放思想,稳扎稳打”为工作方针,以“四个储备”(储备资金、储备项 目、储备人才、储备资源)和“三个转变”(产品结构调整的转变、投资方式的转变、管理方式的转变)为工作思路,通过抢抓机遇,内部挖潜,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主要是玉米板块从食品级用糖,向功能性、医药级用糖转变,钢铁从普通钢向特钢转变,西王食品从中间市场向终端市场转变等措施,逐步走出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西王集团公司荣列2009年中国企业500强404位、中国制造业500强228位、中国最大500家企业集团331位。

  二、咬定青山不放松

  市场经济也曾给西王村人上了好好的一课。1994年,为了壮大企业规模,积累资金,西王出资52万元,购买了无锡化工学院“发酵法制取甘油”专利技术,投资2400万元,新上了年产1000吨的甘油厂,将这项先进技术应用于工业化工生产。刚投产时一吨甘油能卖到一万多元,颇让西王人高兴了一阵子。谁知市场风云变幻莫测,仅一年的时间,甘油价格骤然跌至每吨不足万元,大大低于生产成本,产品积压,工人放假,干部思想不稳,十几名骨干跑到外地给人家干。西王陷入了非常困难的境地。由于经营困难,面临危机,十几名骨干跳槽,还有部分群众联名写信要求分家散伙。此时如果企业倒闭,每个西王村民要负担5万元的债务。面对困境与危机,方显能人睿智。王勇把党支部一班人叫到一起商量对策。经过深思熟虑和激烈的讨论,王勇果断地拍板:改!1997年3月,他们利用甘油厂发酵设备转产谷氨酸的方案通过专家论证。当年国庆节,年产5000吨谷氨酸生产线投产,产品畅销,甘油厂3000万元资金得以盘活。到1999年,实现产值6000万元,利税900万元。

  这场凤凰涅磐式的变故,使西王人的思想受到强烈冲击,他们认识到,要使企业能够抵御大风大浪的冲击,必须对产品实行链式开发和扇形开发,走规模经营的路子。而实现规模经营,充足的资金是保证,只靠“滚雪球式”的自我资本积累,只能是作茧自缚,唯一的出路就是实现由自有资金或项目资金的使用向资本经营转变。深思熟虑之后,西王的决策者提出了“重组资产、再造西王”的设想。大凡企业家,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不耐寂寞,不甘平静,善于突破自我。1997年,王勇冲破陈旧的观念和“守摊子、小富即安”的思想束缚,以敢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参股了北京先锋粮农,2000年9月先锋股份在沪市成功上市。一个村办企业,竟然能与北京的大企业捆绑上市,在当地引起了轰动,不亚于发生了一次“地震”。上市后,先后有7000多万元资金流入西王,使集团的规模迅速膨胀。2000年,西王这支“游击队”又成功购并了建厂40多年的大型国营企业——山东碧云洞集团公司。随后,参股组建了邹平顶峰热电、西王沙渥拉等中外合资企业。2005年12月9日,西王糖业控股在香港成功上市,融资6.1亿元港币,实现了与国际资本接轨,搭建起参与国际竞争的平台,企业跨入了快车发展的高速路。

  三、科学发展,创新措施

  在西王村由一个穷村变成了全国知名的富村、强村、幸福村,企业由小作坊变成了全国大型企业集团,实现了健康、有序、科学、快速的发展。西王村人的主要体会是:

  一是以宽广的胸怀,实施“人才兴企”战略。作为民营企业,通过实施“借脑工程”,聚纳各类人才。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建立起引进、使用、留住人才的良好机制。到2008年已吸纳了70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30多名硕士、博士,外聘了100多名高级管理、技术、营销人才,企业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300多人。今年新增清华、北大等高等院校的研究生15人,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梯队和文化素质结构。

  二是以创新为引擎,加快“科技强企”的步伐。通过多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着生产、工艺、产品,不断进行技术研发,并做好创新与生产、与效益的结合,增强企业的软实力。不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购置国际上一流的研发设备、仪器等。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中国发酵工业协会葡萄糖质量检测中心、国家试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技术中心,西王集团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先后研发出了多项科研成果,拥有100多项专利技术。自主研发的结晶果糖,实现了淀粉糖行业的重大突破,打破了国际上只有美国等少数国家对生产果糖产品的垄断,成为国内首家规模化生产结晶果糖的企业。

  三是以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为主题,建设生态西王。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西王村已形成了原料循环利用、产品梯次开发的具有西王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了低投入、高利用,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循环经济使原料总利用率高达99%以上,产品总收率达到97.5%以上,各项单耗已走在全国同行业的前列。企业于2005年被国家环保部授予“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称号,成为全国玉米深加工行业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四是以与国内外资本市场接轨为措施,实现资本社会化、多元化。积极发挥国际、国内两个资金平台的优势,在国内力求用足用活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金融政策,依靠国有商业银行,最大限度地争取财政和银行的资金,并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以政策性银行、民营银行为补充,构筑多元化融资体系。通过资本运营,积极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为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以上市为平台,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引进境外资金,调整资金链条结构。积极向国际产品市场进军,在直接对外出口产品的同时,2006年在香港成立了两个贸易公司,2007年在韩国成立了一家贸易公司,从而进一步拓宽了进出口渠道,加强了与国际间的经济往来,提高了企业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壮大集体经济,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

  西王村党委书记王勇说:“财富由群众创造,当然还归群众所有。”走进西王村,首先看到的是鳞次栉比的发酵塔,闻到的是玉米加工的清香。而在居住区,人们看到的是高低错落、井然有序的房子。住平房的村民觉得人接地气舒服,住小别墅的觉得气派,住小楼的觉得敞亮,各安其所,其乐融融。西王村形成了“五纵五横一大道,四区四化一广场”的大格局,有工业区、居民区、商业区和文教区,一条宽40米的大道横贯工业园东西,并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亮化”;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西王广场,营造了独特的文化氛围,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优美舒适的生活和休闲环境,让曾是握锄头的农民过上了城市生活,农村城市化在这里成为了现实。经济的飞速发展,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让西王村人告别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迈向了现代文明。

  一是实现了农业产业化。以农产品深加工为龙头,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企业已带动近55万农户参与产业链,使3000多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二是实现了土地经营集约化为使村民安心在企业上班或经商搞第三产业,2002年9月,群众自愿将全村现有的720亩土地交给集体,并由十几名种田能手承包,实现了集约经营。为进一步提升土地的附加值,今年利用集约土地成立了园林绿化公司。该公司集园林绿化工程、园林设计、景观工程、苗木生产销售和租赁、园林养护和管理为一体,填补了本县园林绿化种植市场和无公害蔬菜种植市场的空白,为引导农民发展高附加值的新型农业,增收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实现了生活福利化。为村民缴纳了社会养老保险,实现了统一免费供暖,村民自购轿车已达100多部;校学生享受补助,考上大专、本科的分别奖励5000元、1万元。同时实行了公派出国留学的方式培养国际化人才,目前已有4名本科生毕业的村民子女分别在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美国求学;对年满60岁、55岁的男女村民每月发放老年生活补助金,投资兴建了高标准的老年公寓,65岁以上的老人全部入住,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西王村每名村民每年发放的各种福利待遇近3000元,让他们享受到高品位、高质量的生活水平。西王村民不仅在企业获得稳定的工资收入,股东还可从企业领取分红,村民收入年年提高。

  四实现了乡村发展城镇化为建设新生态宜居,1992年西王新村一期规划实施后,家家户户住上了别墅和公寓式楼房。为加快农民生存环境的改变,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2007年开始实施了新村二期工程,7月份竣工并交付使用。预计到“十一五”末,西王新区将形成集办公、居住、生活、娱乐、休闲于一体的3万人口的集聚中心。

  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村容村貌整洁有序,村务管理井井有条,西王人现在的追求是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质,他们举手投足、思想观念都在发生着变化。村里的王明伦老人说:“这十多年,没见过也没调解过谁家的纠纷。”说到村里的邻里、婆媳关系,村妇联主任韦萍也说这么多年村里没见有吵架打仗的,她能记得的有吵架的都是六七年前的事了。

  五、王勇的治村体会

  2010年5月21日,中国经济强村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在西王村召开的。西王村迎来了江苏华西村、上海九星村等20多个全国经济强村的客人。王勇在会上做了“走出一条西王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的报告,总结了近年来西王村的发展,总结了以下几条治村体会:

  一、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我们的领导班子是一个老中青结合的高管团队,是一个忠诚度高、执行力强的核心团队,是一个非常值得信赖、放心的领导集体。可以说,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就是一个村发展的基石。

  二、一个村的崛起,其意义已经大大超过本身。因为在她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意义和风采,提升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形象。西王村惊人的变化,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关切和注目。在我们每年接待600多批次国内党政、社会团体、企业等各类考察参观团的同时,美国、日本、韩国、法国等近二十个国家的政府官员、记者、学者、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前来西王考察,或进行合作。1997年美国前总统卡特前来西王集团考察,并欣然题词:“这是一个很好的企业”。

  三、抓农村经济,要有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要敢想敢干,不要怕“错”。当初与北京捆绑上市时,如不顶住压力,如果怕一旦失败将全军覆灭,那么西王很可能发展不到这样规模。

  四、一定要让能人入党。在从事多年的农村工作中得出一条经验,就是对于农村党组织,谁能给群众办事,谁有能力,就让谁入党。在发展新党员和吸收预备党员时,就是本着这样一个原则,有德有才的才能入党。西王是能人支部,我们要把能人吸收到党内来,要把智慧带到党内来,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群众办事。党委在建设党员队伍时,对党员不仅要有精神奖励,还要有物质奖励,在建设干部队伍时,要把发展新党员作为精神奖励,把有突出贡献的,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后备干部吸收为党员。

  五、带头人要有强烈的机遇意识,要善于化危机为机遇。国家提倡时我们另辟新径,国家调控时我们储存优势,经济危机袭来时,我们冷静分析寻找机遇。

  六、就是要不增负、办实事。怎样做好一名为国家多贡献,深受群众喜爱和拥护的农村基层干部,通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王勇的体会就是六个字:不增负、办实事。就是靠这个宗旨,西王村才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这是西王村党委的一个经验。群众为什么选你当带头人,关注民生、建设新农村的含义是什么?我觉得应是不断转变观念,紧紧抓住“发展”二字不放松,要把你所在的村建设成富裕村、经济强村,一句话,群众需要实惠的。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各具特色,并且带动周边更多的人民群众走上致富之路,让群众致富、致富再致富,这就是一名农村党员干部的使命和责任。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